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探索新教法,首先要更新我们头脑里原有的旧观念。
长期以来,我们历史教师总是认为,凡是课本上写的、画的,字无论大
小,图无论主次,包括注解、目录、大事年表,一概都必须在课堂上由教师
交待得一清二楚,滴水不漏。这个“必须”,是教师的一种观念,或者说是
教师自己给自己套到头上的一道紧箍咒,其实并没有任何一个方面对教师提
出过这样的指令,包括由教委发布的教学大纲在内。
与此同时,教师以教科书为依据讲课时,怎样处理教材才能提高教学效
果?在教师头脑里盘算得最多的是怎样补充和丰富,而很少花功夫去琢磨删
节和浅化,或交给学生课后自己去阅读。
上述观念的形成,除了高考或各级统考的影响以外,恐怕主要是由于原
来的历史教材写得精当扼要,言简而意赅。这样的写法难免缺血少肉,失之
干瘪。这样,教师必须把主要的力气去挖掘深藏在教材背后的潜台词,去找
回被教材抽干了的血和肉,讲裸时增加些内容,丰富些情节,补充些例子。
如今教师面对丰富而又生动的新教材的内容,爱不释手,舍不得舍弃,仍然
采用老办法,事事要讲,字字要讲,其结果必然是堂堂课讲不下来,完不成
任务。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旧观念,探索新教法。
通读新教材第一册、第二册以后,我对新教材的总体认识是这样的:新
教材的内容由三个环节组成。主要的一环是大字。大字要求学生掌握,这是
统一要求的。大字的核心是几个“重要”,重要年代、重要人物、重要史实。
几个“重要”一定要深入领会,牢固掌握。第二环是小字,是教材内容的具
体叙述。最外面的一环是地图、插图、引言、图注、注释。。小字和最外面
一环的内容,除了用“☆”符号标出,要求学生掌握的以外,其余由教师灵
活运用。其中一部分是上课时要利用的,或作为大字的补充,由教师结合大
字来讲,或让学生念一念,看一看;另外一部分,教师可以不去理它,让有
余力的学生自己去翻阅。
由于大字是统一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一环,所以教师主要应环绕大字讲
课。为讲好大字内容,就要灵活运用好小字以及地图、插图、引言等这外面
一环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或取或舍,精心设计,巧为剪裁。教师的课
堂教学,讲得完还是讲不完?讲得好还是讲不好?学生学得好还是学不好?
关键恐怕就在这里。
那么,在使用新编历史教材讲课时,在讲法上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
是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跟老师们探讨。
(一)重点要突出
凡是重点的地方,要讲得具体,讲得充分。具体的做法,可以把涉及重
点的大字、小字、图画、地图、引言、图表等都利用上。必要时,还可以略
作补充。如果能展开一些描绘性的、触及灵魂、触动感情或者启发想象、启
发思维的讲述,当能使课堂生辉,效果倍增。如《战国七雄》一课,商鞅变
法是重点。可以把秦孝公的发愤图强、下令求贤,商鞅入秦后跟秦孝公的对
话,跟保守派大臣的舌战,结合小字的叙述,围绕插图《舌战图》的画面,
适当补充情节,以便较好地再现历史场景,以衬托出这一次变法关系重大,
非同一般。这里,不能强调新教材内容多,分量重,时间不够而处处删节,
一带而过。重点就是重点,重点就要重点讲授,不能只是交待几个要点,把
课本上的大字念一念就算完事。
(二)“大字”要注意知识的层次性
大字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一般地说,教师都要认真讲授。大家的文字
简洁、概括,有的地方甚至需要教师一句一句演绎开来讲。其中不少地方可
以利用下面一段小字,说明前面一段大字。如《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
中“秦朝的暴政”一目,第一段大字只有两句话。第一句,“秦始皇在位期
间,建造了许多豪华的宫殿,其中最为华丽的是阿房宫。”第二句,“他还
在骊山为自己建造规模巨大的陵墓”。大字下面是两段小字,分别介绍了阿
房宫和骊山陵的宏伟。这大字的两句话就必须借助下面的小字来解释。如果
不结合小字讲,学生要掌握大字的内容,恐怕只能靠死记硬背了。当然,具
体的讲法,可以是教师讲解,可以是学生朗读,也可以是师生有问有答。特
别是还有不少地方,学生对大字的理解,要借助于一系列相关的插图、小字、
图注、表格等内容。如《魏孝文帝改革》一目第二段大字的内容,“迁都洛
阳”要结合地图来学,“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要结合“鲜卑姓改为汉姓”
对照表来学,“改穿汉族服装”要结合插图“北朝妇女”和“汉服俑”“胡
服俑”以及图注“鲜卑衣服狭而短,夹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来
学。还要结合“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帝王出御图”及其图注——“图中的帝王
和大臣所穿的长袍,均已是汉族服装”来学。而孝文帝对改革,态度之坚决,
要求之严格要结合小字的叙述来学。因此,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大字内容教师
完全可以指导学生边看教科书用谈话方式进行,或朗读、或解释、或问或答,
我们的课可以上得非常生动活泼。
大字虽然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但也要按重要的,一般的,不太重
要的,区分出不同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讲课中要区别对待。
以历史人物来说,最重要的如秦始皇、唐太宗,就要讲得全面些,教师
可以用重彩浓墨,从多种角度,用各种方法去介绍他。秦始皇还可以要求学
生从功与过两方面去评价他,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人物的能力。一般的重要人
物,只要讲明白他的身份、称谓,点出他主要的特点即可。如商纣,只要掌
握他是商朝最后一个王,是一个暴君,又如管仲,只要知道他是春秋时期杰
