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辅佐成王,一直未能到封地去。武王死后,这里的淮夷、徐戌同时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这里的叛乱,稳定了局势,便立即让他的儿子伯禽到封地去,让他镇守这一地区,并要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也就要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成为周王朝强有力的屏辅。同时分给他殷民六族,即条氏、徐氏、尚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六个殷商部族以及大量礼器和仪仗。鲁国成为周王朝在东方的重要诸侯,领导当地的淮夷部落臣服于周王室。
齐,是师尚父的封地。师尚父即姜尚,他是周武王的大功臣,为周王朝的兴起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周武王将它封在营丘(山东临淄北),国号齐。这里是薄姑之民的故地,也是一股巨大的抗周势力。武王让他在这里镇抚薄姑之民,其封疆东至海滨,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山东沂水县北)、北至于无棣(山东无棣)。它也是周王室控制东夷的重要力量,同时周王还授予他征伐违抗王室的侯伯的权力。
卫,是康叔的封地。康叔是武王的同母弟,成王的叔父。这里是殷都旧地,在周公平定了武庚、管叔、蔡叔的叛乱之后,就把康叔封到这里。它的疆域以朝歌(河南汲县北)为中心,武父(河南河北交界处)以南,圃田(河南中牟西)以北的地区。康叔被封时还得到了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七个殷商部族,以及许多宝器仪仗。由于卫国是殷人的故地,所以周公十分重视,特别作《康诰》、《梓诰》、《酒诰》叮咛康叔,让他兼用商周的制度。康叔遵照周公的教导,很快就消除了殷遗民的对立情绪,收到了民大悦的效果。在众多的封国中,卫国地处中原,又接近王畿,其疆域也最大,是屏卫周王室的重要封国。成王亲政以后,任用康叔担任周王室的司寇,执掌刑罚大权,卫侯又掌握着指挥成周八师的大权。
晋,是成王弟叔虞的封地。辖区在今天的山西境内,自古以来就居住着群狄部落,他们经常内侵,商朝时就经常在这里用兵。武王死后,这里的唐国乘机叛乱。为了加强对群狄的防御,成王将他的弟弟叔虞封于唐(山西翼城),国号唐,到叔虞的儿子时,改国号为晋。这里曾是夏朝故地,叔虞还得到了夏遗民怀姓九族,所以晋国实行夏政并兼顾戎狄的习惯。
燕,是召公姡У姆獾亍K侵芡醭诙狈降钠练饫锏牡乩砦恢煤苤匾鹱趴刂蒲嗌侥媳焙土晌饕淮娜值也柯涞淖饔茫跋齑锏桨咨健⒑谒涞牡厍4送猓谀戏剑诨此嫌位褂薪⑾ⅲê幽舷⑾兀┑韧展谔啤缀恿饔蛴猩辍⒙赖冉展诨此⒑核溆泻貉糁罴В渲兴妫ê彼嫦兀┕畲蟆T诔そ掠蔚厍谖耐跻郧埃陀泄殴珌嵏傅某ぷ犹痛巫又儆涸谔匕督⒘宋夤!
分封制的后果
周王朝实行的分封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广大的区域实行有效统治的最好的办法。大量分封诸侯,对巩固和稳定周王室确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周灭商以后,在周王朝影响的范围内,还有众多的旧国存在,在边远地区,也有大量少数民族部落,周王朝的封国与这些旧国和少数民族杂处,有效地扩大了周王朝的政治影响,对传播先进的周文化,加速这些地区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对历史上民族统一体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各封国的发展程度不同,一些诸侯发展壮大起来,向四周扩展,成为雄踞一方的大邦,到春秋时期,形成了诸侯割据列国争霸的局面。
武王在克商之后,大肆分封诸侯,即实行「封建」以屏卫王室。不过武王之分封宗室以屏卫周朝的目的,并未完全达到。历史表明,权势、钱财之欲望往往胜过兄弟的手足之情,故王位继承乃由兄终弟及而转变并确定为父死子继。不仅王位继承制如此,封建宗法制度也从一开始就向人们显示,一旦帝王把大权分封给兄弟、子侄,很快就会导致宗室之间为夺权而产生的残酷斗争。纵观后来历史上实行过封建的一些朝代,如汉(七国之乱)、晋(八王之乱)、明(靖难之变、高煦之乱、之乱、宸濠之乱)等莫不如此。大规模推行封建制度的周朝,从始(西周初年三监叛乱)到终(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尤其如此。盖贤良、忠臣等人材可以挑拣,而子女、兄弟等亲属则无从选择。尽管人们往往信用自己的亲属,然自古迄今,从家族之天下到家族式之公司,弊端到处可见,不是骨肉相残就是子孙败家,不是任人唯亲就是经营不善。
第一部分 黄帝战蚩尤——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第5节 褒姒一笑倾国
传统的历史往往把一些弱不禁风的女子推到历史的前台,而她们大多充当的,确是悲剧的角色。很多人很愿意把一个朝代的灭亡的责任,推到一个女子身上。褒姒就是这样一个女人。
不管是不是褒姒一笑倾国,但是西周的灭亡,给中国历史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周王朝以很快的速度失去对各个诸侯国的控制,华夏大地的政治格局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先是霸主蜂起,来填补周天子留下的权力空缺,春秋五霸逐个登上政治舞台,接着就是战国七雄争霸天下,各种政治势力、思想流派纷纷来表达自己的主张,随着秦的统一,给中国历史带来了第一个专制主义集权的统一帝国。
烽火戏诸侯
烽火墩,是古代取信诸候的信物,骊山烽火台是一个大烽火墩。这里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西周最后一个天王周幽王却以烽火为儿戏,演出了一出因荒唐而造在成的历史悲剧。
