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第1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人听到要排队,登时人仰马翻,一片混乱,从驿站大门口一直排到了箱子外。方应物不急不慌,施施然走到李老驿卒身前,拱拱手问候道:“李老人家,多日不见了!”
李老汉笑了笑,“原来是方相公。”
方应物见搭上了话,赶紧呈上提前备好的名帖,后面认真排队的人看见这一幕,沸腾起来,争相指责叫骂。但为了自己的前途,方应物充耳不闻,圣人没教诲过不能插队罢,且事急从权。
忠厚的李老汉为难的看了看方应物,又看了看人群,不知如何是好。
方应物连忙小声道:“在下与巡抚老大人有旧,关系不是他们可比的!”李老汉半信半疑,就拿着方应物的名帖进去了。
方应物不知道这新巡抚是什么政治立场,所以没暴露出自己背景,只写着“浙江省淳安县县学廪膳生员”字样,在西北地区,这秀才招牌也足够响亮了。
没过多久,李老汉又从大门里出来,没有再与方应物说话,只喊道:“下一个!”
如果里面看到名帖要见人,肯定就把人请进去了。可是喊了下一个,那就说明不见当前这位,也就是方应物。
“慢着!”方应物急忙又喊住李老驿卒,又掏出一张名帖,递给李老驿卒,“方才那张写的太简单,可能叫巡抚老大人没看明白,烦请老人家再送一趟名帖。”
后面已经有人破口大骂起来,责问之声不绝于耳,充满了整个巷子,但方应物站在门廊下,继续充耳不闻。他也是急眼了,这时候哪还顾得上礼义廉耻,反正旁边有巡抚标营官军把守,不怕被群殴。
李老汉看了看手里的帖子,密密麻麻写了很多字,虽然他不识字,但也知道是比刚才那个帖子详细。
忽然又听方应物道:“你也晓得,在下是从京城被发配而来的忠义之人,老人家不肯伸出援手扶危济困么?”
听到这里,李老汉挺起腰板,“小的虽然不识字,但也知道忠义为本!这番拼着被责骂,便再替你送一趟名帖!”
说完后李老汉又钻进了大门里,方应物再次满怀期待的等候着。后面排队人群见前头这个小少年又插队得逞,一时间千夫所指,骂声再次上了一个台阶。
却说在驿站前厅,延绥镇巡抚的西席崔振飞崔师爷居中而坐,他在这里的目的就是把关。经过他判断并准许的人,才能放到里面去见东家。否则阿猫阿狗都能去面见巡抚,那成何体统?
在崔师爷旁边的,都是县里几个熟悉本县情况的吏员。他们在这里的原因,一是陪着崔师爷闲聊消磨时间。
二是帮着崔师爷在一群求见的人中作出判断。毕竟本地人更了解本地人,那些人更值得巡抚接见,他们比崔师爷更懂。
很快,第一个名帖传了进来,崔师爷展眼看去,却见是浙江省淳安县秀才。他心里便纳闷了,浙江的秀才怎么会不远万里出现在西北边县?
崔师爷不动声色的将名帖递给旁边吏员传看,其中有一人就是前两天接待方应物的县衙艾书吏。
艾书吏比崔师爷还纳闷,那方应物不是被充军榆林的书办么,怎么摇身一变成了浙江省的秀才?难道是想招摇撞骗么?
不过艾书吏又想了想没吭声,且静观其变罢。其他人纷纷对崔师爷道:“本地从未听说过有浙江省来的方秀才。”
崔师爷便做出了判断,对左右道:“想必此人是临时路过,趁机来钻营的罢,那就不见了,叫下一个!”
崔师爷的想法倒也不错,他东家放牌子接见本地人,主要目的是为了收取本地人心,一个浙江的秀才跑过来凑什么热闹?见了毫无用处!
不多时,又有名帖送了进来。崔师爷还没仔细看,先惊了一惊,他从来没见过这么长的名帖,几乎密密麻麻写满了纸面。
开头还是“浙江省淳安县县学廪膳生员方应物”,让崔师爷很是皱了皱眉头,感觉此人如此死皮赖脸,枉为读书人。
但再往下看去,崔师爷看一句,吸一口凉气,等看完时,不知道已经吸了几口气。
只见得下面写道:“晚生于成化十四年七月奉旨军前效力。父讳清之,成化十四年翰林院庶吉士;业师商素庵公,成化十三年以少保大学士致仕;继外祖王石渠公,巡抚江南苏松十府。”
崔师爷拿着名帖发了片刻呆,没有传递给左右看,脑子忍不住琢磨起来。
旁边艾书吏站的近,偷眼瞧了瞧,立刻瞠目结舌的简直不敢相信。那个狗屁不算的充军书办,居然有这等豪放霸气的来头?那上面每一个名字,都是他仰望也仰望不到的存在,别是方小哥儿自吹自擂,撒下弥天大谎罢?
