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 >

第11部分

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第11部分

小说: 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5。淝水之战

以苻坚为王的大秦,从表面看,势力强大,超过东晋。已经继承王位20多年的苻坚,现在日思夜想的是降服晋朝,统一天下。

然而王猛却于几年前去世了,此时的大秦,没有一个人能比王猛的才智。东晋虽然兵没有大秦多,但朝廷由谢安辅佐,谢安推行宽厚仁爱的措施,深得民心,朝廷和睦,晋室逐渐兴旺起来。

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苻坚决定要攻打东晋。出兵之前,他想听听大臣们的意见。秘书监朱彤善于阿谀奉承,说:“陛下御驾亲征,所到之处,必然高山低头,河水让路,有征无战。晋国主子或投降或逃亡,此举定能统一天下,创建万古伟业!”。

朱彤的一番话,说得苻坚心花怒放。但大多数人却与朱彤观点不同。尚书左仆射权翼,有理有据地反驳朱彤的言论,他说:

“晋国虽弱,但君臣和睦,况且有谢安、桓冲等杰出之人,故此时伐晋不妥。”太子左卫李石越立即赞同权翼的看法,补充说:

“晋国的百姓也拥护朝廷,而且有长江天险可守,臣夜观天象分系镇星守斗牛。说明福地在晋。所以,现在伐晋凶多吉少,愿陛下等待机会,再出师不迟。”。

苻坚的弟弟阳平公苻融也反对此时伐晋,并且说了三条理由,苻坚还是听不进去,说:“朕屯兵百万,粮草如山,以胜兵追穷寇,岂能不胜?”苻融又说:“大军一出,朝中空虚,遍布朝廷内外的鲜卑、羌、羯各族起事就不好办了。”苻坚不以为然,说:“我对他们恩重如山,他们感恩报德尚不及,岂能恩将仇报。”。

苻融见苻坚如此顽固,只好使出最后一招,把王猛临死之前说的话又重新提起:“东晋虽居江左,却是晋朝正统。他们与邻国和睦相处,国内百姓生活也很安定,臣死以后,陛下不要攻打晋国,鲜卑、羌虏才是后患。”。

王猛在世时,句句千斤,但现在他已去世7年,苻坚也就不以为然了。仍然武断地下令出师伐晋。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八月十一日,苻坚亲自率领百万大军出征,战旗猎猎,刀光剑影,前后延续达一千多里,其势空前。

东晋朝廷得到大秦出兵伐晋的消息,慌作一团,孝武帝召集众臣商讨对策。唯有谢安不惊不慌,很坦然地阐述了“有道”与“无道”的关系,也就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辨证关系。指出,两国交兵,无道必败。大秦无端进攻大晋就是无道,而且违背民意。

我们抗击侵略,是有道抗无道,必定胜利。这谢安可不是一般人物,曾隐居东山,后被重新起用。“东山再起”,就是由他而演变出的一句成语。

谢安的话,鼓舞了多数大臣的志气,最终统一意见,出兵抗秦。孝武帝任命谢安为全国统帅,负责抗秦之事。

秦军大兵压境,晋朝百姓人心惶惶。但谢安稳如泰山,不是下棋欣赏歌舞,就是游山玩水,神态自若,他有意让老百姓看见他的举止行动。老百姓见谢安这样镇静,也就安下心来,京城刚刚出现的混乱局面不扫自除。

谢安见是时候了,连夜召开军事会议,主要将领谢石、谢玄、辅国将军谢谈谢安之子、西中郎将桓伊、龙骧将军胡彬、刘牢之等均参加会议。谢安让龙骧将军胡彬率5000水军守寿阳,让谢石、谢玄带兵8万北上阻止秦兵。其他将领也一一予以部署。

