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论-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题就在于,中世纪人的同情心只限于对待本宗教和本阶层的人。至于说“农妇也会动感情”
,这倒还是直到近代才作出的发现。
中世纪拉丁语中的“persona”一词比在古典拉丁语中更
①参见古列维奇,A。。
:《中世纪文学和今人的理解,关于〈尼贝龙根之'歌〉的翻译问题》,载《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文化史论集》一书,第283页。
…… 109
自 我 论501
多义,既指面具、戏剧角色,又指人的个体特征(包括肉体特征)和人的社会地位、官阶。在中世纪,动词dispersonare和depersonare不是指丧失个性或心理崩溃(现代精神病学所说的“人格解体”)
,而是指丧失地位、荣誉、资格和等级身分。拉丁语的per-sonalitas——“人格”一词产生于中世纪的早期,是“persona”一词的派生词。托马斯。阿奎那已经用这个词表示人身存在的条件或方式。
“personage”
一词是在英语中产生的,在13世纪已为法国人所掌握,最初是指教会职务(parson——教区牧师)
,后来才用于戏剧(“人物”)。
宗规法也不讲作为特殊现象的个人;它只是把“persona”这个词当作有认定性(连续性和不变性)
、有理性(否则就不可能承担罪责)
的单个人的同义词。
中世纪完全不讲“个人权利”或“人格权利”
①。
中世纪文化整个说来是不重心理的。
据利哈乔夫的研究,1—13世纪的俄国编年史家不描写大公的心理,只描写大公的政治行为:“大公的品德无一不为众所公认,因为这些品德本身总是同德政分不开的。所以编年史家不了解某个大公的实际面目同他在人前的形象有什么冲突。”
②
“圣者传”也有这个特点。对于一个中世纪的教士来说,“个体是各种品质的集合,他们的行动是从这种集合而不是从
①勃拉斯,G。
:《宗规法中的个人》,见《个人问题》一书,第189—201页(法文)。
②利哈乔夫,。
c。
:《古代俄国文学中的人》,莫斯科,1970,第59页。
I
…… 110
601自 我 论
个体整体中生成的“
①。
“圣者传”
之所以千篇一律,就因为作者不是描述圣者的生活,而是描述圣者的圣洁。
一切“游离”于既定秩序之外的个人的东西都会引起怀疑和谴责。在古俄语中,“自爱”一词和与之相近的一些词大多是贬义的,被解释为自私、只顾自己和主观随意性等等②。
骄傲被认为是“万恶之源”。
中世纪的人不重视自己与别人的区别。例如在中世纪早期就没有作者的个人意识,不关心作品的独创性。
“不论是传记、史诗、布道词、细密画和手抄本的作者,或者是工艺指导之类的作者,都首先把自己的作品看作属于集体、作坊共同从事的整个工作。
这种观点虽然不排斥作者的自我意识,但是,作者的创作自我评价不是把自己同外界加以对比,不是肯定自己的别具一格、与众不同,而是心满意足地意识到自己巧妙地显示和运用了从传授得来的‘行业’技能和知识,而是他完美无缺地说出了属于大家的道理。“
③
可是尽管如此,中世纪的欧洲又绝不是一个无人称的世界。
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中世纪的欧洲甚至拓展了“自我”
问题和个人概念的领域。
封建社会的个体首先是通过他对一定社会群体、亦即他对他的“我们”的从属性而意识到自己的。但是,除了本位
①勃朗特,W。
J。
:《中世纪史一探——知觉模式研究》,纽约,1973,第157页。
②参见斯列兹涅夫斯基,。。
:《古俄语词汇研究》,莫斯科,1958,第U3卷,第291页。
③古列维奇,A。。
:《中世纪文化种种》,第209页。
^
…… 111
自 我 论701
的、世俗的“我们”
(家族、邻里、阶层)之外,基督教特别强调在精神上与上帝同在的全体的“我们”。
在封建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两种“我们”的相互关系,正如个体的“自我”同属于宗教的那个神秘的“身体”的关系一样,还没有引起充分的反思,可是这种相互关系本身已经含有一系列必将激发这种反思的矛盾。在精神抽象领域内,出现了谐调两个定义的需要,这两个定义就是:人是上帝最完美的创造和上帝的摹本;人是上帝的奴仆。在神学实践领域内,心灵价值与肉体价值的相互关系引起了争论。
在社会政治领域内,提出了基督教美德与世俗美德的相互关系和人的职责与公民职责何者更高的问题。
托马斯。阿奎那最早接触到人的公民独立性这个问题,他采纳了亚里士多德的关于人的特性与公民特性的区分:“有时会有这种情况:一个人虽然是一个好公民,但是却没有可以说他是一个好人的那些品质;由此可见,好人的品质与好公民的品质不是一回事。”
①
教皇格雷哥利一世(540—604)不容分说地断言,对上级的命令,不论其公正程度如何,都必须服从。托马斯。阿奎那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已经有所不同:如果命令同人的良心矛盾,那就不应当执行,因为“每个人都应当用上帝给他的知识检验自己的行动”
