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 作者:不信天上掉馅饼(起点vip完结)-第4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陪同地委书记曹振起考察夹山区的工作。
夹山区已经成为浩阳地区的“明星”乡镇,两年来,夹山的经济发展速度,极其惊人。目前已经形成了工商业、畜牧业、养殖业并重的经济发展格局。八九年,夹山区的财政收入不过两万多元,九一年,夹山区的财政收入竟然达到了一百六十多万,两年时间,增长了近八十倍。
这个增长幅度,简直堪称全国第一。
而夹山区的人均纯收入,也增长了十几倍,已经超过了林庆县城关镇,跃居全县第一位。
《楚南日报》已经派出记者,深入夹山进行采访,准备进行系列报道。
自三老南巡之后,全党全国,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党的重点工作,向经济领域发展转移。全国各地,均掀起了深入改革开放,狠抓经济建设的热潮,一派热火朝天的现象。如同首长所言: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夹山区如此迅猛惊人的经济增长速度,正是深入改革开放,带领人民群众快速致富的典型,《楚南日报》自然要大加关注,深入全面地进行报道。希望能够给全省的偏远贫困山区树立一个大力发展经济的样板,在全省进行推广。
事实上,这一年多,前来夹山取经的外地党政代表团,可不在少数。
曹振起在这个时候选择考察夹山区,十分合理。而请刘伟鸿这位前夹山区委书记,夹山区经济腾飞的“奠基人”陪同考察,更是理所应当。
没有刘伟鸿,就没有夹山区的今天。
夹山区的干部们接到通知,一个个心潮澎湃,彻夜难眠。令他们兴奋激动的,不是地委书记要来,而是刘书记要“回家”看看!
这是何等的大事?
刘伟鸿调离夹山区虽然已经一年,但在夹山的影响却是越来越深入人心,刘伟鸿以前开会甚或是闲聊时说过的很多话,都被奉为夹山区的“金科玉律”,一再被马吉昌等人在工作中引用,强化。甚至干部之间出现分歧的时候,只要谁搬出刘伟鸿曾经说过的话,立即便大占上风。
刘书记说过的,能不正确吗?
刘伟鸿这三个字,在夹山已经不仅仅代表着一个人名,而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核心支柱。夹山区从上到下,从区委书记到普通群众,都坚定无比地认为,只要按照刘书记给夹山区制定的发展道路走下去,夹山区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光明,前景一定会越来越灿烂辉煌。
现在,刘书记要回来看看了,谁不高兴谁不激动?
区委书记马吉昌亲自召开联席会议,商讨接待事宜。
次日一早,夹山区区委会、区公所,夹山镇党委政府人大的全体领导,大部分干部,早早在区公所大院集合,在马吉昌的率领下,在夹山镇的入口处排成整齐的两列人墙,准备欢迎曹书记和刘书记。
现今的夹山镇,规模较之两年前,扩大了近一倍,公路两边,建起了一排排的新房子,各种各样的服装店,百货店,饮食店,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完全不是当年的旧模样了。
夹山区的经济发展迅猛,流动人口大量增长。尤其是工业园,建起了好些工厂,饲料厂三班倒,机械厂两班倒,光是这几个工厂,就有上千的工人,加上部分家属,以及附近富裕起来的村民,纷纷涌进夹山镇,夹山镇想不热闹都难。
目前夹山镇的城镇边缘,正在逐渐和工业园接壤,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最多再有两年,工业区就要和居民区连成一片。
每每见到这种情形,马吉昌等人就要感叹一番。当年刘书记坚持要将工业园设在两公里之外,是何等的远见卓识。刘书记早就料到,迟早有一天,夹山镇会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心城镇。只是大家都没想到,这一天竟然来得如此迅速。
甚至县纪委副书记薛志民回到夹山区找马吉昌喝酒的时候,都禁不住感叹,说早知道这样,就没必要调到县城去了,夹山镇除了规模比城关镇略小,其他方面,已经不逊色多少了,生活一样的十分方便。
上午九点多,公路远处,终于出现了一溜长长的车队。
这条省道线,刘伟鸿在任的时候,经过翻修,现在又已经开始“落伍”了,马吉昌正向县里打报告,要求新建一条公路干线,进一步带动夹山区的经济发展。
“来了……”
欢迎的人群顿时一阵耸动,大家都伸长了脖子向公路那边张望,一个个露出兴奋不已的神情。
车队渐渐驶近,打头的是一台丰田皇冠轿车,乌黑锃亮,挂着地委一号牌照。
刘伟鸿陪同曹振起坐在皇冠轿车里,不时向曹振起介绍公路两边的情况。每经过一个村庄,刘伟鸿都会向曹振起介绍一下这个村庄的基本情况,大致多少村民,多少耕地,有些什么样的特色等等,随口说来,没有丝毫的滞窒,似乎夹山区的一草一木,都装在刘伟鸿的心中,烂熟于胸。
不用赶到夹山镇,曹振起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夹山区在刘伟鸿的治理下,短短两年时间,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一把手真真正正将这处山区当成了自己的家,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夹山区能建设不好吗?
对这位“跋扈”的年轻市长,曹振起又多了几分认识。
人家小刘同志跋扈,那也是有本钱的!
可不仅仅是因为有靠山那么简单。
车队来到欢迎人群近前,曹振起望着夹山干部们热切的神情,微笑着对刘伟鸿说道:“刘市长,他们在欢迎英雄回家!”
