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六一-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余安定叹道:“王爷有所不知,前不久苗大人遭了清妖杀手暗算,身上中了一箭,险些被伤了性命,这会儿只好躺在床上休养。所以只好派末将出城迎接,还望王爷见谅。”
陈玉成吃了一惊,忙道:“没想到清妖如此卑鄙,不知苗兄弟伤势如何了,可有大碍否?”
余安定道:“王爷不必担心,苗大人已无性命之忧。王爷若是体念,不如这就随末将进城去看望苗大人吧。”
陈玉成遂决定率军入城,余安定却道:“王爷莫要见怪啊,苗大人坐守寿州,这里多年未经战火,突然进来这么多人马,只怕惊扰了城中百姓,弄得人心惶惶就不好。依末将看,就不如让弟兄们先在城外安营,末将让他们送来酒肉粮米,先休整休整再说吧。”
陈玉成带兵向来以军纪严明著称,平素严禁惊掠黎民百姓,听这余安定所说不无道理,便决定只带着杜宽等二十多人进城会见苗霖沛,余下两人千多士兵全部在城外驻扎。
寿州城中一片繁华,市井之间好不热闹,两淮一带多年的战乱,使得很多流离失所的官绅百姓逃到了这座暂时还算比较安安的城市避难,同时也造就了寿州城的繁荣。
陈玉成看着这热闹的街市,脸上又重现出往昔豪情,忍不住向众人道:“寿州人多粮多,有了这片好地方做依托,本王北伐的宏图大业指日可待了。”
余安定忙是随声附和,而杜宽等随身将士却是心存疑惑,只碍于陈玉成心情极好,故不敢出言扫其兴致。
不多时余安定领着陈玉成等一行人来到一座大宅,说是苗霖沛早先就为陈玉成准备好的英王府,请他先在这里休息一下。陈玉成见苗霖沛想得如此周到,警剔之心一扫全无。连日来奔逃不停,身心也疲惫已极,便听从了余安定的安排,入住这王府中更衣沐浴,吃饭睡觉,休息了整整大半天。
傍晚时分,还不见余安定前来,这时起,陈玉成才有一点不安之心。这时杜宽神色凝重,匆匆而来,低声道:“王爷,情况有些不妙。末将见那姓余的一直不出现,刚才便想出府去打听一下,岂知门口不知何时竟多了数百守卫,他们怎么也不肯让末将出府。”
陈玉成神色一变,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在堂上来回踱了几步,沉声道:“事已至此,千万不可慌张,咱们只装作什么也不知道。你速去叫招集其他弟兄,咱们翻墙而出,悄悄潜出城外与大队人马回合,趁其不备一举夺下寿州城。”
陈玉成不愧为一代名将,临时决断还算冷静,不过,为时已晚。只听一阵喧嚣之声,数百寿州团勇一窝蜂的闯入了府内,将陈玉成等人迅速的包围在了大堂之中。
此时此刻,陈玉成的一颗心跌到了绝望的谷底。他再也无法保持冷静,冲着来人吼道:“余安定在哪里,苗霖沛在哪里,快给本王滚出来说个明白!”
人群中让出一条路来,余安定身披战装,手扶大刀笑着走了上来,向着英王微施一礼,道:“王爷莫怪,苗大人对王爷并无恶意,他只是见大清洪福齐天,盼望着能与王爷一起共享大清洪福。”
陈玉成还未开口,身边杜宽已是怒不可遏,上前指着余安定鼻子斥道:“忘恩负义的狗东西,英王待你不薄,你竟敢背叛出卖他,你——啊!”
