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明明白白做百万富翁 >

第8部分

明明白白做百万富翁-第8部分

小说: 明明白白做百万富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往往是在一些发展中或转型期国家,容易发生一些戏剧性的财富爆增事件。第一个被印上中国首富标识的牟其中在某种意义上便是一个游走在法律边缘的贸易贩子,他把四川的滞销罐头贩卖到俄罗斯,换回来几架后来一一掉下来的飞机。但是,在当时,只有像他这样的灰色商业活动才可能在中国迅速地聚敛起相当的个人财富。 
    如今已是英国首富的阿布在并不遥远的1989年,还是莫斯科机场的一个走私贩子,“他的包里装满了万宝路香烟、夏奈尔香水等违禁品,为了把这些东西带上飞机,他可真没少费劲儿,铤而走险地跟警察和安检人员斗了大半天智力才闯关成功。” 
    这样的故事太过粗劣,但是却发生在所有的体制转型国家中。这些首富的出没,为年龄普遍偏高的首富榜注入了一股充满血腥、草莽的丛林气息。 
    而事实上,在2005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除了俄罗斯的年轻寡头们之外,还有一些新的面孔冒涌出来,他们的出现似乎预示着新的财富理念正莽莽生成,新的创富通道正悄然打开。 
    在欧洲,没有哪个富豪比40岁的瑞士首富埃内斯托·贝尔塔雷利更迷人了。 
    他出生于豪富世家,祖父的公司在20世纪初创办,并且早早成为了欧洲最有声誉的生物制药企业;他31岁时正式接替父亲成为整个家族企业的国际公司的CEO;他不仅富有而且拥有才华,年轻、英俊、风度翩翩;他第一次率领内陆国家的帆船队参加世界上最知名的美洲杯帆船比赛就赢得冠军,不仅让该项赛事在150多年后第一次重返欧洲,还把它从吞噬金钱的无底洞拉了出来,改造成一场盈利丰厚的赛事……… 
    如果说埃内斯托·贝尔塔雷利的故事太过眩目而缺乏戏剧性,那么沙特阿拉伯的现任首富、48岁的阿勒瓦利德·本·塔拉勒却是另一个十分出人意料的“阿拉伯故事”。 
    塔拉勒是沙特上千名“酋长王子”中的一个穷小子。当他23岁开始做生意的时候,手头只有1。5万美元的起家费。他及时预见到政府依靠石油美元实施的高福利政策,将大大刺激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就在首都利雅得买下了两大块地产。这些土地成为他走向地产的开始,而到今天,他已成为沙特阿拉伯首都最大的私有地产拥有人。目前塔拉勒的总资产高达237亿美元,名列2005年福布斯排行榜的第五位。 
    今天的塔拉勒除了一身的阿拉伯服饰外,已经很难嗅出沙漠的气味了。连“股神”巴菲特都在一封信中谦逊地说,“有时候,他们管我叫华尔街的‘塔拉勒’。” 
    刚刚当上台湾首富的郭台铭则是华人巨富的希望。新的全球富豪榜上,他的资产已经超过87岁的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而一跃登顶。在此之前,华人巨富们的成长印烙着太多土地炒作、权钱交易、资源垄断的色彩,而郭台铭凭一己之力,在列强环伺的IT领域脱颖而出,使今日台湾成为全球信息科技代工产业的中心。他与沙特的塔拉勒、墨西哥的卡洛斯·萨利姆,当然还包括二十一年前已经登顶的比尔·盖茨等成为首富群体中的科技和资本新贵。 
 
    “死而富有是一种耻辱” 
 
