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顺明 >

第483部分

顺明-第483部分

小说: 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看周王府是一等藩王,财富蓄积巨量,但毕竟是收取田租为主,这和李孟的金矿、私盐、海贸根本没有相比的资格,维持这待遇也是轻松之极,何况要真是到那一天,王府中很多官员编制都可以裁撤,少了这些人的贪墨,还能节省不少,说白了不过是养着个亲戚,李孟倒不吝惜。
    百般宽慰,木云瑶总算是放松了下来,因为有劝解这个过程在,午饭的时间为免长了些,还没有吃完的时候,就有丫鬟过来通报,说是将军府主簿袁先生求见。
    袁文宏可是传统的读书人,主家用饭期间贸然地求见,这举动为免是太过失礼,他肯定是做不出来地,但如果这么做,就肯定有要紧的事情。
    李孟也是心中疑惑,不过也没心思吃饭了,跟桌子上地亲眷家小打了个招呼。便走到自己的书房,那边袁文宏正在等候。
    “大帅,京师的中军府都督吴襄派了家人来拜见?”
    中军府,如今的五军都督府完全是个虚衔,京师中挂着都督衔头地贵人不要太多,根本值不得什么。这些日子过来拜见的人这么多,身后是实缺官员的本就不少,为何这人却如此的着急。
    看见李孟的迟疑,袁文宏刚要低声的提醒,李孟却两手拍击了下,开口笑着说道:
    “平日里总是念叨儿子,等老子过来了,反倒是想不起来。”
    主簿袁文宏跟着笑了几声,说道:
    “学生这边也是奇怪。按说目前也是风马牛不相及地,却突然上门了,实在是不知道来意为什么!”
    坐在椅子上的李孟悠然的笑道:
    “全歼三万七千的鞑虏兵马。旁人不觉得如何,他吴家是世代在辽镇吃兵粮的军头,她们可是知道这个厉害,当然要过来表示表示。”
    袁文宏在身边沉吟了一下,好像是在回想什么细节,然后才开口说道:
    “按照各个地方的估计,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手中能有三千多家养的亲兵子弟,算算收拢松山之战后的那些各镇溃兵,估计怎么也能有七万兵。山海关总兵高第的兵丁万余,并且一向是依附吴三桂,临战再在宁远和蓟镇一带搜罗,十万兵马还是凑地起来,比起北直隶的这些草头兵,的确是精锐了。”
    辽镇地广人稀,从开镇时候起,各级军将实际上也是大大小小地地主,士兵们就是他们的农奴和佃户。辽镇军将手中钱粮不缺,又有朝廷在关内搜刮盘剥的钱财补充,他们所养的家丁亲兵比例,比起关内的军将要高许多。
    当然,袁文宏所说的精锐,不过是相对北直隶那些草包的精锐而已,所以说的时候语气很是轻松。
    李孟所讲的知道厉害,是说关外地辽镇明将那是几代和鞑虏征战的,但基本上没什么胜利。只是不停的失败。当然是对鞑虏的厉害心知肚明。
    中军府都督吴襄在两年前还是白身,因为他临阵脱逃。败兵之将,朝廷没有问罪就不错了,当吴襄的亲戚祖大寿投投降鞑虏之后,在京师之中的地位更加低下,但吴三桂收拢松山败兵,守着宁远到山海关一线领土,并且手中有了将近八万兵马的实力,朝廷不能忽视了,这才是让吴襄担任了个中军府都督的虚衔,名为在京师荣养,实际上是当作控制外地武将的人质。
    吴三桂在这些年地大明号称是勇冠三军,所向无敌,这两个大得吓人的称号来源很简单,当年吴襄在关外时候和鞑虏作战,因为轻敌冒进,被满清的兵马围在军中,辽军已经是准备放弃吴襄,收兵回营。
    只有吴三桂领着几十名家丁冲进鞑虏的阵中,把吴襄从满清军阵中救了出来,这种微不足道的胜利和勇敢,却在处处失败的明军中显得无比耀眼,吴三桂声名大噪,立刻被人颂扬,而且简在帝心,一步步的爬到了今天的高位。
    到现在,冲进鞑虏的阵中砍了几个首级,文献记载上都是语焉不详,和胶州营全歼近四万鞑虏大军地战绩一笔,那真是云泥之别,高下立判。
    谁高谁下当即分明,这吴襄和吴三桂知道山东这胜利消息之后该有多么震撼,李孟差不多也能想象地出来。
    吴家的求见,就连沉稳地袁文宏都有些喜不自禁,开口笑着说道:
    “学生先恭喜大帅了,放眼四顾,九边之地,北五省各处,唯一还有些实力的也就是这吴家的辽兵,今日间却主动找大帅示好,这真是天遂人愿。”
    李孟脸上也是挂上几分笑意,不过他却没那么乐观,笑着回答道:
    “若真是如此,自然最好,可这些人想的太多,把自己看得太高,没准还要过来谈谈条件,本帅倒真是想知道,他吴家到底能有什么拿出来谈的,那几千家丁还是那几万农奴?”
    “那大帅什么时候见吴家派来的使者?”
    “晾他几天,然后让你手下的文书过去见见,败军之将,也拿着这么大的架子?着急的不是我们!”
    在李孟的印象中,吴三桂是汉奸和背叛者的代名词之一,李孟是极为的厌恶,可现在吴三桂和吴家的势力示好投靠的人是他,不是满清鞑虏,这该怎么算,想想竟然有可笑的感觉。
    李孟终于是确定了一点,穿越时空的蝴蝶足够大,闪动翅膀,历史跟着改变了……笑





