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西方哲学初步 >

第11部分

西方哲学初步-第11部分

小说: 西方哲学初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这个被柏拉图如此器重的“理念”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冬去春来花开花落,任何个别和具体的事物总是瞬息万变的,因而是不完善的、相对的,乃至虚幻的。然而,世界上仍存在某种一成不变永恒存在的东西,那就是“理念”。理念是作为具体事物的本质而存在的,每一类具体事物都有其相应的一个“理念”

    ;理念就象范型,个体事物则是理念的摹本,只是因分有了理念才得以存在,因而总是不完善不可靠的。

    例如,无数的鸭梨都分有“梨子”

    这个共同的理念;一个人之所以是人,乃在于他分有“人”这个普遍的理念。

    正如现实事物具有不同层次那样,理念也分有不同的等级:桌子、椅子和梨子等具体事物的理念居于最低级;再上一层,是数学、几何方面的理念,如方和圆等;再往上,便是艺术、道德方面的理念,如,美、公正等;最高级最完美的理念是善,它是神的化身,具有至高无上的权能,一切低级理念都从属于它。所有的理念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区别于现实(事物)世界的理念世界,它是一个绝对永恒、真实完善的精神世界,现实世界则是由它所派生的、变幻无常的“阴影”。柏拉图号召人们撇开虚幻的现实世界(现象界)

    ,去追求至真至善的理念世界。一个人,如果把握了最高的

 67

    西方哲学初步36

    “善”的理念,便有资格成为“哲学王”

    ,充当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理念”

    既是独立存在的又是感官无法接触的,这与人们通常说的“概念”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本质的区别。概念指的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

    ,(“梨子”的概念是指所有梨子的共同特征而言的)

    ,它是客观事物在我们脑中的反映,不是独立存在的另一类事物。

    “理念”显然已经超出了这种概念的一般性,而将抽象的本质(如“梨子”的共性)归结为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了,因此柏拉图的理念论实质上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这种唯心主义综合了巴门尼德的存在论、毕达哥拉斯的数论和苏格拉底的至善论,它代表了人类思维追寻世界本质的一条静态的形而上学之路,是古代哲学理性思辨所达到的一个高峰。柏拉图对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的二重划分,为基督教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二元对立观念转录到欧洲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名噪一时的实在论就是柏拉图理念论的直接翻版,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论则是其近代变种。

    柏拉图进一步将理念的学说贯彻到认识论中,得到了“灵魂回忆说”

    的认识理论。

    他继承了毕达哥拉斯和苏格拉底关于灵魂不灭的思想,认为灵魂能够脱离肉体独自存在,是永恒而不朽的东西。在进入人的肉体以前,灵魂便自由自在地遨游于理念世界,获得了对理念的真理性认识。但是,灵魂都有追求感性世界的倾向,这使它们沦落于地上,坠入到人的肉体之中,受到肉体的蒙蔽和污染,便渐渐地忘掉了原有的理念知识。只有在经过一些时间之后,靠着后天的经验

 68

    46西方哲学初步

    和学习,才能把失去的知识回忆出来。所以说,学习只不过是回忆而已。他举了一些例子来证明这一点。譬如,如果一个人拿出一幅技法粗劣的画问你:“这画美不美?”

    ,你立刻就会回答说:“一点也不美。”你之所以能够说“不美”

    ,是因为你心中早就有了“美”的理念。这显然是苏格拉底同类学说的翻版,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成为近代唯理主义的前驱,而另一种主张知识来源于经验的学说则发展成为经验主义思潮。

    如同理念等级森严那样,灵魂也被柏拉图划分出不同的等级。奴隶的灵魂只知道服从,工匠的灵魂只懂盖房子,农民有运用种田本领的灵魂,只有“哲学王”们才有能掌握治理国家这种特殊知识的头脑。根据这种理论,柏拉图便将社会划分为三个等级:位居第一等级的是国家的统治阶级,他们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代表着最高贵的血统,通晓“善”的理念和治国的哲学,哲学王便是他们的最高代表,他们的德性是智慧;第二等级是武士,由神以银子做成,其职责是保卫国家安全,其德性乃是勇敢;而第三等级则由农民和手工业者组成,是铜和铁造成的,从事生产劳动,供养第一、二等级是他们的职责,其德性是节制。柏拉图把奴隶排除出这三个等级以外,因为他根本不把奴隶看作为人。他设想,如果三个等级的人都安分守己、既不越疽代庖又不越位篡权,紧守各自的职责,国家就能实现正义的原则,和谐一致、繁荣太平。这样一种国家便是柏拉图虚构出来的“理想国”

    ,理想国既是柏拉图哲学的产物,又体现了他的贵族主义的政治理想。它虽然只流于空想的形式,但对后世却有着难以估量的

 69

    西方哲学初步56

    影响,人们在后来许许多多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蓝图上,都能发现“理想国”

