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

第247部分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247部分

小说: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雪崩
  尽管人们常把雪花比作“白衣天使”、“白雪公主”或“柔和的情人”、还有“活泼的孩子”、“微笑的花”。。却也有人毫不客气地将它比作“白色的魔鬼”。由积雪导演的悲剧——“雪崩”,常常造成悲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阿尔卑斯山脉的一幕惨剧,至今人们记忆犹新:奥地利——意大利战线上,沿着积雪的山口发生了雪崩,数以万计的士兵死于非命。 
  1962年在南美一场类似的灾难降临到山国秘鲁,瓦斯卡兰山一个超过300万吨级的“白色魔鬼”,在短短几秒钟内就吞噬了8个大村庄,许多人被活埋而丧生。 
  雪崩不仅充当灾祸的元凶,还常“借刀杀人”,以它产生的“气浪”制造残酷暴行。1954年冬,在美国某车站,一场雪崩所产生的气浪(宛如巨型炸弹的冲击波),将40吨重的车厢举起并抛到百米之外。同时,更为笨重的电动机车则与车站相撞,使车站变成一片废墟。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一位滑雪者竟遇到这样一次雪崩:滑雪者和雪崩块都以每小时200英里的高速度从山顶冲到山麓,以致压住的空气被压缩而变得热了起来,于是融化了一部分雪。可是,几分钟内融雪又再冻结成冰,当救援队到达这个还活着的滑雪者那里时,他们不得不用锯子把他解救出来。 
  在我国,积雪山区尤其是永久积雪的高山地区,也常年有“白色魔鬼”逞凶。其中以阿尔泰山及天山西部、西藏东南部为最。50年代,西藏波密地区曾出现过一次雪崩。当时一个庞大的雪体从海拔6000米的高山上崩落下来,由于下落的速度快,运动中产生飞跃,翻越一条海拔4000米的山脊,最后堆积在海拔2500米的江水中,阻塞了河道,截断了交通,它所到之处,车毁人亡,森林树木一扫而光,至今仍劣迹斑斑,依稀可见。 
  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雪崩?在陡峭山上的大量积雪是不稳定的,在本身重量的长期压力下,其物理特性会有很大变化。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整体崩落下来。不仅巨大的声响,且极小的震动(一根树枝落下)、刮风、气温忽冷忽热,甚至阴影覆盖都能触发雪崩的发生。如:有时只要在山里大叫一声,无情的雪崩就伴着死神倒下来,以致许多山民至今仍信“山里的妖精”、“可怕的白骨精”;突然受热,则可融化部分雪以提供足够的水来润滑其余部分的滑行;突然冷却(如阴影覆盖或日落时),可使已出现的液态水结冰,结果由于水的体积会膨胀约11%,同样能引起雪崩。此外,据专家计算,田野上长约1公里的雪被在温度下降1度时,其长度大约要缩短17厘米,这种冷缩作用对于产生最初的决定性震动也是足够的了。 
  为了征服雪崩,人们采用了种种方法,如采用炮击战术,用炮火扫射有崩落危险的雪;或用切割法及雪崩斜坡栅栏法。后者就是用金属和尼龙网来阻挡积雪崩落,或在积雪区建立防雪崩栅栏和土堤。人们还提出一些奇思妙想:建议前往山区的人带上装有压缩气体的气球,以便在危急的情况下,气球在两秒钟内即充满气,并把它的主人抬升到雪崩之上。事先计算好的气球载重量仅限于把人悬浮在雪崩之上,就如浮标一样,而不会使人飞走。 
  当然,借助精密的仪器发布雪崩预报更为上策。据报道,芬兰已制造了一种仪器,能在雪崩形成之前很久预报出雪崩的危险性。该仪器能自行测量雪层的厚度,雪的湿度,并且能根据这些资料确定危险的雪崩是否会在这里出现。瑞士雪崩危险区的救援服务部有大量微型收发报机,并把它们租给准备上山的人,如果发生不幸,那么根据安装在皮鞋上的收发报机的信号,就能发现被埋在深达8米雪底下的人,精确度达到30厘米。 
  勿庸置疑,雪崩这个“白色魔鬼”尽管猖獗,人类终将设法减少其危害。




全球环境恶化诸现象 
  大气污染。全球每年使用燃烧矿物燃料排入大气层的二氧化碳达55亿吨。全世界约有4亿辆汽车每年将大约18。3亿吨二氧化碳排入到大气层中。 
  全球有9亿人生活在二氧化碳超过标准的大气环境里,10亿多人生活在烟尘和灰尘等颗粒物超过标准的环境里。 
  温室效应。由于近年来全球排放的“温室气体”骤增,气候专家预计2025年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将上升1℃,到下世纪中叶将上升1。5℃~4。5℃。预计在未来100年内,世界海平面将上升1米。沿海地区可能被淹,不少岛屿有消失的可能。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水、暴风会频繁发生。 
  臭氧层破坏。破坏臭氧层的氯氟烃近60年来已排放1200多万吨。臭氧层的减少对人类来说,将意味着增加皮肤癌、黑色素瘤、白内障患者。 
  土地沙漠化。人类过多地使用化肥和农药,工业排放物日益增多,植被破坏等引起土地严重退化。土地沙漠化威胁地球1/3的陆地表面。每年有500~700万公顷耕地变为沙漠。全世界大约有10亿人生活在沙漠化和遭受干旱的地区。 
  水的污染。地球淡水资源严重不足。各国每年工业用水超过600立方千米,而灌溉农田用水多达3000~4000立方千米。受肥料和各种有毒化学制品污染的水占上述水量总和的1/3。全世界有12亿人缺乏安全饮用水,每年有2。5万人死于因水污染引起的疾玻海洋生态危机。全球每年往海里倾倒的垃圾达200亿吨。海洋污染使沿海居民发病增多;海洋污染使鱼虾和海洋生物急剧减少和死亡。 
  “绿色屏障”锐减。森林和林地在历史上曾占世界陆地的1/3以上。但因人类开发农牧业和建设城镇大量砍伐,地球森林植被已被缩小1/3。最近20年来,全球每年砍伐森林2000多万公顷,欧洲的原始森林几乎已完全消失。 
  物种濒危。到21世纪中叶,人类和家畜总生物量可能占陆地动物生物量的60%,这意味着现在地球上每天有100种生物绝种。 
  垃圾难题。据估计,全球每年新增垃圾100万吨。发达国家产生的垃圾更多。全球危险废物以每年5亿吨的速度增加。 
  人口增长过速。人口增长越快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就越大,对环境的影响也越严重。目前世界人口已达53。2亿。世界人口学家估计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年1亿人的速度在增长。地球资源在开发利用的速度上已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




