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学批判-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是在于对文化个性与共性认识的基础上,徐复观展开了他的文化比较研究。
他认为,就整体而言,西方文化为“知性”文化,中国文化为“仁性”文化。前者“把人演化于自然之中”
,后者“把自然演化于人之中”。这两种文化特色的形成,都是与各自文明起源时所形成的性格有关的。
他说:“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发轫之初,其动机已不相同,其发展遂分为人性的两个方面,而各形成一完全不同性格。”
②又说:“希腊文化的动机是好奇,中国文化的动机是忧患。”
③
在徐复观看来,西方文化有两大来源,一是希腊文化,二是希伯来文化。但对近代西方人来说,希腊文化的传统更是
①《学术与政治之间》,第90页。
②徐复观:《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第56页,八十年代出版社1979年版。
③《徐复观杂文——记所思》,第87页,时报文化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
…… 405
新儒学批判383
主要的。希腊人出于好奇的动机,而关注自然,因而形成“知性”文化。在此种文化里,人们将自然当作外物来研究,人与自然未能洽融一体。同时,由于对知性的强调,他们有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大约从苏格拉底开始,希腊人开始由对自然的关注转为对人的关注,但是依然以知性为主。所以在此种文化里,知性被认为是美的和善的。
而中国文化则是“对人的忧患负责而形成发展的”
,所以是“仁性”文化,或曰“人本主义的文化”。所谓“对人的忧患负责”
,徐复观作了两点说明。第一是对自己人格的负责。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因而要克去人心(一般生理之心,动物之心)
,发扬道心(即所谓“克己复礼”)
,以完成人格的尊严,使个人的起心动念,都从人心的小我中净化出来。“戒慎乎其所不见,恐惧乎其所不闻”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居处恭,执事敬”等古训,就是强调对自己人格的负责。第二是对人类的负责。所谓“道心”
,是从“恻隐之心”去把握,去“仁”上面完成的,因而人格的完成,不仅是对个人的负责,同时即须对人类负责。
“悲天命而悯人穷”
、“大畏民志”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等古训,就是强调对人类的负责。孔子所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是指的这个意思。
这种“仁性”文化,徐复观有时又称之为“心的文化”
,认为“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指出这个价值根源是来自人生命的本身——就是人的‘心’”。又说:“中国文化最基本的性
…… 406
483新儒学批判
格,可以说是‘心的文化’。“
①由于看重“心”的安顿和提撕,故中国文化不大重视对自然的研究,没有走上科学的道路。
他说:“儒家精神中之所以没有科学,只是由道德实践性限制了思索的自由发展;由道德的主体之重视不知不觉地减轻了事与物的客观性之重视。但是这种限制与减轻,并非出于道德本身之必然性,而只是由开端时精神所向之重点不同,遂由人性一面发展之偏而来的,不自觉科学的成就,是人性另一方面的成就。”
②
上述两种文化,在徐复观看来,西方文化所注重的是“科学的世界”
,中国文化所注重的是“价值的世界”。这两种文化两种“世界”
,表面看来似乎是类型的不同,实则体现了层次的差异。仁性与知性,虽是“人性之两面”
,但“人的生活本身,不是在科学的世界,而是在价值的世界”。
也就是说,只有“价值的世界”才切近人之为人的本质,而“科学的世界”
,只有当它处于“手段”的地位上才具有价值。他说:“知能上的成就,可以给客观世界以秩序的建立。
但若仅止于此,则生命除了向外的知性生活以外,依然只是一团血肉,一团幽暗的欲望。以这样的生命主体面对着知能在客观世界中的成就,常常会感列自己并把握不住,甚至相矛盾冲突。“
③可
①《中国思想史论集》,第242页。
②徐复观:《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第76页。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70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 407
新儒学批判583
以看出,徐复观对于中西两种文化,仍然是按照中国传统的“体用”思想来看待二者关系的。
正是由于把中国文化的价值置于西方文化价值之上,所以徐复观对近代西方文明基本上持批判的态度。
在他看来,由于对科学的过分推重,近代西方人的价值观不是放在人上面,而是放在物上面,或者说,“人的价值,是通过物的价值而表达出来的”。此种文化形态,致以文化被物化,人性沦丧,精神分裂,最后导致本世纪的文化危机和“人自身的危机”。他说:“自产业革命以来,人世的一切光荣、权力,都集中在财富之上,财富不仅支配了人类一切的物质生活,并且也支配了近代人,尤其是美国人的精神生活。一切由伟大地宗教道德艺术传统所蓄积及所形成的价值世界,及由此价值世界而给与人类精神生活以深远意义,因而使人类得以保持各个人在生活上的主宰性、独立性、尊严性的传统,已逐渐变成财富的附庸,变成财富的奴隶,仰赖财富的鼻息,以维持在一座堂皇富丽地建筑物的角落中的地位。”