    这种空想乌托邦式的政治伦理模式的影子。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构成希腊哲学的两座高峰。这对雄峙的思想高峰,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犹如中国的孔子和老子,他们继承和撷取前人和同侪的思想养分,作成旷古绝今的理论大厦,在哲学的各个领域几乎都留下他们探索的足迹,他们所走过的哲学理路和所创下的思想模式,给后来的西方哲学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后来的哲学探险者,面对着这两座思想高峰,如果想有所创新的话,他只能勇敢地攀登上去。无怪乎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他那两本享誉中外的名著《西方哲学史》和《西方的智慧》上,要把最大的篇幅留给这两位雅典的哲学大师了。他说过:柏拉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可能比任何其他人都大。这虽不无夸张,但大体上是言而有据的。在为哲学提供发展的张本,在塑造西方世界的学术风格方面,没人比得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个唯心主义者,表面上看,他与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是针锋相对的;但更深一层看,两人走的却又是大致相似的思路——即寻求超越具体事象的本体的形而上学之路,这是希腊哲学的主要特色之一。当然,涉及到本体究竟是什么的时候,两人便分道扬镳了,以致于柏拉图愤怒得要烧毁德谟克利特的著作。

    三、逍遥学派

    公元前366年的一天,柏拉图人才济济的学园里来了一

 70

    66西方哲学初步

    位翩翩少年,他那博古通今的才华一下子就把一班饱学才子给镇住了,连年逾花甲的大师柏拉图也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立刻将他收为弟子。这位沉默寡言、举止文雅的年青人就是日后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来自希腊北部马其顿王国的色雷斯,其父是马其顿王的御医。

    18岁那年,他慕柏拉图的大名南下雅典,随其学习研究,长达20年之久。

    柏拉图逝世后,亚里士多德不愿在呆在学园里,便出去周游列国。

    一个偶然的机会,亚里士多德得到马其顿王的赏识,应召入宫,做了13岁的王子亚力山大的教师。

    亚里士多德的调教,看来对这位性情粗暴、凶猛如野狮一般的王子不起什么作用,虽然他有时候把亚里士多德当作父亲一样来尊敬。三年之后,亚力山大继承王位,旋即率领大军东征西讨,统一了希腊各城邦,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力山大帝国。亚里士多德对战争扩张不甚热心,眼见自己的政治主张无法实现,终于离开亚力山大,回到了雅典,创办了名为吕克昂的学校,从事教学和研究活动。与当今填鸭式的课堂教育的最大不同是,亚里士多德喜欢在密林成荫的小道上一边散步,一边与弟子们畅谈和讨论各种学术问题,令人在悠然自得的心境中增长见识获得学问。后来人们因此把亚里士多德的学派称之为“逍遥学派”。

    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校度过了一生中最惬意的13年,也为后世留下了上百部著作,虽然有的史家认为其中有些书并非他写的,而是其弟子们整理出来的笔记和讲义等,但因都归到他的名下,且人们也无法考证,所以只好承认是他的

 71

    西方哲学初步76

    著作。

    他研究的领域非常之广,举凡哲学、美学、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修辞学、物理学、心理学、天文学、生物学、数学等无不留下他探索的足迹,在许多领域都有所开拓和创新,他是第一位系统地研究和整理形式逻辑的人,对科学进行分门别类也是他的首创,他也相当注重实验,曾派人分赴欧、亚、非三大洲进行科学调查、收集大量动物,并亲自动手解剖制作成300多种动物标本,据此汇编成一本《动物志》。亚里士多德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博学者,当之无愧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与理想主义者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从不像老师那样以神的使者自居,他脚踏实地,像普通人那样结婚生子、繁衍后代,注重人伦秩序。柏拉图根本不把奴隶当人看,一副大老爷的派头,亚里士多德虽身为贵族子弟,但对家中仆人和奴婢都很友善,后来把他们统统都解放为自由人。这种生活作风上的区别,也许确与他们的思想上的差异息息相关呢。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的学园求学长达20年之久,人们很可能把这想象成为一段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你瞧!

    一位卓绝的思想大师与一个聪颖的高足弟子,像一对恩爱的农家夫妇,在繁花似锦的哲学园地里携手并肩共同耕耘,真是多么浪漫美妙的一幅画景啊!

    然而,现实情形正如我们中国人俗语所说的那样:“一山容不得二虎”。你想想看,两个才智相当、性情不同的天才果真能如胶如漆朝夕相处吗?

    好在老师比学生年长近五十岁,羽毛未丰的亚里士多德,仍能心平气和地委身于声名卓著的柏拉图门下。可咱们的老大师似乎就没那么客气了,不知是否

 72

    86西方哲学初步

    他早已看出弟子脑后长有反骨,对他时有嘲弄。弟子刚进园时,老师发现了他的盖世之才,确曾由衷地把他誉为学园的智星。亚里士多德花钱买书从来都出手大方,家中藏书全希腊第一,据说图书分类原则便是他所创立的。柏拉图因之把他的住所称为“读书之家”

    ,看似称赞,实则挖苦弟子的书呆子气。柏拉图晚年时,两位天才之间爆发了一场争吵。为了争夺哲学的恩宠,雄心勃勃的学生身上冒出了一股反抗自己精神父亲的“俄狄浦斯情结”

    ,他暗示哲学的智慧绝不会随同柏拉图一同逝去,而年迈的大师则把弟子比喻为吸干了母亲的乳汁后就向其尥蹶子的小马驹。老师两脚一伸魂归天国之际,弟子便双腿一迈出了园门,自立门户、南面而王去了。

    我们并不想说亚里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