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见成姻缘 作者:秋李子(晋江vip2013.1.31完结,种田)-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且去的那么速。秦长安擦一下脸上的泪,声音已经十分嘶哑:“嬷嬷,你觉得,姐姐已经决定了的事,我还能把她追回来吗?她要肯听我的,昨日就听了。”
秦长安的手颓然垂下,闭上眼从父亲去世到现在的事情如流水一样在脑中流过,自己要像姐姐说的那样,努力读书好好长大,不然姐姐这片心白费。摇摇晃晃中,秦长安的脚再撑不住身体,朝着观音庵的方向跪下,眼里的泪已消失不见,代之的是一种坚毅,姐姐,总有一日,他们那些欠我们的,我要他们百倍千倍地还回来。
张世荣见过的人情世故多,只一转念就知道了秦长乐的用意,这个女子,竟然用一种玉石俱焚的方式,来讨的公道。这种勇气,张世荣自问从没有过,这一点,自己的女儿们就不如了。
张世荣上前轻拍下秦长安的肩,把那封信递给他:“你能悟到你姐姐的一片心,就不要辜负她。”秦长安恭敬应是,嬷嬷在旁又开始擦泪,姑娘,您为了保全住爷,竟是这样费尽心思,我一定会照顾好爷的起居,不让您操半份心。
秦长安捐出八千两银给鹿鸣书院的消息很快传开,况且他又是张世荣这位新任山长新收的弟子。鹿鸣书院总教习特地前来镇上对秦长安进行褒奖,秦长乐出家是以为父母祈福的名义去的,张世荣为此挥毫写下仁孝之家悬于秦家大门上方。
秦五爷夫妇原本占了秦长安家的前院,上次秦五奶奶小产之后就有些疑神疑鬼,说睡在床上总是瞧见有三四十岁的中年男子怒视着她,嚷着不在这里住。秦三太太虽舍不得这么好的一所宅院,也早被秦五奶奶的小产和秦长乐当日说过的话给吓住,不得不让儿子又搬回家住,把宅院重新留给秦长安。
虽然宅院重新回到自家手中,可姐姐已经在那青灯古佛前过着沉寂日子,秦长安心里总是有那么几分不妥帖,也没心情搬回前面去住,只在后院那逼仄的小屋住着,发誓秦长乐一日不回来,他就一日不往前面搬。
转眼中秋已过,张世荣择定去书院的日子也到了,这日一大早秦长安就收拾好了东西,叮嘱嬷嬷和春景在家里好生看家就要走。嬷嬷的泪就跟决堤的河一样:“爷,你真的不让我陪你去照顾你?”
短短半个月,秦长安沉静许多,见嬷嬷一脸不舍笑着道:“嬷嬷,我是去书院读书,我该学着自己照顾自己,而不是带您去服侍我。再说,”秦长安环视一下院子吸一口气道:“春景还小,留下她看家,万一又有坏人起坏心呢?你在这和她一起看家,也没人敢起坏心。”
春景不干了:“大爷您可别这么说,奴婢今年十三,比您还大一岁,哪里小了?”嬷嬷这满腔的离情被春景这话逗笑了:“哎,都小都小,姑娘才十四呢,就……”提到秦长乐,秦长安的眼又染上黯然,也曾去观音庵求见姐姐,可每次姐姐都不肯见,只说要他好生读书,等成名那日自会来见他。
秦长安把包袱背上,对嬷嬷道:“观音庵那里,嬷嬷得空就去瞧瞧。”嬷嬷含泪点头,秦长安再次环视一下这小院转身往外走去,终有一日,这院子会像初回来时那样热闹而不是这么冷清。
转眼秋去冬来,夏接春日,又过了一年,日子就像镇外面流过的那条大河一样波浪不兴。琳箐已不再去树下的榻上躺着乘凉,每日除料理家务,姐妹俩就去张大老爷家跟着嬷嬷上午学一个时辰,回来用完午饭小歇一会儿下午再去一个时辰。
除七姑娘之外,几个堂姐妹都是很温和的性子,常聚在一起说笑,有时也有张家的亲戚上门来带来年纪相近的姑娘们在一块玩耍,琳琅的性子渐渐活泼起来,就跟当初一样,这是琳箐最喜欢看到的一幕,毕竟妹妹还小,丧母的哀伤太深对她不是什么好事。
这日又从张大老爷家回来,琳箐牵着妹妹的手,刚走出几步就听到背后有人噔噔噔地跑过来:“九姐,你可千万别忘了。”琳箐转身望着飞跑过来的女童,含笑道:“十妹你跑的这样飞快,声音又这么大,嬷嬷难道不会罚你?”
