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辉煌历史:重解长征之谜 >

第1部分

辉煌历史:重解长征之谜-第1部分

小说: 辉煌历史:重解长征之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从购买正版图书开始


  目录 序

  目录

  重解长征之谜,我们知道了什么?(代序)1
  第一部分决策之谜1
  第一章百姓未唱“送红军”——长征开始之谜3
  第二章“大搬家”式远征——湘江受创之谜9
  第三章“小长征”奇迹——红二十五军长征之谜13
  第四章声东击西——红二、六军团“不蚀本”的长征之谜18
  第五章三过草地多艰辛——红四方面军长征之谜23
  第六章“一张报纸定方向”——榜罗镇决策之谜28
  第七章三万还是八万——长征后的红军人数之谜33
  第二部分领袖之谜39
  第一章运筹帷幄——毛泽东成为领导核心之谜41
  第二章事无巨细——周恩来长征之谜46
  第三章身先士卒——“红司令”朱德长征之谜51
  第四章谁有真理跟谁走——张闻天“三让总书记”之谜56
  第五章意志坚如铁——王稼祥的“关键一票”之谜61
  第六章老成持重——“党内的老妈妈”任弼时长征之谜65
  第七章锻炼出猛将——“头号正直”的彭德怀长征之谜69
  第三部分会议之谜75
  第一章经受考验——长征路上“边走边议”之谜77
  第二章转战贵州——红军改变前进方向之谜82
  第三章指明方向——遵义会议之谜(上)86
  第四章指明方向——遵义会议之谜(下)91
  第五章南下还是北进——两河口会议之谜95
  第六章几经改变——红军定向陕甘宁之谜99
  第七章重握主动——瓦窑堡确定大转变之谜103
  第四部分战役之谜109
  第一章喋血湘江——红军伤亡之谜111
  第二章空灵奇幻——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之谜116
  第三章铁索孤舟——中央红军打破“宿命”之谜121
  第四章突破一点,盘活全局——腊子口“告别战”之谜126
  第五章强夺要地——红四方面军包座大捷之谜130
  第六章硬拼受挫——百丈关损兵之谜135
  第七章立足陕北——直罗镇红军奠基战之谜139
  第五部分破解险阻之谜145
  第一章化害为利——红军渡河之谜147
  第二章势如破竹——红军夺险关之谜152
  第三章敌机脚下飞——红军过雪山之谜156
  第四章生存极限的挑战——红军过草地之谜161
  第五章插牌借粮——红军“外债”之谜165
  第六章单衣出发——红军抵御恶劣天气之谜170
  第七章300人牺牲——红军六盘山疑案174
  第六部分女性之谜179
  第一章战争无性别——女性参加长征数量之谜181
  第二章行程更漫长——女性长征的代价之谜185
  第三章乌泥涂脸剪长发——红军女战士战斗力之谜189
  第四章感离别恩怨——红军女战士的情感之谜194
  第五章风霜雨雪摧——红军女战士的爱情之谜199
  第六章身心遭打击——长征途中女性生育之谜204
  第七章命运多乖蹇——长征女性遭遇磨难之谜209
  第七部分民族策略之谜213
  第一章秋毫无犯——红军民族政策之谜215
  第二章坦诚是金——小叶丹当上“红军支队长”之谜219
  第三章留下情感——“娃子”变成革命种子之谜224
  第四章倾囊相助见真情——朱德和格达活佛的友谊之谜228
  第五章藏装红军——雪域高原的神奇部队之谜232
  第六章着重培养——喇嘛成为新中国重要干部之谜237

  重解长征之谜,我们知道了什么?(1)

