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时明月 >

第206部分

宋时明月-第206部分

小说: 宋时明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告,下班时他怎么点算人头的,可笑!”

程爽嚅嗫的说:“老师……其实今天入港的船多,我们缺人手,就临时从外面雇了百十个人,这人来人往的,一时之间乱了,那厮就是新雇的,没能看住……”

赵兴叹气:“既然人跑了一个,队头都没察觉,说明你们组织不得利,蒲易安的人管理不严谨,我可早等这一天了——撤换蒲易安的人手,送信给普纲首,就说:码头,我接管了!”

赵兴说完这句话,叹着气搀着陈伊伊往屋里走。他身后的苏遁很好奇,紧着嚷嚷:“大大,我去看看那人,他好有本事,竟然能躲过大大的……”

一名以色列人突然插嘴:“截肢,公元四世纪就已经有了截肢与异体移肢手术,我恰好学了一点。那个人腿上的肉已被咬到骨头,只能进行截肢手术。赵先生,让我们给他做截肢手术吧?”

赵兴一边点头。一边往屋里走,程爽见苏遁还在坚持,赶忙一把抱起他,强行向屋里走去。那名以色列人一看赵兴点头了,连忙呼喊同伴:“拿酒精来,赶快准备手术。”

那名小偷在截肢手术后,惨叫了两天,终于还是没有撑过去,因失血过多而死去了。他的死没有引起任何波澜,因为宋人不会怜悯来自己家偷窃地窃贼。赵兴也没有这习惯。

进行手术的以色列人是新近才从非洲赶来的,他原来是名外科医生,而后在阿拉伯又进修了数年。而11世纪,恰好是阿拉伯医学最鼎盛的时期。据说这时的阿拉伯,医学技术领先世界400年。

不过,这次截肢手术并不成功,但能进行这种手术已证实了以色列医生的能力。赵兴肯定了他的技术水平,赶紧给他办了一份大宋行医执照,让他在城堡里开诊所。培训学生……

这一番忙碌过后,宋朝的另一个公众假期又到了——天宁节,也就是当今天子的生日。

去年天宁节的时候。赵兴出海去了营州。那时营州已经降下了大雪,今年也一样,北方地大雪封山,让连绵不断的宋夏战争也进入了冬眠。而今年战争虽然打的很苦,但宋朝却没吃什么大亏,战火平息后,小皇帝决定庆祝一下。刚好眼前就是他的生日。所以这场庆祝搞得更加浓重。

连绵地战争也导致宋朝国库空虚,为此。纠缠了一年的宋朝铸币计划终于推行了。首先宣布的是铸造金牌、金铤计划,金牌是一两的纯金,圆形,跟宋朝原先流行的祈福金牌一样,是圆形钱币,但它不叫“金元”,叫“金牌”。则金铤是八两金,它上面画了七道线,可以将金铤均匀分割成八份,每份一两,整个金铤重约半斤(一宋斤等于十六两)。

除此之外,朝廷试探性的铸造了一批银元,正式地称呼也不叫银元,而叫“银牌”。这种银牌不是纯正的银,其中夹杂了30%的杂质,铸造银币地方式也变为冲压方式——朝廷用地是一赐乐业人献上的希腊老古董:螺杆式压币机。

总的说来,这批银币反响还不错,由于它坚固不变形,钱币的图案也秉承了宋代一贯的精美华丽风格,使它在商人中广受欢迎,唯一的遗憾就是数量太少,导致普及率不太高……这也意味着人们的识别能力不太高,更容易仿冒。

赵兴一边欣喜地看着三级货币体系地建立,一边期待它对宋朝的商品经济产生更深远地影响。另一方面,他也指示自己的私币开始对新钱进行翻模,做好了批量仿制的准备。

这种仿制对他来说不存在技术门槛,因为朝廷得到的那个压币机还是他指示以色列人献上的,与此同时,他的私币厂已开始使用更先进的水力冲压机。所以朝廷发到各州府的母钱一到他手里,立刻通过石膏脱蜡翻模,便成了水力冲压机的模本,隆隆的冲压机一响,赵兴可以确认:自己私币厂铸造出来的钱,会比大宋的钱监铸造出来的钱更精美。

