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金鳞开 >

第352部分

金鳞开-第352部分

小说: 金鳞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侍卫让出了一条通路。
    代善和博洛不敢久留。生怕这位年轻的皇太子改变主意,连忙起身离去。
    萧陌看着两人的背影,心中翻腾,在朱慈烺耳边道:“殿下,若是让人知道他们没死。实在于您声誉有损啊!”
    “我知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朱慈烺叹声道,“也并无妇人之仁。只是我让你去招降他们,怎能将你的信义赔在里面?”
    萧陌浑身上下如同过电一般,良久方才回过神来,却见朱慈烺已经往坐骑走去。他追了两步,放声道:“殿下。末将去去就来!”
    朱慈烺回头间,萧陌已经飞身冲到了马边,劈手夺过缰绳,纵身一跃,策马奔驰而去。
    朱慈烺看萧陌去的方向,已经知道了萧陌的用意。过了不过一盏茶的时候。萧陌提着两个血淋淋的包袱回来了,那包袱皮正是朱慈烺给代善和博洛带干粮和盘缠的。
    萧陌将两个人头放在一旁,单膝跪地道:“殿下!末将违命而行,甘受军法!”
    朱慈烺缓步上前,扶起萧陌。沉声道:“在战阵上你护我性命,如今又保我名声,我如何能够罚你?此事全当不曾发生过,谁也不许再提!”朱慈烺看了一眼身后的闵子若:“你亲自去收拾干净。”
    闵子若抱拳而出,带人前去处理代善、博洛的尸体。
    在场侍卫之中,终究有人口风不紧,数十年后将这则轶事告知了儿孙,也因此成为后世流传甚广的“君臣相得”的典范。
    只有阅读了朱慈烺日记的后世帝王储君,才知道代善和博洛的干粮和椰瓢中,早就下了剧毒。这就是朱慈烺要闵子若亲自去处理的缘故。
    而且即便两人十分谨慎地不肯食用干粮和水,他们也躲不过锦衣卫在前方的伏击。
    即便是代善和博洛真的如有神助一般回到辽东,锦衣卫的暗杀令也先他们一步到了。
    当然,现在这个结局是最美好的。
    
