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领袖香港(选载) >

第9部分

领袖香港(选载)-第9部分

小说: 领袖香港(选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高兴听到你去伦敦,去伦敦好得很!’说来说去他都说我去伦敦好,我赌气说我一定要留下来做研究生,他才告诉我,他是因为听觉不好所以才做不了医生,否则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做眼下这份工作。那样高高在上的一位教授,也坦白说自己当时做的其实不是他最想做的工作,他想做的却因为条件所限而做不到。这真是很感动我的一件事。”
  2004年3月19日台湾陈水扁“枪击”丑闻刚事过几天,正好李国章有机会和媒体相聚,大家就向他请教对于陈水扁的受伤照片怎么看?李国章十分风趣地说:“作为一个外科医生,很多情况我觉得惊讶。一般来说,如果腹部有半寸深长达4寸的伤口,一定流很多血,若伤了大血管,血流得更多,流血15分钟,严重失血会使人昏厥。陈水扁有医生在场,不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止血,不上担架,不坐轮椅,是医学常识以外的事。”他说,以陈水扁在台湾的身份,若遇行刺,一定有安全机制,到了医院一定采取最高级、最紧急的抢救措施,腾出最好的手术室,使用防止任何感染的安全措施,调派最好的医生。但令人奇怪的是,照片所见,两个医生很随便地只戴上胶手套为陈水扁缝合伤口,没有戴口罩,没有戴头套,没有穿手术袍,没有进入无菌手术室,也没有手术灯,陈水扁还穿着外套。如此抢救一个“总统”,实在太儿戏。他回忆在美国行医的时候,多次为受枪伤者做手术,“枪弹进口的地方伤口很细小,但出来的地方伤口很大,流血很多。而且人中弹之后,因为子弹的冲力很猛,整个人如受到轰击一样倒下,根本不可能如陈水扁那样中枪很久才发觉。如果枪械有来福线,子弹还会旋转,撕出一道不规则的伤口,不会像刀切一样整齐。何以陈水扁挨子弹可以像利刃剖肚,却打不穿薄薄的外衣?” 李国章当年在美国曾遇到一个在几年之中连续三次被手枪击伤的江湖人物,经抢救之后,翌日到医院巡视时与他聊天,问他:“你中三次枪,可说是经验丰富,可否告诉我,中枪一刹那,感觉是怎样的?有没有想过反击?”这个江湖人物说,你不要相信电影的情节,中枪的时候,会一下子被打倒在地上,周身瘫软,根本来不及反应。这人接着还幽默地问李国章:“你有没有要报仇的对象,多谢你救了我,我帮你搞定。”李国章忙说:“我的朋友个个都是好人,千万不要帮忙。”
  话题转到“台独”问题,李国章认为文化的纽带很重要。两岸个个都是中国人,我们有同样的遗传特征,我们是一样的。现代台湾青年对中华文化缺乏归属感,他们对大陆的认识存在片面性。所以,一定要重视加强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香港中文大学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就与内地大学有交流。那时候港英政府对中文大学的做法不太满意,说我们不应该与内地有交流。但我们的名字就是中文大学,不可以不与内地接触。我们没有听政府的话,所以当时香港殖民政府对我们就不太好了。但我们觉得我们是对的,所以我们坚持做。到八十年代内地开放的时候,我们在内地已经有很多朋友了。最近二十年我们有更多交流,如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十所大学组成了“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与香港的其他学校不同,在我们中文大学里讲普通话不是一个问题。香港回归前,学校里教中文时要用英语,例如唐诗、宋词、元曲等等都是用英文来教的。香港中文大学1963年建校时,校长李卓敏提出来,虽然现在由英国统治,但是我们还要延续中华文化,要让中文在教育中合法化,当时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他是香港有史以来第一位担任本地大学校长的华人学者,一个杰出的教育家,他为了倡导与中华民族根根相连,把大学的名字也定为中文大学。
  李国章和立法会议员、香港东亚银行主席、曾荫权选举办公室主任李国宝是亲兄弟,而特区终审法院首席大法官李国能则是他们的堂兄弟。李氏家族一门三杰,横跨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领域。他的父亲李福树先后出任港英政府立法局、行政局议员;叔父李福善是香港高等法院的首位华人法官,参与起草香港《基本法》,是第一届特区行政长官三个参选人之一;堂妹为香港大律师公会前主席李志喜。难怪许多人认为他在香港的背景雄厚。据香港特区政府15名问责官员2005年7月的利益申报资料,李国章以拥有80多项物业第四次蝉联“楼王”。
  李国章的夫人戴安娜(Diana)是英国人,夫妇两人十分恩爱。李国章曾自爆“永远都是带着三分饥工作”。原因是夫人为了他的健康,不让他吃得太饱,每天给他预备的“爱心健康饭盒”只有生菜、牛油果、几只虾或带子,连面包也没有。难怪李国章常笑说希望有人请他吃顿饱饭。
  李国章简历个人背景:1946年生于香港;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医科家庭状况:妻子戴安娜(Diana,英国人),育有两子任职履历:1982年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外科学系创系主任及讲座教授1987…2002年历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外科学系讲座教授先后服务于医院管理局、香港医务委员会、香港医学专科学院及基督教联合医院医务协会董事会等;曾任教育统筹委员会委员及科技委员会委员、香港科技园及香港应用科技研究有限公司董事、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副会长2002年8月,出任教育统筹局局长

