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11-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文学的阶段,并且通过话本系统和杂剧系统得到不断
… Page 37…
丰富和完善。
我们先来看看在话本系统的流传情形。
说话人运用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讲说三国故事,很早便已经存
在。
隋炀帝时,有人将三国故事编成傀儡戏,如曹操谯(qiáO瞧)水击蛟,
刘备檀溪跃马等节目,在水上作杂戏表演。
唐人刘知己(661—721年)的《史通》卷五“采撰”中就有“诸葛犹存”
一目,云“此皆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中唐以后,三国故事已变成了
说书艺术的重要素材,而且说得极其生动。晚唐有名的诗人李商隐在《骄儿
诗》中描述了他的儿子摹仿说书人形容张飞和邓艾的神情、语态。
在唐代“说话人”口中,三国历史人物张飞的形象是个黑面孔,邓艾的
形象特点是说话结巴。张、邓二人的形象,在史传中仅有点滴记叙,说张飞
“雄壮威猛”,在当阳长坂之战中“据水断桥,嗔目横矛”,这或许就是“张
飞胡”的由来。说邓艾“以口吃,不得作干佐”,这也是“邓艾吃”的由来。
但是唐代说话人对三国人物的艺术创造并不直接来源于历史,而是继承
前代说话人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作的。
《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四引《语林》中《邓艾》条说:“邓艾口吃,
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 ‘艾艾为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
凤。’”这段妙趣横生的简洁对白,是塑造邓艾形象的生动之笔。
到了北宋,讲说三国故事,已经被归入专门的名目之中,叫做“说古话”。
苏轼的《东坡志林》卷一《“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条云:“王彭尝
云: ‘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
事,闻刘玄德败,颦戚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宋徽宗崇宁、大观前后,“说话”这种文艺形式发展到了盛况空前的程
度。说话艺人之众多,从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分工之细密,都达到了一个鼎盛
的时期。
孟元老 《东京梦华剥》卷五“京瓦伎艺”条记叙了当时汴京的“说话”
情形:“……孙宽、孙十五、曾无党、高恕、李孝祥讲史。李慥、杨中立、
张十一、徐明、赵式亨、贾九讲小说。孔三传、耍秀才,诸宫调。毛洋、霍
伯丑,商谜。吴八儿合生。张山人说浑话。……霍四究说三分。尹常卖五代
史。……其余不可胜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从这里关
于“霍四究说三分”的记载看,说话人专说三国故事,已经成为一种专业,
而且说“三分”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可能已将韩信、彭越、英布转世复
仇的果报传说同三国故事联系在一起了。
元代至治(1321—1323年)年间,建安虞氏书坊所刊印发行的《全相三
国志平话》,是集三国故事的话本系统之大成者。《全相三国志平话》共分
上、中、下3卷,每卷23个题目,开头有一个“头回”,似为后来章回小说
的“楔子”的前身,叙司马仲相冥间断狱故事。略谓汉光武帝时秀才司马仲
相受天公之命,在冥间为君,断刘邦、吕雉屈斩韩信、彭越、英布一案。断
明之后表闻天公,玉皇勅:却交三人分其汉朝天下、交韩信分中原为曹操,
交彭越分蜀川为刘备,交英布为江东长沙为吴王孙权,交汉高祖生许昌为献
帝,吕后为伏皇后。……交仲相生在阳间,复姓司马,字仲达,三国并收,
独霸天下。”此书将整个三国故事,用这段公案巧妙地串结起来,前半以张
飞为主角,后半以诸葛亮为主角,组合情节和结构故事,显得布局缜密,繁
… Page 38…
而不乱,而且在思想内容上,表现出鲜明的“拥刘贬曹”倾向。
《三国志平话》是形成《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话本系统的最高成就,已
经初步具备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结构布局、艺术造型和情节框架,它在
《三国演义》的孕育过程中,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它具备了如下特点:
(一)、《三国志平话》虽然是依照历史的顺序展开情节的,但却较少
史传的成分,有着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整个三国故事以黄巾起义为社会背
景,用刘、关、张“桃园结义”作为开端,其间将“孔明下山”当成转机,
而结于孔明“秋风五丈原”,展现了从魏、蜀、吴的崛起到鼎足而立,止于
三国混一于晋的历史进程。 《三国志平话》的创作者和润色者们,在漫长的
历史过程中,逐渐脱离了史传的约束,把三国故事和人物加工成了符合“说
话人”和“听话人”愿望的艺术品,历久不衰,更显光辉。
《三国志平话》中的人名、官名和《三国志》中的记载,很多都不相符。
