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现代都市电子书 > 一生一遇+番外 作者:陈之遥(晋江vip2012.06.20完结) >

第45部分

一生一遇+番外 作者:陈之遥(晋江vip2012.06.20完结)-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w出来的顶级裁缝。
  一开始,他只是在外滩英国人俱乐部里设了一个柜台,为往来的商人官员高级职员量身定做衬衫西服,又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从一个柜台发展成了一家绅士商店。Gordon也因此发了家,在上海滩站稳了脚跟。
  一眨眼十几年过去了,到了二十年代末,上海的租界文化逐渐发展。那个时候,不仅洋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开始穿西式服装。不可能所有人都消费的起正宗欧洲出品的衣服,但时髦人人都想赶,所以也正是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个所谓“奉帮裁缝”的群体。
  “奉”指的是浙江宁波一带。就像扬州人剃头,广东人卖南货,那个年代来上海谋生的宁波人有许多以裁缝为职业,师傅带徒弟,同乡帮同乡,逐渐就成了气候。
  当时有一个笑话,说有个洋人拿了自己的旧西服给一个宁波裁缝驳样,结果没见过多少市面的裁缝把衣服上的补丁也一并照做了。
  洋人嘲笑奉帮的乡土气,同样的更加时髦花俏的意大利法国裁缝也调侃英国人,说伦敦老街的裁缝做了太多皇家卫队的军服,以至于做西服也只有在立正的时候是合身的。阶层、种族,租界与租界,当时的上海依旧是壁垒分明。
  但什么都不能阻止人们赶时髦的心,商人、小开、职员、拆白党纷纷脱下长衫,换上了西式服装,不同的只是那衣服的出处。但千万别以为弄堂口王师傅出品可以在一两黄金一套的上好英国呢西服中间浑水摸鱼,当时酒店、俱乐部的门童只消看你一眼,接过大衣掂一掂,就知道你身家几许。
  而在这一股潮流之下,Gordon的绅士商店始终坚持只为特定的洋人群体服务,他店里定制的服装对于中国人或者没地位的白人来说,是有钱也买不到的奢侈品。
  二十年代末,Gordon的客人中间有一个吃交易所饭的美国人,在其影响下,Gordon试水投机,不想损失惨重,经营一时无以为继。
  就在这个时候,一家他曾经最看不上的奉帮裁缝店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这家奉帮裁缝店的老板姓方,浙江省鄞县人(现宁波市内),在英租界四川路上有一间初具规模的裁缝店,走的是讲究性价比的中档路线。
  方老板眼红Gordon绅士商店黑心的毛利,却又无奈自己只是个卖美邦的,没办法跟人家的LV相比。难得有此机会,便托了一个买办引见,向Gordon提出入股联营。
  条件开的十分优厚,尤其照顾到了洋人的面子,方老板出资仅占小额股份,绅士商店的店招保持不变,方记裁缝铺也更名为Gordon绅士商店,不知道底细的人还只当是G老板盘了家新店。
  老Gordon前思后想,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答应了。方老板张罗着装修,换招牌,从此不再卖美邦,也开始卖奢侈品了。
  为了不辱没G老板伦敦威斯敏斯特裁缝的金字招牌,方老板还特地高薪礼聘了一个洋裁缝,橱窗上写着——重金礼聘伦敦名师驻店量体裁衣。
  三十年代是旧上海的黄金时代,洋行民企蓬勃发展,四处洋溢着航海时代特有的国际主义的氛围。联营数年之后,两人都赚了不少钱。
  这一年清明,方老板回家乡扫墓,跟人聊天的时侯得知族中一个远亲家道中落,已经到了饭都没得吃的地步了。
  鄞县的方氏是当地有名的大姓,祖上做过当地的县令,世代书香,出过不少举人。而这个落难的远亲姓许,原本做的是批发行的生意,家境殷实。当时的男主人人称六少爷,排行老六,上面五个姐姐,父亲早逝,又是三房合一子,自幼备受宠爱,生性也就有些懒散不求上进。当地有几个坏心眼的商人看准了他没用,伙同地方官员,设计骗了他许多钱。刚好六少爷的爷爷过世,叔叔伯伯们也欺负小六缺心眼,分家的时候占了他很大的便宜。
