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顺明 >

第165部分

顺明-第165部分

小说: 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从胶州营成军以来,太大的阵仗没有,但是小规模的,不为人知的战斗总是有许多,有战斗总归是有伤员,而且,胶州营的训练之中受伤的几率很大,以这个时代的医疗水平,即便是尽心救治,也会有些落下残疾的人。
    而且当日灵山卫所纠集起来的那些汉子,有一小部分也是年纪大了,成家立业,也不想去前线打生打死。
    对这些伤员,老退的人,胶州营肯定不会弃之不理,老退的那些人其实也是正当壮年,可以去铺子做工,跟着忙碌些买卖盐货上面的事情,可那些伤员,却只能是每日花费银两供养,还有那些死去的战士,他们的遗属家人。胶州营也都是出钱供养。林林总总的加起来,这也是好大的一笔费用。宁乾贵私下里和李孟也是谈过这事,觉得不如发一笔遣散的银子打发了事,普天下地军队也没有养一辈子的道理。
    李孟自然是拒绝了这个提议,普天下没有胶州营这样的,那正是让普天下的人看着胶州营有始有终。对待战友不离不弃,只要是给胶州营,给李孟卖命作战的军人,都不用担心后路,只要勇猛向前就是了。
    胶州营的训练体系所训练出来地士兵,特别是那些前期的骨干和老兵,即便是受伤了,也是一笔可贵的财富。这次屯田之政,正好是把这些人全部的利用起来,分散在各个田庄,把他们在胶州营得来的知识,训练那些经过大灾之年,惶恐万状的流民们,经过这样的训练。一部分强健,悟性高的流民最起码会成为基础地民兵,转化为正规军的速度也会比普通人快上许多,是最好的兵源。
    尽管现在还是在投入,可到了收成的季节,收获的部分就可以划拨出来相应的份额给这些伤残军人还有退役退伍的士兵,以及牺牲士兵地家属们,一方面有绝对忠心于自己的人管理屯田,从前那部分供养的费用也可以节省掉。
    现代在解放军的时候,学习军事历史。李孟曾经受到过这样的教育,说是日军入侵中国,随着占领地盘的加大,有限的兵力不断的被分摊在各处守卫,可以机动的力量越来越少,战略上也会逐渐的陷入窘迫之中。
    让李孟有些难堪地是,胶州营此时正是陷入了这样的局面,地盘已经是扩展到了将近五个府,但手中的九千兵马加上武装盐丁,完全是不够用。私盐的盐路是收入的重要来源必须要有人看守。各处盐场盐田也是如此。在胶州城,银库,武库,私宅,盐场盐田。大营。私港,这些都是需要重兵把守。
    可目前只能在青州府驻扎一千五百人。登州府驻扎一千人,大部分的力量还是集中在莱州府,不敢轻出。
    在四月份到五月份,屯田田庄的胡庄粗略组织起来之后,李孟再次的调整了手下兵马的比重,年初招兵差不多有三千人左右,能有两千五百兵,马罡为益都守备,手下三千兵马,驻扎在青州府城益都,赵能为莱阳都司,手下两千兵马,驻扎在莱阳县城周围,两个人手中的兵马都是新兵老兵各一半,以老带新,除却本部兵马外,马罡和赵能都可以让镇守所在地地武装盐丁给予配合,差不多各有八百人左右的样子。
    一直是驻扎在胶州老营的胶州守备陈六,得到了新的认命,改为宁阳县守卫,率领两千老兵进入兖州府镇守,眼下也只能是扼守住交通要道和中心地点,以点带面,控制住地盘。
    李孟手中五千兵,汤二领马队两千驻扎在高密和亭口镇之间,李孟自领三千兵留在胶州,而今李孟平时就是居住在逢猛镇,灵山卫所的一干事情,都是由他直管。
