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我其谁:胡适-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嵊贜ew York Herald'纽约先锋报'见之。昨日至Syracuse'西腊寇思',则其地报纸亦载此事。其知我者,争来申贺,此则非吾意料所及矣。(去年余与胡达、赵元任三人同被举为Phi Beta Kappa'费·倍塔·卡帕'荣誉学生会会员时,此邦报章亦传载之,以为异举。)此区区五十金,固不足齿数,然此等荣誉,果足为吾国学生界争一毫面子,则亦“执笔报国”之一端也。'9'
《康乃尔校友通讯》也特地以《一位中国学生作了一篇最佳的布朗宁论文》为题报道了胡适征文得奖。根据该报的报道,这个征文奖是海荣·寇生教授为纪念他的妻子所捐款设立的奖。征文的对象是大三、大四和研究生。'10'
《布朗宁乐观主义颂》是胡适透过分析布朗宁,来宣布他挣脱了悲观、拥抱乐观的宣言。胡适在论文的启始,先指出布朗宁对乐观主义的颂赞不是人人都欣赏的。有些人批判布朗宁浅薄,另外有些人则批判布朗宁所诉诸的是人类原始的感情。比如说,有名的哲学家桑塔耶纳(Gee Santayana),就直称布朗宁的诗是原始主义的诗。他说布朗宁只是一个会煽动人类的原始感情的诗人,他对事物的根本缺乏认知,一无哲学的内涵。胡适说他完全同意布朗宁的诗归根究底来说是建立在原始的感情之上。然而,他认为如果把布朗宁的乐观主义只归因他的乐天的性情,则又失之于偏颇。他写这篇论文的目的,就在指出布朗宁乐观主义的哲学基础。
胡适说布朗宁的乐观主义能用来针砭悲观主义。他说悲观主义者认为人生无趣,因为人类永远不可能臻于真善美。这真善美所指为何?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有三:知识、德性、幸福。这就是悲观主义的哲学来源。胡适说:认为知识之不可得的,他称之为智性上的悲观主义;认为德性之不可得者,他称之为德性上的悲观主义;认为幸福之不可得者,他称之为享乐派(Hedonistic)的悲观主义。胡适的《布朗宁乐观主义颂》分成三个部分,分别针砭这三派的悲观主义。
胡适说布朗宁同意智性上的悲观主义者的观点,认为终极的知识是不可得的。然而,布朗宁认为我们的责任是:“去奋斗、去追求、去寻觅,而不是放弃。”即使人生真的像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布朗宁的哲学仍然是锲而不舍。胡适举布朗宁《一个文法学家的葬礼》(A Grammarian’s Funeral)一诗里的文学家为例。这个“立志可以不活,但要求知”的人,把他葬在山巅是适得其所,因为其所在有:
流星奔驰、风起云涌;
光电交加;
繁星出没!让喜悦与暴风雨齐鸣,
让和平由露珠送出!
同时,对布朗宁而言,人生的目的并不只是求知而已。除了知识,人还有情感——爱与恨——的一面。知识与爱是人生一体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布朗宁对悲观主义者的忠告是:“让我们说——不是‘因为我们知道,所以我们爱’,/而毋宁是‘因为我们爱,所以我们所知已足’。”
对德性上的悲观主义者来说,这个世界充满了腐败与罪恶。布朗宁承认这是事实。布朗宁知道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然而,他所要努力的,就是甚至从邪恶里去寻找善的存在。布朗宁说爱是世界上的真道理;爱是宰制人与人之间、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的原理。有了这个原理,这个世界终究不会是混乱的。不!这个世界是一个有条不紊的宇宙,是计划好的,是设计好的。悲观主义者当然可以反诘:如果这个世界是用理性设计好的,为什么上帝会让邪恶存在着呢?对这个问题,布朗宁有两个答案:第一,没有邪恶存在的人生是单调的人生,就像一个画家的画布上总是有着多重的色彩一样。如果人生如饮水,邪恶是使这饮水出味儿的要素;第二,邪恶是品格的试炼,是用来把一个人磨练成男子汉的方法。一个天生的德者有什么意思呢?为什么我们说“浪子回头金不换”,难道不就是因为他接受了诱惑的试探而获得最后的胜利吗?
