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舍我其谁:胡适 >

第49部分

舍我其谁:胡适-第49部分

小说: 舍我其谁:胡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双方都了解不管是从名分的立场,还是为自己着想,他们都必须要去爱彼此。他们的性情、品味和人生观可以不相同,但除非他们能磨合,他们就不可能一起生活下去。他们必须妥协。套用一位在这个国家受过教育的女士的话来说,‘要彼此能各让五十步。’如此,真正的爱——一点都不会是不自然的爱——会逐渐地生成。”
我在第二章提到了周质平对胡适这篇《中国的婚制》的分析。他从胡适是媒妁之言的牺牲者这个角度,用心理学上的补偿自卫机制来揣测胡适的动机,说:“与其说他为中国婚制辩护,不如说他为自己在辩护,为他自己极不合理的婚姻找出一个理由。”这个问题我们在第二章已经处理过,可以表过不提。他又说:像“早婚”这种胡适在出国以前认为是“罪大恶极”的中国风俗,“到了他的英文文章中,竟成了良风美俗了。倒是西洋人的自由恋爱、自主结婚成了颇不堪的社会习俗了。从这一转变中,我们可以确切地体会到,什么是胡适所说的‘不忍不爱’和‘为宗国讳’了。”事实上,留学生人在异国,会不自觉地扮演起为祖国“辩护”或“辩诬”的角色,这种心理是很可理解的。胡适、印度留学生盘地亚、菲律宾留学生洛克辛,在这里都是典型的例子。胡适在康乃尔大学演讲《中国的婚制》的时候,他在美国已经生活了三年半了。当时他对美国习俗已经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他了解美国人对恋爱结婚的要求几近于一种宗教式的信仰,这就是他在介绍中国的婚制时,一定要面对传统婚制能否产生爱情的这个诘难的原因。他深知如果中国的婚制产生不了爱,那个婚制再好,也不会得到美国人的青睐。
周质平说,在胡适的立论之下,“倒是西洋人的自由恋爱、自主结婚成了颇不堪的社会习俗”。事实上,胡适并没有这样说。而且,这也是胡适论述策略高明的所在。他一方面强调在中国的婚制之下可以产生爱情,另一方面则用回马枪暗讽西方的所谓恋爱结婚,对个人而言是盲目、对社会而言是不负责任、对结果而言是反科学。最高明的所在,是胡适暗示那甚嚣尘上的优生学论调不但可以拿来证明中国婚制的“合理性”,甚至可以拿来证明中国婚制的优越性。毕格司医生的父母主婚合乎优生学原理的理论,我们已经在上文指出了。就在胡适演讲中国婚制的前四天,康乃尔大学经济系的艾学(A。P。Usher)教授在该校“优生学会”主办的一个演讲里,宣布罗曼蒂克的爱不是最极致的爱。他说罗曼蒂克的爱是近代才有的,是对中古时代契约婚姻、政治婚姻的反动。他认为罗曼蒂克的爱的最大的缺点,是忽略个人的主体性。爱应该是强者与强者之间的爱;在那蔓藤一样依附着的罗曼蒂克的爱之下,那蔓藤般的个人就失去了她的主体性。他呼吁爱是人生的一部分,不能独立存在。爱应该与人类的文明与日并进。'