众将领见主帅谢安神态自若,毫无惧色,也有了信心,领命而去。

胡彬率5000水军从淮河西行,赶赴寿阳,但走到硖石今安徽凤台县西南,听到寿阳被秦军苻融攻占的消息,便随机应变,决定驻扎硖石这个要地。

秦军征南大都督苻融攻下寿阳后,紧接着派兵包围了硖石,又派兵5万由大将军梁成率领攻占了洛涧今安徽怀还县东南。

苻坚打了几次小胜仗,便以为晋军不堪一击,命令尚书朱序前去劝降晋将谢石,想不费兵力而使东晋归顺。

但这朱序原本东晋降将,见到谢石以后,却鼓励他立即提出兵攻秦。谢石心中有了底,增加了勇气,派刘牢之率领5000名精兵于夜间进攻溶洞的梁成大军。

梁成听说苻坚派人去谢石处劝降,以为定会成功,便放松了警惕,不是骑马打猎,就是饮酒作乐。这天夜里喝得大醉,正在熟睡之时,刘牢之率军杀入秦营。秦军没有准备,有的在梦中被杀,有的来不及穿衣就逃命。梁成慌忙组织人马反抗,已经晚了。先是中了一箭落马,又被刘牢之砍了一刀身亡。梁成的副将王显只带着十几个人逃回。

苻坚听说梁成的5万大军被晋军几千人马杀得几乎全军覆没,不由大怒,下令将王显斩首。

正在这时,苻坚得到报告,围攻硖石的军队也被晋军打败。

苻坚大惊失色,脱口说道:“想不到晋军竟然如此厉害!”。

当天夜里,苻坚又听说秦军在淝水东淝河,从合肥向西北到八公山南汇入淮河吃了败仗,还听说晋军作战勇敢,一人顶秦军几十个人。苻坚这才后悔,自言自语地说:“早知道晋军这样厉害,寡人何必兴师动众,自寻烦恼呢!”。

第二天一早,众将陪同苻坚在寿阳城头观望晋军动态,只见淝水对岸战船密布,旌旗飘扬,士兵正在练习拼杀,喊声震天,斗志显得十分旺盛。苻坚心里胆怯起来,问苻融晋军有多少人马。苻融说有十万多人。苻坚又向远处八公山上眺望,只见森林中影影绰绰埋伏着许多晋兵,不禁大惊道:“啊!山那边也是晋兵,只这一处就有十万兵马,谁知山后有多少人呢?”。

苻坚回头看见朱彤,顿时来了气,当时就是他鼓动出师伐晋,于是说:“你不是说晋军兵微将寡,出师必然有征无战吗?

为何晋军英勇善战,如此强大?”朱彤吓得躲到一边,哪敢吱声。

事实上,八公山上没埋伏一兵一马,只是苻坚连吃败仗,心里恐慌,居然把山上的草木误以为是晋兵,这就是成语“草木皆兵”的由来。

秦军吃了亏,变得聪明一些了,不再轻敌,坚守不出,专等后续大军到来。而晋军谢石、谢玄,最怕秦军大军赶到。谢玄想了一个激将法,派人给苻融送去一信,大意是:将军率百万之众攻打晋国,只洛涧一战便龟缩不前,有失秦国大将风度。如果敢交战,就退后一箭之地,腾出一块交战之地,让晋军渡过淝水,再决胜负。

苻融拿不定主意,就找苻坚商量。苻坚马上有了主意,说:

“兵不厌诈,我军虽然后撤,但等晋军渡河之时,再迅速反击,把晋军消灭在淝水之中。”。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十一月,这天早晨,是双方约好决战的时间。苻坚亲自指挥战斗,手向空中一挥,大声命令:“撤!”此令一下,秦军转过身去,竞相撤退。淝水东岸的谢石、谢玄见状,立即命令晋军渡河。胡彬率领一万名水军乘船由深水渡河;刘牢之率领一万名兵上乘铁骑由浅水处涉水前进。

这时,苻坚认为反击时刻到了,便命令秦军杀回。但秦军大多是强迫入伍的老百姓,谁也不愿替秦王送死,只是一个劲儿地后撤。朱序又趁机大喊:“秦军打败了!”于是有人跟着喊秦军败了。不明真相的兵士闻听,拼命逃窜,自相践踏而死伤者难以计数。