  分家之后,小六带着老婆孩子单过,生意不会做,反倒在赌输了很多钱,渐渐的卖地买房子,年前有人上门讨赌债,小六自己一个人躲出去了,至今下落不明,剩下老婆和三个孩子,眼看着就要被人赶出家门了。
  方老板听了心中戚戚,但很快就忘到脑后了,没想到在他离开家乡回上海的前一天,这小六的老婆竟然找上门来了。
  小六的老婆带来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说是他家的大儿子,名叫雪城,求方老板带去上海做学徒。方老板想到小六那副德行,觉得这孩子也好不到哪里去,婉言拒绝。但小六的老婆并不罢休,也可能真的是过不下去了,次日方老板启程的时候,硬生生把雪城塞上了去上海的汽车。
  人都已经上来了,总不能推下去,而且雪城看起来聪明乖巧,家中突遭变故,一幅泪汪汪的样子。方老板看他可怜,真的把他带去上海了。
  就这样,雪城开始在方老板店里做学徒。那个时候,绅士商店的店员也算是见多识广的一类人,讲究卖相风度,懂衣服懂礼仪,还要懂得看山色,一个个的都是势力眼和人精。雪城出生时,家里境况上好,也曾念过几年书,能写会算,人聪明,长得也不错,在众学徒中算是个好苗子,但也正因为他小时候是过惯好日子的,心气颇高,和其他学徒店员格格不入,做事学艺也不太用心。
  其他伙计存心欺负他初来乍到,把最累最麻烦最没好处的活儿给他干,比如打扫卫生,比如送老板的儿子兆堃上学。小兆堃当时也有八九岁,微胖,脾气不错,因是独子,方老板把一腔厚望都寄托他身上,自己这一辈子都是靠手艺吃饭,就指望儿子可以跳出这个圈子,做上等人,供他念最好的学校,但这孩子为人憨厚,却总有些懵里懵懂的,读书更不怎么上心。
  兆堃过的日子,雪城看在眼里,心里很不是滋味,想自己年纪并不比人家大几岁,却要独自离家谋生,不但没有学上,还要背东家的少爷上学,可能也正是那个时候,他看清了自己在这个冷酷世界中的位置。
  于是,原本心高气傲的雪城开始自暴自弃,跟另一个比他早来几天的学徒混成了朋友,两个人每天混吃等死,手艺不学,生意经也不学,光研究怎么要小费,怎么揩油,怎么盛饭能多吃一点了。
  转眼一年过去了,年三十,方老板照例招待店里上上下下十几号人吃年夜饭。雪城看着桌上一个什锦大暖锅眼馋,一个裁缝师傅告诉他,暖锅里的百叶包又叫“铺盖”,今晚老板会给伙计们布菜,“铺盖”夹到谁碗里,谁就得卷铺盖滚蛋。
  等到开席,方老板果然过来布菜,夹起一个“铺盖”,筷子在半空停了一停。雪城觉得老板看了他一眼,想这下完了,心快从嗓子眼里跳出来了。可能念及他是同乡远亲,那个“铺盖”最后还是落到了另一个学徒的碗里。看自己的好兄弟两行眼泪一脸煞白的样子,雪城庆幸自己还有机会。可能也正是那个除夕之夜,他终于意识到,除了努力活着,他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几天之后,有人从鄞县带来口信,告诉雪城,他妈妈带着他的两弟妹改嫁了。就这样,他最后的退路也没了。
  那一年春节之后,雪城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一样,早上第一个起床,把店里的杂活儿都干了,然后在襄理和几位裁缝师傅上班之前泡茶准备早点,无论被分派什么工作,都分外用心,对兆堃也照顾的十分仔细,再没有半句怨言。小胖子被老师关夜学,他帮着打掩护,罚抄课文写不完,他白天做完店里的事情,半夜蹲在窗边借着路灯光抄写,遇到落雨天,路上泥泞,还会背着兆堃上下学。
  那时的雪城,已经懂得在这世间做人是要戴上面具的,他之所以对兆堃好,未必有多少真心。但兆堃却是一根肚肠通到底的人,见雪城对自己这么好,渐渐的也对他另眼相看了。

  61上海往事2

  就这样几个月之后,雪城开始有资格跟着裁缝师傅打下手了,学烫衣服、钉扣子。他脑子好,手也巧,学东西很快,做什么都是有模有样的,很快就引起了方老板的注意。
  一般的学徒做到这个份儿上都要决定一件事,到底是“学店堂”?还是“学工场”?
