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自我论 >

第21部分

自我论-第21部分

小说: 自我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虑的”)

    是柯勒律治首先使用的。

    与此同时,描述内在情感和体验的词语也陆续进入语言。在古英语中,person(“人身”)或sorl(“灵魂”)这些词,主要是在有关社会、教会或宇宙的语境中使用。在17世纪,出现了与人的个性相关的“性格”一词。“心绪”(N ‘ L F A E)

    、“情绪”

    ()和“气”质()等M A _ ‘ L M _ D G A E a _ D B _ D L F G ‘ E _ D B _ ' _①米特罗欣,。

    H。

    :《新教人的观念》,见《现代哲学中人的问题》一书,P莫斯科,1969,第356页。

    ②巴尔菲尔德,O。

    :《英语词汇史》,第165—171页。

…… 135

    自 我 论131

    过去具有客观天文物理涵义的词(例如N ‘ L F A E——“星辰分布”)

    ,现在有了主观心理的词义。

    许b E a _ D B _ c d e c A多道德术语有了新的涵义。

    “义务”

    一词在诗人乔叟的时代仍具有客观关系、法律责任的涵义(在词源学上与“赋税”

    、“赋役”这些概念相关)

    ,在莎士比亚那里已经成为内在的道义责任。

    在中世纪,对人的各种体验一般似乎只是“从外部”来描述,强调其结果或道德意义。在人的描写上占主要地位的性格特征是忌妒、贪婪、幸运、仁慈、狡猾和反悔之类。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语中出现了“内省”

    术语:aversion(“反感”)

    ,disatisfaction(“不满”)

    ,discomposure(“不安”)。

    在18世纪,与感情(felings)一词连用的词语获得广泛使用。一些从前具有客观涵义的概念有了心理的涵义。例如outlok(“观”)这个词,原指观赏景色的最佳地点(“望楼”

    、“景观”)

    ,这时开始在现代意义上使用。如果说,过去是用“物的”术语描述人,那么现在则反过来,人们开始按照物所引起的心理联想来描述物:引人入胜的,枯燥的,诱人的,等等。

    subjective(“主观的”)一词从“自在的”向“在人意识中的”词义变化很能说明问题。在18世纪,senti-ment(“感情”——但非心理生理上的涵义,而是道德上的涵义)和sentimental(“感伤的”

    、“敏感的”)这两个词获得广泛使用。后者的词根来自法语,1753年为理查逊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而自斯特恩的《感伤旅行》(1768)问世之后,实际上已进入一切欧洲语言。

    其它语言也在同一方面发生演变。

    例如,在17世纪的法

…… 136

    231自 我 论

    语中最初出现了intimité(“隐私”)这个名词。

    sensible和sensibilité这两个词在中世纪仅仅是指不同于理性因素的感性因素,在18世纪有了比较具体的涵义——“有人性的”。

    sensuel一词在15世纪仅仅是指与感性相关的某种东西,在17世纪产生了“有快感的”这个涵义。

    egoisme(“自私”)一词出现于1755年,但是在18世纪上半叶已经先有了来自英语的egotisme这个词(后来仍不时有人使用,例如斯丹达尔的《一个自私者的回忆》)。在法语中,personalité(“个人”

    、“人格”)

    一词早在文艺复兴时代就已出现,但是在18世纪之前很少使用。

    personel(来自拉丁语的personalis)

    一词,原来只是作为一个语法术语使用,在15世纪开始泛指“个人的”。在17世纪,出现了personfier(“把……人格化”)这个动词,而在18世纪,又出现了personification(“人格化”)这个名词。在中世纪,individu(“个体”)一词仅仅是经院哲学的一个拉丁语学术术语,指一种不可分的东西(类似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在文艺复兴时代,出现了individuel(“个体的”

    、“个人的”

    、“个性的”)这个形容词,在18世纪,又出现了individualité(“个体性”

    、“个性”)

    这个名词和indiNvidualiser(“把……个体化”)这个动词。

    individualiation(“个体化”

    、“个人化”

    、“个性化”)一词出现于19世纪初,而individualisme(“个人主义”

    、“个体主义”)一词则直到七月帝制年代才出现①。

    ①道查,A。

    等:《近代历史语汇词源学》,巴黎,1964,第396页,第684页,第256页。

…… 137

    自 我 论331

    心理语汇的逐渐丰富、特别是心理语汇“内省性”的增长说明,人们开始更加重视表达自己体验及其细微区别的方式。同时,进入隐密的、“内在的”范围的不只是内心体验,而还有过去不属于隐私的许多肉体机能。因此,也产生了新的口头避讳。

    基督教道德,就其最禁欲主义的形态而言,对肉体性是公开敌对的。压制肉体不仅意味着克制,而还要把它从自我意识中排除,然而,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中世纪用象征性的划清“高”

    “下”界限来对付这个难题。这种双重性在中世纪绘画中有明显的表现。圣像画的“开脸”不要肉体感,人的形象主要是突出脸上的两只眼睛。与此相对立,谢肉节(狂欢节)文化给“低下”的肉体开了很大的后门,直至公开描绘生理机能和露骨的肉欲欣赏(如所谓“荒诞人体”)。

