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

第26部分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26部分

小说: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的薛暮桥回忆说,苏联纳入国家计划的工业品有3000多种,中国只有30多种,其中只有30多种有统计资料,其余都是参考有关资料估计的。为此就要求统计局增加统计报表,特别是工业生产、基本建设报表。由于要求过高,下面报不上来,计委与统计局之间就常常发生矛盾。江苏省、浙江省计委也都反映计划工作的最大问题是对情况了解不够。李富春说,江苏省委开计划会议时也反映有些县的农业计划的制定过程是:区里估计估计,农林科统计统计,县委书记同意同意,这次计划会议有人提出了三多三少,即一般材料多,典型调查少,数字多,根据少,指标多,具体办法少。这些话正道中了我们计划不碗、不透的工作上的原因。化工部设计司司长唐棣华在谈基本建设计划工作的问题时也说:计划工作在客观上是有很多困难,要求具体计划完全不变是不可能的。但是也应当承认,我们对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编制和修改是不够慎重的。往往没有必要的根据就决定计划,有项目有进度但产品方案厂址区域不定,使设计工作无从着手。而对已经肯定了的计划,又往往轻易的变更任务变更厂址。

像四川肥料厂三年来四迁厂址,长寿化工厂一年多五改任务,都是典型的例子……常有这样的事情,领导上发现了一个新情况,或者专家提出了一个建议,只要没有大规模施工,就轻易推翻原来的计划;上自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建设委员会,各个有关部,下至司、局、设计院,都可以随时提出意见并坚持改变原定计划。如此,计划不如变化当然就不可避免了。此外,不透,即信息的不全和扭曲,除了客观因素外,还有地方、部门和官员出于各种各样考虑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因为这些信息是经过许多机构或人员收集和转达的,在此过程中,有关机构和人员很自然地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偏好(里面除个人利益外,还有阶层、集团、单位、行业、地区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对信息加以过滤甚至扭曲。例如陈云在1954年2月主持编制第四稿一五计划草案时就说,现在的问题是,财政收入越算越少,而投资越算越多,因此要确实计算每个项目的单价。各部门不要故意把次要项目算进去,而把重要项目有意漏掉。就过多过死来说,是指国家的指令性覆盖面太宽,计划一经确定后,当其不符合实际或情况发生变化时,往往不能及时修改,因此对地方、部门或企业来说,计划就显得过多过死了。

就时间上的滞后来说,带有普遍性。时间上的滞后主要表现在:五年计划于执行中的第三年年中才正式颁布;年度计划的颁布一般都在执行年度的第一个季度末甚至更迟。这种计划编制工作的滞后,一是由于客观原因,即信息的收集需要较多的时间;二是主观的原因和计划本身的要求。就计划的制定来说,由于农业靠天吃饭,而每年的收成如何直接影响到工业生产和国家基本建设。但是农业收成如何,一般要到当年的秋天才能明朗。因此影响到计划的制定。浙江省计委在制定1955年计划时即反映,1954年的粮食产量统计数字变动了12次,很久不能定案,不但影响了1955年农业收成计划难以确定,也影响了1955年商业和财政计划的编制。薛暮桥回忆说:计委不断应各地各行业要求修改针划,有些部门和地区,直到当年12月,还在修改这一年的年度计划。人们戏称为一年四季编计划,春夏秋冬议指标。以国营天津酒精厂为例,该厂生产的产品虽然比较单纯,但由于计划表格复杂,单是成本计划就要填报235栏,347项,6239笔。这些数字,需要三个人计算半个月,还得每天加班到晚上十一时才能完成上报任务。更严重的是厂不论大小,目前都采用一样的表格,这对一些一共才有十几个人的厂来说是吃不消的。

第03章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前期

·1。二五计划草案的制定

1955年8月,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颁布以后不到一个月,国家计委开始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十五年规划。经过多次修改,二五计划作为党中央的建议,在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以后由于指导方针的变化,1957年、1958年一再大幅度修改1958年的年度计划数字,致使这两年没有拿出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正式方案,只是在1958年8月2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党组提出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同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且批准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经济委员会两个党组提出的1959年计划草案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书,中共中夹于1958年8月28日做出《关于1959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问题的决定》。此后,由于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正式文件始终未能颁布。

一、八大关于二五计划草案建议的提出

(一)1955年8月至1956年9月对二五计划的研究

1955年7月5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李富春所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批准并公布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此后的第二个月至1955年8月就开始了关于十五年远景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的研究。

