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恐怖科幻电子书 > 光明王 作者:[美]罗杰·泽拉兹尼 >

第1部分

光明王 作者:[美]罗杰·泽拉兹尼-第1部分

小说: 光明王 作者:[美]罗杰·泽拉兹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背景设定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科幻边界上的诸神复活  
 迷恋技术解释的宗教文化  

科幻奇幻大师罗杰·泽拉兹尼:《光明王》 
      
    罗杰·泽拉兹尼(1937~1995),美国著名科幻奇幻大师,与厄修拉·勒古恩等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起科幻改革,并率先倡导科幻小说写作要从心理学、社会学和语言学三方面考虑,由此打破了太空冒险科幻一统天下的局面,被誉为“新浪潮”的旗手。 
    泽拉兹尼分别从西部后备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曾在社会安全局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文学创作。他很快就取得成功。1963年他的作品被编入“著名科幻小说殿堂”。1965年他以《他所形成的》和《他脸上的门,他口中的灯》荣获两项星云奖。1966年他以长篇《……叫我康拉德》荣获雨果奖,1968年以《光明王》再次获得雨果奖,1975年、1976年因中篇《家是刽子手》分别获得雨果奖和星云奖。 
     

    其他长篇有《梦幻主人》(1966年)、《该死的胡同》(1969年)、《死人之岛》(1969年)和《沙漠的人口》(1967年)等。 
    泽拉兹尼是极其罕见的在科幻、奇幻两大创作领域均达到巅峰状态的作家。在他的代表作品中,他创造性地将科幻、奇幻元素融为一体。科幻作品有奇幻的瑰丽恣肆,奇幻作品有科幻的严谨设定。因此,他被视为“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幻奇幻作家”,在三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摘取六次雨果奖、两次星云奖。 
     
    罗杰·泽拉兹尼(Roger Zelazny) 
     “…… 
     他知道故事即将结束 
     等待片刻,深吸口气。。。 
     然后他继续前行” 
     摘自Trashman写给Roger Zelazny的挽诗A Tribute 
     
    1995年7月14日,在与癌症斗争了数月之后,Roger Zelazny终于因肾衰竭而撒手人寰,一代幻想类型文学大师便这样离我们而去,留下的是五十五部长篇和一百五十余个短篇。 
    从1962年开始笔耕,在他32年的创作生涯当中,Roger一共摘取了六次雨果奖,三次星云奖;六十年代科幻美国新浪潮运动,他站在了最前沿;他的Lord of Light,Creatures of Light and Darkness在科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的奇幻经典Amber Chronicles数十年来畅销不衰…… 
    “他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科幻作家,他影响了整个领域”,乔治马丁如此评价。 
    Roger Zelazny,1937年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 25岁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之后的若干年在克利夫兰和巴尔的摩的社会安全局工作。直到1969年,他终于选择成为全职作家,全身心的投入到幻想文学创作中去。 
    1962年,Roger在Amazing杂志上发表短篇Passion Play,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他以Harrison Denmark的笔名屡屡在Amazing和Fantastic Stories上面发表中短篇。六十年代是他攒露头角的时期,他与Philip K。 Dick; Samuel R。 Delany; Thomas M。 Disch; Ursula K。 LeGuin;还有 Harlan Ellison等人一起成为美国新浪潮的先锋。在此之前的科幻几乎被太空动作冒险类型所垄断,这新生一代敏锐地意识到科幻要想长久生存下去,必然需要改革,需要试验,需要首先从文学角度出发。而Roger为新浪潮带来的是他独创的神话体风格。 
    
    1966年,Roger的This Immortal和Dune共同分享了当年的雨果奖。同一年的星云奖,他更是以He Who Shapes(后扩充并改名为The Dream Master)和The Doors of His Face; the Lamps of His Mouth同时摘得中篇和中短篇。 
    This Immortal设定在浩劫之后的地球,文明早已湮灭,异形尽情在这片废墟上纵乐。这部作品无疑是典型的Zelazny式风格:阴郁伤感,孤僻而又极端狡辩的主角,美貌的女人和怪异的异型;带着冷幽默和俏皮话的对话。 而The Dream Master的世界里,包括Render在内的一类精神病医生被称做Shaper,他们能够探知他人的心灵和梦境,另一个女子Shallot尽管梦想成为一个Shaper ,然而天生的目盲却扼杀她的希望。然而他们却需要共同来探索病人的精神世界——以及潜伏在深处的未知恐惧。 
    
    1967年的Lord of Light则迈向另一个高度,人类驾驶太空船来到一个僻远的星球,并殖民了当地的土著——一种被称为Demon的智慧生命,而且采用了印度教这种宗教手段来维护统治。曾经击败Demon的一个神(人类统治者)逐渐认识到他们所做的和暴君毫无差异,于是率领起义来对抗其它神的统治,他们建立了佛教。这部作品完全的展示了罗格独有的神话体风格,尽管里面不乏高科技术语,飞船,雪茄随处可见,然而在Roger的笔下却丝毫不见半分寻常科幻所有的钢铁气息,整部作品如同民族神话史诗一样恢宏睿智。一举夺下次年的雨果奖。从这部作品起,科学奇幻类型开始确立。 
    