ps:补昨天,今天还有更新
第一百四十一章 十年一遇的人才
方应物第一个名帖低调,只写了自己身份;第二个名帖张扬,几乎把自己背景关系都写进去了,可谓张扬的不能再张扬。
一前一后呈进去,合起来就是前恭后倨,这便是方应物的两手准备。如果在最开始就拿出第二个名帖呈进去,那就显得过于骄狂,有以势迫人的味道。但先有了第一个名帖被拒为铺垫,那第二个名帖就显得不那么张狂了。
新任延绥镇巡抚姓杨名浩,山东济宁人,原河南左布政使。这次他由从二品布政使升为三品右副都御使、巡抚延绥镇、赞理军务,可谓是仕途得意。
或许有外行人不明白,从二品布政使变成了三品巡抚,为什么还叫仕途得意?不必惊讶,大明的官制就是这么复杂和奇怪。
简单的说,大明京官份量贵重,地方官档次比较低,从地方官迁转为京官,降一品也算平调,不算贬官。
巡抚名义上是朝廷派遣官,是钦差的一种,而布政使说破天还是地方官,所以遵照京官高贵的原则,巡抚的档次比布政使高,这与品级无关。
所以由从二品布政使变成从三品京官算是平调,而变成三品副都御使巡抚相当于提了半级,若变成二品都御使巡抚,那就是破格超升待遇了。
巡抚是封疆大吏,向上一步就是都御使或者六部尚书;布政使只能算方面大员,从布政使一步到位升为尚书几乎不可能,这就是区别。
总而言之,在地方上三品巡抚是从二品布政使的上司,品级并不说明一切。
闲话不提,此时杨巡抚正在银川驿内院一处花厅里谈笑风生,陪着他说话的是米脂县秦知县。
忽然瞥见崔振飞崔师爷脚步匆匆的走了进来,杨巡抚诧异道:“崔先生不在前头把住门口,却过来作甚?”
崔师爷苦笑道:“当头便收到两份名帖,还是亲自与东翁禀报的好。”
杨巡抚伸手接过方应物那两份名帖,抬眼看去。第一张还正常,第二张却跟家状简历似的,各种牛气冲天的官衔和名头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但杨巡抚是果断能看明白的,少保大学士商素庵公显然是前首辅商辂,巡抚江南苏松十府王石渠公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恕。
自报家门正常,自报师门也是可以,但连外祖父都报出来封疆大吏杨巡抚对此哑然失笑。
崔师爷在一旁,将情况简单禀报了一番。心情不错的杨巡抚指着名帖末尾,对秦知县道:“此子真是年少气盛,连他外祖父都列上去了,江南巡抚”
秦知县过眼看了看,连忙答道:“王石渠公乃本省三原人氏,王家亦是本省大族,三原书院就是王家所办。”
杨巡抚闻言不禁收敛了笑容,虽然延绥镇和陕西省成了两个并列行政区划,但人文地理上又很难将延绥镇和陕西省硬性割裂。既然王家是影响力巨大的陕西大族,那就不能太轻慢了。
难怪此子特意将外祖父列到名帖上,也是花了心思的,绝非故意炫耀杨巡抚又把目光落到了“奉旨军前效力”和“广有库书办”两行。
很美丽字面意义下,其实就是被发配边疆罢,而且过的看来不甚如意,居然惨到了去仓库当书办的地步。
方应物是谁杨巡抚或许一时不明白,但杨巡抚知道方清之和方清之的儿子,地方大员对京城的动向多多少少都会关注一些。
所以能不见么?不能不见。如果他杨浩今天敢拒绝见方应物,传了出去,名声就要低了。若他是勋贵总兵或者世袭指挥使,那可以不在意士林名声,但他终归还是读书人。
却说方应物在门外继续等待,不知过了多久,李老驿卒从门内闪出来,恭敬的邀请道:“抚台大老爷传见方相公。”
成了!还是读书人更有共同语言!方应物按下欣喜的心情,随着李老汉进了前厅,又换了人引着他穿过前厅向后面走去。
方应物进了后院花厅,向前拜道:“晚生方应物见过中丞老大人。”然后简单打量过,见这杨巡抚五十余岁年纪,目光温和,很有几分慈眉善目。
秦知县见杨巡抚开始见客,便知趣的主动告辞,去筹备今晚的洗尘宴了。杨巡抚目送秦知县离去后,戏言道:“方贤生不在学中读书,不在军前效力,所为何来?”
方应物看左右没有多余人了,便大胆道:“晚生为辅佐抚台而来!”
杨巡抚轻笑几声,“你小小年纪倒是敢说话,你能辅佐本院什么?”
方应物严肃的问道:“抚台近日高升,看起来是春风得意,但可否想过未来之艰难否?”
杨巡抚不甚在意,只当是小儿辈故意危言耸听,信口道:“听说近年来边事甚少,有什么难处?”
“晚生已经先到榆林一月,各种情形多有目睹。内有骄兵悍将,外有达贼复起,不可虑乎?”
杨巡抚听方应物说的貌似有理,渐渐皱起眉头,“愿闻其详。”
不怕他想听,就怕他不想听,方应物连忙详细说明道:“近年来,延绥镇先后有红盐池、红城儿两次大捷,其余时候依靠边墙也是胜多败少,所以官军士气渐骄。
更何况官军独服王、余二公,对其余文臣未必就恭敬了,抚台按临延绥,只怕不好驾驭。此谓内有骄兵悍将也。”
杨巡抚想想也知道方应物没说错,最近几年延绥镇功勋大把,战绩在边镇里数一数二,将士没有骄纵之气就怪了。
虽然当前大环境就是文官掌握了主导权,以文驭武的局面已经稳固下来,但大环境之下,总还会有小气候的。前任丁巡抚只干了一年就走人,其中谁知道有没有问题?
客观的说,成化年间武官地位确实不如前代,完全屈居文官之下,但也还不像嘉靖之后那么卑微,以至于可以随便打骂杀头的,杨巡抚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
同时杨巡抚也知道,方应物说的王、余二公,指的是王越和余子俊,算是两个前任。
王越久在西北提督军务,提拔大将很多,几次大捷都是他全盘指挥,在武官中威望极大。国朝第一个三边总制也是为他而设,只是这个官名在几十年后改成了三边总督,所以说王越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大明第一个总督。
余子俊是前延绥巡抚,参加了两次战役大捷,而且主持修建了一千多里的边墙,使得延绥镇防御形势得到极大改善,自此之后,达贼就很难从延绥方向进入内地了。
不过去年王越和余子俊都升到了京城,王越是左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