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红楼之绝黛风华 作者:醉流苏(晋江vip2014-05-06正文完结)-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纵然做好了心里准备,风华的眼睛还是狠狠的暗了一暗。
听听这话说的,表面上还看不出什么,但是认谁都能听出她话里话外的讽刺。
什么叫“不像那么回事”,不就是说她这个郡主并不是真正的郡主,自然不像的吗?什么叫“会有很多达官贵人们前来观礼,太妃娘娘恐郡主不知道我们那里的规矩,特意派了我来教郡主”,不就说是她风华小家子出身不懂规矩,特意派了一个人来教她规矩,免得她没见过世面,在“达官贵人”的面前失了礼数,丢了他南安郡王府的面子吗?
不得不说,这些话不可谓不恶毒。
但是,风华并不是一个随便什么人说的话都会放在心上的。这样粗鄙的人说出的话,在风华的眼里,跟放屁没什么两样。自然,也不会为了这个气着自己的身子。
“太妃娘娘也是知道的,我这身子骨弱,经不起那些仪式。而且,这仪式嘛,也不过就是表面功夫,走走过场而已。所以,请太妃娘娘不必过意不去,很不必为我安排这些了。”风华的嘴角噙着似有似无的笑意,好像完全没有听懂张嬷嬷的话外音似地。
什么认亲仪式?快别来恶心人了!要她风华跪拜南安太妃以及她家的祖宗?做梦去罢!她虽是女儿,膝下也没有黄金,也绝不会随意屈膝的!天知道她有多厌恶南安太妃一家?!厌恶到甚至连面上的一句“祖母”都不愿意称呼!她不配!
张嬷嬷气结,她想她似乎是低估了眼前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了。
她不能提出异议,因为风华话里话外都将南安太妃举行认亲仪式定义为太妃对她的疼爱和怜惜。如果她提出异议,就是说南安太妃心怀不轨,不顾及柔弱干孙的身体状况强行举行仪式,是为了达到她不可告人的目的。
当然,南安太妃的确是有目的的。而且,正是不可告人的目的。
可是,正因为如此,所以她才愈发的不能把差事给办砸了啊!
原来,南安太妃之所以办什么认亲仪式,并不是之上说的所有原因,而是因为皇帝迟迟不肯下旨命风华和亲,让那把悬在她儿子头上的剑愈发的摇摇欲坠,所以她才着急的。
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跟皇帝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战败了,不治罪,是皇帝的恩典;治罪,是皇帝的权利。
南安太妃很清楚,她的干孙女和亲了,才能和他儿子罪过相抵。若是她的干孙女不和亲,她的儿子就随时可能被问罪。纵然,他现在还重伤在身。
只是,她老人家怎么也想不明白,她明明已经按照皇帝的暗示使贾家人去和亲了,皇帝怎么只下了册封郡主的旨意,提都不提和亲的事呢?甚至在此之后,对她愈发的冷淡,连面圣都做不到了。
虽说同时下旨有失皇家颜面,但是更丢人的明明是她南安郡王府才对啊。照理说,皇帝不该放过这个折辱她南安郡王府的机会的。难道,皇帝他知道那件事情了……
南安太妃有些慌乱,那件事情她和贾家都做得相当隐蔽,应该不至于被发现才对。指不定,皇帝只是想要多两天缓和的时间也不一定的。
强行按下焦急的心神,南安太妃等了好多天,却始终不见皇帝有下旨和亲的趋势,也不肯理会她的求见,不禁真的慌了。
如今,她只能先认为皇帝觉得他南安郡王府还不够丢脸,不够让门人心寒,所以才隐忍不发。她就顺着这个思路,正式举行仪式,让所有的人都来凑这个热闹。
若是这样,皇帝还是没有反应的话,她就真的必须要做最坏的打断了。
于是,这一切的一切,都建立在风华去参加认亲仪式的前提下。如果风华不去,南安太妃就不能认清皇帝的心思,也无法使出相应的对策,每天活在独子性命难保的焦虑中。
张嬷嬷知道自己闯了多大的祸,想要挽回,却又想不出办法来,一时间,急得额头上都渗出了汗水。
风华心情愉快的欣赏了好一会儿,总算没了兴致,起身道:“我觉得头有些昏,乏得厉害,就不在这里陪张嬷嬷了。”
这一声“张嬷嬷”,竟生生的让风华叫出了讽刺的意味。
“郡主莫走。”眼看着风华要走,张嬷嬷再也顾不得是不是自作主张了,“其实,郡主无需担心,我们家太妃娘娘早就考虑到郡主的身体状况了,这个认亲仪式非常简单,并不繁复。而且,我们也会请最好的太医实时掌控着郡主的健康状况,必定不会让郡主受了罪去。”
风华回眸看了张嬷嬷一眼,心里止不住有些欣赏她,有胆量,又有能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顶着这么大的压力想到这个对策,想来她在南安太妃那里也是个得用的。只可惜,她是断然没有让步的道理的。
“嬷嬷这么说,实在是折煞我了。太妃娘娘一番爱护之情,我自当从命。只是,我这身体不争气得很,最近这天气又变化无端,三日后若是病倒了,还请太妃娘娘多多包涵才是。”轻轻浅浅的笑,风华的目光很真诚。
张嬷嬷却倒吸了一口冷气,风华这话等于明对明告诉她,她在那一日一定会生病。而且,不知道为什么,张嬷嬷觉得,眼前这个女子不是个好惹的,她极有可能会为此特意弄病自己。
“郡主,我……我……”张嬷嬷本就不是个特别有急智,又没遇到过风华这样嚣张、直接的对手,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小丫鬟进来,“姑娘,忠顺王爷家来人了。”
沈君实?!
