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红警大中华1985 >

第307部分

红警大中华1985-第307部分

小说: 红警大中华1985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等春雷一声,展开自己的全盘计划。除此之外,他还是该做的事情照做,该发展的东西继续发展。
  早些时候他所关注的国内产业,要么是关系到人民生活感受度的民用产业,要么就是重工业之类,第三产业的部分他并没有特别的关注。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十分需要一二产业的茁壮,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而推动人们具有第三产业商品的消费*。
  在第三产业当中,齐一鸣又比较看重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这两年经济上来了,普通居民口袋里有了点钱,对于精神生活和文化需求有了提高,更多人会去花钱买几份杂志周刊去看,也有更多人愿意一个月去一两次电影院,更多人会消费那些文化产业的周边产品,更多人会想要让孩子学习艺术作为业余爱好。
  这一切不仅仅是重大的商机,也是一个国家从普通二三流国家发展成全面均衡的人文大国的关键一步。国家社会仅仅是富裕还不行,造就了一群暴发户始终是一件碍眼的事情,文化的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渐渐地美化着人们的面貌,并推动着真正文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盈利可观的公司,这些公司在接受了齐一鸣传播的诸多超前理念之后,在营销上更下功夫,于是大量的广告宣传资金涌入到了平面媒体、电视台等机构。有了充足经费的电视台们,可以花更大的成本去制作更加精良的节目,而齐一鸣提供的硬件和技术上的支持,也帮助了电视产业的兴盛和发展。
  虽然改革开放已经十年时间,但毕竟没有到后世那种为了迎合观众无下限的程度,神奇的广‘电‘总‘局尚未成立,但对于文化作品的审查齐一鸣揽到了战略安全局下属的一个次级单位。此时的电视人们的道德底线还是有的,节操什么的也没有掉光,能够做出叫好又叫座的电视节目,始终是一件荣耀的事情。逆宣传这玩意儿还没有深入人心,再者齐一鸣也不会容忍那些可能产生负能量的东西进入公众视野。
  有从后世过来的优势,齐一鸣也提前将一些不错的综艺类节目、电视剧带到了当代。他也不用多做什么,就是给一个概念,做一些策划,自然就有职业的电视工作者去完成一个个在后世家喻户晓而让人喜闻乐见的作品。
  益智类、科普类、访谈类、相亲类、求职类、美食类等一系列的综艺节目陆续出炉,开始在央视和各地方卫视为丰富国民生活服务着。齐一鸣倒是有意识地按住了选秀类和八卦类的综艺节目,因为这个时候天朝还没有底子折腾这些玩意儿,一定程度上这些还会对社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所以,普通人有一夜之间,电视里的节目变得有意思得多了的错觉,而且人们的选择也变得愈发多样化,很多电视节目对于本时代获取知识能力还比较低下的人们来说是非常有益的,比如科教频道有不少深入浅出介绍生活常识、解除误区的科普节目,甚至也有固定时段教授外语的节目,对于此时很多难以接触到更多教育的人,电视成了新的老师。(白脸在小学的时候还真的看电视学过外语)
  短时间内,人们还不会很习惯互联网时代,战略局有关专家估计,至少在五到八年之内,电视仍旧会占据相当重要的传媒位置,而互联网和pc的普及仍需要一段时间。
  齐一鸣出力比较多的是电视剧和电影的方面。他误打误撞地就变成了中国最大的财主,手中的闲钱握着的自己都觉得心慌,这些钱除了不断投资建设之外,他还希望利及更多的方面。这段日子,齐一鸣就用10亿人民币的资本成立了励华文化公司,专门从事影视创作和拍摄的工作。
  一面是齐一鸣对外国电影之类的文化产品进入中国戒意重重,后世美国大片、日本动漫进入中国后造成的文化入侵,直接性导致了大批的带路党和节操满地党的出现,他能够容许一小部分优秀的外国作品进入,但是与此同时他也决心用国产文化产品占据整个市场的主流。
  为了完成这一项丝毫不逊于建设百万大军重要性的任务,齐一鸣还专门利用了大量基地招募的文化人员,从事这些工作,这些基地文化人员实际上都是间谍出身,只不过有文化专精,就被齐一鸣培养成了编剧、导演、制片人之类的角色。
  仅仅使用基地人士还不够,这个年代还是有非常多很有才华的导演、演员的,基本上齐一鸣按图索骥就能招募来一大批这个时代还没什么名气的演职员来为励华公司做事。为了形成产业化,齐一鸣还提前投资建设了横店影视城。
  就这样如《亮剑》、《士兵突击》等一系列新世纪后脍炙人口的电视剧提前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中,并开始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齐一鸣从来不怕主旋律影视作品太多,怕的是没有其他类型以及主旋律作品粗制滥造,反而搞得人们期望降低。
  这些电视剧中的角色不再是人们所习惯的那种“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变成了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的平凡人,李云龙、许三多们仍旧是英雄,但是换了一种演绎方式,让观众们更加喜爱和着迷。
  军方甚至还特设了一个“优秀军旅文化作品奖”,每年颁发一次,奖金高达20万人民币,专门奖励那些宣传军旅文化、促进国防教育、加强爱国教育的作品。
  不仅仅在主旋律电视剧方面,励华公司搬出来了许多后世经典的作品,在普通的家长里短的生活类肥皂剧、情景喜剧,也带出了一些令人喜闻乐见的作品。因为广电这尊大神尚未诞生,齐一鸣的审查也明显没有那么*,只是针对那些戕害观众的东西,不针对特定的类型,所以后世荧屏上不常见的刑侦剧、科幻剧都系数登场,极大丰富了不同口味观众们的需要。
  在观众们还对武侠剧火热的时候,齐一鸣剽窃后世美国一部影响力巨大的科幻剧集《萤火虫》,将其进行了中国化,然后送上了各大卫视的黄金时段。得益于基地高新技术而成的出色视觉特效,细腻而富有人文精神的剧情,加上细心遴选的演员和编导,《萤火虫》一经上映,让从来没见过这种作品的国人震惊。
  老实说《萤火虫》是一部科幻西部片,片中人物多放荡不羁而不修边幅,不能算是很正能量,但是也不能否认在观众享受剧集并思考的时候,能够带给人更深刻的感触。这也是齐一鸣在文化作品审核时与前世迥然的地方,不刻板地卡一些外在的东西,而更宽容和灵活地对待文化作品,确保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能够面向观众。
  取得巨大成功的《萤火虫》,甚至在国内引发了一小阵的科幻热,很多小学生在作文里描绘自己未来的梦想时,希望成为一名宇宙飞船的船员,探索壮丽雄奇的外太空。很多人也开始更加注重航天领域,一些学子也投身到这一行业中。《萤火虫》的大受好评也推动了它对外的输出,南洋国自然不必说,相同文化圈和相同立场,使得南洋国基本上全盘接受来自本土的各种文化作品。甚至,很多其他国家也陆续来洽谈购买《萤火虫》在国外的播放版权,日本、韩国、菲律宾、美国、法国等都相继在本国播放中国科幻剧集《萤火虫》。
  这无疑对外国人认知中国和中国软实力、中国文化是一个很好的窗口。《萤火虫》的剧本进行了大量的中国化,自然除了原本的一些更偏向西方人文精神的东西,加入了许多富有东方色彩的文化元素,比如中国人对仁的解释,道家对宇宙的朴素哲学观,还有中国人求同存异的宽容精神。
  这种做法跟后世的美国大片和日本动漫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借助一个优秀的载体然后走私自己的文化理念,另一位面中日本屡屡做出天怒人怨的事情,但是仍旧在世界范围内排在最受欢迎的国家前十位,与其不遗余力地文化输出有着巨大的关系。
  《萤火虫》的输出是中国文化影响世界的有益尝试,接下来齐一鸣野心勃勃酝酿着更多影视或其他文化类作品的出口。特别是在电影上,齐一鸣也希望能够取得更多的建树。短时间内,齐一鸣还是征集大量的文艺类、小成本的电影,开始对整个电影行业进行革故鼎新,使中国电影行业从之前凋敝的状况中恢复过来。商业片、大制作他也投拍,但是不会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主要还是用于敲开外国市场的大门。


