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8 >

第10部分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8-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李白习惯性将脚伸于站在身旁的高力士,使这个在当时权倾满朝的大宦官 

不得不单腿跪地,为诗人脱靴。一阵忙乱过后,李白从酒醉中醒来,奉命作 

 《清平调三章》,诗人遂乘酒兴,一挥而就,“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 

露花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玄宗看歌词写得美丽流畅, 

于是便更加器重李白了。 

     李白虽受器重,也不过是做一个皇帝驾前的御用文人,这可与李白当初 

想入京做一番事业的志愿相去太远了。李白很快对长安这种腐败生活产生了 

厌倦,再加上高力士一伙嫉贤妒才,屡次进馋言,唐玄宗渐渐开始远离李白, 

这种势头李白也看到了,又因为诗友贺知章等几个好友死的死,走的走,终 

于在公元774年提出辞呈,离长安而走了。 

     长安3年,诗人虽无政治建树,然而诗作却很多,前期多是想报效国家, 

后期多抒发愤怒之情。 

     实际上,远离长安对李白诗歌创作是件好事,诗人回归自然如鹰回长 

空,龙归大海,心里也是重新一朗,别去京城便取道上洛郡东去,游历了河 

南、山东、安徽等地,写下了许多气势磅礴的诗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 

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 

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公元740 

年,李白已46岁了,仍决心重新南游,以温旧梦,乃作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 


… Page 27…

篇章之一《梦游天姥吟留别》,追述往事,有若梦游,托天姥以寄志,决心 

放纵青山,重又像年青时一样,下扬州,转金陵,过庐江,开始了新的十载 

漫游。 

     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李白素有建功立业之心,虽屡遭失 

败,仍时时想找机会,这种思想终于造成了他的晚年悲剧。公元751年安史 

之乱已爆发,李白怀着报效朝廷的决心加入了永王军幕,却不料陷入了皇家 

父子兄弟之争,兵败入狱,后虽因郭子仪相保而免遭死刑,却在58岁时被流 

放夜郎,终至暮年,流落江南,无可归宿,在南陵一带靠人接济为生,后归 

当涂,患病而逝,时年62岁,有绝笔《临终歌》一首。 

     一代伟人,诗仙之体,如一颗星辰,就这么默默陨落了。人们总是不愿 

这样的伟大诗人平凡地死去,于是民间便赋予他种种美丽而浪漫的传说,梦 

中“酒醉入水捉月而死”便是最著名的一个。传说李白晚年嗜酒如命,一日 

泛舟采石江上,酒醉对月而歌,后见水中明月,豪兴顿发,要入水邀月对饮, 

失足落水成仙而去。这是多么美丽的传说啊!在李白诗中,咏月的很多,这 

如李白终生顽强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把他的死和月亮联系在一起,不但是人 

们对这位天才的怀念与崇敬,从感情上讲也是十分合理、合情的。 

     强盛的唐王朝的确是一个养育伟人与天才的时代。就在和李白同一个时 

代里,唐朝又出现了另一位可与李白相提并论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他和李白如双峰对峙,共同把唐代的诗歌艺术推上历史的顶点。 

