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顺明 >

第652部分

顺明-第652部分

小说: 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士英也隐约算是江南士林的领袖之一,这些年表现也被人成为能臣,钱谦益等人看见有人出来顶缸,自然是全力支持,加上阮大不知道发了什么神经,又是洒出银子给马士英造势,南京兵部尚书兼领各处兵马的职衔自然是他来当了,卢九德为正他为负,卢九德控制地兵马多些,他控制的兵马少些,倒也是相得益彰。
    这些都是周边人地反应,真正的漩涡中心是京师……
    “都督大人,都督大人,不是小地们不做事啊,那揭帖突然间像是下雨一样的到处都是,根本弄不干净。”
    锦衣卫都指挥使骆养性在锦衣卫衙门之中大发脾气,下面跪着十几个番子除却磕头之外,就是连声地解释。
    那道山东大军即将进入顺天府剿匪的文报,自然也给京师这边送了过来,朝廷百官,各个衙门,各个军营还有那些勋贵富商有门路的都是知道了消息,不过黎民百姓还不知道,这消息万一传扬开来,肯定是哄堂大乱。
    可几乎贵人们知道消息的同时,京师的大街小巷上被人贴满了文告,全是山东兵马就要进顺天府剿匪的消息。
    天子脚下的百姓对这样的消息能看明白,自然也能看见这消息背后的潜台词,不过让那些富贵角色意外的是,京师百姓没有什么惊慌和混乱,心思安定的很。
    这些年山东折腾的这么利害,大军进入顺天府威逼京师,本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现在才做出这样的明示,未免是来得太晚了点。
    河间府、永平府都有山东的驻军,军纪十分的不错,而且把当地建设的出色,这样的部队也不太让人反感,最起码有了山东的兵马,京师这边的百姓再也不用担心什么鞑子进关,威逼京师了。
    满街贴的都是文告,文告上的内容反倒是成了次要的东西,山东到底在京师到底有多少力量,怎么能动员起这么多人来贴这个东西。
    锦衣卫、东厂、顺天府、刑部、五城兵马司都是惊怒异常,那些大佬说话在京师这城中还是有点用处的,各个衙门的差人们都是行动了起来,结果第一天请掉了,第二天又是被人贴了满城。
    这看起来好像是个笑话了,可各个衙门哭都哭不出来,抓不住人的原因很简单,各个衙门的差役们都不够用了,大批差人携家带口的出城暂避。
    平日里这六九城的衙门口都是塞满了人,往往一个差事下面管着三十几个帮闲,人是用不了的用,可今日间,不要说下面的帮闲了,就连正编的差役都跑到城外乡下去了,这山东本来就是大明体系中的一员,名声也是很不错,杀鞑子平流民做屯田一样样有声有色,这样的势力来夺权,大家万众一心的支持也不太可能,不过同仇敌忾抵抗胶州营的入侵也不太可能。
    城外不还是有二十万京营吗,让这些京营的兵马去打吧,那二十万连刀枪都拿不动的草包估计也不会打什么胜仗,等山东的兵马进了京城发了安民告示之后,咱们再回来就是。
    但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还不光是城内的,在胶州营顺天府剿匪的军报发到京师之后,在京师城外驻扎的京营开始大溃散了,二十几万的兵马,可只要有脑子的人都明白,这根本不是山东一万兵的对手。
    鞑子大军四万多人啊,就那么在河间府灰飞烟灭,鞑子一万打京营十万都富余,这胶州营一万兵马,还有河北军两万多兵,灭掉京营二十多万不是很轻松的事情吗。
    京营二十万,在腊月十九知道消息,腊月二十一那天已经散掉了将近一半,其余各部也都是临近崩溃,就是提督太监刘元斌的直属部队还算是稳定……
    …………………