风华微微挑眉,她找了他几天了,他可总算是做出回应了,“快请!”
不一会儿,就有丫鬟引着一行人进来,似乎抬着几个箱子,似是礼品。
风华倒还不觉得什么,张嬷嬷却是瞪大了眼睛,因为那个领头的人是忠顺王爷的贴身太监李全。
张嬷嬷下意识的像风华看去,她怎么也想不明白,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是怎么和忠顺王爷那个难缠的家伙扯上关系的?
李全走上来,对着风华恭恭敬敬的施礼,然后略带谄媚的笑着,“姑娘,主子命奴才给您送礼来了,祝贺您册封郡主。”
风华并不知道李全的身份,但是穿着打扮不似普通下人,而张嬷嬷的脸色变化又太大,所以也猜度出一些,回了个半礼道:“谢谢你家主子关心,快请里面坐。”
李全忙道:“姑娘千万别这么说,奴才当不起。主子说了,‘这几日忙极了,着实没有时间来看黛儿你。等手头上的琐事一了,定来亲自向你赔罪。今日,特意送些勉强入眼的布料与你裁几件衣服,另外一些小玩意儿,并不值什么钱,送你顽几日,也算是它们的好去处了。’”
且不说张嬷嬷的脸色愈发的苍白,风华自己面上都有些发烧了。
这“黛儿”、“黛儿”的从别人的口中转述出来,可真是怪极了。
说罢,李全将在箱子上的红布掀起,识货的张嬷嬷很快便认出那里面的布料是皇家特供的,那些小玩意的确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是那一刻硕大的夜明珠却是相当值钱的。
“你家主子实在太客气了,我并不缺这些东西的。”风华知道沈君实送这些东西,并不是真的送东西那么简单,更是为了给她撑腰,心里止不住有些感动。
李全嘿嘿一笑,弯腰道:“姑娘,主子最近实在忙,离不开奴才,奴才先行告退了。”
风华忙打赏,李全却给推了回来,“姑娘快别折煞奴才了,奴才怎么能要您的东西?主子若知道了,还不扒了奴才一层皮去?”
再三退让,李全只是不受,风华便知他是真的不敢,也不再勉强。为了表示尊重,风华略略送了两步。
李全这可谓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可是,在张嬷嬷眼里却极为震撼。这一次,她没有再和风华纠缠下去,而是急冲冲的退了回去。
风华拨弄了一下沈君实送的东西,只拿了夜明珠送林陌玉,便把所有的东西都归了库。
林陌玉怕黑,夜里一直燃着蜜蜡,风华嘴里不说,心里一直觉得疼着,这夜明珠正好用上了用场。至于其他的,风华没怎么注意。
而张嬷嬷命人赶着飞一样的马车回去,然后跌跌撞撞的跑到南安太妃那里将自己的见闻一一道来,惹得南安太妃豁然起身,面色惨白,连打翻了茶水都不曾发现。
南安郡王一脉身负军功,又是大名鼎鼎的异姓王,在臣子中身份超然,一向自视甚高。但是对上忠顺王就完全不够看了,人家是皇族,是亲王,更是皇帝最信任的弟弟。而且,他本人也非常难缠,可谓是除皇帝以外最不能得罪的人物了。
南安太妃命人查忠顺王爷和风华的关系,在经历了漫长而焦急的等待之后,得知风华所住林府本是忠顺王爷的别院,脸色更是变得铁青,愤怒的拍案而起,“给我派人问问王氏,她就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告诉我林家女儿和忠顺王爷的关系?莫不是想要害死我不成?”
作者有话要说:略修一下错别字。
45045 釜底抽薪
第二日;从风华用罢早膳开始就忙得焦头烂额了。因为,她这个一向跟人无甚交往、门可罗雀的林府突然多了许多的人拜访,一时间可谓是门庭若市。若问来人是干什么的,两个字,送礼。当然,送礼之余;大家更想认识认识风华这个新鲜出炉的福柔郡主,好好的交际一番。
前一日,忠顺王无比高调而亲昵的送礼;不消几个时辰,该知道的;不该知道的都知道了。于是,不少官员的书房里聚集了同僚和门人等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且制定了一揽子的应对计划。
想这京城里混的哪一个不是人精?凡是有一点政治敏感度的都猜得到南安太妃这干孙女是认来做什么的!有点同情心的呢,想到风华的身世,叹一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没有同情心的呢,管你去死,只要不掺合到自己身上就好了。
严格来说,风华这个郡主是相当的不值钱。所以,皇帝的圣旨虽下,放眼整个京城,无一人表示祝贺,好似都失忆了似地,集体遗忘了这件事情。也正是因为如此,那时南安郡王府的那位张嬷嬷才敢如此的放肆。
可是,忠顺王爷此举一出,就如同往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粒石子,顿时荡起了千层浪。正所谓皇家无小事,凡是有脑子的都不会轻慢了忠顺王爷。
于是,大家都开始饭糊涂了,这忠顺王爷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林家的这个女儿不是要去和亲的吗?怎么一直都不见和亲的圣旨下来呢?
对于眼前这个局面,众人百思不得其解。不过,跟着忠顺王爷送礼,对新郡主表示友好总是没错的。横竖,不过就是一些金银俗物,并算不得什么。而且,趁着送礼的机会借机好好探探这位新郡主的底,也是好的。
然后,风华就头疼了。
初开始的时候,风华听到有陌生人的拜访,只当是和林父交好的旧同僚上门。所以,为了表示尊重和基本的礼仪,她亲自接待了。直到听到这夫人话里话外都是打探她和忠顺王爷的关系,她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忍着心底的嗤笑,风华耐下性子与其周旋。当然,想要从她口中套出她和沈君实的相识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