     杜甫,字子美,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13代孙子,公元712年生于河南 

瑶湾。他的祖先多半充当过太守、刺史、县令一类的官吏,如诗人自己在给 

他的第二个姑母所写的墓志铭里写道:“远自同室,迄于圣代(唐朝),传 

之以仁义智礼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可说是出身于一个有悠久传统的官 

僚家庭。杜甫的母系祖先也很炫耀一时,其外祖母的母亲是舒王李元名的女 

儿,李元名是高祖的第十八子,太宗的弟弟,然而这个名门望族到了杜甫出 

生时已败落下来。首先是祖父的一支,官位一辈比一辈做得小。而其外祖父 

的一支由于冤狱,几乎绝灭。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生活的杜甫,从小性格中 

有悲凉,沉稳,凝重的气质,对他一生的诗歌艺术有很大影响。 

     杜甫的幼年是在病痛的折磨中度过的。关于他的病有传说,杜甫的母亲 

在生下杜甫后几年内就死了,其父在外作官,便把杜甫寄养在二姑母家。姑 

母是位舍已为人的人,一次杜甫和表哥一同生了病,姑母看护着这对表兄弟, 

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姑母总是先照看杜甫,这样杜甫病渐渐好了,表弟却 

病逝了,这事也在杜甫心里种下了沉重的负担。他后来在姑母死后为其守孝 

3年,亲写碑文,这同样给杜甫一生涂上了悲剧色彩,同时也形成了他能体 

察民情,同情穷人的善良之心。 

     公元731年,杜甫20岁了,根据当时社会上文人游学成风的习俗,杜 

甫也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但这次漫游时间不长,地方也到的不多,他只不 

过到江南的“二谢”、阴何、鲍庾那些诗人所歌咏的地方转了一圈,便在公 

元735年由于要考进士而回到巩县故乡。当时进士考试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 

事,每次投考的两三千人中,录取的往往不及 1%。杜甫投考的那一年进士 

只录取27名,杜甫落选了。当时年轻的诗人刚从吴越归来,只是饱览了江南 

的山水,还没有注意到现实的人生,另外对自己的才学也颇自负,进士落第, 

对于那时的杜甫并不算什么打击,因此他在洛阳住了不久,便开始了第二次 

的漫游。这一次漫游,诗人去了齐赵一带,大约在他二十八九岁时,他写出 


… Page 28…

了保留下来的他的最早的诗《登兖州城楼》和《望岳》。其中《望岳》也可 

谓一首千古绝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分显露了诗人的不同寻 

常的抱负,虽然这仅仅是一颗宝贵的思想萌芽。这一次漫游一直持续到公元 

741年,这几年诗人过得十分浪漫、逍遥,他后来所说:“放荡齐赵间,裘 

马颇清狂。”便是对这一时期的形象描述。 

     和浪漫诗人李白不同的是,杜甫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太深了。他多少受 

其祖父辈的熏陶,心里自有一份追求功名的思想,因此公元746年,在他35 

岁时,杜甫自觉可以去施展一下平生学识,便独自来到长安。当时的长安, 

正在李林甫的统治下,开元盛世所留下的一些较正直,有才能,或是放荡的 

狂放人士,几乎都遭到李的暗算与陷害,年轻气盛的杜甫在这种环境下,其 

宏远志向,自然也是不能实现的。 

     但杜甫并没因此绝了做官的梦想,他在京城先后写了两篇进表,充分表 

述了他渴望当官的愿望。同时,为了达到目的,他也开始不加选择、不择手 

段地投诗给那些他并不十分尊重的权贵,请求他们帮忙。然而即使这样,他 

也并不能得来一丝的好感。在他40岁后,不但穷,身体也渐渐衰弱了,这种 

生活在他著名的《奉赠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表现得很清楚“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可见诗人内心的酸楚与悲痛。 

     长安 10年,杜甫政治上毫无收获,然而也有着真实的收获,那就是认 

清了政治集团的腐败。由于自己的饥寒,接触了人民的痛苦,就在这个时期, 

他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 《兵车行》。那是在一个凄冷的秋天,杜甫 

到长安北渭水上咸阳桥,这座桥连接着通往西域的大道,亲眼看到了士兵们 

出发的情景,父母妻子拦道哭诉。他问一个士兵到哪去,那士兵说,他 15 

岁时就到过北方防守黄河要塞,好容易盼回来了,如今满头白发,又要开往 

边疆去和吐番作战,抛下家里的田地没人耕种,官家又来催租,真不知从哪 

里凑出钱来。杜甫看着这凄惨景象,再也遏制不住心头的痛苦,血泪交迸写 

出了,“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 

啾”的千古名句。 

     就在杜甫在长安的最后一年,他总算在右卫率府当了个小官,任务是看 

守兵甲器仗,职位只是正八品以下,但生活总算有了着落,于是诗人便动身 

回奉先探亲,就在这探亲路上,杜甫写了一篇他自己划时代的杰作《自京赴 

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杜甫10年长安生活的总结,诗中不乏“朱门酒肉 

臭,路有冻死骨”等凝重洗练的名句,反映了安史之乱前社会的状况,反映 

出杜甫内心的矛盾与他伟大的人格。他的诗歌艺术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被迫逃离长安,开始了长期的流亡 

生涯。就是在这种四处流浪的生活中,杜甫从侍奉皇帝开始走向人民,深切 

地体会到普通群众水深火热的生活,激发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用天 

才的、现实主义的写实之笔,先后写出了“夜闻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恸 

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等名句。 

     严冬过去,春临人间,然而自然与心理的巨大反差,使杜甫愁思万千。 

一首千古传唱的五言律诗就在这时诞生了:“国破山河在,春城草木深,感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簪”。在这里短短40个字,把国仇家恨,妻离子散的悲苦描写得淋漓尽致, 

还有什么痛苦比“花溅泪”、“鸟惊心’更痛苦的呢? 

     就这样流浪了一年,杜甫的生活又出现了几个转折。首先是作唐肃宗的 


… Page 29…

左拾遗,却因他的耿直天性,被贬到华州作小官。然而一片忠心的杜甫,虽 

被贬官仍然诚诚恳恳对待自己的新职务,他经常利用公出之便,在民间察访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在新安县看到征兵已经征到未成年的少年,于是创 

作了《新安吏》。另外,又见一老人子孙都阵亡了,如今自己也被征去当兵, 

老妻卧在路边哭,还见新娘晚间结婚,早上丈夫被征去守河阳;另一个从相 

州战败归来的士兵,回家已是遍地荒芜,家人无消息,十分悲愤的情绪又涌 

上了杜甫的心头,于是,他动笔为这3个人各写了一首诗,这便是有名的《三 

别》。 

     在 《三别》中,杜甫除同情人民外,但仍为统治阶级着想维护战争,让 

他们“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然而后来不久,杜甫又在一次远游中撞 

上了一件事,使他含泪写下了《石壕吏》却是个例外。在这首诗里,他再也 

没有用什么话来安慰人们,而通篇只是作客观的叙述,“暮投石豪村,有吏 

夜捉人,者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普通的词 

句,真实的描述,深刻展示了他对人民的同情,这首诗标志着他现实主义写 

作手法已达到了顶峰。《三吏》、《三别》的组诗,成后人赞誉他为诗圣, 

赞誉他的诗为诗史的代表之作。那一年他已47岁。 

     战祸之后,必有凶年。杜甫至华州那年就遇上了关中大饥,颗粒无收, 

粮价高涨,他微薄的收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