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家族全传-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蔼龄接着说:“其实,用不着谁到白宫偷看文件,是你自己没把你的想法控制好。你看,”宋蔼龄递给史迪威几份材料,”这是你前不久到西安视察时的讲话,这是你给飞虎队的讲话录音,这是你在缅甸当着英国远征军讲的,美国的随军记者就在一旁。”
当即,史迪威的脸变得纸一样白。
宋美龄紧接住大姐的话说:“我这里也有几份材料,是一位朋友偷偷交给我的。你看看。”宋美龄指着那一份用红笔标的特别明显的段落说:“这是你说的,俞飞鹏像土匪。你知道不知道,俞飞鹏是蒋委员长的表弟?还有这份美国报纸。这份报纸说你曾说过你讨厌中国人,说中国人天生的劣根性。这下面还配有评论,说你这种思想很像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思想,一种典型的种族歧视。这种思想决定了你根本不宜于在中国任职……”
一番“和风细雨”般的谈话,一阵由“红粉兵团”策划的进攻暂告一段落。在预备投放的炸弹全部爆炸了以后,客厅里出现了沉默。
墙上的英式挂钟滴滴答答地响着。
一会儿,史迪威恢复了常态。他站起身,迈开大步走向门外又走了回来:
“不错,那些话是我说的,你们提供的材料都是准确的,可那又怎么样?我现在仍坚持我的观点,因为我仍然认为我讲的是对的。如果因为我坚持了我的观点,有人想撤换我,那就叫他撤换好了。甚至我可以主动提出辞职!对不起,我告辞了。”
史迪威甚至连手都不准备握,到衣帽架前取下军帽,戴在了头上,准备结束这场谈话。
宋蔼龄和宋美龄都被史迪威弄得措手不及,她们没想到史迪威会有这一手,她们还以为史迪威会向她们俯首称臣,虚心请教解脱的办法呢。
“史将军,你好啊,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孔祥熙迈着四方步,笑盈盈地走进客厅。
“我……准备告辞。”史迪威说。
宋氏二姐妹也对孔祥熙的突然到来似乎感到意外。
“如果没什么紧急公务,不妨再坐一会儿,我也有很多话想和史将军谈谈。”
盛情难却,史迪威只好又坐了下来。
其实,孔祥熙根本就没出去。史迪威一来,他就在客厅旁边的套间里静观“‘局势”的发展。当看到宋蔼龄和宋美龄的攻势被史迪威…一破解后,他只有亲自出马了。
孔祥熙向宋蔼龄、宋美龄姐俩使了个眼色,宋蔼龄立刻恢复了常态。
“史将军,庸之刚回来。他也久慕将军的大名,一直想找机会单独拜会……”
史迪威只好说:“我也久仰孔院长的大名。上次来府上,只见到了您美丽贤惠的妻子。”
此时来美龄也来了灵感。
“史将军,姐夫不是外人,所以我想把刚才没说完的话说出来。真的,我觉得关键不在于你对事情从什么角度看,而在于在公众心目中,你是个胜利者还是个失败者?”
“这话中的意思?”
“很简单,”宋蔼龄和宋美龄配合得天衣无缝。她回答说:“如果援华集团那伙人把你整得下了台,你就是失败者。如果他们费尽了心机,你仍在台上,仍是中国战区的参谋长,你就是胜利者。这就如同演员上戏,你的演技再真,观点再正确,人家不让你上台向观众表演,你能说你是一个好演员吗?观众也许根本不认识你。”
宋美龄看史迪威被说动了,又趁热打铁地说:“其实,在我们姐妹心中,你是最出色的将军,你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的贡献将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我们都希望你能留下来,直到抗战胜利的一天。我们也不愿意看到,抗战的中途又来了一位不熟悉的人到中国。”
“可是,那些议员们的势力是强大的,我恐怕真的要被撤换了。”
“不,事情不一定会那么糟。”宋蔼龄说:“这个援华集团的成员都是我们下力气一个一个争取来的。与我们都有私交,都是朋友。所以我和美龄可以保证,只要努力,他们的态度不是不能转变的,不过……
宋蔼龄故意吊起史迪威的胃口。
“不过什么?”
“蒋委员长那里,还得请将军给点面子哟。”
“我们已经吵翻了,按你们中国人的话说就是撕破脸了。”
“委员长对你还是很有好感的。你应该了解中国。中国的领袖不同于美国的总统,什么人都可以批评。在过去,中国的皇帝是至高无尚的,谁见了都要下跪朝拜,你应该理解蒋先生。其实,他也希望能和你和解,只要你给他个面子。”
“怎么给?”史迪威似乎仍有点冥顽不化。
“认个错。”宋美龄说。
“不,我不想改变观点,也不想去认错。”
宋蔼龄道:“我了解西方也了解美国。在美国人看来,实际的利益最重要,而中国人最看重面子。只要你给他面子,什么话都好说。所以和蒋委员长和解很简单,不用真认什么错,也不用改变观点和立场,你去做一个姿态就行了。再说,你从中也可以得到很多,就算做一笔交易,你付出的只不过是一文不值的面子,保住的却是你的尊严、地位和你在中国拥有的一切。这一点都不吃亏呀,史将军。”
宋蔼龄的这番话显然打动了史迪威。
孔祥熙点燃了一支三五牌香烟抽了起来,他递给史迪威一只,史迪威摆摆手谢绝了。
史迪威想了一会儿抬起头来说:“做出一个姿态,或者如你们所说给他一个面子,问题就能解决吗?”