周宣王死了以后,儿子姬宫涅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幺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有个大臣名褒珦(音bāoxiàng)劝谏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珦下了监狱。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珦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
幽王得了褒姒,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释放了。他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心情闷闷不乐,没有开过一次笑脸。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怎幺也笑不出来。周幽王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子。有个马屁鬼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鬼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骊音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我想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保管会笑起来。”
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幺办吧!”
他们上了骊山,真的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楞了。
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幺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
诸侯知道上了当,蹩了一肚子气回去了。
褒姒不知道他们闹的是什幺玩意,看见骊山脚下来了好几路兵马,乱哄哄的样子,就问幽王是怎幺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诉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幽王见褒姒开了笑脸,就赏给虢石父一千两金子。
幽王宠着褒姒,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申候听说幽王废了她女儿和外孙,赶到京师劝谏,反被幽王臭骂了一通,还要出兵去伐申国。申候来了个先下手为强,联合西狄犬直逼京师,幽王吓得带领褒姒仓皇逃到骊山,急令再点狼烟,诸候望见,以为又是幽王和褒姒作戏,没有一个来救的。
犬戎兵一到,镐京的兵马不多,勉强抵挡了一阵,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马像潮水一样涌进城来,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杀了。那个不开笑脸的褒姒,也给抢走了。
到这时候,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犬戎的首领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中原诸侯打退了犬戎,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就是周平王。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没想到诸侯一走,犬戎又打过来,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了去。平王恐怕镐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国都搬到洛邑去。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因为镐京在西边,洛邑在东边,所以历史上把周朝在镐京做国都的时期,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以后,称为东周。
东周的建立,开启了一个政治上群雄争霸,社会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一部分 黄帝战蚩尤——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第6节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周秦之际),学者辈出,各着书立说,欲以改制救世。学者不止一人,流派不止一家,着书不止一种,故称之为“诸子”,又谓子“诸子百家”,又谓之“百家争鸣”。官失其守,学术分裂,由天子而诸侯、而私学,乃百家之背景也。《庄子·天下篇》言“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是乃历史与学术之势必所然也。后又以“诸子”名学术思想之一大部类,进而以之名古书部类之一种,至四部分类而定型。子、夫子者,本以称卿大夫。故章炳麟有所谓“子犹今言老爷”之说。自孔子始,渐变为弟子称师之词也。加氏以别之,曰某子。诸子之书,多非自着,乃弟子后学记述成书;即出自着,亦本为单篇,由后人编纂成书。古昔着书,意在笔先,又非有意为之,故着书之初本无名,弟子后人取首简文字以命篇;积篇成帙,亦不另题书名,而以某子称之。
吕思勉曰:“先秦诸子之学,非至晚周之世,乃突焉兴起者也。其在前此,旁薄郁积,蓄之者既已久矣。至此又遭遇时势,乃如水焉,众派争流;如卉焉,奇花怒放耳。积之久,泄之烈者,其力必伟,而影响于人必深。”(《先秦学术概论》,页4)
根据吕氏的总结,先秦百家的兴起有二个原因:一谓出于王官之一守,官、师分离,故“诸子皆出于王官”。二曰出自救时之弊。实际上,诸子百家的兴起是经济、社会、政治变化的直接结果,是对政治社会进行变革的内在要求的结果。一言以蔽之,是应付挑战的结果。如《汉志》所谓:“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