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 >

第17部分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第17部分

小说: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舜典上》也说‘五载一巡狩’,可见自古巡览就是胜典。但凡圣君,道本相似,何况国库殷实,金银充足,区区巡游不会耗费多少库银。”和这一席话,正好逢迎了皇上仿效先祖、学尧舜的喜好,乾隆遂降旨预备南巡。和亲自为皇上监督龙舟等南巡的设施,华丽奢侈之极,库银由和流水般地挥霍掉了。和也因此更加得到皇上的宠信,被升为侍郎。    
  这种观点认为,和论文论武,都没有什么才能,但因为他善玩心理战术,逢迎皇上,才受皇上的恩宠。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有个叫尹壮图的官员向皇上呈奏,各省库金银亏空。和对其怀恨在心,上奏请皇上命尹壮图再去查实,暗中派了自己的亲信前往。结果尹壮图被降职,原因是所奏不实,和更得宠信。官库虽然空虚,但和却以各种名目进行搜刮,所以皇帝不愁没银子花,而和也更加受宠。    
  然而,关于和受宠的原因,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记载,在乾隆帝还是宝亲王的时候,曾钟情于马佳氏,而这马佳氏正是雍正皇帝宠爱的妃子。宝亲王时年17岁,情窦已开,常在没人的时候和马佳氏调笑。一天,不知为何,马佳氏误撞到宝亲王的眉际,被皇后钮祜禄氏看见,以马佳氏调戏皇子为名,下令将马佳氏牵到月华门勒死。宝亲王听后,流着泪到月华门前,此时的马佳氏已奄奄一息,宝亲王便放声哭道:“我害了你。”便咬破自己的指头,滴一点血在妃子的颈上,说:“我今生无力救你,来生以红痣相认。”话至此,马佳氏淌了两行眼泪便魂归西天。宝亲王又仔细端详了马佳氏的脸面,吩咐用上好的棺木盛殓,并买通宫女把马佳氏贴身的衬衣脱下来,日日同眠。他登基后,这件事渐渐淡忘了。而和酷似马佳氏,那颈上也有一颗鲜红的血痣。因此,和被乾隆认为是马佳氏在世,开始受到万千宠爱。御书房是他和皇上同榻而眠的场所。和做出百般娇媚的样子,使皇帝更加相信他就是第二个马佳氏。    
  而且,据考证,和所居住的恭王府中有一条地道可直接通往皇宫,据说和每次就是通过这条地道,直接到达宫中与皇帝幽会的。    
  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和到底由于何种原因受到宠信?这些君臣之间的故事只能留给后人评说了。    
  第三部分:政界曾国藩为何没有称帝
  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运动威胁清王朝统治时,通过组建湘军,掌握地方大权,到1863年湘军攻下南京后,曾国藩已经控制了整个统治集团,就军事实力而言,他比清政府已经超出了很多,若曾国藩振臂一呼,从满朝人的手中夺回统治权,应当说并不困难,但但他没有这么做。曾国藩为何拒不称帝?一般归结为三点原因:忠君报国思想、条件不成熟和为了统一。    
  其一,曾国藩满脑子的忠君报国思想,深受晚清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他起兵就是为了保卫地主阶级利益,保卫清朝,保卫明教。他的个人追求就是做个中兴名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    
  其二,曾国藩即使想当皇帝,时势也不允许他这么做。当时清政府虽衰落,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拥有一支强大的以骑兵为主的军队。而且湘军攻陷天京后,人心思归,战斗力锐减。最关键的一条,湘军起兵是以“保卫儒教”和“忠君保国”为号召,一旦曾国藩称帝,很可能湘军要成为众矢之的。再说,也没有所谓“友邦”的帮助,曾国藩称帝未必能得到国际承认。    
  其三,曾国藩真称帝的话,势必会引起社会动荡,各地又要出现割据的局面,天下统一的局面就要被打破了。因而从客观上说,曾国藩拒不称帝也是一件好事。    
  第四部分:军事中国文官武将是何时分开的
  国家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就是文武分离,这是社会政治、军事发展的必然结果。文武官员分开,是指有了专门指挥作战的武将,文官不再作战,史学界均是这样认为的。但是,人们对他们分开的具体时间持有不同的观点。    
  《史记》、《淮南子》称:黄帝时已设立“司马”等军事首领官职。《今文通典·尧典》、《古文通典·舜典》称:夏王朝设立了“司徒、司马、司空”等文武官职。《尚书·洪范》称:商王朝有“司徒、司空、司寇”和“马、亚、射、戎、卫”等文武百官。从上述古籍看,夏商体制一直沿袭到西周,虽然文官武职已分门别类地设立,但卿、大夫既管理政事,又受王命率兵出征,司马只主管平时军事行政,而无统兵之权,战时统帅由天子临时任命,征战结束即将统兵之权上交天子。根据以上所述,文官武将在西周以前是不分的。    
  但周王室在春秋时已衰落,各诸侯都有自己的军队,据《史记》、《国语》记载,军队的最高统帅是国君,天子常亲自率兵作战,也有不少文官武将去领兵作战。例如《左传·隐公五年》中记载周桓王二年北制之战,郑庄公派大夫祭足、原繁、泄驾、公子伯和子元率兵抗击燕军,而那时大夫便是文武一体。又如《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周襄王十四年,宋桑楚泓水之战,宋襄公统帅宋军,太宰子鱼和大司马公孙固辅助;楚成王派成得臣、斗勃等军将统帅楚军。再如《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记载,楚昭王元年,吴军包围潜城,楚王派王麋(主管宫廷)、王尹寿(主管营造、手工业),统帅救兵增援。《左传》中的详细史实证明,文官武将直到春秋时也未分开。    (该书籍由红糖粽子整理发布,更多好书尽在 未知部落 wzbl)