张十姑娘已经停下喘气,听见琳箐这话就眼睛眨啊眨地看着琳箐:“六姐,我哥哥说了,学规矩只要学个样子就成,最要紧是要晓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十姑娘是张大太太七年前得的老生女,就比琳琅小一个月。生她时张大太太已过四十,原本张大老爷那年有纳妾的打算,见太太又生了这么个女儿,张大太太又说,既有了老生女,媳妇转眼就进了门,再纳妾岂不让人笑话?张大老爷也就打消纳妾的心思,对这个宝贝女儿百般疼爱。
十姑娘和琳琅年纪最相近,两人也最要好,听到这话琳箐笑道:“可是你要出门在外忘了呢?”这个?张十姑娘是真的没想过,小脸皱成一团,琳琅见妹妹被姐姐难住,急忙开口解围:“姐姐,十妹妹一定不会忘记的。”
说着琳琅还拉起张十姑娘的手:“妹妹你说是不是?”张十姑娘立即点头,琳箐忍俊不禁真要笑出来,耳边已经多了一道温柔的女声:“你们在这呢?你们大哥刚好买回来几样好点心,我说请你们去喝茶吃点心,生怕六妹妹和九妹妹走了,没想到十妹妹就帮我留客了。”
说话的是张大奶奶,五年前过的门,已经生了一儿一女,现在又挺了五个月的肚子。那些点心想是张大爷特地买来哄自己娘子开心的,琳箐怎好意思去吃,忙笑着道:“多谢大嫂盛情,只是现在已快晚饭时候,我还要回去让厨房备晚饭呢。”
张大奶奶用手扶一下后腰:“六妹妹不去,那九妹妹呢?你那侄女,可是一日没见你了。”琳琅听了这话眼珠就在那转,琳箐用手扶一下额就对琳琅道:“那你去大嫂房里和侄女玩,等晚饭的时候我让人来叫你。”
琳琅面上顿时现出喜色,和十姑娘俩手牵手往张大奶奶房里跑去。琳箐摇头一叹才对张大奶奶道:“那就麻烦大嫂了。”张大奶奶用手把鬓边乱发拢到耳后才笑道:“六妹妹你就是太客气了,都是一家子。再说祖母在那边住着多承你的照顾,我还没谢你,你怎么就谢起我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过渡章什么的。
16
16、亲事 。。。
平日琳箐和这位张大奶奶之间都是客客气气的,其实不光是这位,几位伯母和婶娘琳箐都是尊敬有余亲热不足的。毕竟琳箐回来时候已过十岁,很多东西已经定型,和尚年幼的琳琅不一样。今日这位大嫂对琳箐这样热络,琳箐只浅浅一笑:“爹爹不在这边,我做女儿的代爹爹多孝敬祖母是应当的,大嫂若要是谢我,我还真不知道该说什么。”
张大奶奶一双眼还是含笑看着琳箐,就像琳箐脸上有朵花似的,琳箐也只得再低头道:“我先回去了,等会儿还要劳烦大嫂让人送琳琅回来。”张大奶奶挽住琳箐的手送她到门口:“九妹只怕还要和十妹玩好大会儿,她的晚饭你也不用担心,等吃完晚饭我再让人送她回来。”都安排的这么妥当,琳箐也只有应是就和张大奶奶告辞。
本就是一所宅子,不过是中间竖了道墙,前面另开了个大门,平日来往只从那道墙上的角门出入,连丫鬟都不消带。琳箐跨过门就到了自家,就听见吴妈妈的声音:“姑娘回来了?方才老爷派人回来送信,小的本还想去大老爷那边请你回来的。”
张世荣去鹿鸣书院已快一年,虽离的近也是到休沐日才回来一次,平时从不送信。琳箐倒奇了:“爹爹给我写信做什么?”吴妈妈也一脸不明白,但还是道:“只怕是有什么急事。”说着已到了琳箐房中,吴妈妈把信取出,琳箐见封皮上是自己熟悉的父亲的字迹,飞速打开看了一遍,脸色有些许变化。
吴妈妈见琳箐神色有变化,眉也跟着一皱:“老爷信上说些什么?”自从回到家乡,琳箐得吴妈妈指点甚多,已经不把她视为一个单纯的下人,斟酌一下才道:“爹爹信上没说什么,只是含糊说起我的亲事。这些事,我一个做女儿的怎好做主?”
