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姐说礼仪-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自己的介绍应该在私下里反复练习,确保流畅通顺,不要在交谈中加入过多的语气词和停顿,自我介绍应该是最有自信的,要面带微笑用稳健的态度捧出自己。在问答环节,要注意自己措辞的文雅和规范,不能使用粗俗的语言,可以适当幽默,但一定是健康的,并确保对方会有反应,否则徒然给自己增添尴尬。对于招聘方的提问,一定要听清楚以后再作答,盲目做答可能产生驴唇不对马嘴的结果。如果对方刻意制造难题问一些个人隐私,你可以直接回答“不好意思,这个不方便回答”或者“这个问题,以后我们可以私下交流”,因为对方的本意可能只是想考察你的应变能力,对于一时无法准确答复的事项,不要隐瞒或是乱说,应坦然告之对方“暂时不是十分清楚,若有需要会尽快了解”。如果被问及原工作企业的状况及离开原因时,不要贬低原来的企业,保持客观的态度是回答问题的一个宗旨。要知道,所有的提问,招聘方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本身,还包括你的临场反应和个人素质,而且交流是双方的,不要自顾自侃侃而谈,要留机会和时间给对方,也可以适当发问,但所问的事项必须要之前考察过,千万不要是一些对方听来很弱智或者明摆着的事情。另外,无论有多么高的资历和能力都要保持一个谦逊的态度,在语言中经常使用“请、谢谢、麻烦您了”之类的礼貌用语,此外音量不能过高,语速也不宜过快,要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
很多人把面试当作一种压力,其实它是一个机会。因为这个机会,你对未来的人生才有无限憧憬,所以要把握住它,而机会也只青睐那些时刻准备着的人。
第2节 职场称呼有讲究
在职场中,称呼可以体现出你的个人地位。我用了十年的时间改变了我身上的诸多称呼,刚进入公司的时候,由于年纪较轻,大多数人都直呼我的名字(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一般都会亲热地叫我“亚飞”而并非全名“纪亚飞”);后来年龄渐长、资历愈深,开始被年轻的空姐称呼为“亚飞姐”,这称呼透着一股亲热和尊重;再后来,专职从事培训工作,小女生会唤我“亚飞老师”,年长的人会称呼我“纪老师”,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一次,空姐小赵发现洗手间的水龙头怎么也关不了,于是她就找我帮忙,我当时正在清点机上配备的物品,配送人员正焦急等待我核查后签字。但是小赵亲热乖巧的一声“姐儿”,却让我不由自主放下手边的工作帮助她修理水龙头。她甜甜的声音里透着无助,让我这个“姐姐”有一种亲切和责任,几乎无法拒绝她的请求。
一声称呼,有时就能够左右你的职场前途,多一个亲密的合作伙伴会对你的职业生涯大有帮助。称呼一般是指人们在交往应酬中彼此之间的称谓语。它有时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态度和教养,相敬如宾的职场关系是我们所向往的,它往往是从一个得体的称呼开始。因此,下面的五点原则是必须要遵循的。
尊重
首先要尊重上司、年长者、资历深者,内心尊重才能够在称呼的语气和内容上体现出来。所以,称呼他们的官职或是尊称为“老师”是比较恰当的作法。记得,我第一次听到学员称呼我老师的时候,心里激动了好一阵子,它体现了学员对我教学的认可和对我作为一名教员的尊敬。后来熟悉以后,他们问我可否叫我“姐”,这样感觉更为亲切,我虽然应允了,但内心还是留恋和喜欢老师这一称呼。其中有一个女孩子仍是称呼我老师,她每次称呼都使我心头一热,陡然而升强烈的责任感,因为这个良好的印象,我对她就格外关注,事实上她现在的确成了一名非常优秀的空姐。在国外更是如此,如果一个人有官衔同时又是一个教授,则称呼他某某教授为好,这是对能力和学识的双重认可。
从众
这里要强调入乡随俗,如果大家都比较习惯称呼“张姐”“王哥”,你就不要独树一帜地称呼“张小姐”或“王先生”。另外,在一些外企大家都直呼其英文名,你也应如法炮制,但是要记住称呼并不代表工作能力和关系亲疏,还是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不要标新立异地使用一些称呼,从众是最安全、稳妥的做法。
平等
对所有的上司和同事应有一个平等心态,千万不要在称呼上分出彼此的远近亲疏,否则会给你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比如你和哪个领导关系比较好,或者比较受某个领导的赏识,千万要注意好分寸,不可让领导觉得太过亲热不自在,也避免引起其他同事的反感。不要自以为是地对领导使用一些亲昵的称呼,每一个领导都希望在员工面前树立自己是一个公平公正的领导形象,一声过于热乎的称呼反而会给领导增添不必要的麻烦。还有,对一些年长而职位不高的人,不要轻视或轻蔑。
在我成为乘务长以后,乘务员在飞机基本上都称呼我“亚飞姐”。一次,我和自己的好朋友李容一起飞行,她和我一起进入公司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暂时还不是乘务长。飞机过站时我俩正在客舱前部工作,后舱的小乘务员走过来对我说:“亚飞姐,后面的餐食有110份,我已经清点完毕,您签字吧。”然后她扭过头对我的好朋友李容说:“李容,我能用一下你的梳子吗?”李容其实比我还大一岁,而小乘务员仅仅因为她不是乘务长就直呼其名。事后,李容觉得很难过,十分沮丧,此前她从来没有意识到职位的差别竟会导致人们对我俩的态度有如此不同,整个航程她闷闷不乐。我也很愤怒,一再开导她可能小乘务员只是无心之言,并开玩笑地“抱怨”:“一定是我比你显老,你容貌秀丽让人看不出年纪。”但是,小乘务员对我的尊敬和对她的无所谓,摆在眼前,让人无法忽视。
因此,无论职位怎样,对公司一些年长的员工都应该予以尊敬,一个体贴的称呼非但不会令你损失什么,相反可能会为你个人加分许多。如果能够带给别人轻松快乐的体会,为什么一定要有意无意去戳别人的痛处呢?