看来曹振起同志自始至终保持着很清醒的头脑。侧身官场多年,而且身居高位,曹振起的观察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夹山区干部们脸上流露出的是职业化的笑容,还是发自内心的激动,他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第一次踏上夹山土地的地委曹书记,显然并不能让夹山的干部发自内心地激动。
刘伟鸿哈哈一笑,说道:“曹书记过奖了,我不过是做了份内的工作罢了。”
曹振起又望了他一眼,微微点头。
这个小刘同志,一点也不谦虚,和他以前见过的所有干部,都有所不同。让曹振起奇怪的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并不特别反感。
也许这么多年,同样的“面具”,他见得太多了,现在忽然见到一张本色出演的真面孔,是有点难得。
曹振起和刘伟鸿先后走下车来,向欢迎的干部微笑点头致意。
第二台车上走下来的是林庆县委书记邓仲和。第三台车里走下来的,则是县长李学智与常务副县长,前夹山区区长熊光荣。第四台车则是面包车,坐着县里的工作人员。苏沐也混在这些工作人员之中。
曹振起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考察夹山区,有一多半是为了苏沐。通过刘伟鸿做工作,苏沐已经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当然,让他现在就叫曹振起做“爸爸”,势所难能。最起码,曹振起去医院看他的时候,他不再将曹振起往外赶,偶尔也会和曹振起说几句话,谈谈自己这二十年来的生活与工作情况。
这个变化,简直让曹振起喜出望外。
不管怎么样,只要苏沐能够与他面对面的沟通,那就成了。随着时间推移,他相信苏沐肯定能够完全转过这个弯子来的。
他曹振起扎扎实实,真真切切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曹振起这一回,其实就是想要去苏沐生长的地方看一看。
去苏家村,去苏大庆的老家,对于曹振起来说,其实也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考验和折磨。但是曹振起必须要去。不走上这一趟,苏沐始终不会真的原谅他。
只是地委书记的一举一动,都引人注目,曹振起显然需要一个能够上得了台面的理由。好在夹山区已经成为浩阳地区的“明星”乡镇,地委书记前来考察,也算是顺理成章。
苏沐的伤势已经基本痊愈,可以回来上班了。
自然,他绝不会与曹振起同车返回的。到目前为止,苏沐心里还是感到相当的别扭。
这事急不得,要慢慢来。
曹振起完全能够理解儿子的心思,就让他和工作人员一起坐面包车。尽管他现在身居高位,可以给予苏沐很多东西。但苏沐表现出来的对权势的冷淡,却让曹振起由衷地感到高兴。
太热衷权势了不好!
曹振起深深明白,权力场上的争斗,是何等的激烈,苏沐真要陷身进去了,未必能全身而退。以他曹振起的能力和本事,当年也遭受了如此深刻的屈辱,连妻子儿子都保不住。苏沐性子比较弱,更加不合适参与这种惨烈的争斗。
平平安安就是福啊!
第617章 衣锦还乡(下)
“曹书记,您好您好,欢迎曹书记视察夹山区!”
马吉昌大步迎了上来,向曹振起鞠躬为礼,神态很是恭谨。
尽管大家在心里是欢迎刘书记,但该讲的规矩一定得讲。曹振起是浩阳地区的“一哥”,官方身份比刘伟鸿高了不止一点。面上是绝对不能带出来的,不然就是自找麻烦,也是给刘伟鸿找麻烦。
“这位是夹山区书记马吉昌同志。”
刘伟鸿就在一旁微笑引介。
照理,如今刘伟鸿是外人了,浩阳市市长,来林庆县乃是做客。应该由林庆县委书记邓仲和陪同曹振起,给他引介夹山区的干部才对。但曹振起点名刘伟鸿作陪,看中的自然不是刘伟鸿浩阳市长的身份,而是夹山区前任书记的身份。
刘伟鸿在一旁为曹振起引介,也不算多僭越。邓仲和与李学智亦没有什么意见。
“你好,马吉昌同志!”
曹振起笑容可掬,主动伸手和马吉昌相握。对待比较基层的干部,曹振起一贯和气,很少摆地委领导的架子。
内施法度,外施仁政!
一直是曹振起信奉的官场哲学。
对于体制之内,有一定身份地位的领导干部,曹振起就“施法度”,以体制内的规则管理和要求,谁不遵守规则谁出局。对于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自然就要“施仁政”了,给予恩惠,笼络其心。
事实上,古今中外的许多英雄或者枭雄,都是这么干的。比如希特勒,对元帅将军们十分严厉,被他亲自下令处决或者勒令自裁的元帅将军不在少数。因为这些都是明白人,哄不了,就必须以规则进行约束;而对于普通士兵,希特勒却与他们同甘共苦,不时发表激动人心的煽情演讲,在战争前期,蒙蔽了相当多的士兵和民众,心甘情愿为他充当炮灰。
看来成大事者,都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马吉昌同志,夹山区的经济大发展,你功不可没啊,辛苦了!”
曹振起握着马吉昌的手,笑着夸奖道。
“谢谢曹书记表扬。夹山区取得了一点成绩,都是地委行署和县委县政府的英明领导,我只是做了一点本职工作,做得还很不够……”
马吉昌连声谦逊。
“好好,继续努力!”
曹振起拍了拍马吉昌的肩膀,温和地慰勉道。
“刘书记!欢迎刘书记回家!”
与曹振起寒暄过后,马吉昌又紧紧握住了刘伟鸿的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刘伟鸿微微一笑,紧紧握了握马吉昌的手,没有多言。
夹山区前来欢迎的干部,差不多有四五十人,在公路上握手寒暄,纷纷扰扰好一阵才算是见礼完毕。曹振起在县区干部的陪同下,缓步走向区公所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