    东昌府靠着北直隶,算是个比较富裕地府县,但因为距离北直隶和河南很近,常受到兵灾波及,地方上很是不安宁,李孟目前只是在那里维持着私盐生意地控制,并且逐渐朝着大名府,广平府和顺德府渗透,和淮盐长芦盐争夺市场。
    但李孟的这个政策却让一个人捡了便宜,那就是东昌府高唐州千总张承业,对,就是那位跑得比骑兵还快地南山贼张承业,李孟和刘泽清拉锯的时候,把驻扎在东昌府的兵丁都是撤了出来。
    本来这张承业是投了刘泽清的,等到刘泽清“莫名其妙”的被闯贼打掉之后,张承业迅速又回到了李孟的势力之中,不过山东总兵扣押李孟的粮饷,在山东闹得沸沸扬扬之后,这张承业盘算着这山东总兵总归是要比莱州参将要大不少,见机的倒也快,迅速的又是投靠了山东总兵丘磊。
    可二月一过,到了三月,这张承业又是傻眼了,敢情这局面完全在李孟控制之中,当机立断,又是送了封痛哭流涕、幡然悔悟的信笺给李孟送来,说是当日是猪油蒙了心。
    对李孟来说,东昌府属于外围,是和丘磊兵马的一个缓冲区域,并不是太放在心上。而且这张承业天生的油滑,每次投靠某方,总是不把事情作死,比如说几次的反复,胶州营的武装盐丁依旧是在东昌府内顺利活动,张承业也没有因为投靠了胶州营的对头,就出卖陷害之类的,所以大家都还留他几分余地,李孟也是懒得认真计较,何况这张承业现在才是五六百人的兵马,而且都是当日民乱时候的老家底。
    所以这东昌府反倒是山东境内最中立的地方,东昌府城聊城、濮州、馆陶还都有朝廷的军马驻扎。
    这张承业连手中的告身印鉴都是好几套,现下投靠了李孟,立刻是分守莱州府参将李孟属下驻高唐州千总张某,另外还有总兵属下……。等等。
    陈六这次离开莱州府去往兖州府的时候,曾经和李孟这边请命,颇为愤愤不平的请命道:
    “大人,这次末将去宁阳县驻扎,不若去东昌府一次,把那反复无常的张承业剿了,免得跳梁小丑蹦达,让大人心烦。”
    李孟摆摆手,笑着说道:
    “东昌知府那边是我岳父,没必要让他脸上难看,再说兵力也是不足,有这么个墙头草在那里,关键时刻没准还能用上,而且你要知道,胶州营乃是朝廷的兵马,不能擅自的越境用兵,否则可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这也算是前段时间行事的一个后遗症,胶州营属下的这些军将,已经不太把朝廷的法令看在眼里了,李孟想让他们明白,有些事情在光天化日下做,和悄悄的做,结果可是完全不一样的。
    侯山现在属下也有个两三百人的队伍,侯山则是济宁香盐铺面的大掌柜,对外则是灵山商行的大掌柜,经常是走南闯北,带着手下沿着运河两边,南北直隶,江南各省,都是走过,当然,最多的还是山东各个府县乡镇,灵山商行在各处销售的货物,都是郑家通过海船运来的南货和外洋商品,在山东极为的畅销,财源滚滚不说,还能光明正大的打探各地的消息动向,民间的情形。
    黄平的行事则隐秘许多,他有几名副手,都是当日在山东经营私盐买卖的老盐枭,这私盐勾当,触犯朝廷的大法,是个杀头的勾当,盐枭们和各地的绿林江湖人物交游颇为的密切,靠这些老盐枭,黄平靠着胶州营的威慑和巨大的财势,收拢了一批江湖人还有各地的豪强人士,逐渐的搭建起来密探网络的框架,那日在乳山寨联系那位赵员外,威逼利诱,都是黄平和手下人过去办理,成效显著。