    正文 第四百二十二章 一试便知 神秘厚礼
     更新时间:2009…8…3 19:55:35 本章字数:7094


    辽镇和关内不同,军将即为地主,士兵即为佃户,也就是说这些辽兵勉强可以依靠自己的生产来满足需要,朝廷的军饷只是贴补罢了。
    这样的状况决定辽东军事集团的军阀化倾向特别严重,松山大战之后,辽镇和蓟镇的军将兵马损失惨重,从原来的多方林立,变成了两个人的军事集团。守御山海关的高第,和守御山海关到宁远一线的吴三桂。
    山海关总兵高第,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这两个人在官位上是平等的,可吴三桂有兵八万,佃农土地众多,高第手下的兵马也就是吴三桂手中的八分之一不到,这高下自然也就分出来了。
    辽兵的战斗力多少比北直隶屯驻的那些兵马要强些,因为他们久在关外,多少也是有战斗经验的。
    种种因素加在一起,让吴三桂成了除却李孟之外,大明北方,如果和左良玉那种乌合之众仔细比较的话,甚至可以说是大明最强的军阀。
    这也是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几次的耻辱大败,罪名足够杀头抄家,可朝廷最多也就是把吴襄贬成平民,而且不用几年,还得给个虚衔的官职养起来,也是因为吴三桂拥有足够大的实力,朝廷还要倚靠,不能把事情做绝。
    对满清鞑虏战争的历次失败,督抚文臣那些英武能臣都是死难,那些书呆子又不懂指挥,结果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愈发的不可制。
    手中有接近十万兵,又有田土农奴,还处在两国交通的要津,要说让这吴三桂率领辽兵拼死抗清,那是不可能的。但是琢磨着倚靠手中的实力去下注投机。则是这吴三桂每天都在想的事情。
    吴三桂和左良玉不同,左良玉地位虽然高崇,行事跋扈,可却没有什么根基,他地兵马虽众。可粮饷取得,驻扎之地等等。完全是和当年地流贼没有太大区别,而吴三桂是世代辽东的将门。
    这些辽镇的军将,在关外圈占了大批的土地,在这个时代,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本和财产,辽镇军将不可能舍弃这么巨大地利益,除非有人开出更高的价格来。
    目前大明朝廷是承认辽镇军将,目前也就是承认吴三桂在关外地种种利益,所以吴三桂暂时还是安于现状的。
    可如今地局势。朝廷风雨飘摇。吴三桂也在为将来打算。但在崇祯十五年十一月之前。不管怎么看。都是满清更值得投靠一些。
    为了不至于两面作战。鞑虏把布置在宁远一带地防线甚至后撤了二十里。而且减少了骑兵队宁远和山海关一路地骚扰。并且按照从前地规矩。派出使者对吴三桂许下了种种地高官厚禄。让他投降。
    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却觉得。眼下局势依旧是没有明朗。自己再等等。没准可以得到更好地条件和承诺。
    但满清地表示却也得到了他善意地回应。辽镇兵马在鞑虏兵力空虚地时候。并且知道鞑虏去入关劫掠骚扰。辽镇兵马没有任何行动。当然。早就是被打怕地了辽镇兵或许根本就是不敢有什么举动。