  (代序)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伟大而又波澜壮阔的长征也已过去71年了。71年,这个时间跨度已经相当长,越过了三四代人。
  这几十年里,人们反复地提及长征,因为它是政治、军事历史上的一次壮举,也因为它表现了一种不畏惧挫折、不畏惧艰险、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的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红军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才能开创新的局面,为后来的抗战胜利与全国胜利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红军体现出来的这种精神,恰恰是每一代人都需要的。重温长征,就是在重温中获取营养与力量。
  然而也应该看到,由于受历史的局限,过去对长征的宣传、解读,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时代的烙印。后代人大多从媒介宣传和文艺作品中了解长征,长征中的很多细节,都没有准确地体现出来。还有很多人对长征存在着误读。所以,还原细节、还原历史的真实,就成为非常必要的事情。
  例如,在大量的文艺作品中,红军长征出发,都受到了苏区人民的送别,由此还演绎出一首动人的歌曲《十送红军》。而实际上,红军出发是非常紧张和仓促的,即便是红军自己,都不知道行军的目的地是哪里,也不知道要走多长时间。为了保密,红军是选择悄悄出发的,一般都是夜晚行军,避免在敌人面前暴露行踪。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不可能对红军夹道相送。还原这个细节的真实,并不损害红军与苏区人民的鱼水深情,相反,这样才能体现当时环境的恶劣与艰险,才能体现当时“左”倾军事思想的危害。
  同样,在长征中,红军并不是百战百胜,湘江之战、百丈关之战,红军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百丈关之战,红军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被迫退回藏区,重过草地。描述这两场让红军遭受挫折的战斗,就是对历史真实的负责。当然,红军这两场战斗的失利,都是在错误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湘江之战,败在李德僵化的、教条主义的军事思想上;百丈关之战,败在张国焘错误的南下入川的策略上。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红军只有回到了客观评价敌我实力、灵活运用战术的正确道路上,才能取得长征的胜利。
  在对历史还原的方式上,我们认真地进行了思考,最后选择了“重解长征之谜”,作为报道与成书的主线。尽管时间过去很久,但长征仍然有太多的细节等待后人去勘解,而选择“解谜”,也恰好能让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能够有兴趣同作者的笔触一起,重新回到那条充满生与死搏斗的艰辛道路上去。
  书中涉及到的许多“谜”,基本是以前没有人注意过的,或者提起过却不曾细致地研究过。例如,整个红军长征的过程中,没有中过国民党军队一次埋伏。“用兵如神”,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建立在红军密码破译和谍报工作的高质量上。从相反的角度来说,国民党方面虽然通过战俘或破获地下组织了解红军破译密码的事情,却因为担心承担责任而层层隐瞒不报,或者拖延,导致了军事部署的屡屡落空,这些情况蒋介石至死都不知道。这也从反面提醒我们,效率低下与官僚作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长征不仅仅是简单的行军与作战,它是国共双方全面比拼的一项综合斗争。就在国民党媒介大肆诋毁红军的时候,一份欧洲报纸却能大篇幅刊载长征亲历,以正视听;在双方你死我活的交战时,国共之间的谈判却在秘密进行……较量实际上是无处不在的。
  长征也不仅仅是血与火,它本身就有着很多传奇色彩。红军在贵州打土豪,却意外发现一位“土豪”家中摆满了马列书籍,后来,这位“土豪”成了红军忠实的朋友,并坚决跟随红军走上长征路。红军在藏区成立了藏民独立师,独立师的战士们成为留在当地的火种。十几年后解放军重回此地,找藏民带路,藏民自豪地说:咱们是自己人,我是红军……这些微小的细节,却真正体现了长征的感人之处。
  参加长征的女性,也成为长征中一道亮丽的色彩。除了男人要克服的困难外,她们还要忍受别人的嘲讽,忍受生理上的不便,忍受来自男人的骚扰。她们勇猛作战,血洒疆场;她们也柔情似水,面临恋爱和生育……她们付出的要比男性更多,而她们在长征中的真实生活,却几乎被湮没。
  重解长征之谜,看似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但把这些细节贯穿起来,却能完整地再现长征的画卷,完整地形成荡气回肠的情绪。壮举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往往是通过不起眼的细节连缀而成。如果读者能在“解谜”的过程中获得感悟,获得感动,那么就是最让策划者和作者欣慰的事情了。
  重解长征之谜,我们知道了什么?
  本书的作者徐焰和马祥林是军事历史的专家,是他们本着客观和负责的态度,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搜集、查寻,完整地为读者解开谜团。他们为此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也为读者奉献了精彩的文章。在这里,要特别向他们致意。而人民出版社的编辑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图书的重新编辑、排版,也是要特别感谢的。
  长征过去很多年了,但我们相信,在现在,在未来,我们一直都需要长征精神的鼓励。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实际上就是大大小小、规模不一的“长征”。长征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吴佩华
  2007年6月


  第一部分 决策之谜

  第一章 百姓未唱“送红军”(1)

  ——长征开始之谜
  “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雨绵绵秋风寒。树树梧桐叶落尽,愁绪万千在心间……”
  提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的开始,有些人会想到《十送红军》的歌,以及乡亲们为部队送行的动人情景。其实,这首江西民歌描绘的场面并非长征出发。因为当时突围的决定只有极少数领导人知道。部队为避免暴露意图没有向指战员和群众说明要出征,出发也选择夜间而未惊动老百姓。长征开始后半个多月,国民党当局才知道主力红军已离开。
  长征这样一个重大的战略行动,开始为什么要严格保密?这一决策又是怎样制定的呢?
  “姓朱名毛字赤匪,江西人也”
  红军放弃根据地远征,《长征组歌》的歌词说是“战略转移去远方”。离开辛辛苦苦创建的根据地,干部战士无不心情沉重。长征出发前,即1934年夏,毛泽东在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曾写下《清平乐?会昌》,其中“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两句,就表达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面临危机的忧虑心情。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建根据地,自1927年秋毛泽东率部上井冈山为开端。1929年初,因国民党军实行会剿,井冈山上缺衣乏食,毛泽东、朱德率部突围东进赣南、闽西,“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至1930年终于开辟出一块全国最大的中央苏区。中央苏区全盛时有21县300万人口,中央红军将近10万人。1931年11月7日,赣南瑞金城内还举行了一次“开国大典”,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主席,朱德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从此,“毛主席”一词传遍天下,“朱毛”也成了中国革命力量的象征。由于国民党在全国范围终日叫嚷要“剿灭朱毛”、“铲平江西赤匪”,许多封闭地区的士绅们还以为“所谓朱毛者,姓朱名毛,字赤匪,江西人也”。
  红七军团发表的《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宣言
  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斗争成功的影响下,鄂豫皖、湘鄂西、川陕边、湘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