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日出日落三八线 军事 >

第18部分

日出日落三八线 军事-第18部分

小说: 日出日落三八线 军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巾给老大娘擦干眼里的泪珠。
  一条条宽平的公路上,到处散弃着一堆堆美国军装、皮鞋、徐着白色星徽的美军铜盔、
  文件和军用电线。火车站还堆积着敌人没来得及搬运的装甲车和火炮、整车皮卡宾枪和自动
  步枪。铁道两边堆着山一样的罐头和粮食。
  16日西线敌人全部撤至“三八线”以南,美第8 集团军司令沃克在途中因车祸身亡。
  同日,志愿军进逼“三八线”。
  12月24日,第二次战役胜利结束。这次战役胜利之大,是毛泽东没有预料到的。这次
  战役,沉重打击了敌军主要集团,歼敌3 .6 万多人(其中美军2 .4 万多人),收复了三八
  线以北广大地区,并解放了三八线以南的瓮津、延安半岛,迫敌退到三八线以南转入防御,
  从而扭转了朝鲜战局。
  志愿军出国前,毛泽东曾经设想在龟城、泰川、德川、宁远、五老里一线构筑阵地坚
  守,半年以后再谈攻击问题。现在,志愿军出国两个多月就打到了三八线,毛泽东是很高兴
  的。他于12月18日起草的一份给各中央局、各大军区的电报说:在志愿军的作战经验中证
  明,我军对于具有高度优良装备及有制空权的美国军队,是完全能够战胜的。“
  第一次战役“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第二次战役“迫使敌军转入防御,从而扭转了朝
  鲜战局“,对于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具有关键意义。
  此役如果志愿军失败,那么战争的结局也许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换句话说,中国军队
  在清川江、长津湖一带一举击退了美国军队,便为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奠定了胜局,就象斯大
  林格勒保卫战是苏联卫国战争的象征一样,此役应被视为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的象征。
  第二次战役被西方军事历史著作列为本世纪海陆空决定性战役之一。英国牛津大学著名
  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博士撰写的《清长之战》一文结尾处写道:
  “中国人从他们的胜利中冒升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中国军队在清川
  江、长津湖一带赢得的军威,在其后3 年中一直良好地保持下来,从此以后,中国的军事威
  力就在世界大大小小国家的首都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中国人没有于1950年11月在清长
  战场上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会很不一样。“
  第五章 美国兵败如山倒 红星旗飘扬汉城
  (1 )毛泽东轻蔑地说:原子弹是吓不倒中国人民的。
  1950年11月30日,华盛顿,白宫。杜鲁门举行记者招待会,遭到连珠炮似的提问。
  杜鲁门谈到朝鲜局势时,引起了一场使用原子弹的风波。
  《纽约时报》记者安东尼·莱维罗问:总统先生,进攻中国东北是否有赖于在联合国的
  行动?
  杜鲁门答:是的,完全是这样。
  莱维罗问:换句话说,如果联合国授权麦克阿瑟将军向比现在更远的地方推进的话,他
  会这样做吗?
  杜鲁门答:我们将采取任何必要的步骤,以满足军事形势的需要,正如我们经常做的那
  样。
  《纽约每日新闻》记者杰克·多尔蒂问:这是否包括使用原子弹?
  答:这包括我们拥有的任何武器。
  《芝加哥每日新闻》记者保罗·利奇问:总统先生,你说的“我们拥有的任何武器,”
  是否意味着正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
  答:一直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我不希望看到它。这是一种可怕的武器,不应将其用
  之于和这场军事入侵毫无关系的无辜的男人、妇女和儿童。而如果使用原子弹就会发生那样
  的事。
  杜鲁门为什么挥舞原子弹呢?
  原来,麦克阿瑟在志愿军发动的第一、二次战役中连吃败仗,才如梦初醒,意识到志愿
  军不是少数部队,而是主力出击,急令美军全部撤退。第8 集团军司令沃克在后撤路上因车
  祸身亡,麦克阿瑟鼓吹的“圣诞节总攻势”变成了“圣诞节总退却”。敌人由进攻转入了防
  御。
  消息传回国内,美国报纸认为这是“继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最惨重的军事败绩,”不少人
  认为麦克阿瑟的“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是“历史上最大的愚蠢事件。”
  杜鲁门认为:朝鲜局势的发展已使“世界面临一次严重的危机。”
  美国的主要盟国英国、法国等普遍对朝鲜战争局势表示忧虑,更害怕战争进一步扩大而
  妨害其自身利益,削弱其在欧洲的力量。它们希望杜鲁门保证“朝鲜事件不至于把全世界搅
  进一场大战。“
  焦头烂额的杜鲁门为了寻找摆脱危机、挽回败局的出路,连续召开了一系列紧急会议,
  井同麦克阿瑟磋商。他们认为,朝鲜战争现在已是在完全新的情况下,和一个具有强大军事
  力量的、完全新的强国进行一次完全新的战争。但是,对战略重点的估计上出现不同的看法
  和主张。一种意见认为,欧洲至关重要,美国不应该陷在朝鲜而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主张
