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古武侠赋-第4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六策,讲述的是人的素质、礼节。并相似阐述了基本道理,也阐述了此点可能带来的危害,给出警告之言。
第七策,他说了人自身的发展。他觉得,人自身就是一个宝藏,外物保持着自身的生命,可若想延长生灵,就要靠自身的修炼。说白了,他点出了武的理念,也就是修炼。这一点,他也给出了各种例子,就是以终南山治下之民为基础的。
此七策,就是他荡涤红尘俗世的七策发展条令,他让人雕刻成碑,放进四周村子、城镇,并让书院学生一一解读,细说各种利害。
这是他基于人与自然平和发展的七策条令,结合了他后世的历史,绝对远超当今人的认知。在终南山附近,是没有丝毫问题的,因为他早早就点出了,大家都能接受,甚至觉得理所应当,只是在新城那里,却有了一些波澜。
人都讲趋吉避凶,在利益上也是如此的,他们喜欢那个农具的推广,却对暂停开荒不可置否。这一点,明显侵犯了他们的利益。
只是你来了这里,就要遵守这里的规矩,即便这新城不是百晓生所建,可也属于他的领地,不遵守规矩,就别想进来。
百晓生,也利用上了暴力!这一点,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未完待续。。)
543 深意
百晓生突然插手人族,在修仙之辈看来是昏招。封神之事已经传了开来,与四大教派有关系的人都知道了,此时搀和进人族的事情,不是找事吗?
放在以前,百晓生也不会管,可镇元子的一句话却让他醒悟了过来。身在这个世界,就是这个世界的人,若想跳出去,就必须走进去。百晓生不曾走进来,如何跳出去?这一次他行动,并不是基于义愤,而是有所考量的。
发展人族,教化人族,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是他要做的。同样,对于封神他也不惧,因为他会死死抱住阐教的大腿。
有了这一点,足够了!
西城洞外,七道流光降下,全真七子缓步走入洞内,躬身行礼道:“弟子见过祖师!”
百晓生点头,道:“我吩咐的事情都做好了?”
“是,祖师七策已经完全遍布了下去。”
百晓生满意道:“好!尔等可是有所疑问?”
“不敢欺瞒祖师,吾等却是有不解之事。敢问祖师,此七策于人族大善,可以我等所学发现,七策所行,似乎过于缓慢了。”
百晓生道:“你们能看到这一点很好。我颁布的七策,不只是过于缓慢,还有意压制人族的发展,并摒弃了不少的东西。你们之前所学,却对人族有好处,可其中弊端,也是不少的。这一点,我那七策之中也是相对的。但你们要清楚,好坏不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分为正反两面。如今,货币出现了。姬泽。货币之患,你可清楚?”
姬泽面色一犹豫。道:“是!弟子七人曾商讨过。货币出现可以大大刺激物品交流,繁荣市场。可同时,也会使得人类贪欲大增,这与老师教导不符。”
“哼!何止是不符吗?”百晓生冷哼了一声,道:“你以为我教导的那些礼节是屁话吗?我教导礼节就是为了规范人族的作为。这种规范范围并不大,看似繁杂,其实都在人生的点点滴滴之中。只要学个两三年,便是习惯,并不碍自身行事。这一点。你们不也曾经提出过吗?我的礼节偏重天地之礼,在于敬畏人心。可货币却是一个相反的东西,他的出现会让人缺少敬畏。这些东西,只要你们小心观察,必定可以看到。多余的我也不想说,你们可以自己讨论,并观察人族中的变化。相信用不了多久,你们就会明白的。”
七位徒孙对视了一眼,齐齐道:“是!”
百晓生最后道:“你们要记住。天下大势不可阻拦,只可顺势而行。只是顺势而行并非什么都不管,而是附和天道自然之变化。只有如此,才能对人族、天地的好处。好了。你们下去吧!”
看着七位徒孙的背影,百晓生摇了摇头。虽然有百晓生教导他们,可这些人还是土著。眼光受到限制。他教导的许多东西,七人都是有所怀疑的。他的这种教导方法,就在于他们的怀疑。这一点是百晓生乐于见到的。只是怀疑多了,却也不是好事。
道,要的是坚定!他可以怀疑任何东西,可自己的道,不能有丝毫怀疑。现在七人却有了苗头,百晓生要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通过人间的变化,却坚守自己的道。
说来,这也是他的错,这七人的道都与人族有关,而人族的发展变化却是太多了。处在这个上面,谁都会忍不住怀疑啊!
回过头,百晓生看了一眼不知外物的精卫,暗道这丫头修炼的好深啊,到现在也没有醒来的意思。也就是在西城洞,要是在不隐秘的地方,她这般修炼,早被别人偷袭干掉了。
不久,打坐练气的百晓生重新睁开了眼睛,走出山洞时,一道流光落了下来。百晓生呵呵一笑,遥遥抱拳道:“道友再来,贫道不胜心喜!”
云中子翻了个白眼,没好气道:“贫道与道兄相交,实在是操碎了心啊。”
百晓生哈哈一笑,道:“能与道友相交,贫道却是欢喜不已。”
两人一阵说笑,云中子忍不住道:“道兄,你明明已知道封神之事,为何还要搀和人族之事呢?”
百晓生知道,他就是为了这事来的。他摇了摇头,道:“不瞒道友,贫道今日在外面走了走。人族对比过去,是好了不少,可各种欲念层出不穷。我出身人族,自当教化。唉!其中种种,实在难以言说啊!”