  方老板也是这样问他的意思。
  “学店堂”的重在门市接客,而“学工场”则主要是缝纫、熨烫、整理。
  看似简单的决定,却将影响一个人未来几十年的命运,雪城暂时还不能做出选择,所以,他决定两样都学。
  这种做法在行内本是不可能行得通的,那时的师徒之仪全凭人情,就算学徒愿意学,师傅未必愿意教,哪怕是碰上了心胸宽阔的师傅,做学徒的平日里什么杂事都要做,日夜劳累,也鲜有人真能一心二用。
  那一年,Gordon绅士商店的橱窗上还像从前一样贴着“伦敦名师驻店”的字样,但其实大多数时候做事的都是本地裁缝。只有极其重要的客人,才会由Gordon亲自量尺寸、试衣、改衣,余下冗繁的手工活还是由其他师傅来做。
  手艺行里都有这么一句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所以,每个有两把刷子的师傅都留着一手,防备着后浪拍前浪。更有些刻薄的师傅只是反复叫学徒做些基础手工,或者就是练诸如热水里捞针、牛皮上拔针,说是为了提高速度和力度,实际上却有更多惩罚、为难的成分。三年满师,虽然也能掌握量、算、裁、缝技艺,但总觉得差一口气,而这一口气,才是身为裁缝,安身立命养家糊口之本,若无人指点,那就需得自己多年摸索方才能够领会。
  总算雪城有个得天独厚之处,就是他长得很不错,招人喜欢,看起来年轻单纯,没有心计,一向是八面玲珑的人,把一众师傅、前辈们伺候的极好,更因着兆堃那一层关系,在店里人缘很好。师傅常常高兴起来就多教一星半点的东西给他,他默默的学牢牢的记住,并不喜形于色得意忘形。有人觉得他怪,别人偷懒还不及,他却巴不得一个人做两个人的活儿,也有人觉得他是看准了方老板膝下子息单薄,又是决意不让儿子入手艺行的,心里有了非分的想法,但真要挑他的不是,却也说不出什么。
  于是,随后的整整三年,雪城每日清早起身,在闷热狭小的工场间做事,遇到前面店堂忙时,便跟着资深伙计学招呼客人、算账、盘点呢绒布匹,就这样直到十六岁学徒期满。
  那个时候,兆堃已经上中学了,不像小时候那么糊涂爱偷懒,功课好了许多,虽然不再需要别人帮着写作业。他没有兄弟,也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随着年龄渐长,与雪城的交情倒更深了,不管有什么都乐于拿出来分享。难得雪城是知趣的人,并不要求许多,只是时常借些旧课本和中外小说画报来看。
  一个人的谈吐和见识从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有些是天生的,更多的是经年累月的浸润积累,无心或者有意,雪城身上看不出店堂伙计的市侩精明,也没有工场间裁缝的木讷萎顿,打扮朴素干净,乍一看倒像是个中等人家出身,每日去学堂念书,懂事且识大体的孩子。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与众不同,方老板和大老板Gordon对他别加青眼,给他一个机会再一次走进学堂。那间学校和兆堃去念书的地方不同,本地同业公会办的,名字叫西服工艺专门学校,全然是手艺人去的地方,而且只是夜校,但不管怎么说,在那里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