38'匹兹堡大学生物系的约翰逊(Roswell Johnson)教授3月30日在“优生学会”所作的演讲,更切近胡适的主旨。约翰逊教授鼓励优秀人才早婚,二十出头就该结婚。他说即使因为早婚而牺牲专业,也要在所不惜。约翰逊提议的结婚三阶段论跟胡适的理论颇为合辙:“第一个阶段在决定要什么样的伴侣;第二个阶段在筛选出我们特别倾慕而且会愿意与之为友的人;第三个阶段才是谈恋爱。”他呼吁大家不要本末倒置,一头就栽进第三个“爱是盲目”的阶段。他说第一、第二阶段的重要性,是帮助我们在选择终身伴侣的时候不至于毫无章法。'39'
总而言之,胡适演讲传统中国的婚制,与其说是辩护,不如说是辩诬。这“辩护”与“辩诬”之间有其微妙的不同。“辩护”可以有护短的意思,“辩诬”则有解释、澄清的意思。这就是为什么胡适在演讲的开头,就声明他讲中国的婚制,其目的“不是要为它作辩护或找开脱,而是要让读者了解”。就像我在第二章所指出的,胡适并不是到了美国以后,因为周质平所说的“中国情怀”的作祟,才开始为传统中国的婚制作辩护。他早在上海的时候,就已经在婚姻问题上作出了折中论。他在《竞业旬报》上所写的《婚姻篇》,可以说是他在婚姻问题上持中西调和观的雏形。从这个角度来说,胡适的这篇《中国的婚制》,是继续演申了他在上海时就已形成的折中论。我们在第三章分析了胡适的维多利亚时期,讨论了他的爱国的心怀、他的“公民共和主义”时期。如果“作新民”是为了“爱国”,如果兴女学的目的是为了“救国”,如果婚姻是“一家一族”、是中国的“大问题”,则优生学的论点为他提供了一个新的学理基础、一个新的论述语言。
胡适身在异乡、心系祖国;动辄以中国人的观点去对待、诠释他的所读所学;以及他为“祖国作辩护”。这是胡适从上海阶段所形成的爱国心怀的最后阶段。就像胡适1936年为他的《留学日记》作序时所说的:“我后来很攻击中国旧家庭社会的制度了,但我不删削我当年曾发愤要著一部《中国社会风俗真诠》,‘取外人所著论中国风俗制度之书一一评论其得失’。”他说:“这样赤裸裸的记载,至少可以写出一个不受成见拘缚而肯随时长进的青年人的内心生活的历史。”'40'青年胡适确实是一个“不受成见拘缚而肯随时长进”的人。他在1912年10月14日的日记,说他要著一本《中国社会风俗真诠》来为祖国的风俗制度作辩护;12月3日又在“理学会”作演讲,讲中国的亲子关系,批评美国子女不抚养父母。然而,一年半以后,1914年6月7日,他在日记里作了反省:
吾常语美洲人士,以为吾国家族制度,子妇有养亲之责,父母衰老,有所倚依,此法远胜此邦个人主义之但以养成自助之能力,而对于家庭不负养赡之责也;至今思之,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依赖性也。吾国家庭,父母视子妇如一种养老存款(old age pension),以为子妇必须养亲,此一种依赖性也。子妇视父母遗产为固有,此又一依赖性也。甚至兄弟相倚依,以为兄弟有相助之责。再甚至一族一党,三亲六戚,无不相倚依。一人成佛,一族飞升,一子成名,六亲聚啖之,如蚁之附骨,不以为耻而以为当然,此何等奴性!真亡国之根也!