云中子脸色变化,重重的叹了口气。他也观注了百晓生的七策之法,明白他教化人族之心。这一点,绝对是好的,便是那些圣人知道了,恐怕都要称赞一句。只是天地大变的当口,推出来实在不合适,当他人族的身份,却也让人说不了什么。
“罢了,罢了!便是我在道兄的位置,恐怕也只能如此了。”云中子摇摇头,道:“道兄也不用担心。以我看,道兄虽对人族发展形成了变化,但想来变化不会太大,那封神之事,也影响不到这里。”
百晓生点头,道:“我也是这种想法。而且我早就想好了。观夏朝变化,末代帝王毕竟昏聩无能,惹的天怒人怨。以我麾下教化百姓,若真如此,当顺应天意。到时,谁也说不出什么。”
闻言,云中子暗喜,道:“道友有如此心,大善!”
二人又交流了一番,云中子放心的走了。百晓生笑了笑,暗自摇头。云中子此来,说关心是有的,可更多的恐怕还是担心自己搀和进商朝之中吧。因果结的太深,就不得不帮商朝一把了。到时两方敌对,做过一场还好,若真分生死,才是难做的。
这一点云中子看的就不如百晓生远了。没错,他与人族有不小的因果,占据了不少人族气运,可这些气运他不是白得来的。
我们大家都说气运、功德,其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百晓生做下了功德事,自有气运可享。他如今教化人族,就是复出,气运则是回报。且这个复出不是一次性的,就如教派一般,你立下了,只要不被灭掉,那就占着一分气运。
不然,那些圣人如何立教而成圣!
这其中,也满是说道。
随着修行的提高,百晓生的认识越来越深,对事情的看待不只是两面,甚至有三面、四面的时候。看事情一面,那纯粹是傻瓜。
他此时涉入人族,看似不好,实则是掌握了一块不小的权利。以他的教化之功,这将是人族中的桃源。只要细心发展,说不得还有开花结果的一天。
他布下如此手段,却不是什么更多的气运,也不是为了什么莫须有的东西,而是为了人族自身。
他希望,他脚下的东西能够彻底的融入人族灵魂之中,就如后世的儒家思想一般。只要这样,那么人族就会改变,当全天下大多数人接受后,他这里会成为圣地,再进一步发展,就可以推翻国家统治,建立起他想要的东西。
这一点,不是没有可能的,而百晓生的着眼处,就在春秋战国时代。那个时代是人思想最繁盛的时候,同时也是战乱最多的事情。不出意外,经过多年发展,百晓生的思想必定深入人心,而因战乱,他要是登高一呼,有很大可能夺取天下霸权。
到时候,他完全可以建立虚君之位,成立类似君主立宪的制度。
不过这其中变故也太多,毕竟这个世界是仙人的世界,其中种种,却不能与当代同啊!但不管怎么说,他自问做的是好的,是对人族有意的,不然还让人族经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那才是灾难呢。
只是不知,天道的大势会是怎样的?(未完待续。。)
544 骚乱
大势,是什么?
巫妖退隐洪荒,这是大势!
商亡周兴,这也是大势!
可其他的呢?
就说人族的发展吧,什么样的是大势?难道保持封建,就是大势吗?
在我们眼中,人族是主角,人族的发展就是大势。可这个发展,是以谁为主导的呢?
是人族自己!
他今天要封建,明天却要民主,却是否是大势?
似乎是啊!可就百晓生来说,大势并不是这些,大势就是这个量劫,人族为主角。
看了诸多洪荒小说,人族为主角这个概念可谓深入人心。只是,人族难道一直都是天地主角吗?别忘了,自人族诞生到如今,似乎也没有多久啊!我们后人看似觉得时间很长,可你想想前面两劫,这时间还叫长吗?
到了百晓生这个境界,看东西不能看小势,也不能只看大势,而是看天道变化。若天道是恒定的,又怎么还生出这许多的波澜。
此时的天道大势,就是人族是主角,至于体内如何,并不是天道的事情。这么说似乎也不对,他与天道有关,更主要的却是因果的发展。
我等轮回,看功德辨是非,善者入大幅之家,若积累几世善功,甚至可为王为后。一个部落的发展也是如此的,他发展的好,自然强盛,强盛到了极点,便会带来改朝换代。这不是天道定下的,而是因果在起着作用。
百晓生说自己的部落也有成王之能,可不是瞎话。而是借助他的教化之功,发展部落。壮大部落,并影响四周。造福四方,以此来确定自己与部落的功绩。当到了一定程度,他便可趁势而起,奠定新的王朝基础。
当然,圣人在其中也有作用,只是他们的作用却是推波助澜,也就是所谓的顺天而行。凤鸣岐山,不是圣人选定了西岐,而是天道因功德而定。圣人推波助澜,使凤凰鸣于西岐,确定西岐之运。通天会败,完全就是其逆天行事。
说白了,若他放弃商朝,顺应封神,截教怎么会败?
那时候,截教恐怕不仅掌握人间大地,天庭也会被其掌握在手中了。只可惜。通天没有如此做。或者说,身为仙人,被人奴役是无法接受的,而圣人也不能被落了脸面。于教派相比。面子对他们来说更加重要啊!
小说中都说西方教大兴是天意,这确实是天意,因为他们有两位圣人。两位圣人的教派,如何能不兴呢?
可如何兴?何时兴?却不是天道说的。而是他们自身谋划的。
就如上面说的,若通天后退一步。牺牲掉一些弟子,那么截教就会得以保留,西方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