当然,苏轼不知道赵兴在背后搞得这些手脚,这几天他都正兴奋的筹划着天宁节的节目。

十月十日,天宁节。公元1088年10月26日,星期四。

连续两年的饥荒并没有影响杭州百姓过节的热情,伴随着震天的爆竹,天宁节的活动拉开序幕。由于这一天是放假日,苏轼与赵兴等人都没穿官服,他们像普通百姓一样站在杭州主街道上,看着游行队伍边歌边舞的走近。

走在队伍前面的是“竹竿子”(又称“参军色”),他相当于现在的报幕人,因手执竹竿而得名,其作用在于引舞、念口号和向观众致词。现代,乐队指挥手站在队前,手持的已不是“竹竿子”,那玩意称为“指挥棒”。“竹竿子”走在最前面,伴奏的乐队跟在指挥后面,称“后行”。不过,这些人确是胡人打扮。共两百余名十二三岁上下的儿童参加演出,分为十队:

一为柘枝队,穿五色绣罗宽袍。系银带,戴胡帽——形状有点像现代的贝雷帽。这队边走边击鼓,演唱汉代地《柘枝曲》。

二为剑器队,穿五色绣罗襦,裹交脚幞头,戴红罗绣抹额——亦即裹头,红锦手帕包头。这些人边走边舞剑器。

三为婆罗门队,着紫罗僧衣,绯褂子。因僧人是印度过来的,故称“婆罗门队”。他们边走边诵经。

四为醉胡腾队。着红锦襦,系银,戴毡帽——也就是宋代著名的范阳帽。他们边走边翻筋斗。

五为诨臣万岁乐队,着绯绿罗宽衫。浑裹簇花幞头——京剧里小生常带的英雄巾。这队表演的是宋代戏剧内容。

六为儿童感圣乐队,穿青罗生色衫,系勒帛,总两角——宋代童子发型,梳两小辫,称总角。他们在杆子上舞着。表演赶趁。

七为玉兔浑脱队,着四色绣罗襦,系银带。戴玉兔冠。浑脱乃酒囊、皮船、口袋等——这队伍也就是现代的旱船队。

八为异域朝天队。穿锦袄,系银束带,戴夷冠——波斯胡帽,也就是现代的无沿毡帽。他们敲敲打打,表演着西域打击乐。

一为儿童解红队,着紫绯绣襦,系银带。戴花砌凤冠。绶带。解红是红色彩带,解红队也就是挥舞彩绸。边走边舞的队伍。

一为射雕回鹘队,着盘鹘锦襦,系银,射雕盘(盛箭囊)。这队全副武装,展现男子威武气。

两百多名儿童,红紫银绿,色彩斑斓,绵袄宽衫,着装多样,戴玉冠,裹幞头,舞剑器,执锦杖,捧宝盘,挎雕箭,扮外夷来朝,装异域献宝,亦庄亦谐,亦歌亦舞。那种热闹壮观的场面,无不会使人陶然而醉,乐不能禁。

这是什么?现代叫做“花车巡游”,据说是民国以后传入中国的洋玩意……嗯,现在,赵兴在宋代观看中国人地花车巡游——是的,是宋代!是中国!他心里不住琢磨:这花车巡游,焉知不是宋代传遍世界的?怎么到最后,它成了彻底的洋玩意?郁闷!

宋代城市惯兴以儿童来祝福、来祈祷、来欢乐地风尚,尤其重大的社会活动,都要让儿童来参加以烘托气氛。像熙宁年间东京久旱不雨,皇帝就下令东京的儿童着青衣,围绕着各坊巷贮满水、插柳、浮蜥蜴的大瓮,呼喊着:“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降雨滂沱,放汝归去!”