苻坚已无能为力,骑着马从荒野小路逃跑,听到风声和鹤群的叫声,也以为是晋兵追来了,这就是“风声鹤唳”成语的来历。

这一仗,晋军以少胜多,8万人战胜百万人,这就是着名的“淝水之战”。

26。魏孝文帝迁都

冯太后一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亲自执掌朝政大权,继续实行政治改革。

孝文帝年轻的时候就很聪明,念了不少书,对汉族文化有较深的了解。他知道,要使北魏富强,必须抛弃民族偏见,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为了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的联系,便于进攻南朝,统一中国,他决定迁都洛阳。

迁都是件大事,关系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切身利益。守旧派贵族留恋旧都的田地财产和奢侈的生活,害怕迁都会改变生活方式,强烈反对迁都。孝文帝为了迁都,定下了一条妙计。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秋,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万南征。队伍到洛阳,孝文帝带领大臣们参观西晋宫殿的遗址,他指着那满目荒凉的景象,对大臣们说:“西晋的皇帝不好好管理国家,国家灭亡,宫殿荒废,看了真让人伤感。”他触景生情,朗诵起《诗经》中《黍离》这首诗来。“黍”是谷子,“离”。

是指植物长得很茂盛的样子。据说,当年东周大夫回到西周的镐京,看到旧日宫殿的遗址都种上了茂盛的谷子,感到十分哀伤,就写下了《黍离》这首诗。孝文帝朗诵完毕,还掉了几滴眼泪。

那时候,洛阳正是秋雨绵绵的季节,跟随的文武大臣们,对太武帝拓跋焘南征刘宋,战败逃回的情景,还记忆犹新。他们担心这次南征的结果也像过去一样,劳民伤财,毫无收获。

正当大臣们忧心忡忡的时候,孝文帝突然下令立刻向南进发。他来到军前,文武大臣们见孝文帝真的要南进,都一齐跪下,俯首在地,请求停止南进。安定王拓跋休代表大家向孝文帝诉说了南进的利害。孝文帝说:“我们这次南征,兴师动众,成功或失败,影响甚大,这点我是清楚的。你们既然不愿意南下,那就得听我的话,把国都从平城迁到这里来,等将来有机会再灭亡南朝,统一全国。”南安王拓跋桢赶忙说:“只要陛下停止南进,我们一定赞成迁都洛阳。”一时间,停止南进的消息传遍全军,大家都高呼“万岁”。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了。

孝文帝怕留在平城的大臣们反对迁都,就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去做说服工作,又派贵族于烈留守平城。

事情果然不出孝文帝所料。拓跋澄回到平城,一说迁都洛阳的事,鲜卑贵族们都纷纷表示反对,许多人痛哭流涕,有的甚至表示死也不离开平城。拓跋澄再三解释迁都的好处,仍然有少数人反对。第二年,孝文帝亲自回平城去说服他们,才使得多数人服从迁都的决定。

迁都后,孝文帝着手改革鲜卑的旧风俗,从各方面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他发动了约一百万人迁到洛阳附近地区,开辟新的牧场和耕地,采用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牧业生产。他下令废除鲜卑姓氏,采用汉姓,并且带头把拓跋改为元,把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一些鲜卑贵族的姓,被改为长孙、穆、奚、陆、贺等,穆、陆等姓被定为北魏的国姓,跟汉族大姓崔、卢、郑、王享受同样的待遇。孝文帝还鼓励鲜卑贵族同汉族大地主通婚,自己带头选了汉族大姓的女子作妃子,给五个弟弟娶了汉族大姓女子为妻,公主也下嫁给汉族的大姓。他又叫鲜卑人改穿汉人服装,学习说汉语,还向南方的齐朝借来四书五经等书籍,派人抄写,供鲜卑贵族子弟学习。他规定,所有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都算作洛阳人,死了以后就葬在洛阳的北邙山,不许送回平城埋葬。

对这些改革,顽固守旧的鲜卑贵族当然不满意。他们暗中勾结起来,煽动字太子元恂发动叛乱。元恂打算乘孝文帝出游嵩山的机会,偷偷逃回平城,依靠守旧派占据平城搞分裂。孝文帝在去嵩山的路上得知这个消息,立即派人把元恂逮捕起来,亲自用鞭子打了他一顿。有些大臣替元恂求情,孝文帝回答说:“古语说:‘大义灭亲’我为了维护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