他说孝道是一种美德。然而,如果滥用,适足以养成依赖的心理。更重要的是,西方人昆仲、姐弟也有恩爱,并不寡恩,只是他们着重自食其力:
夫子妇之养亲,孝也,父母责子妇以必养,则依赖之习成矣;西方人之稍有独立思想者,不屑为也。吾见有此邦人,年五六十岁,犹自食其力,虽有子妇能赡养之,亦不欲受也,耻受养于人也。父母尚尔,而况亲族乎?杂志记教皇Pious第十世(今之教皇)之二妹居于教皇宫之侧,居室甚卑隘,出门皆不戴帽,与贫女无别,皆不识字。夫身为教皇之尊,而其妹犹食贫如此。今教皇有老姊,尝病,教皇躬侍其病。报记其姊弟恩爱,殊令人兴起,则其人非寡恩者也。盖西方人自立之心,故不欲因人热耳。读之有感,记之。
任何制度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胡适从前说西方的制度太过个人主义。现在他体认到中国的家族制其实也是一种个人主义。所不同的是,西方的个人主义以个人为单位,而中国的则是以家族为单位。问题的症结在于,西方的个人主义即使再自私,它至少能养成独立、自助的人格,中国的家族个人主义则除了自私缺乏公德心以外,适足以养成依赖的恶品。胡适虽然含蓄地问:谁能说中国的制度优于西方?然而,他的目的是让聪明的读者自己去判断孰优孰劣:
吾国陋俗,一子得官,追封数世,此与世袭爵位同一无理也。吾顷与许怡荪书,亦申此意。又言吾国之家族制,实亦一种个人主义。西方之个人主义以个人为单位,吾国之个人主义则以家族为单位,其实一也。吾国之家庭对于社会,俨若一敌国然,曰扬名也,曰显亲也,曰光前裕后也,皆自私自利之说也;顾其所私利者,为一家而非一己耳。西方之个人主义,犹养成一种独立之人格,自助之能力,若吾国“家族的个人主义”,则私利于外,依赖于内,吾未见其善于彼也。'41'
他在1914年11月13日的日记里,更进一步地用报纸上的新闻,以及他自己亲历的故事,来纠正、反省他一向所爱说的西方人没有东方人的骨肉之爱的偏见:
孰谓西人家庭骨肉间之相爱不如东方耶?吾一日之间而得可记者数事焉:
一、有名氐子(Dietz)者,其妻为人所杀。氐子踪迹得杀者,手毙之,以故得监禁终身之罪……其子……竭力营救,不获请。乃于前年起徒步周行全国,遍谒各省之官吏、议员、报馆记者,乞其联名为其父请总统恩赦……昨日行至纽约城,其请赦书已得十万余人之签名,皆其二年来徒步请求而得者也。今闻其人将由纽约步行至华盛顿呈递此请赦之书。此人之孝行何让缇萦?何让《儒林外史》之郭孝子乎?
二、昨夜有男女学生数人在此间比比湖南岸石崖上为辟克匿克(picnic)'野餐'之会。有女学生失足堕崖下入湖。其弟Paul L。Schwarzbach'许瓦兹巴赫'急踊入湖中救之。用力过猛,头触水底之崖石,遂沉死。其姐为同行者所救,得生。
三、今晨电报局以电话递一电报致同居之傅内叟君,余代为收之。其电报云:“二星期不得汝信,母大焦急。汝无恙耶?速以电复!”发信者,傅之弟也。余手录此电,心中乃思吾母不已。慈母爱子之心,东海西海,其揆一也。'42'
胡适会如此不厌其详地记下他的家庭亲子关系,“东海西海”,此心同、此理同的新发现,这就告诉了我们这种东方道德、西方物质;东方尚情、西方崇智;东方温和、西方现实的二分法,即使在天才、广读、深思、善解的青年胡适都不能免,更何况其他凡人了!能反躬自省,能“不受成见拘缚而肯随时长进”的胡适,很快地就会认同并服膺和平至上、世界主义的观点(详见第七章)。伴随着他的世界主义观点的,是人类进化一元论的思想,即世界人类虽然在历史上走的路径不同、迟速不一,但目的地是相同的。在这种思想观点之下,中西之分,就好像他日后最鄙夷的精神物质之分、东方精神西方物质之谈,都是错误、虚幻的二分法;世界上没有以中西或东西之分的真理,只有好坏、对错、有用无用之分。而且,这好坏、对错、有用无用之分,是普世皆准的。
'1' Jerome Grieder; Hu Shih and the Chinese Renaissance:Liberal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19171937,pp。4344。
'2' 胡适致胡绍庭、章希吕、胡暮侨、程士范,无日期,美国旖色佳邮戳日期是1910年9月25日,《胡适全集》,23:2223。
'3'《胡适外文档案》,E005022066。
'4'《胡适日记全集》,1:144。
'5'《胡适日记全集》,1:119。
'6'《胡适日记全集》,1:122。
'7'《胡适日记全集》,1:127。
'8'《胡适日记全集》,1:135136。
'9'《胡适日记全集》,1:141。
'10'《胡适日记全集》,1:145。
'11'《胡适日记全集》,1:129。
'12'《胡适日记全集》,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