“当然,我保证。”宋蔼龄非常肯定的回答。
史迪威又看着宋美龄。
“没问题,我这就回去做工作。”宋美龄亦打保票说。
“史将军,”孔祥熙这时插话,“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七级风八级风,不如枕边风。”
一句话说得史迪威也笑了起来。
不久后的一次宴会上,史迪威就像一个演员,在孔祥熙、宋蔼龄和宋美龄导演下,和蒋介石合演了一出“将相和”。
那是在一年一次的民国诞生纪念宴会上,他们有意安排史迪威和蒋介石在一个桌上,而且史迪威就坐在蒋的旁边。
史迪威知道这是他们有意安排的,在宴会开始前主动向蒋伸出了橄榄枝。
“蒋先生,”他说,“我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你们打败日本侵略者,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如果我有什么话说的不对,但绝非我的本意,希望你能谅解。”
当翻译将这段话轻声说给蒋介石时,蒋介石的脸上立刻露出了微笑。因为这个傲慢的美国人从来到中国那一天起,就没有对蒋介石表示过应有的尊重。而今天不管他说的是什么,他主动向蒋介石“套瓷”本身,就说明他至少在形式上、在公开场合已正式承认蒋介石是总司令,是他的上级。
蒋介石微笑着和史迪威握手的照片,第二天就出现在重庆的各大报的头版上。很快美国的重要报纸也发表了类似的消息和图片。
蒋介石也抓住这一契机大加发挥,在一次军事委员会上,他大言不惭地说:“我们给史迪威以悔改的机会,所以继续留用。”
将介石虽然恨史迪威,但他不愿因史迪威和美国把关系搞僵,是有原因的。
别看蒋介石口口声声要三民主义,要民族的自立自强,在骨子是他和孔祥熙一样,是极崇洋媚外的。但外国列强很多,要依靠哪一个呢?蒋介石把在中国官场上的原则运用到外交政策上。他也认为靠主子只能靠一个人,只要认准了,就死心踏地。认多了反而会坏事,到关键时刻哪个也不帮你。而当今世界,美国是最有希望的。第一是美国幅员辽阔,经济基础雄厚;二是美国隔着中国很远,不会对中国有直接威胁;三是美国人比较傻(他这样认为)比较直,并且好交;第四他手下的骨干很多都是美国留学的,如宋氏一家。所以当孔祥熙确定了举借外债的经济方针后,美国就成为中国主要的债权国。
抗战期间,中国举借的外债是惊人的,其中光是向美国借款,就占全部借款的一大半,高居75.5%左右、当然,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是有目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的各类援助是战前的三倍多。美国还任命蒋介石为中国战区的盟军最高统帅。美国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拖住日本,消耗日本的军力和资源。1942年,罗斯福对他的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他们可以攻打澳大利亚,攻打印度,他们完全可以把那些地方打下来。那样一来将对美国意味着什么?他们可以和德国会合,和德国联合起来举行一个大的反攻,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
美国陆军将军泰勒也曾说,美国对华政策的总目的是要使中国人处于这种状态:要使之衰弱到惟命是听,强壮到能执行命令。
美国的巨额借款,对支持国民党抗战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从另一方面,又使国民党政府一天天地沦为美国的附庸。
在抗战期间,美国不仅在政治上左右着中国,而且还在金融。海关、矿产、财经等多方面控制了中国。如1944年国统区的金融界争购美钞,大搞外汇投机,充分表明了国民党在金融上对美国依赖性。
因此,蒋介石在对美国的关系上特别予以重视,对来自美国方面的意见特别予以考虑。像史迪威,若是换了其他国家的人早就轰走了,但因为他是美国人,是罗斯福派来的,就不能不有所顾忌。
反之,主子的心思,奴才想得最明白。孔祥熙、宋蔼龄积极为蒋介石和史迪威的关系从中斡旋,也就是这个道理。
1943年10月,孔祥熙、宋蔼龄使史蒋风波终于告一段落。然而,好景不常。一年之后史蒋矛盾再次爆发,而且比第一次来得更猛烈、更难以收拾。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节节失利。自中途岛战役日军损失了4艘航空母舰和一艘重巡洋舰、300多架飞机并使3500名日军丧生后,日军企图在瓜岛挽回败局。结果,战役又遭到惨败。在近两个月的争取占领瓜岛的战斗中,日军损失了各类舰艇24艘,阵亡5万多人,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航几乎全部被摧毁。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进行的一切企图都宣告失败,而美军则开始转入全面进攻。
1944年6月,美军出动3海军陆战师和1个后备陆战师,3支大舰队。其中航空母舰7艘、战列舰12艘、巡洋舰32艘、飞机1000余架,总兵力13万人在马里亚纳和日军太平洋舰队所剩余的最后几十艘军舰展开了决战。最后将日太平洋舰队全部击溃。其后当年偷袭珍珠港的南云忠一中将,向太平洋舰队司令剖腹自杀,数万名日军阵亡。但美军在进攻塞班岛和关岛中遇到了日军的顽强抵抗,几万名日军全部自杀或战死,无一投降。美军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为了挽回在太平洋战场中的失利,以便从中国战场抽调更多的兵力支援日本本土作战,1944年4月,日军加强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于当月发动了豫湘桂战役。腐朽的国民党军队如惊弓之鸟,战役刚刚打响不到几天,便全线溃退,望风而逃。日军则趁胜追击,又占领了大片中国领土。
罗斯福得到这一情况后极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