    早在近卫第一师返回京师之前,鸿胪寺已经告示文武百官具朝服,诣午门前行庆贺礼。这则通告同样传到了会同馆——如今已经挂上了交通总署的牌子。
    林在中本来只能以随员的身份站在午门之下的一个偏僻角落参与观礼。万幸的是,朝鲜在北京的第一人——两班出身的崔大使竟然因为天热吃了变质的食物,上吐下泻不止,最终被送去医院救治,于是就空出了一个上午门观礼的名额。
    林在中由此得以递补,提交鸿胪寺备案。
    鸿胪寺最早是根据各国使节的身份来确定位次的,照道理说不应该以位卑者充数。然而新任的鸿胪寺卿有些小小的执拗,仔细看了看示意图之后发现如果少一个人,四夷使者就排不成整齐的正方形了。
    这实在有悖他的审美观,越想越是坐立不安,就像有只猫儿在他胸腔里挠心抓肺。所以这位鸿胪寺卿终于还是将林在中补了上去,反正朝鲜的两班和中人,对于中国而言并无甚区别。
    林在中并不知道有这等曲折,只是欣喜若狂。初五日清晨天尚未亮,他就穿上了自己最体面的服饰,戴好簇新的宽檐黑纱斗笠,在交通总署门口等待鸿胪寺的官员带领前去午门。与他一同去的除了朝鲜副使,还有安南、琉球、暹罗的使者。
    安南国与暹罗国使是在国变之前来进贡方物的,谁知华夏动荡,竟然被困北京,无法返回。足足耽搁三、四年之后,大明又收复了北京,他们也算是熬出了头。至于琉球使者却是从福建赶来,而且已经在福建耽搁了三年之久。
    朝鲜作为中华第一属国,国王受封郡王爵,享受亲王待遇,故而其使者站在最前排正中的位置。林在中偷偷拿眼去瞟安南和琉球的使者,见他们一副激动失措的模样,心头泛起一丝鄙夷:真是蛮荒之邦,不曾见过上国威仪。
    他们没等多久,鸿胪寺的礼官便到了,带他们步行穿过长安街,从西长安门进了紫禁城,一路到午门城楼。他们自然不能在午门正楼观礼,只是在西侧城楼上有一块**的区域让他们能够看清下面的献俘礼仪。
    在初四日,内官监就已经设了御座和宝座于午门楼前楹正中。那是崇祯和朱慈烺的座位。
    初五日早间,等四夷使者上了午门西楼观礼台,锦衣卫便开始设仪仗于午门前的御道上,东西分列。不一时,敎坊司陈大乐于御道之南,面向西北。
    在天蒙蒙发亮的时候,鸿胪寺的两位赞礼也到了位置,站在午门前,东西相向。
    在平日早朝的时间,李遇知和秦良玉分别带领着文武两班从东西长安门入禁中,在鸿胪寺礼官的引领下来到文武官侍立区域,正位于楼前御道之南,随后文官在东,武官在西,相向而立。
    “怎地我等反倒比俘虏来的还早?”孙传庭站在吴砗螅蜕实馈�
    吴灿行┢婀郑辽溃骸昂桦退轮馈!彼倭硕儆值溃骸白鼙任涿硎被实酆桶俟俣嫉仍诙磐庖眯!�
    两人刚耳语,便传来铁甲、镣铐之声。萧陌身穿亮闪闪的山文甲,身背靠旗,走在最前,身后一列身高八尺的大汉,各个威武非凡,都是第一师中精选出来的“人样子”。作为献俘将校,他们站在御道西侧,稍稍偏南,面向北面而立。
    身穿麻衣的鞑虏战俘多是两红旗的梅勒额真、牛录额真之类,被将士用长枪驱赶到兵杖之外站住。
    都察院都御史李邦华出班,从萧陌手中接过露布,侍立御道上,等待礼乐奏响。
    崇祯此时已经带着朱慈烺去告祭了太庙,回到午门,示意奏乐。
    协律郎举麾,鼓吹振作,编奏乐曲。
    崇祯和朱慈烺一前一后,登上午门升座。
    鸿胪寺赞礼上前跪道:“请奏凯乐。”
    皇帝在此时不用说话,因为凯乐已经随着赞礼所“请”奏响了。在凯乐声中,献俘的萧陌也带领众将士把俘虏带到御道正南,命他们跪下。这些俘虏都以为献俘之后就能免死,颇为配合,并不喧闹。
    待凯乐奏毕,赞礼又唱道:“宣露布!”
    李邦华上前,只听赞礼唱:“跪摚耍 北憬税宀迦胙虬菔パ铡�
    “兴。”崇祯朗声道。
    李邦华这才起身捧出露布,由御道南行,至宣露布位,以授宣露布官。宣露布官也是都察院御史,选的年轻中气十足者。宣露布官受了露布,与展露布官同展,高声宣读。其中写的都是东虏数次冒犯天朝,终于得祸,其罪难恕云云。
    他们身在楼下,却仗着一副肉嗓子将字字句句传到楼上,听得崇祯热血沸腾,终于到了一雪前耻的时候。
    ps:
    求推荐票,求月票~~!