  “放弃朝鲜,把力量集中在欧洲”;另一种意见认为,现实的危险在亚洲,如果在亚洲失
  败,欧洲也就没有希望,主张必须在朝鲜取胜,麦克阿瑟甚至主张扩大战争范围,袭击中国
  东北机场,封锁中国海岸和利用台湾的中国人对付中国。
  英法等国则主张,战争在三八线停下来,谋求通过政治谈判结束战争。
  杜鲁门反复权衡,从其全球战略出发,决意保持其在朝鲜和整个亚洲的地位。
  11月30日这一天,杜鲁门发表声明,说:“联合国部队不打算放弃他在朝鲜的使命,
  将从3 个方面来应付新的局势,即坚持朝鲜战争、加强欧洲防务、加强美国军事力量。“
  随后,他把答记者问时暗示在朝鲜使用原子弹,以警告中国人。
  合众社者资深的记者梅里曼·史密斯认为,杜鲁门在这个敏感问题上走得大远了,他追
  问:总统先生,我想再回到刚才提到的原子弹的问题上。你说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我们
  清楚地理解了你的意思了吗?
  答:我们一直在积极地考虑,史密斯。这是我们的一种武器。
  国际新闻社记者罗伯特·狄克逊问:总统先生,这是不是意味着用以打击军事目标或民
  用……
  杜鲁门插话:那是军方人员将要决定的事。我不是一位批准这些事情的军方权威。
  记者提了几个问题后又回到原子弹的问题上。
  全国广播公司记者弗兰克·布戈尔策间:总统先生,你刚才说这有赖于联合国的行动。
  这是不是意味着除非联合国授权,否则,我们便不能使用原子弹……
  答:不,完全不是那种意思。对共产党中国的行动有赖于联合国的行动。战场的军事指
  挥官将改变武器的使用,正如他以前常常做的那样。
  美联社和合众社马上把杜鲁门的这番话传播到全世界,在国内外引起了一片混乱。
  英国议会引起轩然大波。美国大使馆称“这是1945年工党上台以后下议院就外交事务
  所进行的最为激烈、焦虑和负责的辩论。“大约100 名工党议员在一封递交给艾德礼首相的
  信上签名,反对在任何情况下使用原子弹。
  联合国大厦内,西方国家的大使极为震惊。西欧其他国家的大使与英国人同样有“巨大
  的担心。“即美国正”在一个不可思议的时间里和可能出现的最困难的战略条件下,“使他
  们在亚洲投入战争。
  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美国的盟国反而被吓坏了。
  杜鲁门不了解中国,不了解毛泽东。
  毛泽东是一个不伯压,不信邪的人。他曾经蔑视他说:原子弹是吓不倒中国人民的。
  他在芬兰首任驻中国大使孙士敦递交国书时谈到:我国有6 亿人口,有960 万平方公
  里。美国那点原子弹,消灭不了中国人。
  由于事与愿违。杜鲁门不得不授权新闻秘书于当天向记者解释:“总统希望,他今天在
  记者招待会上关于使用原子弹所作的回答肯定不至于引起误会,自然,自从朝鲜的敌对行动
  爆发以来,我们就在考虑这个问题,这种考虑就跟我们的部队在作战时考虑使用所有的武器
  一样。“
  “然而,应该着重指出,按照法律,只有总统有权批准使用原子弹,而直至现在还没有
  发布这样的命令。如果到了该发布这种命令的时候,他将授权战区军事司令官负责战术上投
  送这种武器的任务,“
  “总之,今天新闻记者招待会上对任何问题所作的回答,并不表示上述情况有任何改
  变。“
  12月4 日,杜鲁门又表示:“准备遵循谈判途径,设法终止敌对行为。”
  12月14日,成功湖畔,在美国默许下,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印度等13个国家提出的朝
  鲜停战方案,内容是:举行一个与朝鲜问题有直接关系的各大国参加的会议,先在三八线停
  战。以便进行协商。
  同时,美国争取喘气时间,加紧“进行全面战争的准备态势。”12月16日,杜鲁门宣
  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要求将军队从250 万人增至350 万人,并要求将飞机、坦克的生产
  能力在一年之内分别提高4 至5 倍。
  12月26日,东京,“联合国军”司令部,麦克阿瑟接见了走马上任的李奇微。
  李奇微穿着一件佩带手榴弹的马甲,挎着一支枪,头戴一项引人注目的毛边帽子,翻起
  的衣领佩戴着三颗星和伞兵徽章。他是伞兵出身,二次世界大战中曾任美国第82空降师师
  长,还当过军长,参加过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战役,在中欧战场颇有一点名气。
  这个月,他55岁了。他接替已死的沃克任美国第8 集团军司令职务。
  麦克阿瑟说:你的任务是,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守住最前方阵地,尽量靠前地坚持下去。
  阿尔蒙德的第10军也将由你统一指挥。
  麦克阿瑟特别告诫李奇微不要小看中国人。他提醒说:“他们是很危险的敌人。沃克曾
  报告,中国军队常常避开大路,利用山岭。丘陵作为接近路。他们总是插入我们的纵深发起
  进攻。其步兵手中的武器运用得比我们充分。敌人惯于夜间运动和作战。中国的整个军事机
  器都投入了这场战争。“
  当天中午12时,李奇微动身前往东京羽田机场,乘飞机去朝鲜。
  下午16时,他走下了飞机,踏上朝鲜东南部大邱的停机坪,在冬季的寒风中微微有些
  打颤。随后,李奇微视察了部队,部队异常低落的士气使他吃惊。
  他写给陆军参谋长柯林斯的一封信中说:
  “这里确定无疑地有一种紧张不安、大难将临、动荡不安的气氛,一种惊慌失措的精神
  状态……我很清楚,我们的部队业已丧失信心。从他们的眼神、步态都可以看出这一点。从
  他们长官的脸色——从军士直至最上层军官,都可以看出这一点。他们反应迟钝,不愿交
  谈。他们完全缺乏那种在士气高昂的部队身上可以发现的那种警党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