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一切安好 作者:花开一路(起点vip2013-3-3完结)-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招每式都透漏出力和美,干净利落的动作散发出勃勃生机和率性洒脱。仿佛只要他们在一起,只可以无牵无挂的江湖任我行。不禁有些羡慕他们。
在顾宁思绪游走间,林成和安好已经表演完了。康熙拍手称好。林成和安好行礼谢恩。
康熙:“李德全”
李德全忙进殿,对康熙行礼道:“参见万岁爷。”
康熙:“朕的午膳可好了?”
李德全:“启禀皇上,已经好了有一段时间,奴才怕打扰道皇上,清婉公主和林知府、林少爷的交流,没敢通秉。”
康熙:“那就摆膳吧,清婉公主,林爱卿、林少爷也留下和朕一起用膳吧。用膳完朕再继续对林少爷的考核。”
林知府、林成、安好行礼谢恩。
李德全招呼宫女太监摆菜。
顾宁,不知道该不该上前把清婉公主的画作交给康熙。正踟蹰着,却听康熙道:“清婉,你那贴身宫女怎么还没过来?”
顾宁忙上前,因手抱着画作,便屈膝行礼道:“参见万岁爷,参见公主”
康熙对李德全道:“李德全,你去把画作接过来,放在朕的桌案上,朕稍后再欣赏。”
李德全接过顾宁手中的画,向桌案走去。康熙对林知府,林成,安好道:“都坐下吃饭吧,别拘束。”
这餐饭是林成有记忆以来,吃的最痛苦的一餐饭。林成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与安好相隔3年之久的第一次共同进餐,会是这样子的。饭桌上,除了康熙,其他人都不太动筷子,康熙则不时的对身边的宫女太监说把某某菜赐给某某人,康熙每赐一道菜,他们就得跪下谢恩一次。林成心里嘀咕着自己两辈子下跪的次数,都没今天这次午餐期间下跪的次数多。越发觉得这三年来安好生活的很憋屈。
好不容易吃完了午饭,康熙也不像往常那样午休,而是走到书案前,认真的看着安好的画作。这些画作有100多张,安好把它们装订起来,看起来像是一本书。并用一副清明上河图的刺绣作封面,用一副隔江炊烟的刺绣作封底。康熙一眼就被这两幅刺绣给吸引住了,对安好和林成的戒心在这一刻,突然动摇了。这两幅刺绣向康熙无声的传达出了它的主人,心向民间和大自然风光。想融入民间那平凡却温情涌动的生活,想策马江湖,看遍世间风景。并无心于功名利禄,也许他们只希望成为如谢灵运,徐霞客般的人物,而非出将入相,更没有称王称霸的想法。显然这两幅刺绣是花了安好很多心思的,这两幅刺绣比以往安好提交的任何一份都要完美,其中的温情,甚至让康熙也不免生出向往之情。然后,康熙又接着看其中的画作,每一福画作的主人公显然都是林成,他在认真的习武。每一个动作和神态,都那样的栩栩如生,可以体会出画这些画的主人,对林成的爱之专注和深沉,康熙甚至有些羡慕林成了,虽然早已习惯了一个人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生活,可看着这些画作,忽然就想也有个人这样专注而深沉的爱着自己。但康熙明白这对于他而言是个永远也无法实现的愿望,因为他自己就把**当成是权力制衡的一种手段,又如何可能使**的妃嫔能全心全意的待他呢?这就是帝王的悲哀,手握天下人的幸福,却握不住自己的幸福。于是忽然就不忍棒打鸳鸯了。想留给这冰冷现实的世间一份温情。当然前提是安好和林成能不危害到大清的统治,最好是能收为己用。康熙一边想着心事,一边看着画作里面的武术招式,一边回忆着安好和林成所演示的招式。尽管一心三用,但似乎不影响到康熙的决断。康熙相信了,林成的武功自创说,但同时一边为大清出现这样的奇才而高兴,一方面对林成的忌惮也深了一层。便决定要好好的弄清楚林成心底的真实想法。如若他有半点不该有的心思,都要尽早的斩草除根,以觉后患。
康熙道:“清婉公主的刺绣和丹青,倒真是天下一绝了,朕很喜欢这两幅刺绣和这些画作,不知道公主愿不愿意割爱。”
安好毫不犹豫的道:“拙作能入圣眼,清婉甚是荣幸。”心里也不免嘀咕道,能不同意吗?与其说康熙是看上了自己的画作,不如说是看中了里面的武术招式。他现在对林成已有些忌惮了,要不把画有这些武术招式的画作留在他的手里,他肯定会把林成当成假想敌,到时候,要想能竖着出这宫门都是难事。
☆、第二十二章 交锋乾清宫2
康熙接着对林成道:“林成,那接下来就继续接受考核吧。这场考核中,朕会问你几个问题,来测测你的意念和心智。你可以不忙着回答,仔细想清楚了再回答,但朕也不会给你太多的时间思考。这样吧,每个问题,给你一刻钟的时间思考。你意下如何?”