    正文 第二百三十一章 人定胜天 家政
     更新时间:2009…2…21 11:52:04 本章字数:3465


    周扬自从坐上了胶州同知的位置,同知本就是知州的副手,公务繁多,加上三府之地的田庄民政,整天忙的是脚不沾地。
    不过周扬身边的帮手却也是逐渐的增多,他坐上了胶州同知的位置,加上崇祯十一年正月以来,山东无数的大事,背后总是有分守青莱参将李孟的影子,山东的士人除却安心在家耕读和一心科举的人之外,其余的人都是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这边。
    而今官场是江南人士的天下,而且许多省份都是兵荒马乱,山东士子,进学科举本就是出路越来越少,哪怕是考中了,等到分配官职的时候,你不是江南人士,自然没有太多的好地方可选。
    若是去了陕西,山西,河南一带,保不齐那一天就被乱民砍了脑袋,可寒窗十年,总归要给自己找个出路,不然实在是不甘
    济南府的总兵丘磊嚣张跋扈,又有山东巡抚和布政使司衙门的官员在那里,根本不想着收拢士人,大部分文官要做的工作,自有专门的衙门办理。
    而从前的曹州总兵刘泽清为人粗鄙阴狠,一向只是结交在京师和各地显赫的兖州官员名士,对待本地的文人士子则是颇为的粗暴,有议论刘泽清相貌被杀者,刘泽清宠妾当年曾是名妓,议论这事情被杀死的也是很多,还有在济南府写文抨击刘泽清在曹州的残暴之举,被刘泽清派人开膛破肚的,也被士人们敬而远之。
    现下山东总兵龟缩在济南府之中,曹州总兵刘泽清被闯贼突袭,烟消云散,也就只有李孟这一个选择了。
    周扬本是个举人,现下没有任何资历打熬,就坐上了胶州同知,而且还是本地人做本地官。宁乾贵,不过是给盐政巡检做师爷的破落秀才,而今,就算是莱州知府见面都要称呼声宁世兄,毕竟莱州知府命令不出掖县,这宁乾贵可是总理这几府财政的大拿。
    周扬、宁乾贵不过是胶州城内的文人。只因为跟着李孟,现下都有这般的局面,那自己若是过去,能做到何种地步。
    有这个想法的文人士子颇多,一时间投靠之人很是不少,不过李孟这胶州营和寻常地方不同,这边需要的文人士子是要能做实务,而不是明白官场规矩和厚黑地师爷。结果来得士人中,那几名举人出身的都被安抚回去,反倒是几个贫寒出身的,在乡里素有不务正业之名的秀才入选。
    这些文人还不是挂着参将幕僚的名义,而是作为胶州同知周扬的师爷,一同办理公务。
    崇祯十一年地五月中旬,身体弱的人到了夜晚依然要穿棉夹衫。三个月之内只下了两场小雨,在东昌府和济南府,甚至从正月开始就一直没有下雨,看来今年的旱灾比起去年来还要严重。
    李孟难得的在李家庄园,内宅的书房之中,看着各处送来的文告,现代时候,在金融押运公司,他对每日要写安全日志极为的深恶痛绝,心想自己一个当兵当押运员的。还要搞这些文牍地工作,看那表格和数字就头疼的要命,谁想来这古代,地位比从前高出了许多许多,但自己厌恶的却必须要认真注重起来。
    屯田的田庄眼下仍然在不断的投入,李孟在和郑家的盐运贸易上,已经没有丝毫的利润可赚,每一船私盐赚来地银子,都要换成粮食和生活必需品,投放到各个田庄之中。
    眼下屯田田庄里面的屯民越来越多。持续的大旱,让那些想遇到个好年景,就能撑过去的农民们彻底的死心、破产、无路可走、然后只能是进入李孟的屯田田庄中求活,才到五月份,屯田田庄中已经是多了三万多人。而且周扬汇报上来的情况。人数还要不断的增加。
    李孟目前完全依靠商贸和山东境内的私盐生意来维持军队的运转,好在是屯田地田庄就要有收成了。要不然李孟马上就要陷入破产的境地。
    看完几份各地的文告,李孟禁不住有些感慨,多亏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污染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登莱之地在大明还算是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