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东突厥是对唐朝威胁最大的一个东北少数民族势力。唐朝初年,东突厥就支持东北的各派割据势力,阻挠唐的统一,并经常南下骚扰,抢掠人口,破坏生产,甚至威胁唐都长安的安全。唐太宗刚即位时,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认为唐太宗统治还不稳固,便亲率20万骑兵进逼长安,并派大将执失思力进入长安,对唐太宗进行威胁和讹诈。唐太宗正确地分析了突厥入侵的目的,果断下令扣押执失思力,并亲自率领高士廉等6人骑马来到渭水岸边,与颉利隔水而立,指斥他的侵略行为。随后,唐太宗命令唐军迅速布阵。颉利见唐军士气正盛,军容严整,又见唐太宗神态自若,轻骑独出,认为唐军早有准备,再加上使者被押,使颉利摸不透唐太宗的疑兵之计,不敢贸然率兵过河,只得与唐太宗在渭河桥上杀白马祭天结盟,带着唐太宗馈赠给他的金银绢帛引兵退去。这次唐太宗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没折一兵一卒,便退去了20万突厥大军。此后,唐太宗一方面抓紧备战,积蓄力量准备反攻;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采取远交近攻的方针,挟持颉利。
公元628年,唐太宗派遣使者与曾经臣服于东突厥的强大势力薛延陀部落建立联盟,造成了南北夹击东突厥的有利形势。同时,唐太宗又利用东突厥贵族的内部矛盾,拉拢和颉利可汗有矛盾的突利可汗,突利的归唐,为唐太宗提供了里应外合的有利战机。
629年11月,唐太宗任命李靖为统帅,统兵10余万人,分兵4路进攻东突厥,连续击溃东突厥骑兵。同年十二月,突利可汗率部归唐。在唐军的沉重打击下,颉利可汗伪装求和。唐太宗将计就计,李靖率精骑1万,展开突然袭击,颉利可汗战败被俘,东突厥被灭。
唐朝统一了北部边境,收回了阴山至大漠的广大地区,解除了长期以来东突厥对中原地区的侵扰和威胁,使西北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周围各部落、部族的首领纷纷前来降服,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意思是“像天一样伟大的领袖”,对唐太宗敬若神明。
北部边境统一之后,唐太宗又相继派兵收复了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等地区,并在龟兹设立了安息都护府,重新恢复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唐朝的西部和北部边境重新得到了巩固和扩大,也使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重新得到了畅通,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唐太宗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改善民族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对被征服还是主动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唐太宗都不强行改变他们原来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且任命他们原来的首领担任各级官员,管理本地区或本部人民,同时还送给他们农具耕牛等物品,帮助他们发展农牧生产。此外,唐太宗还通过和亲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同唐朝的联系和团结。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推唐朝与吐蕃的和亲。
吐蕃是现在藏族人的祖先,居住在藏族高原。其首领松赞干布是和唐太宗同时代的杰出人物,同时也是吐蕃奴隶制王朝的创始者。松赞干布仰慕唐太宗的英名和大唐先进的经济文化,640年遣使求婚。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进入吐蕃后,汉族人民的农耕、纺织、建筑、造纸、制笔、酿酒、冶金以及农具制造等技术先后在吐蕃传播开来,对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吐蕃与唐朝的联系。
贞观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边境稳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和政治经济一样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包括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和艺人、僧侣都来到唐朝,来到长安,使长安成了当时世界性的都城。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了积极友好的态度,专门设鸿胪寺,负责接待工作。当时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国家有七十多个。大批外国人的到来,给唐朝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文化内容,如佛教、伊斯兰教。还有许多的植物也传进来,如菠菜、胡椒、郁金香等。
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的影响尤其巨大。中国的瓷器、纸张、茶叶和丝绸运往波斯,再传到欧洲。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便是在这个时期传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过阿拉伯传到了欧洲和非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亚洲,唐朝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最深。公元631年日本向唐朝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到了公元645年,日本开始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几乎是全面地学习唐朝文化,甚至是照搬过去直接来用。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均田制和租用调制,使日本很快建立了封建的国家制度。这些制度一直延续到了十九世纪的明治维新。
