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共党史 >

第24部分

中共党史-第24部分

小说: 中共党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整风运动的原因和经过
  抗日战争时期开展的大规模的整风运动,是和党的历史发展、党的现状、党所处的客观环境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也经历了严重的挫折,党内曾出现过几次“左”右倾错误,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错误,给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害。遵义会议和六届六中全会,党纠正了王明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左”倾错误和抗战初期的右倾错误,但还没有来得及在全党范围内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特别是没有从思想方法的高度对造成“左”右倾错误的根源进行深刻的总结,王明的教条主义错误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清算。党内在指导思想上仍然存在一些分歧,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还相当严重地存在着。同时,抗战以来,党员数量发展到80多万人,其中大多数出身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他们有高度的革命积极性,并能团结群众英勇作战,但对他们的马列主义教育还很不够。由于阶级出身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很容易接受教条主义的影响,这就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这些情况表明,党必须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行整顿,加强对全党同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
  当时,也具备了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的现实可能性。从主观方面讲,党的正确路线处于领导地位;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写了大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为整风运动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党内有了一批久经考验的领导骨干,这是搞好整风运动的组织上和干部上的条件。从客观上讲,抗日战争正处在相持阶段,局势相对稳定,是全党整风的良好时机。
  这次整风运动,是有领导、有准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干整风学习(1941年5月至1942年2月)。其中心任务是:党的高级干部从研究党的历史入手,总结经验,分清是非,求得一致认识。这是全党普遍整风的准备阶段。第二阶段是全党整风(1942年2月至1943年10月)。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以整顿思想方法和思想作风为主,通过整顿三风,从思想上解决无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马列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矛盾问题。第三阶段是总结党的历史经验(1943年10月至1945年4月)。其中心任务是:在全党普遍整风、分清路线是非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高,对错误路线作出正式结论,进行彻底清算。1944年5月到翌年4月党的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一致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建党以来,特别是1931年至1934年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历史经验,统一了全党的认识。
  (二)整风运动的任务
  整风运动的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而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是整风运动的中心任务。
  在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方面,毛泽东论述了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的重要意义,并明确指出,主观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特征是把马列主义的个别词句,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而不懂得联系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主义的特征是把局部经验误认为是普遍真理,轻视对理论的学习,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毛泽东着重批判了教条主义。教条主义欺骗性大,“气焰更盛,更有理论,形态完备”,对革命造成的危害也大。教条主义者容易装出马克思主义的面孔,吓唬工农干部和天真烂漫的青年,把他们充当俘虏。他们对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采取照搬、照抄的态度,脱离中国实际,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
  在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方面,毛泽东强调铲除宗派主义的重要性,指出“宗派主义是主观主义在组织关系上的一种表现”。它有两种:一种是党内的宗派主义;另一种是党外的宗派主义。党内的宗派主义倾向产生排内性,妨碍党的统一和团结;党外的宗派主义倾向产生排外性,妨碍党团结全国人民的事业。
在反对党八股整顿文风方面,毛泽东指出党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宣传工具,又是它们在语言文字上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腐朽文风。其主要特征是形式主义。毛泽东列举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并告诫全党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妨碍革命,祸国殃民。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在党内的反映。小资产阶级在思想方法上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在政治倾向上,容易左右摇摆;在组织上,具有个人主义、宗派主义的特点。因此,任何没有无产阶级化的小资产阶级分子的革命性,与无产阶级的革命性是有本质差别的。这种差别弄得不好就可以发展成为对抗状态,给革命带来挫折和失败。
(三)整风运动的方针整风运动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即毛泽东后来概括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这是解决党内矛盾唯一正确的方针。这一方针符合党内矛盾的性质。党内斗争从本质上讲是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主要是与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这是围绕着革命性质、任务、对象、道路等根本问题上的争论,是如何革命的分歧,不是革命与不革命、更不是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因此,一般是属于是非问题、思想问题、非对抗性的矛盾,不属于敌我矛盾,解决的方针只能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一方针符合思想斗争的特点。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要得到解决,根本的是靠启发自觉,而不是乱打一顿,痛快一时所能奏效的。这一方针是党内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在我党历史上,党内斗争曾出现过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取消党内斗争的右的倾向;另一种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的倾向,都给革命造成了危害,尤其是王明实行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过火斗争,使党的力量遭到极其惨重损失。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既反了“左”,也防了右,因而是科学的。
  用什么方针进行整风,是关系到党的兴旺发达,革命成败的大问题,只有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才能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
  (四)整风运动的意义
  整风运动极大地提高了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形成了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为战胜困难、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这一运动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广大党员划清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克服了教条主义的恶劣影响,端正了党的思想路线,提高了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这一运动深刻地改变了全党的思想面貌。广大党员弄清了无产阶级革命性和小资产阶级革命性的根本区别,大量农民、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新党员,自觉脱离了小资产阶级立场,加强了世界观改造,增强了党性。这一运动使全党树立了三大优良作风。广大党员树立和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这一运动还形成了完整的毛泽东建党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毛泽东的建党思想,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大多数的国家里,如何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艰巨任务。整风运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创举,为党的七大的顺利召开,在思想上、组织上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抗日战争后期,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和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已指日可待。中国在战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成为提到议事日程上的问题。
  (一)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对立
  抗战后期,国际国内形势十分复杂,出现了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对立。
  1943年至1945年秋,国际形势十分复杂。从1943年起,无论是欧洲战场还是亚太战场,猖獗一时的德、意、日法西斯已经丧失了战略主动。1944年,苏联军队把战争推进到德国及其占领区;美军在太平洋发起了越岛进攻,逼进日本本土;美、英军于6月在诺曼底登陆,开避了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上半年,苏、美、英盟军取得了彻底战胜德、意法西斯的胜利。由于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举足轻重。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苏、美、英等国对中国问题十分关注,签署了一些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如1943年11月的《苏美英三国德黑兰宣言》,1945年苏美英的《雅尔塔协定》等等。这些协定,就加速打败日本法西斯的进程来说,是对中国抗战的援助,但有的条款,无论从内容还是签署的方式来看,都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这时,美国政府已经看到了战胜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前景,开始考虑战后的问题。美帝国主义为了在战后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实现取代日本独霸中国的目的,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千方百计企图削弱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维护蒋介石的统治,加强国民党政权的力量。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国内形势也很复杂。经过中国全民族抗战,特别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人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有生力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下,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在望。但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有两种命运和两个前途。抗战后期,蒋介石集团的统治更加腐败。政治上,依靠特务组织和保甲制度实行法西斯统治,1945年5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表示不能废除一党专政,会议确定了消灭共产党和民主势力的反动方针。经济上,残酷的剥削压榨人民,迅速发展官僚资本。军事上,1944年当日军在豫湘桂省区向正面战场发动进攻时,国民党军队出现大溃败的局面。由于国民党统治的极度腐败,就使中国面临一个黑暗命运——维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贫弱的中国。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正奋起掌握自己的命运,要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实现中国的光明的前途。
  (二)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为了粉碎美蒋反动派的阴谋,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把中国引向光明的前途,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着121万党员。毛泽东致了《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关于形势和思想政治问题的报告、关于讨论政治报告的结论和关于选举问题的讲话;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和关于讨论军事问题的结论;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和讨论组织问题的结论;周恩来作了《论统一战线》的重要发言。代表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充分讨论,通过了关于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