  何志平:香港特区民政事务局局长(1)

  何志平从步入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办公室那天起,已预计到未来的日子将波澜起伏,绝不可能再有自己过去在眼科医生诊所那样的平静舒适。他强调自己的职责是“为小市民解决小问题”。
  专访:为政不在多言
  在2003年初我访问您时,您就提出促进香港与内地进一步融合的观点,您如何评价两年多来这方面的进展?
  那时候,香港与内地进一步融合的问题,还只是香港一部分人的想法,社会上既没有深入的讨论和比较一致的认识,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声音支持这件事。当时,香港还处于非典肆虐的时候。非典之后,随着签署CEPA和开放“个人游”,不但为香港带来了经济复苏的推动力,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以前香港人同内地的接触,仅限于一些个人到内地旅游、办事,但现在香港各阶层、各行业的市民,都有机会直接接触来自内地不同地方和民族的同胞,是全面性的接触和了解,全方位的融合,从中了解到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很强的包容性。更重要的是,这种紧密的关系和直接的接触,受到广大民意的支持,也促进特区政府对两地融合的重视,积极性之高是前所未有的。
  两地的融合,最终是文化的融合。这需要一段时间和过程,通过广泛接触,增加了解,进而互相尊重,最后才能逐步融合。只有达到全方位的融合,香港才算实现了真正的回归。
  您怎样看待香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比较独特的文化?
  要恰当理解香港文化,需要一个时代脉络,一个地域脉络。时代脉络就是中国近代史,地域脉络就是中国的岭南地区。香港是近代中国的一个奇迹,因为香港在主观和客观的机遇下,有幸可以分期分段地累积现代化经验,成为第一个实现整体现代化的中国地方。
  观察香港文化,起码要有150年的历史视野。这150年,是以大约50年的时间跨度,将香港的现代文化发展史,分成三部分。第一个50年是1900年到1950年。那段时期香港与内地文化相连,香港市民与广东一带的居民可以自由来往,香港发挥向内地引进现代化制度与文化思潮的角色。第二个50年(大约50年),是1950年到1997年,因为罗湖设立了关卡,香港与内地隔断,独自展开现代化过程,加上随着1970至1980年代香港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香港原有的中国文化传统逐渐退减。到了内地开放改革的80年代开始,香港才重新恢复对内地现代化的影响。第三个50年,是1997年之后“一国两制”的50年,是香港与现代化之中的中国内地的融合期,是带第一个50年的故国感情与第二个50年的现代化成就,作新时期的文化回归。这第三个50年期,香港是扶摇直上,还是急转直下,就在我们的当下。
  由于这第三个50年的香港社会文化的独特性,自香港回归以来,香港人的国民意识,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成为社会关注的课题。民政事务局2005年中完成的全港性公民教育意见调查显示,香港市民具有相当高的国民身份认同感和国家自豪感;另一方面香港社会也具有颇高的世界公民意识,很支持一些国际社会上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如人权、平等机会、民主等)。这充分反映香港市民的国民意识,是建基于香港作为多元、自由和开放社会的基本价值。普遍来说,香港市民的爱国精神是倾向自由和理性的。这独特的社会文化,可以说是香港重要的文化资产。香港的前途,香港的命运,在于我们如何珍惜和发扬这独特的文化资产,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
  您如何看待青年一代在促进两地融合中的角色和作用?
  香港今后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可谓息息相关,连成一体。今时今日的年轻人,如何看待自己,才能在香港与中国现代融合变化的过程中,发挥推动甚至带领的作用呢?
  在这方面,我认为有三个重点。
  其一,年轻人要认识历史,正视历史,承传文化,继往开来。现代化的香港背后,是150年英国殖民地统治的历史。在早期的典型殖民主义统治下,中国人抬不了头;但经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发展,社会制度逐步完善,香港人的自我身份得以提升,造就了现代香港人感到自豪的核心价值体系。香港新一代的青年,应该尊重这个独有的香港历史,继承已有的文明制度与价值体系,并以广阔和深远的世界视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们的文化价值体系。与此同时,我们要努力认识中国文化传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并与内地其他区域尤其是珠三角的人民交流和联系,以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动力根源,也为香港的多元文化找到自身的定位。这样,新一代的年轻人方能参与推动香港的社会发展,以至推动中国的进一步现代化。
  其二,年轻人须认清个人在社会和国家担当的角色,从而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与国家的整体发展结合起来。换句话说,每个年轻人,都应走出装备自己为改善个人生活或满足个人愿望的框架,重新着眼如何成为独立自主、乐于助人、有责任感、勇于为社会承担、为国家贡献的年轻人。这并不是因为内地商机无限这个实际因素,而是只有这样,年轻人在个人的学业、事业方面所做的努力,才具有更深层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令中国以至全球的经济、文化及社会制度可以持续性地发展。
  其三,年轻人须培养多元包容的胸怀,多与不同背景人士交流,以促进共融的社会。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城市、有文化内涵的国家,应当可以容纳不同的思想、意见和批评,从多元化中取得创新与凝练。
  在现今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