  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兴起并逐步掌握政权。由于以前不分国家的文武官员、卿、大夫等贵族平时管理政务,战时统兵作战,集军事政治权力于一身引起君权旁落弊端,于是统治阶级采取文武分职的办法,以相、将为百官之首。这样,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体制得以确立。相似的记录还可见于《尉缭子·王霸篇》、《吕氏春秋·举难篇》。所以,战国才出现了专职将军和独立的军事系统。这一点是得到公认的,并记载于《中国军事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    
  战国时期,战争规模扩大,士兵总量不断增加,军队指挥成为一种艺术。一支军队的指挥必须要有军事方面的专业知识,富有管理、训练和指挥作战的经验。《韩非子·显学》称:“明君之吏,宰相必起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史记》、《吕氏春秋·异宝》中,还有战国取消分封制,授给爵位的标准是看作战成果的大小,许多将帅都从军中选拔的记载。一批名将例如吴起、孙膑、乐毅、白起、廉颇等,正是遵循这个原则选拔出来的。这时,在朝中管理政事的只是文官,而且他们也不再率领军队出征。例如,著名的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庞涓统帅魏军,田忌(孙膑为军师)统帅齐军,王(后为白起)统帅秦军,廉颇(后为赵括)统帅赵军,而他们都是专职武将。    
  综上所述,史学界普遍认为,战国是文官武将分开的具体时期,而且一直延续至今。但是,也有人认为它始于春秋。至于到底是什么时候,也只能等考古发现来澄清了。    
  第四部分:军事庞涓指挥过马陵之战吗
  马陵之战是历史上的一次著名的战役,众所周知,孙膑在这次战役中杀死了庞涓,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了这次战役。魏国与赵国联合在公元前343年末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第二年,齐魏王为救韩国而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发兵攻打魏国。这场战争中,将军庞涓是魏国军队的指挥。他看到齐军援兵来到,便放下韩国转而攻打齐军。齐军军师孙膑献上一条妙计,让士兵装出一副害怕的样子,并且让军队一天接一天后退,第一天的行军营地有十万个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灶,第三天再减为三万个灶,这就是著名的行军灶之计。三日后,庞涓行军到此看到这个情景,喜出望外,放弃步兵,率领其精锐骑兵日夜兼程来追齐军。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马陵地势极为险峻,道路颇窄。孙膑在一棵砍去树枝的大树上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并在树的周围设下埋伏圈。果然,庞涓率领魏军在当晚追到马陵地区,想点火看看这树上究竟写了什么文字。庞涓还没有读完树上的字,周围隐蔽的齐军便已万箭齐发,魏军顿时乱成一团。庞涓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拔剑自刎,齐军趁此机会大败魏军。从司马迁的这段记载来看,庞涓是指挥过马陵之战的,但在历史上还有另一种说法。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汉简《孙膑兵法》中的《擒庞涓》一篇这样记载:魏军大将庞涓在公元前353年也就是马陵之战前十一年的桂陵之战中,被齐军活捉。当时魏国攻打赵国国都邯郸,派将军庞涓带八万兵马出击。齐国也派将军田忌,军师孙膑领八万兵马去援助赵国。孙膑派“不识事”的齐城、高唐二大人先攻打守备森严、“人众甲兵盛”的平陵以迷惑魏军。结果齐国这两个大夫未进入平陵攻战,在路上就遭到了魏军侵袭,齐军大败。魏国开始骄傲轻敌,不把齐国放在眼里。接着,孙膑为了“以怒其气”,派遣轻战车到魏都大梁的郊外,让极少的士卒分散跟随在战车之后,显出一副兵少将寡的样子。正在全力攻赵的魏军统帅庞涓得知这个情况,并不知是骗局,转而率领精兵强将日夜兼程回到大梁与齐军进行决战。于是孙膑故意施计,追击到桂陵,生擒庞涓。《孙膑兵法》为孙膑弟子所写,它十分清楚地记载了孙膑在桂陵之战中生擒庞涓的事,应该说可信度也是很高的。既然在桂陵之战中齐军已经俘虏了庞涓,他怎么还能在马陵之战中再指挥魏军作战呢?如果说庞涓在桂陵之战时已经中了孙膑伏兵狙击之计,他怎么会不吸取教训,在马陵之战时再次受骗呢?    
  但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提到马陵之战的魏将是庞涓。如《魏世家》中说,当时魏军任庞涓为将,太子申为上将军。结果,魏在马陵失利,齐国擒住太子申,杀了庞涓。再如《田敬仲完世家》中说,这次战役齐国救韩,赵来打击魏,使魏军大败于马陵,虏太子申,杀大将庞涓。再如《六国年表·魏》在马陵之战的当年记载:“齐虏我太子申,杀将军庞涓。”    
  考察以上两种说法,关键就是庞涓在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之间的经历,在这一段时间内,他是否被释放回魏国并重新担任将领?于是有的学者认为,桂陵之战,庞涓落入齐军之手,但不久后就被放出来了,又一次担任马陵之战中的将领,和孙膑再次交战。《水经·淮水注》引《竹书纪年》中的记载说,在桂陵之战的第二年,魏惠王调用韩国军队,在襄陵打败了齐、宋、卫三国联军,齐国见局势危急,就传楚将景舍在中间调和,也就在这个时候,庞涓被释放。    
  但《水经注》中毕竟只是转引其他书籍中的记载,其真实性如何,魏军将领庞涓是不是被俘而又释,是不是再次东山再起,参加了马陵之战,至今仍无法确定。    
  第四部分:军事汉高祖在“白登之围”中是怎样脱身的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让韩王信迁到代国,建都在马邑。匈奴兵攻打韩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