    正文 第五百二十一章 逼 投名状
     更新时间:2009…11…21 0:07:13 本章字数:4465

    没有李孟的历史上,刘元斌现在应该是南京镇守太监权的建立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后和马士英等人控制住朝政,不让东林诸人进入朝政核心,结果被人唾骂,更在各种笔记资料上大肆的抹黑。
    如今刘元斌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是做监军或是提督太监,始终是带兵练兵,没得到什么太平富贵的职位。
    白白胖胖的刘元斌到了现在却是依稀有点武将的模样,举手投足之间都是颇为的有章法规更略微有些威武的封堵。
    在晚明天下,刘元斌一个太监有这般的姿态实在是难得,而且他手下的二十万京营,尽管草包,可刘元斌却差不多能约束的住,并且直属的两万多楚军还有战斗力,说句实话,这般的本领,已经算是翘楚了。
    有这样的能耐,崇祯皇帝不说是利用,反倒是派了勋贵、文臣还有太监的副手来节制刘元斌。
    若是寻常武将,被这么一圈,恐怕早就是大怒,带兵跑了,这刘元斌是内宫出来的宦官,对崇祯皇帝的这套做派早就是熟了,也就捏着鼻子认了。
    就算是这样,刘元斌这边也被人安了个绰号,叫做“童贯”,这个绰号所代表的意义无是极为侮辱人,可这些读书人得罪不起,尽管是骂的难听,可刘元斌也只能是忍着,朝中大臣们也是如此的骂,刘元斌索性是直接住在城外的军营之中,一来是京师内乱地下任,不知道有多少各方面的探子,安全得不到保障,二是在城外呆着,远离城内的那些呱噪喧闹。
    京师的城内城外,大家觉得有战斗力的也就是御马监控制的几千兵,没人觉得京营有什么战斗力,大家对他也没什么理会的。
    这刘元斌倒是落了个清净,他的提督衙门是在京师城东,手下的两万楚军也都是驻扎在此处,因为凡是鞑子入寇,都是在永平府那边过来,他这边的兵马必须要充当抵抗鞑虏地第一道防线。
    二十几万京营,朝廷东拼西凑地给出六成的军饷,刘元斌扣下大半给自己的两万楚军,其余的零头才给其他的营头放,军饷地足,下面的部队士气和战斗力就还说地过去,刘元斌督促下面练兵也不至于有反感的情绪。
    在京师周围这么长时间。京营提督太监刘元斌倒也练出了几千体已地兵马。借着这些部队。也能控制住两万楚军。
    胶州营即将出兵顺天府地消息文告传过来。京营各个部分都是好像雪崩一样地散去。也就是刘元斌控制地部队还能维持住。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候地刘元斌却摆出一幅忠心勤王地架势。命令部队加强戒备。在军营驻地地周围实行戒严清场。
    尽管刘元斌这边也能控制住部队。不过稍微明白些事理地人都是纳闷。心想难道你刘元斌脑子糊涂了。怎么可能打得过山东地胶州营。
    不光是其他人这么想。就连崇祯皇帝也是差不多地想法。京师从文官到武将。吏员和衙役、兵丁士卒或是丢弃了差事混在平民之中。或是直接带着点家底出城下乡。也有直接过去投奔山东兵马地。
    反正顺天府到河间府和永平府之间。也不是什么太远地距离。谁愿意做忠臣义子地傻子。就由他去做。大家看热闹就是。你刘元斌要给这刻薄寡恩地明廷崇祯殉葬。大家可不会陪着你一起死。
    胶州营这边向顺天府派兵不要太简单。本来胶州营就在天津三卫有八千余地驻军。直接先行开拔。等本部兵马过来之后再行替换。
    文告贴上不到两日的功夫,这四个团的部队已经是过了杨村,直逼武清,在武清驻扎的两千多明军士兵,甚至连撤回京师的念头都没有,直接是出城投降,交出武器之后,各回各家。
