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混乱的经济学:经济学到底交给了我们什么? >

第17部分

混乱的经济学:经济学到底交给了我们什么?-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人会说,如果真的没有任何社会福利机构,市场经济中的人们会增加私人储蓄以应付可能的暂时性个人衰败。这其实只是理论家的幻想。不管一个人储蓄多少,他的储蓄只构成他的一部分财产;而破产则意味着丧失全部财产。可是在一个市场经济中,金融活动越发达,市场交易越活跃,个人破产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是说,在一个活跃的市场经济中,不但暂时的个人衰败不可避免,而且也无法靠增加私人储蓄对付这种暂时的个人衰败。

退一步说,如果真能靠增加私人储蓄来对付任何暂时的个人衰败,那也需要每个人储蓄极其之多,每个人都极度地规避风险、减少借债。那样的市场经济不会是一个活跃的市场经济,很可能也没有人们希望的市场经济的那种效率。

正因为如此,连哈耶克那样的国际经济自由主义领袖都不得不承认,市场经济需要一种起码的社会福利制度。

第五节  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条件:企业

以下几节讨论这样一些社会性的事物:它们虽然不是市场经济持续存在的必要前提,但是构成了现实当中的市场经济有效率地运行的条件。这就是说,仅就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上看,没有这些事物,市场经济也可以持续地存在;但是实际上,没有这些社会性事物,市场经济的运行就不会是有效率的。

市场经济有效率运行的条件之一是现代的企业。

在理论上,现代的企业与正统微观经济理论所说的企业不处在抽象的同一个层次上。正统微观经济学中所说的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生产单位,它可以是雇佣许多工人的,也可以是仅仅由同一个家庭的成员组成的(在这里企业与家庭合为一体),甚至可以是一个人就是一个企业。而本节所说的那种现代企业,则是市场经济中雇佣许多员工的经营单位,它的对外经济往来主要通过市场交换,但在自己的内部却实行等级制的管理:企业内部分成不同的等级,上级指挥、命令、监督和控制下级;企业的领导者(老板或经理)处于企业内部的等级制体系的最高层,指挥和控制着整个企业。

20世纪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已经习惯于把现代的企业看成是一个等级制的经济实体。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开创者科斯更是鲜明地指出,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方式完全不同于企业外部的市场价格机制——在企业外边的市场中,资源由市场价格机制配置;而在企业内部,则是企业领导者的指挥和命令在配置资源。科斯的这一思想已经成了西方主流经济分析的正统观点,他所说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其实是协调不同人的活动的方式不同。

可就是在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家中,仍然有人在极力抹煞企业内部和市场交换在协调方式上的原则差别。张五常坚持认为,企业并不是一个与市场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它只不过是以劳动市场代替了产品市场。这样把企业说成是一种特殊的市场,在理论上也似乎言之成理,但是却完全脱离了经济生活实际。任何一个在大企业中工作过的人,都会深深地体会到企业内部的等级制性质。

幸运的是,近年来正统微观经济理论内部发展起来的剩余控制权假说,实际上承认了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等级制性质。

剩余控制权假说把企业看作是由它拥有剩余控制权的那些资产所构成的;所谓剩余控制权是剩余下来的那些控制权,它们是没有在契约中逐项说明其归属的那些“剩余”下来的对资产的特别权利。完全的契约应当逐项说明对资产的每一项特别的权利分别属于谁,而现实生活中的契约总是不很完全的。不完全的契约没有逐项说明对资产的每一项特别的权利分别属于谁,它总是包含着剩余的权利。而为了应付执行不完全的契约时出现的许多偶然因素,不完全的契约通常让签约的某一方具有剩余控制权。而当法律上的某一主体作为许多契约的共同一方拥有许多资产的剩余控制权时,企业就会产生。

按照剩余控制权假说得出的推论是,由许多劳动者组成一个企业意味着这个企业拥有对这些劳动者的劳动这种资产的剩余控制权;这种剩余控制权实际上意味着,要雇员完成的工作的许多细节都由雇主考虑决定,这又决定了企业内部实行的是等级制和指挥命令关系。这样,利用以交易费用概念为基础的剩余控制权假说,就实际上承认了企业内部是以等级制来协调不同个人生产私人物品的活动。而市场经济中存在着现代企业,这意味着以等级制代替市场交换来协调人们的某些生产私人物品的活动。

在正统微观经济理论看来,市场经济中之所以会形成企业,是由于这样能提高经济效率。这其实意味着,以等级制代替市场交换来协调人们的某些生产私人物品的活动,可以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而企业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努力去说明为什么企业在某些条件下能够提高经济效率。

剩余控制权假说本身解释的就是企业在什么条件下会提高效率。它认为这是由于与契约有关的交易费用和未来的不确定因素。按照剩余控制权假说,在完全的契约中,签约的一方必须列出一个长长的表,逐项说明它希望对另一方的资产所拥有的所有那些特别的权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样作的成本太高;这时由某一方一揽子购买除了在契约中特别提到的那些权利之外的所有权利可能是最优的。而这样的一方就拥有了剩余控制权。