距离
在工作场合尽量要和同事保持一定距离。即便私人关系很好,在工作的场合也不要在称呼上过分亲昵,因为办公室毕竟不是私人空间。同时,作为职业人士应避免将私人感情带到工作中来,何况友谊的长久与否很难确定,因为在工作中难免摩擦,而称呼随着关系的远近换来换去,反而给人口舌。尤其是领导,更不能在员工面前使用厚此薄彼的称呼,既不利于管理,也会使一些员工产生逆反心理,每个员工都是需要鼓励的,一点点的冷落或是不经意的轻视可能就会使他们受伤。
场合
在公共场合或有客户在场时,不要称呼同事的外号,也不要使用一些过于随意的称呼,比如“张大妈”、“李处”这样的简称。
有一次,我去向主管领导汇报工作,我的主管领导很年轻,但平时我们都亲热地称呼他“老李”,并且他也十分喜欢这个称呼,似乎一个“老”字反而显出他的平易近人,我们这样呼唤也觉得有趣。我敲门进去后,发现沙发上坐了一个人,我没在意,因为正好入夏,那个人坐在沙发上,衣着朴素,我进去时他的表情淡然,看上去是来维修空调的,我就直接对领导说:“老李,我终于把简报写完了,你看看吧。”我说完后就发现领导的脸色不对,我不明所以。领导清了清嗓子说:“亚飞,这是咱们公司新来的黄总。”我当时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不看场合、看不清对象,使得我一张嘴就犯了礼仪大忌。
因此,称呼一定要视场合而定,我们对一个人可能有很多种称呼,但不同的场合要知道应该使用哪一个。
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直呼其名,父母会喜上眉梢并觉得这个孩子记忆好、口齿灵,可是在外人看来孩子是没大没小,会质疑父母是怎么教育的;年轻的女孩刚进公司,(Zei8。COm电子书。整*理*提*供)对年长的同事称呼“姐姐”,我们觉得她乖巧懂礼,可若一个男孩子张口称呼同事“姐姐”恐怕少不了要起一身鸡皮疙瘩;公司新来一个外国同事,他有一个好听的中国名字,大家也都这么称呼他,而你若是偏要称呼他的英文名,不但他觉得奇怪,其他同事也觉得你这个人太不随和,喜欢出风头。所以,称呼不是张口就来的,是让人家爱听受用的,你需要斟酌和考量,对方喜欢你才能够证明自己的礼貌。
孔子两千多年前就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做人要有礼貌,没有礼貌,怎么来做人啊!
那么,职场中的“不学礼,无以立”就不妨从称呼开始吧。
第3节 一切从寒暄开始
寒暄者,应酬之语也。它有时如同农夫在播种之前对土地的翻整,是一个重要的铺垫,可以在人际交往中化解尴尬、打破僵局,甚至主动示好而获得一份友情。而如果寒暄不善,也会起到冷场的效果。
我曾经开过一家服饰店,经营少数民族特色的服装和首饰,后来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我将它转让给了一个朋友,于是我去税务局办理注销手续。税务局有个会议室专供来此办事的人休息等候,我前面有一个人正在办理业务,工作人员便让我在会议室等候。我百无聊赖地枯坐在会议室,空荡荡的房间里除了桌椅外空无一物,这时候进来一个男子,看上去也是来这里办事被工作人员安排在会议室等待的,整个屋子就我们两个人大眼瞪小眼,有些尴尬,彼此并不相识也不知从何聊起。后来,还是这个男子主动先开口。
“您也是来办事的?”
“是呀,前面有人在办理业务,所以让我在这里等待。”
“您来办什么呀?”
“我开了一个服装店,现在转手了,来办理税务注销。”
“哦,注销啊,倒挺少碰到办这个业务的,大多数人都是办申请税务登记证或者是像我一样购买发票什么的。您说,这就跟婚姻登记处一样,办结婚的人多,办离婚的人少……”
我很诧异地盯着他,他的脸上顿时也出现了尴尬的神色,他是顺嘴说出这句话,可我听着十分不舒服。我当时就想:有这么跟人寒暄的吗?我办注销跟离婚结婚能相提并论吗?素昧平生就给我添了些许不快。
他马上表示出歉意的表情,但不知如何开口,脸色很难看。我看到他这个样子,其实也就消气了,知道他也是无心之言,本是想化解一下屋里的尴尬气氛,却没有想到一张嘴就说了错话奇…书…网。我掏出手机假装发短信,不再看他,以免他不自在。他也站起来边往外走边说:“抽根烟去。”
可见,寒暄是需要掌握一些技巧的,若做得不妥当反而会适得其反。
首先,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不是什么时候开始寒暄都可以,至少要看对方是否空闲、目光是否能够交会、是否不会打扰对方。比如电梯里碰见同事,按理说应该寒暄两句,但如果对方正在低头发短信,就不必打扰他了,简单问候一下就可以了。当这些条件都符合时,你要问一下自己是否做好了准备,别张开嘴又不知说什么才好或者说错了造成失礼。
其次,挑选适合寒暄的内容。比如在医院走廊里,护士和正要出院的病人碰面,大家曾有过多日相处,临走时免不了寒暄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