例如把关羽的封爵汉寿亭侯变为寿亭侯,把司徒王允、刺史丁建阳、侍中蔡
邕都变成丞相,刘表为荆王,袁绍为冀王,诸如此类官名与史传不相符者还
有很多。从地名看与史传相左者也为数众多,如曹操迁汉献帝于许都,却弄
成了曹操迁都长安,把“华容”写作“滑荣”,“新野”写作“辛冶”等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人名写错或写成同音字的情况很多,大多是以易认易
记的常见字来代替史传中生辟古奥的人名,这是三国故事在群众中流传的产
物。说明人们注重的不是三国人物在历史上的真实可靠性,而是三国故事的
趣味性。
就故事的来源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而言,《三国志平话》采自民间流传者
较多,有不少内容同史传大相径庭。如刘备太行山落草、庞统变狗、曹操斩
太子,曹操拜蒋干为师等等故事情节,都来自说话人的艺术创造,显示出民
间文学的浓重色彩。
(二)、《三国志平话》具有较为谨严和完整的长篇结构,这在我国小
说史上也是一个划时代的贡献,对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形成也具十分重
大的意义。它的艺术结构的基本特点是链条式的复线结构,即以历史事件和
人物之间的关系为线索,呈现出波连浪涌,一泻千里的壮观。
话本以汉末黄巾起义始,引出桃园结义,渐入群雄混战,赤壁一战,魏、
蜀、吴三国鼎立,此后则有诸葛亮南征“七擒七纵”及“六出祁山”。这些
大体上并未违背历史的真实。而这些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话本却是以人物
之间的关系为契机,简洁然而巧妙地进行过渡和转折。话本的前33个题目以
张飞为主线,后36个题目则以诸葛亮为主线,把人物和事件进行链锁式的组
合,层次比较清楚。
(三)、从思想内容看,《三国志平话》有鲜明的“拥刘贬曹”倾向。
作者以蜀汉一方和张飞、诸葛亮作为描写的重心,同时用基本上符合人
民群众愿望的道德标准来塑造人物形象,褒贬人物,表现自己的好恶感情。
《三国志平话》以充沛的热情,描写了刘备、关羽、张飞“同生共死”的兄
弟义气,渲染了刘备仁德爱民的圣君气度,赞颂了诸葛亮足智多谋和忠诚不
渝的贤相品质,这些善和美的道德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封建社会圣君
贤相的某些本质特征和社会意义,具有自己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
由于艺术结构的需要,作者是把曹操作为圣君贤相的对立人物加以描写的,
并且份量也不占主导地位。将丑与恶的道德属性赋予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暴君奸相的某些本质特征和社会意义,同样也具有自己的
… Page 39…
审美价值,表现出人民群众的好恶感情和褒贬色彩。
现在我们再来谈谈在杂剧系统的流传情况。
把三国人物故事搬上舞台变成戏剧,早在隋朝就已经开始了。
据 《大业拾遗记》中的《水饰图经》所述,隋炀帝敕学士杜修宝修《水
饰图经》15卷,书成之后,三月三日上已节在曲江池大会群臣观看“水饰”,
共演“七十二”势,从戏的名目看,属于三国故事的共有五出,即《曹瞒沿
谯水击水蛟》、《魏文帝兴师,临河不济》、《杜预造河桥成,晋武帝临会,
举酒劝预》、 《吴大帝临钓台望葛玄》、《刘备乘马渡檀溪》。
唐代表演三国故事的戏剧更多,扮像已开始定型化。
宋金时代,无论宫廷和民间,戏剧已经是人们普遍喜爱的一种文艺形式,
当时的“宋金杂剧院本”有不少是表演三国故事的。
陶宋仪《辍耕曲录》所记的剧目中,有《刺董卓》、《蔡伯喈》、《襄
阳会》、《骂吕布》、《大刘备》、《赤壁鏖兵》等6种。
到了元代,杂剧成为一代文学的主流,故事题材又相对集中,而三国故
事也便成为很重要的一个类别。
从《录鬼簿》、《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元曲选》卷首剧
目以及王国维的《曲录》等书中,记载着三国故事的杂剧大约60种,其中现
存的21种,已失散的有39种。
现存的21种为《关大王单刀会》、《关张双赴西蜀梦》、《刘玄德独赴
襄阳会》、 《醉思乡王粲登楼》、《虎牢关三战吕布》、《刘玄德醉走黄鹤
楼》、《诸葛亮火烧博望屯》、《锦云堂美女连环记》、《关云长千里独行》、
《两军隔江斗智》、《刘关张桃园结义》、《关云长单刀劈四寇》、《张翼
德大破杏林庄》、《张翼德单战吕布》、《张翼德三出小沛》、《莽张飞大
闹石榴园》、《楚凤雏庞掠四郡》、《曹操夜走陈仓路》、《阳平关五马破
曹》、《寿亭侯怒斩关平》、《周公瑾得志娶小乔》。
已佚失的为《诸葛亮军屯五丈原》、《七星坛诸葛祭风》、《徐夫人雪
恨万花堂》、 《终南山管宁割席》、《曹子建七步成章》、《作宾客陆债怀
桔》、《相府院曹勘吉平》、《司马昭复夺受禅台》、《周瑜谒鲁肃》、《虎
牢关三战吕布》、《白门斩吕布》、《东吴小乔哭周瑜》、《受顾命诸葛亮
论功》、《蔡琰还朝》、《卧龙岗》、《诸葛亮挂印气张飞》、《关大王月
下斩貂蝉》、《诸葛亮面伏陆逊》、《寿亭侯五关斩将》、《老陶谦三让徐
州》、《关云长古城聚义》、《宋伯通衣锦还乡》、《斩蔡阳》、《关云长
义勇辞金》、《十样锦诸葛论功》、《诸葛亮火烧战船》、《刘玄德私出东
吴国》、《马孟起奋起大报仇》、《赵子龙大闹塔泥镇》、《范疆帐下斩张
飞》、《张翼德力扶雷安天》、《董卓戏貂婵》、《左慈飞杯》、《破黄巾》。
从上列60种三国故事的剧目来看,除了《莽张飞大闹石榴园》、《寿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