    满清鞑虏入寇关内之后。北直隶地军队差不多都是屯驻在京师周围。鞑虏地大军又是沿着运河前进。反倒是让顺天府北部和永平府很是太平。鞑子过后。居然一切如常。而且消息非常地灵便。
    在河间府地那一战。鞑虏地兵马全军覆没。京师过了二十天才知道消息。但山海关和辽镇却更早地知道了。
    鞑虏在关内如何,直接是决定他们这边下一步地举动,可京师那边自己设置守御好像是个乌龟壳一样,外面进不去,里面也不敢出来,谁也不知道到底有什么变化,辽镇索性是派出了自己的探子。
    河间府到山海关一带,基本上没什么起伏,又是北直隶这等地方,官道倒是四通八达,按说大战之后,要是快马不停,五天左右山海关这边就能知道消息,可这大战让一直是尾随着地探子都不能相信。
    特意装作天津三卫逃难的贫民,跟着劳军地队伍去见到了那堆在河边的京观之后,才敢下判断,这鞑子的近四万大军,的确是全军覆没了。
    探子回到山海关,先见的是山海关总兵高第,听见探子说满清鞑虏的四万兵全军覆没,这高第先是愣了愣,随即抽刀站了起来,怒声喝道:
    “该死的杀才,当本官是三岁孩子不成,现在就剁了你喂狗!!!”
    高第能有这么大的反应,这名探子倒也能明白,和关内士兵平民不同,这蓟辽之地的军民对那鞑虏可是畏如狼虎一般,认为那是不可战胜的存在,突然四万兵马在河间府就全军覆没了,谁能相信。
    但河间府那边看着松懈,实际上防范的很紧,想要拿个凭证来都很难,这名探子也是光棍,一咬牙,拿出匕首,把自己的小指剁掉了一根,忍着痛说道:
    “小的就算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说这种灭族的谎话,将主爷,小的句句是真啊!!”
    看见这名探子如此决绝肯定,高第倒是信了三分,退了几步坐在椅子上,在那里苦苦思索,关内到底有什么样子的强军能一口吃掉鞑虏四万兵马,莫非是倾国之力,可盘算下来,大明的倾国之力,不调辽兵入关怎么可能。
    想了一会,高第就感觉到头晕脑胀,好像是在河间府有个庞然大物,自己就算是看上一眼,都是晕眩。
    他还是不能作准,索性是又是派出亲信的家丁去探查,每个人备足了换乘的马匹和干粮,日夜不停,就是为了尽快的带回可信的消息,同时那几名第一时间送回消息的探子。则是被放在监狱中。暂时关押。
    这次地消息回来地就快了,山海关总兵高第重赏了这两次的探子之后,急忙的派人把消息通报给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
    可想而知吴三桂的反应,他的第一个想法就是高第是不是有阴谋,想要借机侵吞自己地地盘和人马。或者是什么别的。
    等到消息确认之后,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依旧是不能置信。这样地大胜,必然要报给朝廷知晓,只要朝廷确认了,那这消息也差不多确实了。
    若是大胜,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