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顺明 >

第410部分

顺明-第410部分

小说: 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周围有明军的动向或者是有追兵的话,在这个机动上差不多就要暴露了,不过和阿巴泰预料的一样,没有什么追兵和伏兵,接下来的就是全力向南,准备放开手脚抢人抢金银、抢牲畜了。
    阿巴泰和他手下的将领所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这个机动,早就惊慌失措的沧州不说,河间府城、交河、献县、南皮、盐山等城池内的军民都是惊破了胆,河间府城当日见就是关闭了城门,而交河和南皮县的县令弃城出逃,百姓士民也是朝着西边的府县蜂拥而去,献县和盐山两县则是直接乱了起来,很多宵小之辈趁机浑水摸鱼。
    一时间局面极为的不堪……
    这还不算什么,天下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京师中的皇帝、大臣、武将们。无人知道鞑子兵马现在在那里,如何的动作。在京城周围,算上京营和各处勤王的兵马,足足二十万,但有战斗力地,那可就是少的可怜。
    鞑子大军入寇。天下震动,可中枢的表现却是如此,实在是让天下的有心人心寒,但这也是无奈,几次关外的大败这个不去说,在中原之地和流民大军的彼此攻伐,所消耗地部队,折损的军将,还有那天文数字一般的军费。都不比和满清交战的损失小。
    现如今根本是无兵无将无钱,那里拿得出什么办法,何况朝野内外还有党争内斗。更是耽误事情。
    至于在北直隶边上的山东,倒是有兵有将,可指望不上,这李孟的野心愈发的明显,这人晚点捣乱就已经是谢天谢地,怎么敢指望他勤王。
    后来人看历史,的确会有感觉,天命或许是真的存在,大明帝国在走过两百多年之后。遭遇到了内忧外患。
    建州女真兴起,尽管大明和他们地战斗并没有占过什么便宜,可还能从容的应付,但在天启末年到崇祯年间,天降大灾,在陕西之地的流民大起,一内一外,大明帝国开始应接不暇。
    卢象升、孙传庭和卢象升甚至是杨嗣昌等督抚大臣,率领官兵几次都要把李闯、张献忠之流赶入绝境。当年地闯王高迎祥都被抓住处死,但每次赶入绝境,就要赶尽杀绝的时候,鞑虏入寇,然后朝廷又是调集兵马去围堵阻击鞑虏,反倒是给了内部的流民反贼喘息之机,让他们恢复过来。
    边事稍微平静,结果流民兵马又是恢复过来,朝廷还要继续的发兵平叛。如此周而复始。没有一头能够完美的解决,两方却都是不断的发展壮大。
    到了今年。北方连绵不断的大灾总算是有所缓和,山东这种没有太乱的地方甚至都可以说得上是“风调雨顺”。
    但原来因为求活而起的流民大军已经成了争夺天下地武装集团,关外的满洲鞑虏也已经有了完备的军事民政体制,都已经是成了气候,而大明帝国则是在这内外交替的祸患之中,不断的衰弱了下去。
    势力此消彼长,大明的劫难,中华民族的黑暗时代就这么缓慢但又不可逆转的到来了,从头到尾的纵观分析,真好像是冥冥之中,真是有什么不可逆转地命运,让大明帝国灭亡。
    同样的,在文明世界中领先了几千年的华夏大汉民族,在明末之世,也开始缓慢的被西方文明超越。
    满清得国之后,中华民族陷入了黑暗之中,停滞了几百年,连追赶的可能都是丧失殆尽,等到了鸦片战争的时候,国门被大炮敲开,然后陷入了耻辱落后的百余年,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最黑暗时代。
    李孟的到来,打乱了这冥冥之中地结局,他和他地团体就是要改变这个领无数汉民族,无数中华民族子弟痛心疾首,即将到来的黑暗、乱世和毁灭。
    以镇东将军、山东总兵李孟这一年来地所作所为,天下人皆视之为董卓、安禄山之辈,此类野心家武将的集团,往往是野蛮、贪财逐利、勾心斗角的团体,骄兵悍将,属下的百姓都视之为禽兽大害。
    可李孟、他的军官团、他的胶州营、他的山东却和这种常见的概念完全不同,李孟和他的属下,无论身份高低,文官武将,都是有一种使命感,一种上层无能,需要我们山东兵马来挺身而出来拯救这个时代和这个国家的使命感。
    所以尽管胶州营的主力在南直隶,山东空虚,鞑子大军实力强大,来势汹汹,这一战凶多吉少。可参将赵能没有什么犹豫,领兵出战。
    这行为在胶州营上下看来,本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可在天下人看来,胶州营的行动就好像是脑子烧坏了,完全是傻子。
    崇祯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七中午,运河边上的东光县城西二十五里处,外出查探一天的胶州营登州军探子张某在外游荡查看了几个时辰,华北平原广阔,登州军的骑兵比较少,侦缉的范围比较大,张某从军营出来,就没有看到同伴,中午时分终于是看到了远远的一名骑兵。
    探马张某还以为是自己的同伴,连忙催动马匹向那边跑去,对方估计也是如此,同样是催马过来。
    会战拉开帷幕……
    老白家里很多事,希望大家帮我祈福,让这件事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吧,谢谢大家,将来会和大家明说的。