四九五 春来雨露宽如海(六)
    宣露布官读罢,将露布还给李邦华。李邦华手捧露布,退回班中。
    赞礼高声唱道:“献俘!”
    萧陌精神一振,拿出当年在锦衣卫大汉将军里学到的步伐威仪,引俘至献俘位,将校在前,俘获在后,北向立定。
    李邦华再次出班,当楼前站定,俯伏跪奏:“都察院左都御史臣李邦华言:大明官兵近卫第一师师长萧以山海关所俘献,请圣躬裁定,以付所司。”
    奏讫,李邦华退回受俘位伺旨。
    崇祯清了清喉咙,昨晚背了一夜的话却在脑中不翼而飞,他扫视全场,方才勉强记起了一些,朗声道:“东虏本我大明子民,世代先皇册封,却起不臣之心!此谋反重罪,罪在不赦!今着有司押赴市曹,以正国法纲纪!”
    下面的俘虏许多本就听不懂凤阳口音的官话,茫然地被带到西厢,面向东方。刑部官员上前,宣读圣谕:“今有罪囚八十七名,因谋反之罪论以磔诛之刑!因罪在十恶之首,刑不待时,即刻押赴市曹行刑!”
    献俘将校引俘虏退出。
    引礼引萧陌及诸将校就拜位北向,立定。
    赞礼唱:“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跪!山呼万岁!山呼万岁再!山呼万万岁!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
    萧陌等人随着赞礼所唱,按照之前鸿胪寺所教的动作一丝不苟行礼御前。
    引礼引大将及诸将出,又有引班引文武百官合班,北面立定。
    赞礼唱:“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摚巳璧福」颍∩胶簦∩胶粼伲∩胶羧 �
    称万岁讫,赞者再唱:“就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
    文武百官皆鞠躬,四拜四兴之后方才平身。
    赞礼唱道:“班首少前!”
    首辅李遇知作为班首出班北面立定。
    赞礼唱:“跪!”
    李遇知跪在软垫上。开始诵读贺表。
    上了年纪之后,中气不足,李遇知的声音自然不如其他人那般响亮,即便是正坐御座的崇祯皇帝都很难听清楚。
    林在中站在观礼台,忍不住身子前倾,侧着耳朵想听清上国贺表文章。他这不知不觉地往前倾斜。却让同在观礼台的鸿胪寺礼官十分不舒服——明显破坏了队列。
    礼官蹑足上前,低声道:“贵使谨慎。”
    林在中恍然惊醒,连忙站直了身子,满面通红,愧疚不已。
    那礼官却是好心,又低声道:“表文会发在明日的《皇明通报》上,贵使自可到坊间去买。”
    林在中连连颌首,拱手作揖用汉语道:“失礼失礼。”
    礼官点头还礼,正要复位。突然感觉有人拉他袖子,顿时一惊,侧目看去原来是琉球国使者。
    “长官,礼毕之后可有赐见?”那琉球使者问着,声音中却带着哭腔。
    礼官细细再看,那使者眼中竟然满布血丝,分明含泪,心中暗道:琉球国与东虏相隔重洋。这国使为何至于动容至此?
    “长官,恳请见一面圣天子。外臣实在有惊天冤情要诉!”那琉球使者拉着礼官衣袖不放,出言恳请道。
    那礼官不敢在这种场合惹出事来,低声呵斥道:“快松手,何其失礼也!”那琉球使者眼泪已经流了出来,躬身不语。礼官一甩衣袖,这才道:“有天大的冤情也不该在国家典礼上提出来。你且回去。说与交通署官员知道,他们自会帮你转达。”
    那使者只以为交通署是会同馆更名,并没有实权,犹要再求情,那礼官已经回去原位。
    林在中在一旁听了。觉得奇怪,见下面又到了拜兴的环节,侧首低声道:“贵使有何冤情,竟至于此?”
    “在下是来通报先王讣闻,并求册封的。”那使者深吸一口气:“见了大明兵雄将勇,更想请大明出兵为我国报仇。”
    林在中正要询问报仇之事,只听到一声干咳,循声望去原来是鸿胪寺礼官面色铁青地发出了警告。两人也不敢冒犯,垂下头等待礼毕。反正平日有的是时间相互往来,这等他国秘辛总要好好打听清楚。
    朱慈烺坐在宝座上,对于下面的献俘公审没有丝毫兴趣,只是看看场面十分庄严肃穆,奏乐水准也高,却很难有崇祯皇帝的那般感触。眼看父皇陛下双目含泪,身子微微颤动,朱慈烺便将目光投向了四周,正巧看见观礼台上有些异动。
    朝鲜贡使特有的黑纱高顶宽檐斗笠格外醒目。
    看到这些外国使者,朱慈烺倒想起一个人来,正是之前在济南劝崇祯南幸的姜曰广。
    这个视他为“肃宗”的老臣,眼下正授了交通总署司令的官职,秩在正三品。
    姜曰广在天启年间曾出使朝鲜,对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