    当财富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的消费和享受之后,它的拥有者将如何处置,这是一个比创造这些财富更为艰难的命题。 
    从来没有人因为富甲一时而长久地被人们纪念,相反,人们常常提起的是他对待财富的态度及相关的细节。当代商业调查公司的奠基者乔治·盖洛普博士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人们对历史上有些人物念念不忘,有时并非由于他们的政绩如何、战功多大、拥有多少财富,而只因为他们的有些性格上的细微特点。” 
    现在正被我们仰望着的这三十个首富,在性格上确乎非常像一枚硬币:低调、坚硬、圆润,貌似不近人情。他们中间,只有一位——以色列女首富——有过三次婚姻经验,五位有两次,其余均为一次。家庭的稳定与和谐,看来始终是财富得以循序累进的前提。拥有欧莱雅的法国女首富利利雅娜常对她的朋友们说,维持了50年的美满婚姻才是她一生中最大的财富,相对于财富而言,婚姻对于一个女人才更有意义。“在沉默之外,这个家族所追求的是生活中的朴实无华以及明慧睿智”,这个评论适合利利雅娜,也适合很多首富家庭。 
    在这三十个首富中,没有科学家、没有作家、艺术家,甚至没有出名的艺术鉴赏家,如果一定要算一个的话,倒是意大利的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这位少年时在音乐船上卖过唱的富豪兼总统,在2001年曾出过一盘他的情歌专辑。首富很少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前任英国首富威斯敏斯特公爵便对自己有个“最好的描述”:杂而不精,什么都懂点,什么也不精通。或许,这种杂家的职业姿态使得首富们能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于财富本身。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不避讳对文化和品位的轻视。澳大利亚的首富帕克·克里是一位与默多克齐名的传媒大亨,他坦然承认自己,“喜欢电影和体育,藐视艺术性的、高雅的东西。讨厌文学和美术,认为去悉尼歌剧院听场音乐会纯粹是活受罪。从不读书,因为从小就有阅读困难症,书房里放着的是大量的电影录像带。” 
    一定要为这些富豪寻找一个共同的精神特质的话,就是他们无一例外地将财富与慈善结合在了一起,无论是发自内心的,还是做给世人看的。 
    一半以上的首富是他们国家中最大的慈善捐赠人。比尔·盖茨已经宣布,将在身后将所有名下资产全部捐献给慈善基金,只为三个子女各留一千万美元。 
    有人曾经用马斯洛的生命需求理论解释富人们的慈善举动。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则认为,在中产阶级仍很落后的国家,都曾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盛行不择手段地通过赚钱牟取私利,这几乎是一个无法超越的阶段。而成熟商业社会的标志则是,人们从物质的追逐中脱离出来,开始去发掘生命中另外一些抽象、形而上的价值。一个国家如此,任何个人也不例外。 
    在韦伯那本结构并不严密、却影响极其巨大的著作中,他第一次揭示了“禁欲主义”新教伦理与商业精神的渊源关系,他论证了为什么很多企业家毕生为积累财富而奋斗但他们对这笔财富的消费却不感兴趣。韦伯认为,那种源于达尔文宿命学说的生命观念,使得那些人勤俭、自律、诚信、清洁、对单纯娱乐非常厌恶,对劳动的热爱对应成为“上帝感召中的使命感”,他称之为“新教精神”,而这正是现代西方经济成功的精神起源。 
    韦伯的这些论述在这些首富身上得到了最生动和准确的体现。如果要用卡尔·马克思的话来表述,那么,这些首富则用一生实践了他的这句名言:“劳动是人的本质,真正的本质。”事实上,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物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丰富和不可思议,而人类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则面临越来越急迫和严厉的拷问。一百多年来,几乎所有的财富拥有者都被迫直面这样的困扰。 
    二十世纪初的美国首富安德鲁·卡内基由一个纺织女工家的穷小子成长为一代钢铁大王,他在晚年把绝大多数时间都投入到了慈善和宗教事业之中,今天在美国各地,你到处可以看到卡内基捐献的图书馆、博物馆。与他同时代、一手打造了华尔街的美国金融家J·P·摩根在晚年大量购买艺术品用于捐赠,死后仅留下数千万美元,当洛克菲勒得知这个数字后说,“摩根都算不上是一个富人。”而洛克菲勒,在商场上是一个小气、冷酷无情的人,却在晚年,他也捐出了绝大多数的财产,在遗嘱中他说,“死而富有是一种耻辱。” 
 
    卡内基、摩根和洛克菲勒是幸运的,他们终身沉迷金钱游戏,享受到了其中的刺激、惊险和快感,然后在临死之前,他们终于找到了游戏的答案。 
 
    财富是什么?我们可以用财富去买到什么?生命中有没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这些问题,横亘在每个人的面前,任何人的一生都绕不开去。在这一点上,你、我和首富,正是处在同一条答题线上。 
 
    【注】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为2005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的30个国家和地区的“首富”。其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欧洲——瑞典、意大利、英国、俄罗斯、西班牙、德国、荷兰、瑞士、法国、希腊;亚洲——日本、沙特、以色列、韩国、印度、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澳门;大洋洲——澳大利亚;美洲——美国、墨西哥、加拿大;非洲——南非、埃及。 
 
 
 
                                结  束 语
 
我个人认为:身体是最重要的的本钱,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一味求财,那么健康就会离你而去,到那时就悔之晚矣。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做自己乐意的事情,才是幸福快乐的人生。光是用金钱堆积起来的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愿所有看过我文章的朋友都能生活快乐,无忧!!


     完结

【由。。【】整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