    他们本来就是当地的民户抽取丁壮凑出来的部队,一来是不愿意拼命作战,二来河间府那边传来的种种见闻,感觉山东还是不错。
    大军出动,总要有粮草和辎重补给跟随,四个团八千多人,又是对弹药依赖很大的部队,这么轻师冒进也是有些莽撞了。
    京师一些有心的勋贵大佬都是派人在盯着被胶州营点名那几县的状况,看见山东的部队这么大摇大摆,不管前后的过来,都是有些鄙夷,心想,如果山东的行事就是这么莽撞的话,还真是要再等等才表示自己的态度。
    接下来的事情就让他们目瞪口呆了,那武清县已经是提前设置好了兵站,在城内城外为漕运服务的仓库中,堆满了粮草,甚至还有弹药,地方上的民夫丁壮也是早早的安排完毕,若说是粮草一项,还可能是原来的储备,可这弹药,除却山东还有什么人用,这分明是早就准备好了。
    武清县一直驻扎着京营的部队,锦衣卫和东厂也有探子盯着,给胶州营筹备物资和募集民壮的人怎么大摇大摆的做出来的。
    武清如此,想必其余几个地方也是如此了,这样的趋势,山东的兵马莫说是兵精炮利,就算是没有大炮,恐怕开到了城下,城内直接就有人把城门打开了。
    做这些后勤工作的,自然在真定府晋州的柳家,现在柳清嵩已经算是胶州营系统的高级文官之一,听到大军要出兵顺天府,除却激动之外,柳清嵩也是等到了难得的卖好机会,说是兵贵神速,不如让柳家来承办此次的大军后勤。
    万余兵马的粮草给养,可是个极大的数目,柳清嵩派人给族长柳清扬送去急信的时候,还在信上单独说明,如果家里觉得开销太大,自己做官这么多年还是捞了点银钱,愿意贴补,这可是为了柳家的富贵做投资。更新最快w  a p。1 6 k
    柳清扬比柳清嵩看地更加明白,自从胶州营用他们柳家在北直隶做私盐的代理,并且打掉了山西高盛和之后,他们的生意已经是爆炸一般的增长,高盛和和草原上的那些买卖,大头差不多都被柳家和灵山商行联合吃下,赚了多少钱,柳清扬自然是心中有数,
    己在李孟起家的时候,没有去和其交往,现在已经了,如果将来胶州营得了天下,哪怕是占据北方,陕西那边的市场再分给柳家一点,那也是吃用不尽的富贵。
    现在操办军需,先不说其中利润如何,能依靠这个把自己家和山东的关系再拉近一点,那就是谢天谢地了。
    自然不用柳清嵩拿钱贴补,柳清扬甚至是停下了部分去往山西的生意,把所有能调集出来地力量用来筹备军资。
    柳家是北直隶数得着地大族,行商各处,又和各地的大族豪强关系不错,这次也是不惜工本的把这些关系都给动用了起来,柳家地头蛇的帮忙,加上早就是渗透极深的清查司山东盐帮和灵山商行系统,这才是有了让北直隶和京师人士瞠目结舌地场面。
    实际上,现在除却京师周围三十里之外,已经没有官府的探马在游荡了,刘元斌知道了武清地消息,还是靠着自己安排的哨探。
    现在尽管是在京师城外扎营,可刘元斌兵马所处的情况就好像是在野战一般,必须要战战兢兢的扎营,并且派出哨探不停的在外面打探,这也是让人很难堪的局面,明明是在内线,可就如同睁眼瞎子一般。
    腊月二十三,在很多地方,这个被称为小年地日子等于正式宣布春节的开始,可现在地京师哪有一点过年的气氛。
    京师东边刘元斌地大营更是戒备森严,已经不许士兵轻易外出,完全是一副风雨欲来的模样。
    可在这样紧张地局面下,提督京营太监刘元斌居然在会客,随着情势的紧张,握有京师内外最强一支武装力量的刘元斌地位一下子高了起来,他的楚军其他人也调拨不动,就算要撤换他也要考虑哗变的危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