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襄助齐桓公称霸就可以了。大字中有的人物,如南朝
宋、齐、梁、陈的开国皇帝,除了宋的刘裕,其余三人萧道成、萧衍、陈霸
先以及唐来八大家中除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王安石以外,其余三
人苏洵、苏辙、曾巩等在教材中只是一闪而过,他们的出场往往都是行文中
带出来的,教师讲课也就只要点到为止,作闪现式讲授便可以了。
以历史事件来说,《西汉与匈奴的和战》中提到了三次战争:西汉初年
的“白登之围”,汉武帝时的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以及东汉时期窦固、
窦宪两次打败北匈奴。教师讲这三次战争要不要平均使用力气呢?不能。在
这三次战争中,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重点,战争规模大、时间长、战役
次数多,战绩显赫,影响也大,因此教师讲课时要重点讲授。白登之围也是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一次战争,但比之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可以说只是西
汉初年,汉匈之间的一次交锋,虽然也应讲一讲大概的战况和结果,不必过
于铺开来讲了。至于东汉时期窦固、窦宪的打败北匈奴,战功虽然显赫,但
战争的性质和过程与西汉有类同之处,不妨一笔带过。
(三)“小字”要灵活应用
小字部分是新教材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字不仅是大字的具体化、形
象化,而且增添了知识点,拓宽了知识面,提供了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的感性材料。小字的内容大多写得生动具体,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但小
字的内容除了加上符号“☆”的以外,都不要求学生掌握,教师可讲可不讲,
给了教师很大的灵活性。怎样处理小字内容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究竟应该
取什么,舍什么,便成为教师使用新教材时的一大难题,成为当前历史课堂
教学面临的一项急需解决的新的任务。问题的解决需要有一个实践的过程、
研讨的过程。
新教材使用伊始,我对小字的取舍提出几点想法,是否恰当,请大家指
教。
小字的取舍,选择的标准,要以所在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因时因地制
宜。除此之外,我想还要规定几条原则。
1。从是否是重点而定,是则讲。如张衡发明地动仪是第一册第19 课《昌
盛的秦汉文化(一)》一课的重点之一,那么,关于地动仪的结构以及地动
仪怎样测知地震方向的这一段小字便应该讲。
2。从是否能有助于完成教学目的而定,是则讲。如第二册23 课“华侨和
南洋的开发”一目虽非重点,但小字描述华侨开发南洋的辛勤劳动和开发南
洋贡献之大,写得具体、生动、感人,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
情,应该讲。
3、从是否是要害而定,是则讲。要害在这里是指缺了它,课就无法连贯
下去的意思。如第三册17 课“保路运动”一目,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爆发的
前奏,从教材的编写来说,它又是17、18 两课前后文的交汇点。因此,保路
运动非但是该课重点之一,而且是上下衔接的一个“扣”,一个要害,缺了
它,课就讲不下去,因此应该讲。
4。从是否能满足学生求知欲而定,是则讲。如第一册13 课“楚汉之争”
一目中,关于鸿门宴的内容属此。有些历史内容,在民间流传甚广,学生看
过电影电视,或者听过评书、用过成语,读过故事,所以兴趣特别浓,学生
对这些内容的求知欲特别强。因此,尽管鸿门宴既非重点,又不见于大字,
但由于鸿门宴故事人所共知,学生兴趣大。教材编者也给了暗示,既有较为
详尽的小字,又配备了插图,对这一内容,教师就应该讲。
除此之外,时间的条件自然也是要考虑的。
(四)图画、地图要充分利用
图画、地图、图表等直观教材多,是新教材的一大优点。教师要充分利
用这个优点来提高教学质量。
图画、地图、图表等直观教材跟小字一样,大多是大字内容的补充和说
明,而且也跟小字一样,并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我认为,凡要求学生掌握
的,教师都要讲,如地图《战国形势》、《秦朝疆域》,如图画《北京人》、
《四羊方尊》,如图表《秦中央重要官职及分工》等。对不要求学生掌握的
也要充分利用,它跟小字不同的是,往往花时间不多,又可以增加学生的真
实感,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新教材上的图画,一般可以分为想象图和文物图两种。想象图虽然不是
历史的真实,却是真实历史的想象,可以利用它来再现历史的真实,如讲商
鞅入秦、跟秦孝公促膝长谈以后,秦孝公决定变法。为了统一思想,秦孝公
召集大臣,共商变法大计。这里,可以利用教材上的图画往下讲:“这就是
当时商鞅和大臣舌战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位历史上
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对变法的大臣进行辩论,你看他手里拿着竹简,引
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
他响亮地喊出了‘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
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的大辩论,
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说:商鞅说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