    正文 第三百八十三章 夜行 雾散
     更新时间:2009…6…26 0:59:51 本章字数:9372


    骑兵的哨探都是箭衣窄袖,马上带着必要的补给和武器,而且为了不引人主意,这种撒到外面的哨探身上穿着的衣服,都不是军服。
    这胶州营的哨探就没有带着毡帽,而这鞑子的骑兵也没有带着尖顶盔,估计着,野外遇到一名骑士,那鞑子可能也是以为遇到了自己的同伴。胶州营这边知道北面有敌人,可鞑子大军不知道,从蓟州南下以来,放在外面的哨探探马,一直是没有发现有什么敌人。这种心态习惯了,看到有人,还真没有多想。
    距离近了,胶州营的哨探张某差点没有在马上喊出来,对面的满洲骑兵也是大惊,若是明军骑兵,此时要做的第一个就是扭头跑,打马狂奔,而且美其名曰,既然是发现了敌人,一定要把消息传递回大营。
    可胶州营的哨探看见对方人多,他是会跑。看着对方也是一个人,自然是要上前试试,那鞑子骑兵,一路上骄横惯了,当然不会逃跑,双方在第一时刻的惊讶之后,双双催动马匹,向前靠近。
    两个人当然没什么状态,那鞑子在背上扯出弓来,扯第一下,居然忘记解开拴着的绳索,不过第二下,居然硬生生的把那个拴在身上的细绳扯断了,在马上就是张弓搭箭,准备动手。
    胶州营的哨探算是比较舍得配备装备的兵种,出外的人差不多人手一杆火铳,但威力相对于步卒的火铳来说,要小很多。
    原因无他,为了在马上携带方便,火铳的铳管短了不少,这样铅丸的初速降低,威力和射程都是很短。
    在今人看来,火器和弓箭,一个是先进,一个是落后。可那时候的人却不敢这么想,被各种人传扬的满洲鞑子骑射无双,已经是深入到每个人的心底,胶州营的士卒尽管相信自己的训练,但这传闻实在是太邪乎了。
    看着对方把弓箭取下来,张某地心刷一下就凉了。手中正拿着通条拼命的夯实枪管里面的弹药,心想对方是弓箭,简单的张弓搭箭,不需要自己这么多步骤,眼下两人相遇,胜败就是看谁能最先发动攻击。
    那鞑子的动作的确是迅速,已经张弓搭箭完毕,胶州营地哨探张某只是盯着对方的动作,很是麻木的再一下下夯着弹药。双方看清对方是敌人,靠近之后在五十步的距离上就已经是拿出了武器。
    尽管那鞑子哨探先是张弓搭箭处于能发射的状态,可要是保证准确率。也要靠近到四十步之内,他双臂举着大弓保持着半开,双腿收紧,夹着马腹,让马匹前进,这些鞑子哨探控马的确是很出色。
    这边地张某从夯实完。从腰间地皮囊处拽出了一根铜管。拔掉塞子放在嘴边猛吹了几口。这火媒急用地话。比起火绳来可要快。
    那鞑子骑兵靠近了四十步之内。张某刚刚吹红了手中地火媒。鞑子骑兵猛然是把手中地大弓拉到满开。箭支急速地飞了过来。
    只是马匹在发射地时候。踩到到了地上地一个小坑。马身稍微地颠簸了下。就是这么小小地颠簸。箭支顿时是斜了。