可以进一步发展剩余控制权假说的这一思想,以此说明等级制组织为什么会有效率。

在绝大多数的等级制组织中,上级对下级都有一种相机指挥的权力,可以临时命令下级作某些事情或禁止他们作某些事情。这是等级制组织的特征之一。等级制组织有这种特点,是为了便于处理组织运行过程中突然出现的各种偶然情况。

抽象地说,等级制组织的这种功能,本来也可以由市场交换来完成。那样将可能出现两种市场交换:一种市场交换只完成很短期的交易,未来出现任何偶然情况都靠当时的新市场交换来对付。这样的市场经济肯定是没有效率的。另一种市场交换可以是长期的交易,但是每一笔交易都只签订完全的契约。但是签订完全的契约的代价是极高的。这样,如果许多人共同工作的效率更高,但是在合作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偶然的情况,而为对付这些偶然情况签订完全的契约的代价又很高,等级制组织的效率就可能高于单纯的市场交换。军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而当这种情况出现于市场经济中时,就会在市场交换的环境下形成企业。

现代的企业也往往直接由于技术上的原因而产生。

许多生产过程必须有多个人合作才能完成,而其产出则具有特殊的性质——不能从物质上清楚地指出,这些产出的哪一部分是由哪个人独立完成的。好多个人一起抬一根大木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你不可能说,这根木头的哪一部分或整根木头移动的哪一段是由哪一个人单独完成的。但是现代的钢铁生产和化工品生产也都具有这种特征。一个高炉炼出一炉铁可能至少要5个人一起操作,而且你不可能指明,这炉铁的哪一部分是由这5个工人中的哪一位单独炼出来的。这是一种协作劳动而产品不可归算到个人(简称为“不可归算的协作劳动”)的生产过程。

无论在参加这种生产过程的劳动者之间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这种生产过程的参加者都有偷懒的动机;而这种生产过程的特性决定了监督劳动者的劳动投入比检测其产出更能有效地防止偷懒。这也就是当代企业理论所说的“团队生产”。而在劳动过程中监督劳动者的投入,这不是由等级制组织中的上级来实施,就要靠这些劳动者之间非交换性的直接协商。这样,就不可能单纯靠市场交换的契约来组织技术上具有“团队生产”特性的生产过程,而要在现代企业的内部组织和指挥这种生产过程。

不过,现代的企业之所以能够提高效率,更主要的是为了节约理性的计算所耗费的资源。

当代的市场经济以高度发达的分工为前提,这种分工使许多物品的生产都变成了一系列加工过程所结合成的完整流程。例如,钢材的生产实际上从铁矿的开采开始,然后经过选矿、炼铁、炼钢,直到轧出钢材来才算完成。这还仅仅是就生产钢材的主要原料铁矿石的加工过程来说,没有包括各种辅助的生产过程,如焦炭的生产。但是钢材本身并不是经济学家们所说的那种能够直接满足人们的需要的“物品”,它也只是一种原材料,用来生产那种有直接的效用的“物品”,如汽车。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把生产钢材看作是汽车的生产过程的最前部的加工过程。而在当代,这一整个生产过程上的每一道工序都是分别由不同的个人专业化地完成的。

从理论上讲,也可以仅仅通过市场交换把一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工序联结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加工过程、每一道工序上的劳动者都自己买入上道工序的产品,再把自己加工完的产品卖给下一道工序。这样,每一道工序都构成一个独立的企业;如果每一道工序只有一个工人,那就只有独立的个体生产者而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企业。

实际上,如果一道工序的产品可以用于生产许多种不同的有直接效用的最终产品,用市场交换把它与下一道工序联结起来可能真是一个最有效率的作法。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钢铁生产一般形成独立的企业,钢铁生产者与下一道工序生产者的联系确实是通过市场交换联结起来的,甚至铁矿石的生产者与炼铁工序之间也是以市场交换相联系的。就是用于生产汽车的许多有通用性的零部件(如标准化的螺丝),其生产者也往往通过市场交换与下一道工序相联结。

但是,如果一道工序的产品有专用性,只能用于某一个特定的下一道加工工序,将这两道工序用市场交换联结起来可能是“浪费理性计算”的。在这种情况下,每一道工序的生产者不仅必须掌握本工序的生产技术,而且为了在与另一道工序的生产者作交易时不至于吃亏,还要知道本工序与另一道工序之间的全部生产技术联系,知道另一道工序的产品销售状况或物质投入的购买状况。这后一方面的知识是所谓“生产过程的全局性知识”。而任何人掌握知识都必须付出代价,特别是必须消耗进行理性计算的精力。在一个由许多工序联结起来的生产过程中,让每一个生产者都掌握“生产过程的全局性知识”,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付出掌握这种知识的全部代价。而如果由一个等级制组织来协调这样一个生产过程,就可以只由一个人或极少数几个人安排生产全局,只需要他们付出掌握“生产过程的全局性知识”的代价,其他的每一个工序的生产者只限于掌握本工序的生产技术就可以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可以节约大量的用于掌握“生产过程的全局性知识”的精力,因而可以大大提高效率。许多现代的企业也就是这样产生的。

正统的微观经济理论总是假定人们具有完全的计算能力,而实际的观察告诉我们,任何人的计算能力都是极其有限的,理性的计算也是代价极大的。甚至非理性的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