杜宽话未骂完,余安定手一挥,埋伏在侧的数十名弓箭手同时放箭,可怜那杜宽瞬时间被射成了刺猬,当场倒毙于地。
眼见杜宽惨死,其他人惊怒万分,纷纷拔刀欲拼死一战。这时,陈玉成脸上的怒容褪去了,他手一挥挡住了愤怒的弟兄。他眼都不眨一下的盯着余安定,那个背叛之徒尽管一脸的笑容,但却不敢正视着英王的眼睛。
陈玉成冷笑了一声,笑声中充满了不屑,冷冷道:“你要的是本王的人头,他们都是与你出身入死过的兄弟,如果你还有一点良心的话,就保他们一条性命吧。”
余安定不敢再笑,向外让开一条路:“王爷,请吧。”
“王爷,王爷……”众人泪如雨下,皆跪在陈玉成脚下,磕头不断。
陈玉成扫了众兄弟一眼,在数百人的包围之下,仰天大笑而出。
悲笑如秋,英雄没路。
第六十一章 楚军
千里之外,上海,巡抚衙门。。
李鸿章走向书房,将一封信递给正在批复政务的曾纪泽,“刚刚送来的,是老师的来信,想是有要事,快看看吧。”
曾纪泽看了眼那信,却没有接过来,随意的说道:“不用看了,应该是陈玉成被灭了。”
李鸿章一怔,神情却似不信,曾纪泽笑道:“不信的话,你可以拆开来自己看。”
李鸿章便就把信拆开,当着曾纪泽的面将信中内容细读了一遍,表情渐渐变得惊骇万分。信读完,李鸿章抬起头,难以置信的看着曾纪泽,一脸的不可思议。
曾纪泽却相当的坦然,俨然一副超然之状,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与控制之中,“父帅信中都说些什么?”
李鸿章从惊叹中回过神来,才道:“老师他按照你的计划,令寿州团练苗霖沛设下引诱之下,已于不久之前成功的活捉到了陈玉成,老师还说……”李鸿章按捺不住心头的惊讶,抛开信问道:“劼刚,你真是太了不起了。那陈玉成跟咱们湘军对着干了这么多年,三河之役差点把湘军尽灭,你设下这奇策活捉此贼,可真是立下了奇功啊。佩服,我李鸿章由衷的佩服你!”
李鸿章心情激动,敬佩之心溢于言表,当即拱手作了一揖,以示此刻的佩服之情。
能得李鸿章这般绝赞之词,当今天下恐怕难得几人,曾纪泽自然是受用不已。不过他深知做事要高调,做人要低调之理,便是自谦道:“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我只是想那苗霖沛乃反复无常的小人,寿州离庐州又不远,似乎可以利用此人引诱陈玉成上钩罢了。没想到就真的成功了,应该还是父亲部署得当之功。”
李鸿章知他是在谦逊,自安庆与曾纪泽接触之今,他已深刻的认识到,这位曾大公子的才华与见识都远胜于己,他日所建的功业,只怕不在其父之下。能辅佐此等不世奇才,将来的功名地位如何,还真无法预料。
李鸿章感慨过后,道:“陈玉成部灭亡,皖北粤匪扫尽,则长江两岸尽为湘军所据,没有了后顾之忧,老师便可督大军顺江而下,直取金陵。我估计过不了多久,洪秀全必扫召李秀成率军回援金陵,到时苏杭的粤匪实力必减,正是咱们淮军反攻的大好时机。”
曾纪泽点头称是,他比李鸿章更想加快反攻的节奏,因为提前发动反击,就能提前收复江浙失地,而这些收复的失地,都将成为他淮军的地盘。曾纪泽不但要与太平军争,还要同另一股正在迅速崛起的势力争。这股势力,就是左宗棠的楚军。
1860年,左宗棠奉诏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不久受命在长沙自募湘军约5000余人。不久后又在曾国藩的推荐下被清廷任命为浙江巡抚,遂率所募人马入江浙,故当时曾纪泽在安庆大营时,并未见过左宗棠。
左宗棠天生狂者,军事才华不在曾国藩之下,一旦入浙,立即将左系湘军更名为楚军,并大力扩展人马,严格训练,人马猛协到了2万余人,比曾纪泽的淮军还要多。
羽翼丰满的左宗棠,在1月初,当曾纪泽的淮军才刚刚抵达上海时,便已经展开了对浙江太平军的反攻。