    七十年代之后,他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到Amber Chronicles这个长篇巨著上面。两个系列,长达十本的Amber系列无疑在奇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罗格在这个系列中塑造了一个被阴影所围绕的真实国度——Amber,而地球抑或阿瓦隆甚至其它世界都不过是阴影的一部分,各部分阴影时光流转,巫术法力迥然各异,然而只有Amber才是唯一的永恒之地。第一个系列从Nine Princes in Amber 开始直至The Courts of Chaos,以王子Corwin为视角人物。他从地球的一家医院醒来,发现自己的车祸是有人蓄意而为,为了查明真相,也为了从他的兄弟手里夺回Amber的王座,他不顾一切重返Amber。然而事情远非他所想的简单。整个系列剧情庞大复杂,层层迷雾之下,让读者随着科温时而以为发现真相而惊喜,时而又为自己的轻断而汗颜。安伯诸子的性格迥异,聪慧多疑的Corwin,美丽文静的Fiona; 年轻冲动的Random,钻研艺术而略显疯狂的Brandon…… 
    
    第二个系列则转换到Corwin的儿子Martin,从Trumps of Doom到Prince of Chaos,Roger的写法渐显狂野,什么东西都可能在他笔下出现,枪,剑,电脑,独角兽,艾丽丝仙境的角色……他不可思议把它们搅成一锅。 
    从电视改编短剧到桌面游戏,安伯系列的畅销带起了举不胜数的周边产品,无论从文学还是市场各个角度来说,安伯编年史都不愧是一朵奇葩。 
    纵览Roger的创作生涯,他始终否认类型文学和主流文学在创作题材上存在巨大差异。他的作品包容神话,民谣,诗歌,主题从生命的不朽,宗教,复仇,到存在主义的探索。而另一个他所关注的是角色的成长,尽管他的作品大都可列为英雄风格,然而这并不代表他的角色就是通知通晓的神人,所谓的英雄是逐渐性格塑造起来,Roger称之为 “ 个人经历导致的精神成长”。Lord of Light里面的Sam从印度教的维护者到意识到印度教的腐败乃至于建立佛教来对抗,安伯的科温从一心复仇到迷茫最后愿为安伯和他的兄弟而牺牲自己。这便是Roger诸多故事的”The Great Theme”。 
    
    
重要作品年历

    (红色部分为他的传世奇作——十卷本《安珀志》) 
    This Immortal; 1966 
    The Dream Master; (novella) 1966 
    Lord of Light; 1967 
    Four for Tomorrow; 1967 
    ed。: Nebula Award Stories 3; 1968 
    Isle of the Dead; 1969 
    Creatures of Light and Darkness; 1969 
    Damnation Alley; 1969 … film 1977; dir。 by Jack Smight … four survivors from World War Three try to reach a colony of fellow…survivors in New York … not so good as Kevin Costner's film The Postman (1998) 
    The Doors of His Face; the Lamps of His Mouth; and Other Stories; collection 1971 
    Nine Princes in Amber; 1970 
    Jack of Shadows; 1971 
    The Guns of Avalon; 1972 
    Today We Choose Faces; 1973 
    To Die In Italbar; 1973 
    Poems; 1974 
    Sign of the Unicorn; 1975 
    Doorways in the Sand; 1976 
    Bridge of Ashes; 1976 
    Deus Irae; 1976 (with Philip K。 Dick) 
    Hand of Oberon; 1976 
    The Authorized Illustrated Book of Roger Zelasny; 1978 
    The Courts of Chaos; 1978 
    Roadmarks;1979 
    The Bells of Shoredan; 1979 
    Changeling; 1980 
    The Last Defender of Camelot; 1980 
    When Pussywillows Lost in the Catyard Bloomed; 1980 
    Madwand; 1981 
    A Rhapsody in Amber; 1981 
    The Changing Land; 1981 
    Coils; 1982 (with Fred Saberhagen) 
    Eye of Cat; 1982 
    Dilvish; the Damned; 1982 
    To Spin Is Miracle Cat; 1982 
    Dilvish; the Damned; 1982 
    Unicorn Variations; 1983 
    Trumps of Doom; 1985 
    Blood of Amber; 1986 
    A Dark Traveling; 1987 
    Sign of Chaos; 1987 
    Roger Zelazny's Visual Guide to Castle Amber; 1988 
    Knight of Shadows; 1989 
    Frost and Fire; 1989 
    The Black Throne; 1990 (with Fred Saberhagen) 
    The Mask of Loki; 1990 
    The Graveyard Heart; 1990 
    Home is the Hangman; 1990 
    Bring Me the Head of Prince Charming; 1991 (with Robert Sheckley) 
    Prince of Chaos; 1991 
    Flare; 1992 (with Thomas T。 Thomas) 
    Here There Be Dragons; 1992 
    Gone to Earth; 1992 
    Way Up High; 1992 
    A Night in the Lonesome October; 1993 
    If at Faust You Don't Succeed; 1993 (with Robert Sheckley) 
    Wilderness; 1994 (with Gerald Hausman) 
    A Farce to be Reckoned With; 1995 (with Robert Sheckley) 
    Home is the Hangman; 1996 
    Donnerjack; 1997 (with Jane M。 Lindskold) 
    Psychoshop; 1998 (with Alfred Bester) 
    The Chronicles of Amber; 2000 
 
背景设定  

    无数年后,乘坐飞船的人类来到一个新世界。他们击败了当地的土著,如纯能态生命的罗刹、灼热之母,统治了这个世界,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在这里生息繁衍。 
    他们被称为“原祖”。 
    但是,这并不是又一个人类开疆拓土、创建新世界的故事。 
    掌握着高科技的原祖们能够将自己的意识传输进入另一具躯壳,一次次传输使他们永世长存。 
    但是,这并不是又一个关于长生的故事。 
    手握无与伦比的技术,面对这个蛮荒世界,原祖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相当于天神。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