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治世-第2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中乃是陕西的精华之地,此处可以开发出近6000万亩耕地,此时的关中地区可谓是一片荒凉。
昔日这里可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地区,只是百姓大多被赵岩给移出去了,关中地区劳动力很是不足。
而关中地区的土地,大多数都被赵全给圈了下来。前几年关中地区荒凉一片,土地价格便宜得要命,商业部自然也就开始大肆圈地。
关中地区是陕西地区恢复生产的重要地区,由于劳动力不太够,因此在关中地区直接就发展养殖业了。
关中地区发展养殖业是十分合适的,而且还不需要人口和土地的调整。今年山东政府派遣的官吏一到,马上开始组织修缮水利,并且开始到处修建养殖场和青贮室,并且组织人员播下了大面积的玉米,还种下了大面积的苜蓿等牧草。
陕南则是生态环境很不错的地区,农业发达的有汉中地区,汉中地区也是在发展养殖业的序列之内,同时陕西还有很大一片地区被划出来种植棉花。在山东官员到来之后,陕西的治安迅速稳定了下来,生产方面也开始恢复。
陕西的治理还是很简单的,但要快速恢复显然没那么容易。
而四川、湖广、河北这三个省,问题则多了。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土地,以及地方上多如牛毛的地主,还有那些作为超级地主的各藩王。
这让地方官员的工作很不好展开。
赵岩在赵家堡时刻关注着各省的情况,到了三月时,感觉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召开陕西、四川、湖广、河南实施山东农业税收法案的会议。
“这个法案实施下去,虽然自耕农免税了,但那些地主要交税,农业税绝对会暴涨,肯定不会比以往朝廷所收得要少。”赵全预测道,“根据各州县上报的数据来看,四川有耕地1亿亩,按照每亩5分银来算,四川可以收上农业税500万两银元,湖广可以开发耕地1亿亩,同样可以征收500万两以上,河南有耕地9000万亩,可收农业税450万两以上。陕西的耕地有8000万亩左右,农业税也可以达到400万两银元以上,加在一起,只要能将各省农业恢复,农业税可以达到将近2000万两银元。”张步云在会议上说道,“所以农业税改革势在必行。”
“的确势在必行,但我个人觉得,应该缓一缓,此时各省的生产还未完全恢复,若是这下来个震荡调整,那今年大局上的农业生产必然受到影响。”唐正泽并不赞同马上进行农业税改革。
“震荡调整是不可避免的,今年的农业生产并不紧迫,若是等这四省农业生产恢复了再进行震荡调整,那些地主岂不是阻力更大。”张步云说道。
“但不够保险,若是今年出现灾荒谁负责?”唐正泽起身问道。
“我负责。”赵岩突然说道,唐正泽顿时哑火,赵岩起身道:“今年我们必须颁布农业税改革法案,明年内必须消除四省土地兼并问题。”
“是。”众人应声道。
“我相信,今年的农业生产定然不成问题。”赵岩高声说道:“虽然我们山东已经不再是个产粮地,但我们在东北的农业已经初具规模,必然能够抵上往年山东的粮食供应。各省的农业虽然受到影响,但我们大力修缮水利,必然能够快速复苏,这四省的土地调控大可放手去做。”
“主公,这四省状况不同,属下觉得不应用同一种农业税,同时土地调控方法也不应单一的进行。”唐正泽说道。
“嗯税收额度你们在商议一番,可以灵活一些,但要符合地方实际情况,至于调控方式,除了四川外,其他各省皆可用此方法。”赵岩说道。
张步云不解的问道:“主公,为何四川要用其他调控方法?”
“四川藩王占据的土地太多,应强制没收。”赵岩在会议上大声说道:“从来没有一哦个朝代,像大明这般,藩王侵占土地如此之多,为此,我们必须中止这样的现象,将藩王土地没收,再分与百姓。”
“是,主公。”
所有人起声应道。
“会议结束。”赵岩点了点头。
会议上他提出没收藩王土地的要求,这是在与崇祯展开最后的对决。
他不想再拖下去,崇祯虽然翻不起什么大浪来,但是他手上的确有三十万兵马,而此时大明的那些地主阶级已经被团结到了崇祯身边。
崇祯敢练三十万兵马,全因那些地主的支持,而那些地主是赵岩坚决要搞掉的,而各藩王目前也是崇祯的大助力之一。
那些藩王意识到了皇室的末日可能不远,平时剿流贼打建虏个个都在哭穷,此刻却是出手阔绰。
此时必须用铁腕手段了。
……
三月十三,山东政府宣布于陕西、四川、湖广、河南四省施行农业税改革,这次农业税改革甚至没有过问内阁。
天下人都知道,内阁对建威将军赵岩来说,不过是摆个样子。
只是内阁还掌控着大明许多省份的行政权,而山东政府同样掌控着许多省份,但大部分都是山东军打下的。
去年山东政府只掌控了辽东、山西,以及邯郸、颍州地区,而今年山东政府一口气就吞下了四个省。
河南、湖广、四川、陕西,这四个省份,一进入山东政府的行政管理,就意味着山东政府不会就这四省的政务询问内阁。
山东政府在未掌控行政的省份要达成某种目的,都是通过遥控内阁的方式来完成,但一旦被他们掌控了行政权,山东政府就不再过问内阁,所有政令都是山东政府下达,所有地方官员都是往山东政府上报情况。
让人震惊的是,山东政府丝毫不顾及大明各省地主的感受,颁布的农业税改革法,又更加严厉了三分。