    文艺复兴时代不仅缓和了这一对立,而且制定了新的“人体范式”

    ,要求人体“分毫不爽,完整无损,界面分明,庄重自守,形貌真实,不杂不乱,还有个性鲜明”

    ①。这个形象同“荒诞人体”截然不同。

    “荒诞人体”是暴露无遗,轻浮放荡,模糊不清,野性十足,还有肉欲横流。新的“人体范式”是个人空间个体化和个人化过程的一个侧面。但是它本身也引起了重要的心理后果。

    在个体心理层次上,由于强调个人身体“庄重”感和这种感觉的过度膨胀以及一味注重保持身体的“界限”

    ,一般地

    ①巴赫京,M。

    M。

    :《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民间文化》,莫斯科,1965,第346页。

…… 138

    431自 我 论

    同时也就产生了普遍的情感约束和限制了自我表现自由。在文化层次上,与新的“人体范式”相伴而来的是阻碍肉体体验、特别是阻碍性欲表现的新的“言语体面规范”

    的确立。

    文艺复兴时代在生活和艺术中可以自由讨论的这些题材,后来开始受到抑制。

    据巴赫京的看法,中世纪人肆无忌惮的色情表现是宗教禁欲主义的反面。人文主义的爱情理想要求以高尚情操同肉欲的融合来克服中世纪的“高”

    “下”二元论。从非个体化和自然生理的角度描绘性欲的传统方式开始引起道德和美学的谴责。另一方面,清教徒的清规戒律也在发生作用。这两种实质相互对立的倾向(完整的个体爱情理想同人生非性欲化的原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在群众意识中合而为一,造成了一个似乎为先前文化所没有的现象,这就是把人体本身变为禁忌。裸体不仅逐渐在公共场所受到禁止,甚至在个人独自一人的情况下亦成为“失体”

    (所以在18世纪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睡衣——长衫式睡衣和短身睡衣等等)。

    与肉体机能有关的一切谈话都成为禁忌。

    18—19世纪的医学教科书确立了一个迄今仍不乏见的偏见,就是认为人对自己身体的某个部分仿佛只有当它生病时才会感觉到它,等等,等等。

    但是,凡是人必须抑制或隐蔽的东西,都必然会成为他的隐私和“内部”的东西。

    “秘密的”和“羞耻的”东西始终是私向的。因此,肉体体验在交心活动内容等级表上同微妙的心灵活动一起占有最高的地位。因此,不仅人的内部世界变得更复杂了,人的身体也具有了某种神秘性和私向性。

    新的人的标准范式和个人形成的观念在对待孩子的态度

…… 139

    自 我 论531

    上和童年概念本身的变化上鲜明地表现出来。在17—18世纪,新的童年观念产生了,对儿童的兴趣在文化的各个领域中都增长了,童年世界和成年世界在年龄期限和内涵方面都有了更明确的区分,最后,儿童独立自主的社会和心理价值获得了承认①。

    个人生命世界的复杂化引起了各种错综复杂和矛盾的情感状态和问题,对这些情感和问题都不能简单化地去解释。

    例如孤独。在中世纪,人们住得比较紧密,很少互相隔绝;就连三缄其口的苦行僧往往也栖身于修道院的附近,有的索性露宿于城市街头,使善男信女们不胜惶恐。人们往往把孤独理解为身体上的隔离。只有神秘主义者才把孤独当作专心侍奉上帝的条件来崇拜。个体与社会可以说是互相渗透的。

    在近代,多面性较强的个人不拘一格,卓而不群,每好自寻幽静。但是,同时他又会因为缺乏亲近的交往或不能倾诉自己的各种苦衷而更加感到孤独。

    在17世纪的宫廷文化中,喜好孤独同审美体验联系在一起(“幽静是诗神之友”)

    ;虔敬派认为孤独有利于发展宗教感情;启蒙运动家讨论过孤独对个人和智力发展的利弊(约翰。格奥尔格。齐美尔曼有一部对德国文化特别重要的著作——四卷本《论孤独》,1784年出版)

    ,把自得其乐和助人为乐的孤独思想者形象奉为理想(例如让。雅克。卢梭的《一

    ①关于当前童年问题民族学历史研究状况的分析,参见拙著:《童年民族学历史概述》,载《童年民族学,东亚东南亚各民族儿童社会化的传统形式》一书,莫斯科,1983。

…… 140

    631自 我 论

    个孤独思想者的漫步》)。

    “理想的教育家”

    卢梭谈到他的理想门生爱弥尔时说,他“看自己从不涉及与他人的关系,并且认为最好也别让他人想到自己。他对人一无所求,因而他认为自己对人也一无所负。他在人类社会中独来独往,他只仰仗自己。”

    ①

    感伤主义把问题的重点转向个人内部,认为一切伟大的意向都是在孤独中酝酿成熟,与卢梭如出一辙。最后,浪漫派把孤独当成自己的纲领性口号,但是对孤独的理解却又各自不同——从拜伦式的挑战和叛逆,到消极地寻求逃避这个残酷的世界。

    绝望、忧郁、苦闷和寂寞等等心理状态的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