 第372章 372 换东家

  苏联的国势不可避免的倾颓了,地图脑袋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如一颗毒果,使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联盟吞下之后,病入膏肓、行将就木。
  长久以来冷战对抗的后果终于在此刻显现,忽略本身自己的经济能力,不切实际地大搞军备对抗,而且缺乏灵活性的战略方针,毛熊家在以威猛之势车翻众家之后,终于速度慢了下来,开始大喘气,最终不得不支着膝盖伸着舌头,看着白头鹰带着一众小弟开始在前方嘲笑他。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过度集中军工产业,普通生活消费品的制造不足,当然还有一点人们普遍忽视,或者西方人不愿意承认的原因,那就是苏联实行了二十年的高福利的社会待遇,而且计划经济的刻板模式使得福利的分配不够灵活而出现浪费等不必要现象,也给苏联经济带来了大量的祸端。
  中国作家王蒙曾经访问苏联,后写了《访苏心潮》,其中记载了大量有关苏联生活水平的细节:从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到莫斯科,飞行三个半小时,只收37个卢布;苏联吃的还是不错,大面包廉价供应,不限量,特别是黑面包,在莫斯科国营商店,一公斤(也就是两斤)牛肉卖2…3卢布,在第比利斯的自由市场上,新鲜的,成色极好的羊肉一公斤要价10卢布;书价和报价都比较便宜。文艺演出(包括)电影票价也大大低于西方,在莫斯科大剧院看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沙皇的未婚妻》,票价3卢布。如果是在纽约看同等规格的演出,恐怕要付50美元;公共交通、飞机票、火车票都便宜。莫斯科的地下铁道密如蛛网,纵横交错,每个车站修得极漂亮,管理得也好,乘一次地铁只须10个戈比。而号称方便的美国纽约地下铁道,不但脏污不堪,而且经常发生暴力(抢劫,*,凶杀)事件,实在不能望其项背
  七十年代末期,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品供应充足,物价低廉,大量分配新建住宅,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迅速普及,老百姓的储蓄也不断增加,那时苏联人的购买力就几乎相当于新世纪后中国人的购买力。
  本来以苏联的资源和工业能力,加上还算过得去的人口数量,支撑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福利制度并不算什么,但奈何苏联在刻板体制之下,福利制度运转得非常脱离实际,福利不仅不会生钱和良性发展,反而只能给政府支出带来越来越多的负担。可以说,苏联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典型在经济发展程度不足的状况下,勉力撑起的一套不切实际的高福利制度。
  计划体制下缺乏竞争,虽然提高了福利和教育水平,整个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却并不会相应提高,只不过促使更多没有什么发展动力的人,转移到体面简单的工作岗位上,造成白领岗位上大量冗员、工作纪律松懈,而蓝领岗位却严重缺员。再算上不怎么廉洁的行政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