②。虽然这仍然是要求人遵守某种“外
①引文据尤尔曼,W。
:《中世纪的个人与社会》,巴尔的摩,196,第126页。
②同上,第127页。
…… 112
801自 我 论
在的“
准则,但是遵守方式已经有赖于个人理性的积极性,从而也有赖于选择和个人责任。在政治思想中(如但丁)这又为一个新的论点所补充:一个好的政府应当关心臣民的共同利益和自由。因此,个体已经不单是一个代理人和某些行动的参与者,而也是别人应当考虑的目标本身。
中世纪人的世界是精神上的全体性(人们都是上帝创造的,人们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与等级上的阶层团体性(每个人都属于一定的阶层)的矛盾统一。他必须同时按照两个不同的读数系统看待和评价自己:按照一个读数系统,他的存在是全体的、统一的和宗教的,按照另一个读数系统,他的存在是本位的、多重的和世俗的。人的标准范式和经验的自我意识也都依此发生变化。
中世纪早期的人很重感情,表现感情的方式强烈而毫不隐晦。英雄史诗的主人公动辄哈哈大笑(这种表现绝非偶然)
;为了表示悲哀,查理大帝的骑士以及皇帝自己都会当众嚎啕大哭。但是,中世纪的礼仪却是非常刻板的。
在中世纪,个体自我意识以及集体自我意识的功能都是属于教会人士、首先是属于修士阶层的。教会人士是最有教养的封建阶层,而教养则是内省的重要前提,即使先不说内省反映为书面文字的可能性。此外,教会人士必须系统地研究和评价信徒的内心世界和欲望,他们执行了现代心理学家和心理医师的功能,这也不可能不促进自我分析。最后,修士的生活条件,特别是终身不婚,限制了感情上的实际自我显示,从而也促进了内省的发展。
在修士阶层中,早在11—12世纪就已把社会方面和身体
…… 113
自 我 论901
方面的自我放弃同更加注意自己内在的精神“自我”结合在一起。
“有谁该比忽视自我认识的人受到更大的蔑视呢?”约翰。索尔茨伯里振振有辞地问道。阿伯拉尔的书有一本就题为《伦理学,或自知》。在中世纪的神秘主义者们看来,自我认识是认识上帝的最可靠的和唯一的道路。克莱沃的柏纳德写道,一切议论都应当从自己开始,以自己结束,因为“对于你自己来说,你是第一个人,也是最后一个人”。里耶沃克斯的西斯忒修道院院长埃尔雷德应声说道:“人如果不知道自己,那他还知道什么?”
①他们常把自己的内心经验用于布道。
在修士们中间,产生了中世纪的第一批自传、回忆录、书信集和其它个人文献集。也是在修士们中间,形成和保持了密友崇拜,这种友谊不仅要求忠实和互助,如骑士规范所要求的那样,而且要求推心置腹、肝胆相照。
埃。吉尔逊称此为基督教的苏格拉底主义。这种友谊当然是少数杰出者之间的和受到神学限制的。中世纪神秘主义者的隐修不是要认识自己的经验“自我”
,而是要同上帝交谈。
就连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主要也不是内心对话,而是向天主倾诉,按照法国哲学家的。古斯多夫的说法,“在这里,宗教忏悔法庭超过了对良心的研究”
②。所以学者们至今仍在争论,奥古斯丁此书究竟是忏悔、自传还是神学论著,这是不足为怪的。奥古斯丁虽然认识到自己的个人独特性,但是他
①引文据莫里斯,C。
:《个人的发现,1050—120》,纽约,1972,第62页,第64页。
②古斯塔夫,G。
:《论自我》,巴黎,1948,第21页。
…… 114
011自 我 论
并未看出这种独特性有什么值得鼓励的可贵之处。
“在他最了解的一个基督徒的心灵史中,他看到了所有基督徒的典型史。”
①他按照他那个时代所特有的一般“人的理论”改造自己的生活,强调了人的发展的全体性倾向。由此才有《忏悔录》的这种自传与神学议论的结合、这种公开示众的性质和毫不隐晦的说教。
奥古斯丁的中世纪读者完全理解作者的意图。
但丁认为,过分的自我显示是自私的表现,可是他却为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真诚作了辩护,而辩护的理由就是“他弃暗投明,精益求精,这种堪为楷模和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转变”可以成为他人的榜样和借鉴。但丁认为,如果不是为了供人借鉴或者必须进行自我辩护,那就不必要自述身世和坦白灵魂,特别是不必要公之于众,因为“没有人能真实公正地评价自己,我们的自爱是很不可靠的”
②。
“人人如此”
是中世纪思想的一般特点。
在米什写的大部头自传文学专史中,从6世纪到15世纪(意大利部分到1350年止)这一时期内只能提出七部有份量的自传著作,即使再把标准放宽一些,为数也不过八——十部而已。
尽管如此,在整个中世纪的历史上,特别是在11—13世纪,还是发生了生活方式个体化和人的价值提高的复杂过程。
在西欧,早在11世纪之初就已经有以第一人称撰写的忏悔性
①维尼特奥勃,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