由于唐朝当时在世界上的地位,加上中国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现在亚洲各国,所以外国人便将中国人统称为“唐家子”,现在的西方人有的仍然称呼中国人为“唐人”,美国著名的“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
公元647年,唐太宗于翠微殿召见群臣时,问了大家一个问题:“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能平定汉族地区,但却无法制服四周的少数民族,我的才干并没有超过古人,但做到了他们做不到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大臣的答案都不能让他满意,最后还是他自己总结了五条经验,最后一条是:“先前的帝王们只知道重视汉族,却总轻视少数民族,只有我能像爱护汉族一样爱护他们,因此他们才像父母一样对待我。”唐太宗说的确实是实情,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关系。
改立太子
李世民是唐初一代英主,具有“洞察秋毫,审时度势”的超凡能力,但他“聪明一世,懵懂一时”,在立皇储的问题出现了失误。
唐太宗即位后,立八岁的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李承乾年轻时非常聪敏,很为太宗喜爱。太宗居丧期间,国家的许多政务都由他决断,太宗每次外出巡视,也让他留守长安,代行处理国政。不料,随着时光的流逝,李承乾逐渐变坏了。他习性散慢,生活奢侈,嬉戏无度。太宗对他越来越不满。
当时东宫太子府中有个十四岁的女乐手,名叫尹伊,弹得一手好琵笆,长得也十分美丽,还能歌善舞。李承乾对她十分宠爱,给她起个绰号叫“称心”,每天都和她厮混在一起,简直寸步不离。太宗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派人把尹伊杀了,和尹伊有牵连的几个人也都被处死。李承乾对尹伊痛悼不已,便把尹伊埋在宫中,立坟头,树石碑,命宫人每天早晚祭奠,他自己也常来到这里祭唁,太子为了尹伊之死而对父亲心生怨恨,所以长时间不上朝参拜太宗。
李承乾从此也无心学习朝政,整天沉浸在歌舞酒宴中。对于李承乾的日渐堕落,太宗很着急,为了加强对太子的教育,他选派了许多有学问的人做太子的老师。右庶子李百药是太子比较早的老师。他针对李承乾留心典籍和爱好嬉戏的特点,写了一篇《赞道赋》的文章,以古来储君成败的事迹对李承乾进行讽谏。由于李承乾毫不觉悟,两年后李百药不得不辞职。
太宗又选中书郎杜正伦当太子的老师。当时李承乾正犯脚病,不能上朝。太宗特意嘱咐李正伦说:“太子有病不来上朝不算大事,可他不爱惜贤才却令人担忧。如果太子不听教导,可来告我。”李承乾果然不听杜正伦教诲。为了给太子施加压力,杜正伦便用太宗的话吓唬他。谁知李承乾上表太宗,反告了杜正伦一状,词语中还连带了唐太宗本人。一天,太宗责备杜正伦说:“你怎么能在太子面前泄露我的话呢?”就这样,杜正伦也没有成功。
此后,光禄大夫张玄素又当了太子的老师。鉴于李承乾久居皇宫,荒废学业,张玄素便引古人“勿以小恶而不去,勿以小善而不为”的话规劝他。意思是说:不要以为小的错误就可以不去克服;不要因为好事太小而不愿意去做。不料李承乾极为反感,甚至派遣自己的胡奴,在更深人静的时候去打张玄素,使张玄素险些丧命。于是,张玄素也不得不辞职而去。在这以后,太宗又以散骑常侍于志宁为太子老师。一个夏天农民大忙的时节,李承乾不顾农时,征调大批工匠官奴在东宫营造亭台,数月不停。于志宁对此劝谏说:“东宫是隋朝修建的,当时的人就以为很奢侈华丽的,怎么你还在里面营造亭台呢?费那么多财帛,用那么多人力,这会败坏皇家的道德,引来人们的非议。”李承乾对这些话根本听不进去,还秘密地派遣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偷偷来到于志宁的住处。他看见于志宁住在茅草房中,生活很清苦,和李承乾居住的东宫相比,简直有天地之别,就没有忍心动手。于志宁对太子的教育也失败了。
李承乾沿着邪路越走越远。他不仅亲小人,远贤才,喜嬉戏,爱美色,求奢侈,厌政务,而且,对严厉管教他的太宗也逐渐产生了忌恨。李承乾制定了暗杀和政变的两套计划,想除掉太宗。他先派遣刺客纥干承基前往谋杀,没有成功,于是,决定发动宫廷政变,逼迫太宗退位。参加李承乾政变密谋的心腹人物,主要是汉王李元昌(即太宗的弟弟)、吏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今陕西西乡)刺使赵节、驸马都尉杜荷。李元昌、侯君集受过太宗的指责,心怀怨恨,所以,与李承乾一拍即合,极力主张谋反。其他几个人也都参与了阴谋勾当。
一天,这些人来到东宫李承乾寝室,用刀子割破手臂,再用帛蘸上血,然后把血帛烧成灰,放到酒中喝下去。他们立誓同生死,准备发兵冲入西宫太宗的住处。但是,他们的阴谋还没有来得及实现,贞观十七年二月,齐王李示右就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发动了叛乱。李承乾得到了这个消息,曾喜形于色地对纥干承基说:“我的住处西墙外,二十几步就是大内,我们谋反,不是比齐王更容易吗?”不料,齐王的叛乱很快被平定,太子李承乾的阴谋也彻低暴露了。太宗把李承乾及党羽一网打尽,并命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禹、李绩、孙伏加、岑文本、马周、褚逐良等大臣共同审理。李承乾一一招供。于是,太宗决定废除李承乾的太子,发配到黔州(今贵州彭水),李元昌赐令自尽,侯君集等人全部斩首。
李承乾被废了,谁继位东宫当太子呢?太宗想到了魏王李泰,李泰是唐太宗的第四子、李承乾的胞弟。年幼时也非常聪明,特别喜欢诗文,长大以后,对经籍、地理之学尤有兴趣。太宗对李承乾逐渐疏远时,就开始有意识培养李泰。公元636年二月,太宗借口李泰喜欢文学,对士大夫非常讲究礼节,便命在魏王府建置文学馆,听任李泰自由地选择学士。太宗这样做,显然是为李泰当太子创造条件。李泰手下的人心领神会,他们出谋划策,让李泰奏请撰著《括地志》一书。太宗大力支持,拨了许多经费,给撰写的人优厚的待遇。《括地志》一书最后编成,李泰在朝廷中获得了好名。不仅如此,太宗对李泰的赏赐越来越多,到642年2月,对李泰每月的赏赐已经超过了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承乾。
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