国家各部委于8月份在国务院召开的北戴河会议上提出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在此基础上,国家计委开始编制二五计划,提出了控制数字的初步设想:到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700亿元,粮食产量达到4600亿斤,棉花产量达到4300万担,也就是说,按照1957年的计划数字,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工农业总产值、粮食、棉花每年分别以99%,36%,56%的数字增长。国家计委将这一初步设想于10月5日首次上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从1955年8月至1955年11月底,对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国家计委进行了三个阶段的讨论。在1955年12月初,由计委主任李富春等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作了汇报。

然而,1955年夏季以后,国内形势发生剧烈变化:1955年夏季,党内在农业合作化的速度问题上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10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其中把在农业合作化速度问题上的不同意见定性为右倾机会主义,认为只有彻底批判了这种右倾机会主义,才能促进党的农村工作的根本转变。随着对右倾保守的批判,原来稳步前进的衣业合作化运动以超高速度发展,合作化的浪潮席卷全国农村,几个月就实现了农业合作化,长江以南的不少地区未经过初级合作社就直接建立高级社。从而导致整个农业与农村发展目标的冒进。1956年月上旬,在毛泽东主持下,制定了1956年到1967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共条。其核心是要求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迅速地、大量地增加农作物的产量。特别是要求从1956年开始,在12年内,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在黄河、秦岭、白龙江、黄河(青海境内)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150多斤增加到40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208斤增加到500斤;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由1955年的400斤增加到800斤。

由于农业合作化的迅速推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合作化的步伐也加快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加速进行和急促完成,使毛泽东主观臆断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和建设都可以快速进行。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的元旦社论,认为i现在,在我国,农业不是拉住工业的后腿,恰恰相反,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将要起极大的推动作用,耍求工业提高自己的发展速度。同时,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又给工业的发展准备了空前未有的有利条件。社论提出了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要求。多、快、好、省是对经济建设的一种理想的要求,就其本意来讲,无可非议。但是,由于对质量和成本没有明确的量化要求,而对数量和速度则要求甚高;其内容充分体现了必要性,却不反映可能性和科学性。因此,把多、快、好、省作为方针提出以后,它的本意很快被片面理解了。只注重多、快而忽视好、省,只讲数量、速度而不大讲质量、成本。此后,在把高速度和高指标的实现看作重中之重的形势下,以多快好省为核心归纳而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越来越成为片面追求重数量和速度而不顾质量与成本,对可能性缺少冷静分析的片面、主观的方针。

为了跟上变化了的形势,从1956年1月开始,国家计委和国务院各办、各部根据中央和主席的指示,第二个五年计划进入了综合研究阶段。在1956年初召开的全国省市计划会议上,国家计委为了完善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十五年远景计划,就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同各地方计委研究商讨,征求意见:(1)第一个五年计划预计完成情况;(2)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3)主要指标和建设规模;(4)编制地方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几个问题。在研究1956年初对1957年国民经济各部门。一五计划的完成情况大体估计的基础上,国家计委于1956隼初提出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根据十五年远景计划(1953-1967)的基本任务,要争取提前完成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具体地说,就是完成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对工业的技术改造并基本上完成对农业、运输业的技术改造;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阶级和产生阶级的根源;消灭失业和贫困,使人民生活走向富裕。

根据15年内争取提前完成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的要求和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预计可以超额完成情况,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被概括为:继续进行以重工业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基本上完成对工业的技术改造,推进对农业和运输业的技术改造,进一步巩固国防力量;基本上完成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城乡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剥削;进一步提高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基本上消灭城市失业和乡村贫困。

这就要求在国民经济中现代工业占较大的比重以及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发展,大力发展工业中的薄弱环节即机械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等;并要求国防工业基本上保证国防现代化的需要。依靠重工业的发展,有可能提出在第二个五年计刘期内基本上完成对工业的技术改造,使重要的工业部门的主要生产环节用现代化的技术装备起来,生产出合乎现代技术标准的优良新产品,使生产资料的生产特别是机械设备的生产有了很大的增长,使新建改建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占工业总产量的较大的比重。由于工业技术改造的基本完成,就给农业和运输业的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能够以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载重汽车和各种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供应农业,以新型机车、汽车、船舶等现代化设备供应运输业。由于社会主义改造事业进程的加速,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有可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基本上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