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顺明 >

第409部分

顺明-第409部分

小说: 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碰个头破血流。
    实际上鞑虏兵马这般行动却不是针对谁,而是很正常的,之所以打蓟州,那是为了做出进攻京师的态势。吸引北直隶各处兵马汇集到京师一带,好给鞑虏大军更大更自由地空间行动。
    打天津三卫,是因为天津三卫值得劫掠的目标是火器制造匠人,这些人如果大军不管不顾的先过去,他们就自己跑了,回来可抓不到。
    而其余的地方。如果现在在上面浪费太多的精力,带着大批的金银和人口南下行动,肯定会迟滞部队地行动速度,影响军队的灵活。
    像是沧州这种地方,等大军回师的时候再洗掠也不迟,而且入关已经接近半月,消息在大明渐渐的传开,山东等地应该是作好了准备,而且汇集到京师的大明官军也应该有些行动了。
    这段日子一直是保持慢慢的行动。突然加速行进,这个变化却可以让大明各路的兵马,已经是按照从前那行进速度来判断到达时间的地方。发生误判,这样大军到来的时候,就可以给对方措手不及地打击。
    出其不意、措手不及,这两种的情绪,的确是让胶州营地赵能感觉到了。
    在山东,甚至是在军中,对胶州营的军将们,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评价,各人处的位置不同。对人的评价也大大的不同,但是其中,对赵能的评价却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忠心和勤勉。
    赵能年纪本来就比李孟还要大,在参加盐竿子之前不过是老实巴交的种田煮盐军户,他不是将门子,没有受过熏陶,也没有什么传统,没有什么军事素质和指挥技能。甚至连训练部队也没有任何地概念,但他很勤勉,李孟交给他的,他领会了之后,就是一丝不苟的执行下去。
    判断大势,判断敌情,临敌的决断,赵能都是有欠缺的,可他练兵练的勤勉。手下的兵马的战斗力。却是足够的强;他用兵也非常谨慎,他扎地营盘。也是足够的坚固,甚至经常被人批评为浪费,这些素质,可以弥补很多。
    而且赵能参加的战斗,基本上不会让他担负一个方面,都是在李孟的直接指挥之下,他忠实的去执行就可以,这次让他留守也是如此,上面有几位能够判断指挥的大人物,赵能只要忠谨用事,听命就是。
    可眼下这个情况却是始料未及的,按说应该是孙传庭亲自前来,可济南府和东昌府的防务也需要这位有军事才能的“公孙先生”调度指挥,不能前往,赵能必须自己来下这个判断,自己来指挥自己。
    “听说鞑子这次来,是带着大将军炮地,那炮恐怕不会次于咱们地十二磅炮,咱们就算是在这个镇子守备,恐怕还是让对方轰开了!”
    “怕她娘的,咱们出去打就是,胶州营地方阵怕过谁!!”
    “是不是再派人回济南城问问?”
    “问个鬼,恐怕等到咱们的信使到了济南城,鞑子的大军就该打过来了!!”
    在安陵镇外的军营帅帐,赵能和各营千总都在其中,众人争论成一团,说到那火炮,众人都是发愁,因为战斗大都是在南直隶和河南,兵器制造局的火炮大多是供给老营和南边几处的需要。
    现在兵器制造局的火炮产量不足,各部队的配备都严重不足,到这次的南征,更是把大部分的炮都是带走。而且这次带出山东的火炮,大多是精良的好炮。这次登州军出击德州,重装备上根本没有得到什么补充,都是原有的那些装备。
    为了济南的安全,还留部分给济南城做城防武器,目前登州军自己的火炮才不过十门,六门三磅加农炮,四门六磅加农炮。虽然用于野战,轻捷便利,远远胜于沉重的十二磅长炮,但是这一次的对手,可是野战天下无双的鞑子精骑啊,他们奔行若雷,出去野战实在太过凶险,可是据营而战的话,对手的巨炮可是难以匹敌。
    对关外的鞑子兵马,从李孟到下面的士官,都有一种这样的认识,鞑子兵马勇悍精锐。不过装备却逊色于胶州营很多,火铳、火炮这都是胶州营的优势,《济南军议册子》上曾经单独的提到,我们胶州营地优势就是火器,要在战斗中把这个优势发挥到最大。
    从济南城离开的时候,他们也是这么想的。所以留给济南城的火炮还是赵能主动的表示。
    谁想到随着一路行军北上,遇见的溃兵难民,还有打探消息地探子,满清大军的情报却愈发的明晰起来。
    大批的马队,有女真鞑子,有蒙古鞑子,这都是以往同样的,有大将军炮,有火铳兵这可是以往从来没有听过的。若是这支大军按照以往的行进速度,赵能这边或许还有可能从济南抽调火器。
    可对方突然加速,已经是彻底的打消了这样的可能。赵能知道自己在判断方面不足,而有过亲兵营经历地各营军官们,或许能有更深更准确的判断,不如让全部叫来商议,或许能得到个结果。
    不过,李孟和身边的军官本身就对这方面有欠缺,在亲兵营带过地营千总们,又能强到那里去。
    军帐中争执辩论不休,但却得不出什么有用的结论。赵能心中烦躁异常,一个时辰之后就是终止了这个讨论,让这些军官回营等待命令,赵能把军帐中所有的人都是赶了出去,在军帐中自己发愁。
    眼前这般的局面,不知道如何是好,赵能无奈之余,只得是这么想,自己身受大帅的大恩。此时的局面,大不了把这条命赔进去……
    “赵大人,欧先生求见!”
    帐外的亲兵扬声通传道,赵能一愣,随即才反应过来,这“欧先生”正是洋人加里斯。欧曼,临走的时候他和实验营留在济南实验各种战法,地位相当于实验营副千总,可实验营是王海直属。隐约间这洋人就是实验营的统领。
    这次拼凑兵马出兵。实验营都是老兵,最是精锐。这次自然要一起派出来,方才地争论是登州军内部的事情,欧曼是老营系统,又是洋人,自然没有相请。