林成:“还请圣上赐题。”,林成心里对古人的冠冕堂皇实在是不敢恭维,说是让自己仔细思考清楚了再回答,却又说只给一刻钟的思考时间,拜托,一刻钟能把问题仔细的思考清楚?林成在康熙限定思考时间为一刻钟的时候,就明白,康熙实际上是希望自己能立刻回答问题,思考的越久,康熙就越怀疑答案的真实性,到时候哪怕答案是康熙想要的,康熙也会找各种借口来否决。因为康熙会认为林成花的思考时间,是在想着如何来糊弄自己,而不是林成的心里话。那么康熙待会儿问的问题,只怕不是学术问题。而是对一些现象的看法。
林成不愧是侦察兵出身的猜的丝毫不差。
康熙:“那么第一个问题,林成你对“反清复明”是什么看法?”
林知府只觉的两眼发黑,就想晕过去了,这是什么问题,纯粹是找茬的问题。林成要是言语神态中敢对“反清复明”表现出半点同情或理解支持,下场都是不敢想象的。可要是表现出坚决反对和讨伐,估计一来康熙不信,二来要是这些反对和讨伐的话传出去,林成将会被许多汉族人所不耻,甚至有可能被那些“反清复明”的人士所仇视,将永无宁日。
与林知府相反的是安好和林成则松了口气。因为在现代的时候他们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
于是林成没有思考,康熙的问题刚问完就回答道:“启禀皇上,林成已思考这个问题很久了,心中也早已有了定论,所以不需要一刻钟的思考时间,可即刻回答圣上的问题。”
康熙有些诧异的道:“哦;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又是什么事触发你思考这个问题的?”
林成:“启禀皇上,臣在看史书时,见朝代更跌频繁,血雨腥风不断,就开始思考朝代跟跌的原因,自然也包括明朝的没落和清朝的建立,自然也就一并思考了反清复明的现象。”
康熙:“朕洗耳恭听。”
林成:“林成个人以为‘反清复明’难成气候。”
康熙:“哦,为什么?”