新的农业税改革法,将500亩的底线降低到了。300亩,凡超过300亩者,税收直接每亩飙到二钱白银。
若是在湖广地区,每亩二钱白银的税收,还有一些经营性,但利润微乎其微了,而亩数越高者税收越高。
而在免税的亩数上,降低到了十亩。毕竟五十亩免税的话,可以很快变成一个富农了。
各部门商讨了很久,决定不在其他省份实施这样的政策了,以免那些地主耍花招,同时也避免出现更多的新地主。
首先当农业税施行之后,必然导致土地价格暴跌,而那些没有田产者,必然可以通过这个机会购入在可容忍界限内的土地。
而施行农业税改革法的初衷,第一是改变当前农业税流失的情况,打掉免税群体。第二就是培植新的地主阶级。
这种新的地主阶级是可以有更高土地上限的,在国内的土地可容忍界限是为五百亩,但这需要到农业部去领取养殖业执照,要想拿到养殖业执照,首先必须没有什么污点,最好是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
出身上不能是山东政府的敌对阶级,还不能是那些犯罪情节严重者的家属,其次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有一点文化那就最好了。
就因为这两个初衷,所以免税亩数被降低到了十亩。一般来说,十亩不需要缴税的土地就可以供养一户自耕农了。但要想富裕的话,还是得靠移民或者进入城市当工人,移民和进城方面绝对不会有什么门槛,更不会有什么户籍限制。
这些省份的土地,大部分都将用来发展养殖业,以及种植经济作物。
这个政令一宣布,便引起了轩然大*。
若说赵岩在山东施行农业税改革法只是引起地主阶级的警惕的话,此时赵岩的做法,已经是引起了他们的仇视。
而且还不当当是地主阶级,还有朝中的那些文臣,以及那些中了举的文人,而得罪的范围还远远不止这一点。
要说赵岩得罪了多少人。
排除已经倒向山东政府的群体,赵岩一颁布陕西、湖广、四川、河南农业税收改革法案,直接就将整个上层阶级给得罪了个精光。
赵岩这样的做法已经严重动摇了所有上层阶级的利益。
明王朝的统治,与其说是皇帝天下,不如说是那些上层阶级的天下,皇帝虽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依旧是一个傀儡罢了。
此时的赵岩,把整个大明的上层阶级得罪了个遍。
只是赵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小心翼翼的赵岩了。当初的赵岩极力避免得罪大明的地主阶级,而此时赵岩无所畏惧。
他的军队会紧紧的站在他的身边,他治下的百姓会紧紧的站在他的身边。
当整个大明一乱骚动的时候,赵岩十分淡定的在家里抱孩子,小赵婉很健康,这让赵岩很开心。
——————
这几天,琐事一堆,实在抱歉。
' '
第261章:民心所向
第261章:民心所向
正当大明的所有免税阶级处于恐慌和仇视山东政府之时,赵岩于四月初下令丈量四省田亩,同时宣布山西农业税改革法案,一共五省进行农业税改革。
陕西的耕地早已丈量了大半,就是赵全圈下的那片,只要把剩余的耕地再丈量一番就可以。
山西的田亩丈量早已完成,在未宣布农业税改革的时候,那些地主都很配合。
而在四川、湖广、河南这三省,则存在着大量的地主。
虽然说这三省遭受过流贼的肆虐,但那些地主很多都是安然无恙的,因为地主在地方大多都有筑堡自守,而流贼肆虐过程中,一般都不会去攻打那些散步在乡间的地主,首先是时间不允许,因为很多时候官军在后面,其次是分布太散。
丈量工作由地方官员主持,人员从山东抽调,武警部队负责配合。
丈量人员早已到达各省,自《农业税改革法案》一公布,各地地方官员开始着手丈量当地的耕地。
哪块地是谁的,都必须拿到官府去重新领取地契,那些地主手上的白契一律不予承认。
四川、湖广、河南三省各州县的地主可谓一时惶惶,一队队丈量人员已经在那些全副武装的武装警察的保护下开始丈量田亩。
土地是谁的,都必须拿着地契重新去官府领取新的地契,而之前山东官吏到来后,已经对户籍进行过重新的登记。
这一登记不要紧,可查出不少百姓竟然从未登记过户籍。为了将所有人的户籍都登记上,各地官员只好大力对政策进行宣传。
在山东政府的管理下,登记了户籍的百姓,不仅不用承受徭役,而且更不用承受苛捐杂税,今后子女还能享受免费教育,以及免费医疗。
只是免费教育和免费医疗的范围还未全面扩大,这和师资和医疗人员数量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财政上不足也是较大的因数之一,山东的财政收入虽然多,但若是承当整个大明的教育、医疗,根本就不够用。在各地官府的大力宣传下,那些从未到官府登记户籍的百姓纷纷前往官府登记。
在丈量土地的过程中,各省相继爆发暴力抗法事件。
一些地主仗着自筑的堡垒,与山东政府派出的官吏对抗。
暴力抗法的报告如同纸片般飞往赵家堡,地方官员在未得到赵家堡的指示前,大部分都采取退让的态度。
而各州县的山东官吏在丈量问题上的退让,让那些地主更加嚣张起来。
不出半个月,四川、湖广、河南三省的地主纷纷暴力抗法,官府的退让让那些地主以为,他们有足够的实力保护住祖宗家业。
四月中旬,赵岩下令镇压。
“凡历朝历代,从无如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