    谁想到这洋人居然主动上门,赵能心中烦躁,根本无心相见,而且他久在登莱之地镇守,和洋人打交道很少,本能的有一种反感。不过想了想,欧曼毕竟是和那公孙先生差不多的地位,还是不要贸然拒绝,当下勉强说了句“请“。
    欧曼身上穿着营千总制式的甲胄,大步的走了进来,胶州营对军容看得极重,这个来自德意志地区的老佣兵却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要想培养一名士兵作为军人的荣誉感和对军队地归属感,军容军纪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
    胶州营对这方面的培养,正是让他觉得选择的正确,所以他进入这个军队的时间不长,却尽力联系和模仿,加上从前在欧洲的基础,当真是有板有眼。
    进来之后,按照目前的军官阶级,欧曼立正,左拳击胸行过军礼,看见对方这个做派,赵能很是舒服,连带着那恶感也去了些,开口说道:
    “欧先生,来这里到底有什么事情?”
    “将军,按照公孙先生的意见,我们要拖住蛮族的大军,不能在这个安陵镇据守,而要主动出战!!”
    今日地争论,这还是第一个人给出了明确地判断,尽管这人是个洋人,可赵能仍然感觉到精神一振。
    “将军,这样的平原超过了我在家乡和周围那些国家看到地任何一个,能和这里相比的,恐怕是只有波兰东面那块土地。”
    边上的通译低头恭谨的站在一边,口中却是不停,把欧曼话语中的非汉语词汇和不正常的语序调整后说出来。
    “这样广阔的平原,即便是几万骑兵都可以做出大规模的机动,不用考虑地形的限制,公孙先生对我们这个军团的命令是把蛮族的大部队拖住,可如果我们在这个镇子据守的话,一来是无法抵挡对方的重炮,二来是对方完全可以忽视我们,绕过我们,跑到安全的距离上。”
    欧曼的先生身份能让他知道一些这个级别军官不能知道的情报,也让他能做出更全面的分析。
    跟随大军离开济南府行进到北直隶之后,欧曼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不是为了军队和局势,而是因为地形。
    这个时代地欧洲人无法想像大明帝国的巨大。大明帝国的省已经是德意志地区的大小了,许多小国甚至是省内州府的规模,福建的多山、山东地丘陵和北直隶的大平原,完全是不一样的概念。
    孙传庭的判断自然在欧曼这里要进行修正,按照他的观察,赵能军团来到安陵镇之后。就有准备据守的意向,在济南府,公孙先生的判断和指挥没有错误,但到了现场,就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修正。
    “我们的士兵和军官,家乡就在身后地山东,如果蛮族的军队绕过了安陵镇,直接进入山东,即便是他们要回身作战。但因为忧心自己的亲人,士气也会降低,甚至会发生骚乱。”
    赵能凛然。对欧曼地那些看法都是烟消云散,当下肃声开口问道:
    “欧先生,咱们该如何做!!”
    “主动出击,目前蛮族军团的速度已经开始加快,迟滞他们的行动,只有主动求战。”
    赵能眉头皱起,拽拽自己的胡须,招呼了一下欧曼,两人一同转身来到军帐挂着的地图前。能看见在大运河眼前的一个个地名,上面那些用红叉划掉的地点,就都是被鞑子打下的,那箭头则是鞑子兵马前进的方向。
    看到这个地图,一切更加地明白,欧曼沉吟了一下开口说道:
    “蛮族的军队虽然避开那些大的城市,来加快行军的速度,可如果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有这么一支军队拦住,只要是正常的指挥官肯定是会来作战。我听说在这十年中大明帝国的军团从来没有在蛮族面前取得胜利,将军你的军团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蛮族将领肯定不会避开,而是要上前作战,并且消灭他!”
    通译地速度有些跟不上,欧曼。加里斯停顿了下等待,又是继续开口说道:
    “对方尽管大部分是骑兵,我方大部分是步兵,机动性不如。可要是主动应战。形成胶着,就能把他们的机动性优势抵消。拖到援军来的那一刻!”
    听到这洋人的判断和分析,赵能深深呼吸了几口,已然是下定了决心,他盯着沧州南半壁店那边的位置,目光不断的向下移动,伸手指着一个点,出声肯定的说道:
    “我军明日拔营北上,鞑子的大军正在南下,若不出什么意外,咱们要和鞑子的兵马在东光县左近会战了!”
    话音一落,赵能转身大喝道:
    “传各营统领千总来我军帐议事!!”
    奉命大将军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地行动意图,地确是在孙传庭和欧曼的判断之中,或者换句话说,这个时代水准以上地将领都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
    不幸的是,近现代色彩很浓,士官出身李孟培养出来的军官团体对这个有所欠缺,这个需要的培养时间的确是很长,需要的环境也是很高。
    相比于同时代的东亚部队来说,以满八旗为核心的部队的确是精悍,阿巴泰的加速行进和大幅度的机动,实际上都是常规常识的东西,可是同样的动作,如果是流民和官军来做,部队怕是就要散掉了。
    所谓的机动,就是从沧州北的运河处,渡过结冰的运河向西运动三十里之后,折向东南,来到了半壁店一带。
    如果周围有明军的动向或者是有追兵的话,在这个机动上差不多就要暴露了,不过和阿巴泰预料的一样,没有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