这种庆祝方式,宋代称之为“小儿队舞”。

有了儿童起舞寄托吉祥,驱灾降福,即使是久旱不雨,人们也会将此当成赏心乐事。因为在享乐主义盛行的北宋,人们不太在于具体内容,“但贵其丽之容,是取悦于众目”。而皇帝生日动用“小儿队舞”表演,也是为了使“赏心乐事”的氛围更浓……现代人看不到这场景,但可以从宋代地《百子嬉春图》来感受这场景的迷醉。

“小儿队舞”组成的花车巡游持续了一整天,巡游队伍走遍了杭州城地大街小巷……第二天,进入了团练蹴鞠表演。

苏轼还有一个官职是两浙西路兵马钤辖,原本在天宁节这天他要检阅禁军地,并在这一天组织禁军表演,以祝贺天宁节,但由于他实在分不开身,禁军表演就顺延到了第二天。

宋代大多数禁军不是用来战斗的,是用来表演的,他们每年的训练就是为了在节日里为百姓演出。汴梁城的禁军任务重,他们要在金明池开放日,以及元宵、寒食、中秋、冬至,还要在天宁节表演。而移戌外地就粮的禁军任务清闲,他们每年表演的重轴戏只是天宁节。

这天表演地是一种有球门地蹴鞠运动。

这种蹴鞠运动,较之不用球门的蹴鞠运动稍有对抗性。参加运动地人需分为两队,每队各有16人,计有球头、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两队总共32人,通常又被各自唤做“左右军”。

苏轼指着场地向赵兴介绍:“离人,你看过金明池的表演吧,那里人多场地小。一般不搞这样的比赛,但在外地,禁军在天宁节最常做地就是蹴鞠赛。”

这场比赛是在杭州校场举行,比赛对百姓开放的,往常这校场是禁止百姓出入的,现在,场外人山人海,连墙头上都蹲满了人。赵兴比量了一下场地的大小,问:“这场地有尺寸规定吗?”

苏轼好奇的瞥了一眼赵兴:“规定尺寸干嘛?人常说:有多大的场子摆多大的阵。各地校场大小不一,官家规定校场大小。反而令大家放不开手脚……嗯,倒是那球门有尺寸规定:两根高三丈二尺的木柱立在那里当作球门,木柱相距二尺八寸,网阔九尺五寸。球门上有一个大小三尺左右的风流眼,作进球用……”

“我不信”,赵兴一翻白眼——古人关于尺寸的东西,从来都不可信。

那门柱有三丈二尺高吗?这高度相当于两根电线杆子地高度,可宋朝没有水泥电线杆,只能用木头当作门柱。长成十米高的树干。底部该有多粗?这样的门柱竖立起来,因为十米高的柱子经常有球撞击高处,高处还挂个网。为了防止被风吹倒。所以埋入地下地部分至少需要两米。也就是说,那两根门柱必须采用十二米高度以上的巨树,那是什么树?

“拿尺子来,既然有规定门柱高度,我们需按规矩来,让我量一量门柱符不符合规定”,赵兴一边说。一边嘴里嘟囔:“把球踢到十米高的风流眼。贝克汉姆能不能做到都成问题,我就不信这门柱符合要求!”

“离人。休得胡闹。书上说尺寸有虚指泛指的说法,这里说三丈二尺,那是一个泛指,极言门柱之高——你怎能如此无趣,要去量一量那高度呢?”苏东坡急忙劝止。

赵兴点点头,泛指,这就对了,现代足球,球门高度也就两米四四,赵兴觉得“风流眼”竖立的高度,比现代球门高不了多少,最多有三米,怎能说有三丈呢?

“公平,我只想着两球队的门柱需同样高,这才公平……等等,书上说?这门柱高度是在什么书上规定地?”赵兴问。

苏轼是老师,这时候老师的脾气发作了,耐心的教导说:“传说黄帝擒蚩尤,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此为蹴鞠之始。刘向《别录》言: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所以,至汉以来,蹴鞠就是军中之戏。至于这些门柱高度嘛,原无定例,说到这尺寸……也许是汉代《蹴鞠新书》中交代地。”

苏东坡地乱用典故可是有名的,据说他考状元的时候,曾经引用过上古时期的一个例子来说明他的观点,这个例子让博学多才的欧阳修看上了,他回家翻了好几天书,找不到相关记载,特地把苏轼叫来问一问,苏轼脸部红心不跳的回答:“那例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