享乐派的悲观主义者说人生是痛苦的,快乐总是短暂的。布朗宁直捣黄龙,根本就拒绝承认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或快乐。胡适引卡莱尔的话说:“人类有一个比追求幸福更高的希求;他可以不要幸福,他要的是上帝的恩宠。”享乐派的悲观主义者说人生总是有着太多的欲求和奋斗,而这些都是痛苦之源。布朗宁反诘说:如果没有奋斗,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布朗宁跟享乐派的悲观主义者的看法刚好相反,他认为所有的痛苦都是短暂的,快乐才是永恒的。胡适说,君不见那收获者的喜悦吗?虽然收获前必须付出血与汗,但收获的快乐会使人忘却所有的痛苦。“喔!痛苦!你的胜利在哪里?你的螯刺在哪里?”布朗宁要大家“奋起!冲破极限!我说!/立志要作好,作得更好,/作得最好!成功算什么呢,奋斗才是一切”。
胡适说他要以布朗宁最重要的观点来作总结,那就是爱的精神作用。他说,爱——无私的爱——是医治悲观主义的最佳良药。爱是希望哲学的基础。这个爱指的不是男女之间的爱,而是那最博大精深的爱。他说,无私的爱会使人忘却世间所有的痛苦与邪恶。无保留的爱会让人觉得世间到处充满着德性与希望。最后,他用自己最喜欢的布朗宁的那首诗——“吾生惟知猛进兮,/未尝却顾而狐疑”——来作总结。'11'
胡适这篇得奖的论文写得铿锵有力,文字优美。二十三岁不到、学英文还不到十年的他,能够在美国的顶尖大学获得征文的首奖,这是他天才加努力的结果。当然,这篇论文里还流露出他先前受到基督教残余的影响,特别是他所阐扬的“这个世界是一个有条不紊的宇宙,是计划好的,是设计好的”,以及“没有邪恶存在的人生是单调的人生”的观点。这些不但跟他后来服膺的演化论相冲突,而且跟他后来宣扬人定胜天、认定“天道”不仁,必须以“人道”弥补之的信念是完全相抵触的(详见第七章)。事实上,胡适后来最喜欢诘问基督徒:如果上帝真的爱人,他为什么让邪恶存在着呢?就正是他在这篇得奖征文里阐释正义最终可以经由试炼而战胜邪恶的论点。
总之,挥别了阴霾、甩脱了伤春悲秋的心绪,胡适脱胎换骨成了一个乐观主义者。胡适不只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自命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an incurable optimist)。也正因为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他才会那么爱丁文江。这是因为他跟丁文江一样,都是“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只有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才能了解丁文江所说的“活泼泼地生活的乐趣”这句话的真谛;而且,也只有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才能真正体会到丁文江所喜爱的箴言:“Be ready to die tomorrow;but work as if you would live forever。”这句话胡适把它翻成:“明天就死又何妨:只拼命做工,就像你永永不会死一样。”'12'丁文江的朋友说,这句话是丁文江不知道从哪本书里看来的。类似这样的句子,有不少人说过,比如,印度的甘地也说过,意思大同小异。丁文江读到的,可能是英国的大主教圣爱德门(St。Edmund Rich;Archbishop of Canterbury,11801240)说的:“Study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这句话,胡适的翻译同样适用。无论如何,只有像丁文江、胡适这样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才能真正体会到读书、做事要像“人可以长生不老”、品尝人生要仿佛“人没有明天”的真谛;才能真正领会到布朗宁所说的“再蹶能再起、憩息以复苏”的精神。
'1' 胡适,“Essay in Living Philosophies,”《胡适全集》,36:512。
'2'《胡适日记全集》,1:218。
'3'《胡适日记全集》,1:319320。
'4'《胡适日记全集》,1:177。
'5'《胡适日记全集》,1:241242。
'6'《胡适日记全集》,1:255256。
'7'《胡适日记全集》,1:267268。
'8'《胡适日记全集》,1:268270。
'9'《胡适日记全集》,1:308。
'10'“Awards of Prizes:Best Essay on Browning Written by a Chinese Student,”Cornell Alumni News; XVI。31,May 7,1914,p。383。
'11' 胡适,“A Defense of Browning’s Optimism,”《胡适全集》,35:2454。
'12' 胡适,《丁文江的传记》,《胡适全集》,19:455。
第五章 哲学政治,文学历史
康乃尔大学1912学年度第二学期在2月12日开学。注册组在2月19日批准胡适从农学院转到文学院。可惜的是,就在这个关键点上,胡适的留美日记再次从缺。胡适的《留学日记》在两个关键点上都刚好缺漏。第一个关键点是他初抵美国的时候,第二个就是他从农学院转到文学院的时候。这第二次缺漏,足足缺了将近一年。从1911年10月30日,也就是辛亥革命开始,一直到1912年9月25日新学期的注册日。这个文献上的缺漏没有补救之道。更可惜的是,胡适重新拾起日记之后,记载的内容也产生了变化。在这以前,胡适的日记是逐日记载,流水账式的。虽然只是提纲挈领,但为我们提供了可以按日索迹的素材。从这以后,胡适的留学日记变成了他的“思想札记”,用他在《留学日记》的《自序》里的话来说,是他“自言自语的思想草稿”(thinking aloud)。'1'优点是比较深入,留下了他思想变化的轨迹;缺点则是失去了日记特有的日程记录。我们只能从别的资料来补足、重建胡适在这一段时期的留学生活。
人文素养的基础教育
胡适在决定转系以后,给他在国内的朋友章希吕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再次证明了胡适聪颖、观察力过人的所在。他说:“适已弃农政习哲学文学,旁及政治,今所学都是普通学识,毕业之后,再当习专门工夫。”'2'短短几句话,就道出了美国大学教育的传统。美国大学的教育,特别是那些以人文素养为重的学校,是通才教育,其目的在为学生奠立基础的知识,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所以美国大学的专业科目通常只占毕业总学分的三分之一,刚好跟承袭了欧陆系统的中国大陆及台湾专业科目学分占毕业总学分三分之二以上的学制相反。因此,所有在大学时代就留美的中国学生,如果他们选修许多专业以外的课程,这并不表示他们的兴趣特别比其他人广,而只不过是遵从了美国大学学制的规定,反映了美国大学通才教育培养人文素养的理念而已。至于专门之学,就像胡适所说的,是大学毕业以后进研究所的追求。美国所谓的人文教育,承袭了西方从希腊罗马时代以来的人文教育的传统,主要包括文学、语言、哲学、历史、数学和科学。胡适在康乃尔大学的成绩优异。他跟赵元任在1913年同时被选为美国“费·倍塔·卡帕荣誉学生会”(Phi Beta Kappa)的会员,'3'获得象征该会的希腊字母ΦВК的金钥一把。ΦВК的意思是:求知欲是人生的向导。
关于康乃尔大学的通才教育,胡适在《口述自传》里有一段非常有意味的话,这是他晚年的夫子自道,有事实基础,但也有选择的记忆,更有他替将来要为他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