太平天国的覆灭忆成定局,介时曾国藩必不顾一切反对之声,强行要裁撤湘军。到那个时候,曾纪泽自然可凭手握淮军的实力,左右湘军的命运,进而改变历史的进程。然而,左宗棠楚军的存在,将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将在一定程度上将定着曾纪泽下一步计划的难易。
想要弱化左宗棠的影响,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减缓楚军发展的速度,所以,曾纪泽才想抢先夺取本该属于左宗棠的地盘。
5月初,陈玉成兵团覆灭后不久,曾国藩即挥师东进,接连攻克长江两人岸要塞,大军进逼金陵。洪秀全不得不连发诏令,命李秀成回师西援天京。5月中旬,在洪秀全再三严厉催逼之下,李秀成只得撤上海、太仓之围,率部回到苏州,与众王共商回援天京之议。主力撤退之后,太平军在上海外围的兵力所剩无多,被迫由进攻转为了防御,这就给了淮军扫清上海外围之敌的有利机会。
在经过四个月的募兵与训练之后,丁日昌为曾纪泽又组建了三个团,约一万余人的兵力。新组建的六、七、八团之中,有太平军投降的士兵、有地方团练兵勇,有商贩农民,也有少部分读书人,总之成份相当的复杂。
曾纪泽以胡雪参、张树珊、向望海,分别担任各团团长,并挑选新军中较为出色者担当下级军官。并责令包括团长在内的三团排以及军官,全部进入黄浦军事学堂进修,对他们进行了全方位的西式军事训练培养,以及思想文化教育。而后,又令这些新军军官,配合军校的洋教习,对所辖的新兵进行训练。
由于战场形势的变化多端,曾纪泽需要将新建的三个团马上投入到战斗之中,故而只能采取连打仗,边培训的方式。为了这些军官们的培训成果,曾纪泽特意在黄浦军事学堂的大操场上举行了一次阅兵仪式。
一队队扛着先进枪械的学员,迈着整齐的步伐从阅兵主席台前走过,他们口中高喊着曾纪泽为黄浦军事学堂写下的校训“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以保卫国家为荣誉”,士气精神颇为旺盛。
这些学员们的步迈虽然比不上当代军人整齐划一,但这并不是曾纪泽所看重的,令他感到欣慰的是从学员们身上看到的那种振奋的精神,热血的气势。从他们的眼神中,曾纪泽不光可以看到决心与意志,还可以看到智慧的光辉。这不仅仅与八旗、绿营兵的愚蠢、萎靡有着天壤之别,甚至比强悍的湘勇也更胜一筹。
在这些学员的身上,曾纪泽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与希望。
“我的曾校长,你给的时间太过短暂,我只能把这些学员们训练成这样的效果,希望你不会太失望。”站在曾纪泽身边一同检阅的戈登总教习显然对他的训练成果不是太满意。
“恰恰相反,我很满意。你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先进的军事素养灌注在他们的身上,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要知道,毕竟我们这个国家的人民还不够开明,接受新鲜的思想并不是那么自然而然。少校先生,看来我聘请你做这所军校的总教习,确实是一个明智的决定。”曾纪泽给了戈登最高的评价和最真诚的鼓励。
戈登马上来了信心,昂着头说道:“我相信我的这些学生们,会在校长你的平叛之战中,发挥最出色的指挥,并成为淮军每一名士兵的楷模。”
曾纪泽笑了笑,“希望如此,不过,真正的战争才是检验他们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就让们就拭目以待吧。”
第六十二章 行刑
就在收到李秀成亲率大军回援天京的第二天,曾纪泽便下达了反攻的命令。。刘铭传、张树声、周盛波,以及新建胡雪参、张树珊、向望海共六团淮军,分别由青浦、奉贤、松江一线,向浦西、沪东南之太平军发起了反攻。
太平军的优势在于进攻而非防守,而他们英勇的进攻又是建立士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