大气污染
  地球表层生物圈的外围,有一层维护生物生存的空气,离地面约1100~1400公里,这就是大气层,其中占空气重量95%左右,离地面12公里厚的空气层,即人们常说的对流层。在这个对流层以内,每升高1公里,气温下降5℃。这种上冷下热的周而复始,产生了活跃的空气对流,形成风、雨、雪、雾等等。大气基本上由氮气(占78。09%)、氧气(20。95%)、氩气(0。93%)和二氧化碳(0。027%)组成,还有微量的氢、氖、氦、氪、氙。这种组成就是人类应呼吸到的纯洁空气。天空之大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误想法,认为向大气中排放的气体数量与包围地球的大气相比微乎其微。其实,地球周围的大气层是相对稀薄的。若大气在正常成分之外,又增加了诸如尘埃、微生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成分,大气就会受到污染。 
  据一项报告的调查,纽约、伦敦、香港等地的大气污染程度还算过得去。 
  但是,包括里约热内卢、巴黎、马德里在内的16个城市污染相当严重。拉美的5个城市,如圣保罗、墨西哥城、墨西哥的蒙特雷、智利的圣地亚哥、危地马拉城,已成为真正的煤气室。东欧所有的工业城市对大气的污染水平远远超过容许的程度。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环境组织曾对曼谷、北京、孟买、洛杉矶、马尼拉、墨西哥城、德里、雅加达、卡拉奇、伦敦、开罗、布宜诺斯艾利斯、加尔各答、莫斯科、纽约、里约热内卢、汉城、圣保罗、上海、东京20个大城市作了15年的调查,于1992年12月发表了一份报告。该报告指出,空气污染已成为全世界城市居民生活中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造成城市空气污染最主要的因素是汽车排放的尾气。在6种主要空气污染成分中,有4种几乎完全来自汽车,即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另两种污染成分来自工业废气的二氧化硫和浮尘。该报告指出,尽管在过去20年里发达国家在控制污染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空气质量正在继续恶化。 
  城市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80年代后半期,全世界约有13亿人口居住在没有达到世界卫生组织颗粒物标准的城市地区,他们面临着呼吸紊乱和癌症的严重威胁,尤其对患有慢性肺部阻塞性疾并肺炎和心脏疾病的老年人,危害更大。据估计,若不设法减少这些排放物,每年有30~70万人过早地死亡,14岁以下儿童的慢性咳嗽发病率剧增,每年达到1亿病例。同时,由于车辆排放的废气,空气中含铅水平大幅度提高,铅污染已成为若干发展中国家大城市最主要的环境危害。在曼谷,因增加了与铅的接触,儿童到7岁时会损失4或4以上的智商点。对成年人的威胁是使血压升高,心脏并中风患者增加。 
  大气污染造成酸雨,已成为“绿树的瘟疫”,许多动植物濒临灭绝。酸雨是由排入大气的硫和氮的氧化物所造成的,自美国1936年第一次记录到PH(氢离子浓度)值为5。9的酸雨以来,酸沉降现象已在世界许多地方发生,它危害面积已达数千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北美和欧洲工业发达地区,那里雨水中的酸性程度已超过正常情况的10倍。酸雨使湖泊丧失生机、森林枯萎、土壤酸化。在欧洲,森林面积的35%受到不同程度的酸雨危害。19个国家中森林的受害率已占到22。2%,针叶和落叶乔木受害尤其严重,其中保加利亚、斯洛伐克、捷克、德国、波兰、英国的森林受到的污染最严重。1964~1976年,美国佛蒙特州的中、高海拔地区,红云杉因酸沉降减少了大约一半。 
  酸雨还使不少动物面临灭绝。使科学家们感到不安的是,青蛙正在急剧减少。 
  例如,奥地利3种用肠胃养育蝌蚪的稀有青蛙在1980年前后绝迹。70年代调查时,在加利福尼亚州山中生息的一种青蛙还有800多只,到1989年时只发现1只。在中美洲哥斯达黎加热带森林中,80年代后半期以来有3种青蛙也濒临灭绝。在西非的喀麦垄巴西的亚马孙等地数种青蛙踪影全无。据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1992年6月的统计,急剧减少和灭绝的青蛙已达30种。 
  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原因虽众说纷纭,但酸雨在全球范围蔓延,使土壤酸化,导致青蛙的生息地遭到破坏,不能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人们历来认为,北极是地球上最洁净的圣地,那里没有工厂,少有人烟,污染应该与这个白色世界无缘。然而,事实与人们想象的相差甚远。这里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由于北极极端寒冷,生命稀少,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本身的修复机能很低,一旦遭受污染和破坏,便一发不可收拾。 
  早在70年代后期,飞经北极圈航线的日本几家航空公司和美国航空公司发现,航班客机的有机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