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在历史现场 >

第30部分

在历史现场-第30部分

小说: 在历史现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冈瑟•;斯坦:《红色中国的挑战》    
    马飞海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Ander Malaraux:Man’s Fate    
    Random House;1990。    
    Cyril Pearl:Morrison of Peiking    
    Penguin Books;1970。    
    Graham Peck:Through China’s Wall    
    Houghton Mifflin pany;Boston;1940。    
    Helen Foster Snow:My China Years    
    Morrow; New York;1984。    
    Hugh Trevor…Roper:Hermit of Peking    
    Alfred A。Knopf;1977。    
    Vincent Sheean:Personal History    
    the Literary Guild; New York; 1934。    
    W。A。Swanberg:Luce and His Empire    
    Charles Scribner Sons;New York;1972。


后记后记

    《在历史现场——换一个角度的叙述》这本书,是我翻译的《走进中国——美国记者的冒险与磨难》(彼得•;兰德著)一书的自然延续。    
    当它即将结集出版时,我首先想到了几年前逝世的董乐山先生。当年,是他向我推荐了彼得•;兰德的书,并建议我不妨花些时间,对外国记者在中国的活动做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没有他的建议和指导,也就不大可能有这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尽管我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刚刚开始,这本书也仅是一种偏重于记事的叙述,远谈不上系统和严谨的研究,但我还是愿将这本书献给我所敬重的董先生,以此表达我对他的感激和深深的怀念。    
    在接受了董先生的建议后,我开始关注并陆续撰写关于外国记者与中国的文章,后又在人物选择上有所扩展,以记者为主,同时还涉及到外国来华的传教士、外交家、探险家等。我的兴趣主要在他们回忆录中所提供的历史细节和精彩故事,我把它们看做是对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另一角度的叙述。因此,当在大象出版社的《寻根》杂志上开设“在历史现场”专栏时,我起了这样一个副题: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故事。这个专栏即是本书的雏形,最终将它交由大象出版社出版,自然是顺理成章的。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周常林先生自始至终对本书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大象出版社的编辑为此付出的辛劳。    
    我还要特别感谢中央电视台的魏斌、陈晓卿、萧同庆等诸位朋友,受他们的鼓励,我第一次“触电”,与中央电视台记录片栏目合作,拍摄了八集专题片《在历史现场——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本书的主体,即是由为该专题片撰写的脚本构成。没有这些朋友的鼓励、敦促和帮助,这本书显然不会很快完成,也不会获得那些专程去美国搜集到的图片与资料。甚至本书个别章节中的一些场景描述,还是出自他们之手。掠人之美,特予以说明并致谢。    
    考虑到本书并非研究专著,故在行文中除必要时说明资料来源外,一般未一一注明引文出处及页码。为此,特在书后附录了主要参考书目,供研究者和读者了解。对在本书中引用过的专著和译著的作者、译者,谨致谢。    
    为了使本书较为完整,我选用了彼得•;兰德先生《走进中国》一书的部分译文;在访问美国期间,也得到了兰德先生的大力帮助,他还慷慨地为本书提供了大量历史照片,谨致谢。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远在美国的友人万树平兄,多次提供历史书籍和图片;访问英国的黑马兄,帮助查阅《泰晤士报》并予以复制,谨致谢。    
    九十高龄的黄苗子先生欣然为本书题写书名,谨致谢。    
    这本书是自己对一个新领域的关注和描述的开始。我希望将这一工作继续下去。我相信,更多细节的发掘,多种角度的叙述,才会使历史的记录更接近于真实,从而使那些过往的历史场景在人们眼前变得愈发丰富与生动。    
    李辉    
    2002年10月23日于北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