    尽管飞行地速度很快。可这一颠簸造成地偏差可当真不小。差不多距离张某肩侧一掌地距离。这时候。张某地火铳已经是准备完成了。那鞑子骑兵嘴里面骂了一句。把弓直接是摔倒地上。在身侧扯出一把长刀。直接朝着这边冲了过来。
    张某在马上稍一迟疑。拿着火铳翻身下马。他脸上地表情是止不住地狂喜。差不多是咧着嘴看着对面冲过来地鞑子骑兵。在地上开火。肯定不会犯对方地那种失误了。
    鞑子骑兵不认为对方手中地短管火器可以致命。满洲八旗地印象中。能造成杀伤地也就是火炮而已。什么快枪、迅雷铳之类地东西。冲到跟前。只要护住头脸。基本上不会受到什么大地伤害。
    眼前这明兵手中的火器这么短,想必威力更小,冲到跟前把他砍了。
    胶州营地这名张姓哨探一再的提醒自己不要笑出声来,要不然会影响自己射击的准确度,可这死里逃生,对方有这么送上门来,运气实在是好到家了。
    都可以看见那鞑子骑兵牙齿的颜色,火铳轰然打响,这么近的距离,那鞑子骑兵又是门户大开的直直的冲过来,如果不打中,那这些年的艰苦训练怕都是白费了。
    那鞑子骑兵手中的长刀已经是跌落到了地上,满脸都是不可思议地表情,想要低头看看自己地伤口,都积蓄不起力量,直接从马上摔了下去,被枪响惊吓到的了马匹,朝着另一边跑去,拖着那名鞑子兵地尸体。
    张某嘿嘿的笑了起来,开门见喜啊,不过随即就是把火铳插进马鞍边上的褡裢之中,翻身上马,朝着大营的方向疾奔,看见鞑子了!!
    在二十七这天,胶州营的哨探和鞑子大军的探马全面接火,像是张某这种占了便宜的也有,但也有的是马匹回到了大营之中,而人则是没有回来,算下来死伤,应该是一半一半。
    既然知道对方也是依托运河的河道行动,那差不多就能判断清楚鞑子大军目前的位置了,应该距离东光县很近了。
    登州军的主将赵能也知道,自己既然得出了这个判断,恐怕对面鞑子大军也是得出来类似的判断了。
    唯一的优势就应该是登州军这两万多人设置的营地警戒相当的有作用,各个警戒位置基本上没有漏人进来的可能,这就是说满清大军还不能准确的知道胶州营到底在什么位置上,知己知彼,若是别人不知,那就更妙。
    此时冬日,夜战袭营伤人伤己,鞑子在自信满满胜券在握的情况下,也不会做这样的傻事。
    但准确位置不知道,大体的推测也能推测出来,如今这营地倒也不能说是安全。
    到了子时三刻的时候。原本以为在和鞑子探马接火中牺牲的哨探,回到了大营,在营中还有一个猜测,就是这三个人当年都是登州的马匪出身,平素里军纪和训练都是有些疲沓,怀疑在这种危急的时刻。怕是靠不住,没准自己跑了。
    胶州营中也是论出身地,除却李孟担任胶州营守备那段日子加入胶州营马队的骑兵之外,后续那些的兵源,不管是骑兵还是步卒,都是以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