①
不过,徐复观反对西方科学文明,但并不反对科学知识本身。他的仁性与知性为“人性之两面”的观点,足可证明这一点。他认为,“仁性与知性,道德与科学,不仅看不出不能相携并进的理由,而且是合之双美,离之两伤的人性的整
①《徐复观杂文——看世局》,第238页,时报文化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
…… 408
683新儒学批判
体“。
①在他看来,西方文化的病根在于“人”
,中国文化的病根在于“物”
,相应的,其各自的医治之方也就应该在于调整好“人”与“物”的关系。具体说即是:西方人要“摄智归仁”
,即以仁来衡断智的成就和运用智的成就;而中国人则要“转仁为智”
,即从儒家的内圣之学开出科学的外王。所以他又认为,中国人当下的使命,一方面是发展科学,走民族富强之路,另一方面须发扬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秉着“对人类负责”的文化精神,将仁性文化推及西方世界,以救西方文化之弊。
(三)儒家人性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徐复观十分重视先秦思想的研究。
他写《中国人性论史》从周初写起,以儒道两家为主干。对于胡适“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和冯友兰“孔子实占开山之地位”两种说法,徐复观均提出了批评。他把儒家摆在道家前面论述,只是就学术发展的逻辑而定的,并非说一定是孔子在老子之先,或儒家形成于道家之先。他说:“我之所以把儒家安排在道家前面,并一直叙述到《大学》为止,乃认为儒家思想,是由对历史文化采取肯定的态度所发展下来的;道家则是采取否定的态度所发展下来的。先把由肯定态度所发展下来的思想,顺其发展的历程,加以叙述,这对于历史文化发展的线索,比较容易看得清楚。”
②
对于道家思想,徐复观有着不同常见的见解,在大多数
①《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第77页。
②《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序。
…… 409
新儒学批判783
学者那里,老子的思想主要是一种自然哲学,是一种宇宙观。
而徐复观认为,老子的思想主要是一种人性论,宇宙观不过是它的副产品。在他看来,儒家由道德法则性的天,向下落实所形成的人性论,以孔子孟子的学说为中心,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但由宗教的坠落,而使天成为一自然的存在,则功在老子。
“老子思想最大贡献之一,在于对此自然性的天的生成、创造,提供了新地、有系统地解释”。
在这一解释之下,才把原始宗教的残渣,涤荡得一干二净,中国才出现由合理的思维所构成的形而上学的宇宙论。不过,老学的动机和目的,并不在于宇宙论的建立,而依然是由人生的要求,逐步向上面推求,推求到作为宇宙根源的处所,作为人生的安顿之地。他说:“道家的宇宙论,可以说是他的人生哲学的副产品。
他不仅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发现人的根源;并且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决定人生与自己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
所以道家的宇宙论,实则道家的人性论。
因为他把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安放在宇宙根源的处所,而要求与其一致。此一方向的人性论,由老子开其端,由庄子尽其致,也给中国尔后文化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①
在徐复观看来,殷周之际的人文精神的萌芽,基本动力为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贯注当时各大思想流派之中。
先秦道家,也是想从深刻的忧患中,超脱出来,以求得人生的安顿。其开山人老子,同孔子一样,生活在礼崩乐坏的大变
①《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325—326页。
…… 410
83新儒学批判
局时代。在社会的大变局中,人们感到既定的社会秩序和传统的价值观念,皆随社会的转变而失去效用,于是要求在变局之中,寻求一个不变的“常”
,以作为人生的立足点,因而可以得到个人及社会的安全长久。这是老子思想最基本的动机。所以我们从《老子》五千言里,屡屡看到“常”
、“长久”等字眼。但是,老子对社会政治由变局而来的危机感和忧患感,不是向前克服,而是向后退避。又由于他认为到现象界无一不变,无一可以长久,亦即是无一为安全之道。
“于是他便从现象界追索上去,发现在万物根源的地方,有个创生万物、以虚无为体的‘常道’。这样,便使他的思想,由对人生的要求,而渐渐发展成形上学的宇宙论”。
此种宇宙论表明,人也是从不变的常道来的,也是常道的一部分;常道是最长久最安全的地方,人只要能够“体道”
,即与道合体,便有了长久。有了安全。于是,老子也就“转而用形上学的宇宙观以建立他的人生论”。
①
老子的思想直接为庄子所继承,但是庄子又不同于老子。
他们的区别是:第一,老子的宇宙论虽然是关乎人生的,但他所说的“道”
、“无”
、“天”
、“有”等观念,则主要是一种形上性格,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人只有通过自己向这种客观存在的观照观察,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