原来是这么件事,吴妈妈松了口气,只要不是张世荣和宏致出事就比什么都好。不过六姑娘的婚事?吴妈妈仔细地望琳箐身上瞧去,琳箐已满过十二,个子比初回这边时高了好些,这一年在家理家,比起同龄少女少些活泼娇憨多了些沉静端庄。
越看,吴妈妈越觉得琳箐像过世的齐氏,一想到齐氏吴妈妈就觉得有些伤心。吴妈妈十来岁就到了齐氏身边,服侍她长大,陪着她出嫁,中间嫁人生子都没有离开,本以为可以服侍齐氏一辈子的,谁晓得齐氏去的那么早。要齐氏还活着,六姑娘的婚事早就该寻摸了,而不是像现在一样老爷猛然想到给她写一封信。
想到这,吴妈妈不由叹一声:“要太太还活着,您和九姑娘的婚事都该寻摸着了。哪像现在,老爷虽疼您,但总是男人哪有做娘的那么细心。”琳箐晓得女大是当嫁的,可是现在家里没有一个能当家做事的女主人,就算过的几年嫂嫂进门,新媳妇一下也接手不过来,总要自己在旁帮着照料那么一些时候。琳箐心中早有自己的婚事只怕会被耽搁些年的打算,见吴妈妈望着自己一副要哭出来的样子,反安慰吴妈妈:“晚个那么几年出嫁也没什么,妈妈难道不晓得上个月祖母去坐席,那新娘都过了二十。”
吴妈妈的脸顿时沉下:“那新娘是守了望门寡,嫁去又是做人填房,前头娘子还丢下两个孩子。这一过门就做继母可是不好做的。我的姑娘,您可是身份不一样,不说嫁个世家子弟,也要嫁去做正室嫡配。”
吴妈妈这一脸义正词严让琳箐笑弯了腰:“妈妈,不过是说一句罢了,就惹来这么一篇话,去厨房瞧瞧饭好了没,我饿了。”也只有在自己面前,姑娘偶尔才会露出这样的小女儿态,吴妈妈心疼地看一眼琳箐就道:“姑娘,您别嫌我一个下人说这样的话,女人家嫁不好,可是赔了这一世。远的不说,就说您大姨,在闺中时候不论什么都比去世的太太强多了。可惜就是配了个不好的对头,结果不到二十就早早没了。”
这个大姨当年齐氏还在世的时候琳箐就听自己的娘讲过,说这位大姨是正经的花为肌肤雪做肚肠,聪明伶俐处是谁都比不上的,嫁的姨夫也是名声赫赫,定北侯第三个儿子。人人都说这桩婚姻是天作之合,可偏偏没出满月就两边都怨声载道,男的嫌女的不柔顺,只晓得吟诗作对风花雪月,女的嫌男的酒囊饭袋,除了有张面皮就再没别的。两边做娘的都去劝说,可惜说破了嘴皮小两口反而越发不和睦,成日横眉竖目。
男人在妻子这边受了冷落,自然就去别的地方寻欢,这更让大姨气的半死,嫁过去不满两年就香消玉殒。齐氏每提起这件事就常叹息,自己那个大姐就是太聪明了,这样的人就该低嫁而不是高配,低嫁个聪明才子,再有尚书府的帮衬,这日子不会过的差到哪里去。而不是样样都要拔尖,定要在姐妹中嫁的门第最高,可惜遂了愿却丧了身。
琳箐此时听到吴妈妈又提起,眉微微一皱就松开笑道:“婚姻之事总是父母之命,难道我还要去瞧瞧这人和我处不处得来?这样的话,传到外面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