林成:“因为反清复明的那群人,地利,人和都不具备。就地利而言,目前反清复明人士没有占据一村一镇,更别说是战略城市和要塞。而皇上则掌控了包括台湾在内的所有国土。而人和。。。。。。”
林成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康熙打断了,康熙:“历史上刘邦起义的时候,不也没有一寸土地,最终还不是夺得了天下。”
林成:“的确,但刘邦和反清复明人士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秦二世元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首举义旗,反抗暴秦,全国影从,并在攻占陈后,建立了‘张楚”政权。刘邦是在那样的背景下起义的,那时一方面由于天下农民起义众多,且有陈胜吴广那支起义队伍,分散了秦朝统治者几乎所有的注意力,刘邦的起义队伍才能有机会发展壮大,另一方面秦朝统治者秦二世昏庸无能,只知吃喝玩乐,荒淫无度,宦官当道,吏治**,傜赋繁重,民不聊生,百姓对秦朝痛恨不已,恨不得它立即灭亡,因此刘邦的起义得到了老百姓的大力支持,无论是物力,还是人力方面。而这群反清复明之徒,所处的时代是皇上您治理下的盛世河山,如今尽管葛尔丹还有一些不安定因素,但总体而言,还是天下升平。只要反清复明之徒稍有动作,皇上您就可以对它进行强有力的打击,甚至是摧毁,因此它很难发展壮大。此外,皇上您圣明睿智,绝不是秦二世,所能比的,您励精图治,官员们也基本能各司其职。天下百姓安乐。百姓并不在乎皇帝是谁?比起皇帝是谁来他们更多关注的是生活的安稳和富足。因此他们对可能打破他们生活安稳的反清复明人士,并没有什么好感,更不会去支持他们。”
康熙:“如果真和你所说的那样,那为什么反清复明的现象自我朝入主中原以来就从未平息过?”
林成:“我想以陛下的圣明睿智怕是早已发现这群反清复明之徒,多是前朝的达官贵人,或是他们的后代,因为他们过习惯了呼风唤雨的生活,一下子沦为平民,不甘心是在所难免的,于是想着富贵险中求,便想匡扶前朝,以凭借开国之功,再获得曾经的低位和尊荣,甚至更甚,前朝仅剩的血脉,即他们所立的‘朱三太子’,众所周知是个痴呆儿,如何能治理江山,恐怕他们只是想效仿曹操,打算借助前朝皇室后裔的名义,来获取更多的同情和支持,借以掩盖自己的狼子野心。倘若他们真的实现了反清复明,那么,呆在那皇位上的未必是现在的‘朱三太子’,就算是现在的‘朱三太子’坐在皇位上,也不过是个傀儡,恐怕真正的权力都握在那群反清复明之徒的手上,退一万步来说,就算真的是‘朱三太子’君临天下,恐怕天下就真的被他当儿戏了。天下苍生谁愿意被一个痴呆儿统治着?何况陛下你子嗣众多,却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就算万一清朝被他们颠覆了,您逃出去的儿孙也会把江山夺回来的,只是苦了这百姓,朝代更迭历来最无辜,最受害的都是百姓。他们正如蚂蚁那样被更迭的朝代潮流淹没。林成认为连我这个10岁的小孩都能想到的问题,何况天下其他有识之士呢?至于说那些贤人异士恐怕早已看透了其中的关键,所以陛下没发现反清复明里面有什么世外高人。综上所述,林成以为皇上只要继续励精图治,打理好江山,赐福于民,那么陛下的江山就会固若金汤。”
康熙:“你刚刚有提到说那群反清复明之徒,想借助前朝皇室的后裔名义,以获得更多的同情和支持,那是不是说,这天下还有人对前朝有怀念留恋之情呢?”
林成:“与其说是对前朝有怀念留恋之情,倒不如说是对汉族人统治之下的朝代有怀念留恋之情。明朝统治的中后期,出现的皇帝多是无心朝政之辈,要不就专注于木匠的工事,要不就沉迷于求仙炼丹。。。。。。以至于权力落入宦官手中,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天下苍生对明朝便不再有什么好感,更别提是怀念了。而不断有忠臣被害,尤其是东林党人被残酷杀害后,天下学子和能人异士,彻底对明朝失望,那时的农民起义不断,尤其是王嘉胤、高迎祥、张献忠和李自成各部齐起,成千上万的饥民参加农民军的行列。崇祯六年(1633)闯王高迎祥联络七十二营,众数十万。可见当时,明朝已民心尽失。要不然如若当时的明朝军民同心,皇上您的祖先也不可能攻入北京城,不是吗?因此可见对明朝怀有留恋之情的人很少,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