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4 >

第4部分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4-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楚国已经比较早地使用这种用力小而功效大的工具了。 

     楚国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因地制宜,发展了农业、林业、 

畜牧业、渔业和副业。当时,楚国生产的重要粮食作物有稻、麦、粟等,重 

要的副业有养羊、养蚕、缫丝、酿酒等。 

     西周初年,楚国比起当时的齐、鲁等中原大国来说,是非常落后的。以 

后,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楚国大量开发境内蕴藏丰富的铜、锡等矿产资料 

源,又广泛吸收了商、周文化,于是,楚国的青铜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掌握 

了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了大量的青铜礼器、武器、工具等。楚国有军队百 

万人,按每人需要一公斤的青铜武器计算,就需要一千吨青铜原料。1978年 

在湖北随县发掘了曾侯乙墓,该墓出土的全部铜器,用铜总量达10吨以上。 

从这座墓葬大致看出当时楚国的经济与文化成就。 

     楚国青铜器的铸造方法,继承了中原地区从商朝以来流行的分铸法,还 

有浑铸与分铸混合使用的方法。1980年,在河南淅川发掘了楚国令尹子庚 

墓,出土了一件铜禁,长1。07米,宽0。4米,全部由三层铜梗组成。里层铜 


… Page 10…

梗比较粗,作骨架起支撑作用。中层铜梗多呈拱状。外层铜梗较细,卷曲盘 

旋在外,表面有卷草状花纹。禁壁还附有12个怪兽,仰头扬尾凹腰,头上有 

镂孔泡形器作角。下面有虎形禁脚10个,也是仰头扬尾凹腰,造型别致、逼 

真。整个铜禁结构复杂,花纹繁多,表现出这时楚国的青铜器,在造型和纹 

饰方面已经和商、周时呆板、庄严、肃穆的风格完全不同,趋向于生动写实 

的现实主义手法。这件铜禁使用了失腊铸造法,是我国最早使用失腊铸造法 

的铸器,比古代印度还早得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在铁和钢的冶炼方面,楚国的技术也很高超。铁的 

    熔点比铜高得多,人类历史上先有铜器而后才有铁器。楚国冶铁是从春 

秋时期开始的,使用的是块炼法。把铁矿石和木炭一层夹一层地从炉上面加 

进去,但因温度不够高,去了氧的铁成了海绵似的熟铁块,经过反复敲打, 

敲掉杂质就成了熟铁用具。后来,又使用皮囊鼓风,提高了炼铁炉的温度, 

铁矿石熔化为铁水,用翻砂方法铸成各种东西,叫做铸铁。欧洲直到14世纪 

才使用水力鼓风机,才发明了铸铁技术,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到春秋晚期,楚国又发明了渗碳炼钢技术。铁和钢都是铁和碳的合金, 

区别在于含碳量的不同。炼钢时,在熟铁周围装上碳,燃烧时让碳渗进铁的 

表层,再把铁拿出来锻打。再烧再打,反复多次,使碳均匀地分布在铁里面, 

并去掉许多杂质,叫做百炼钢。这种钢表面硬度高,而且韧性好,所以,造 

剑多用这种钢,既能使刃口锋利,又不易折断。1976年在湖南长沙春秋晚期 

的一座楚国墓葬中,出土了一把钢剑,长38。4厘米,宽2-2。6厘米。从剑 

身中部断面可见,它是由七到九层叠打而成,取样化验分析为含碳量0。5% 

左右的中碳钢,并经过热处理。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把钢剑。 

     由于楚国人民的辛勤劳动,楚国的丝织业发展迅速,成为农业的主要家 

庭副业。官府也设立了丝织作坊。湖南长沙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中,出土了 

一方印玺,上用阴文刻着“中织室钵”,是掌管宫廷纺织事务的官的印玺, 

可见楚王宫庭设有专管纺织的机构。 

    在纺织业中,楚国最发达的是丝织业。春秋时期,楚国的种桑养蚕缫丝 

已很普遍。1982年,在湖北江陵的楚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丝织品。最引 

人注目的有大幅面龙凤纹绣绢、神兽纹织绵、龙虎纹绣罗、蝉翼轻纱、花鸟 

细涤、锦面麻鞋、帛画、绣衣木俑、还有轻盈华丽的各种衣着,上面神奇对 

称的纹饰,好像天空中的彩霞,地上的鲜花。这些丝绸在地下埋藏了两千三 

百多年,出土时仍然色泽鲜艳、灿烂夺目。 

    这座楚墓中用九道锦带捆住的两条锦衾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的大幅战国锦 

衾,有许多新的特点,一是花纹大,二是幅面宽。有一条长3。49米,宽1。94 

米,衾里用四条白绢缝合,面是咖啡色。三是图案美,有对称的龙凤、舞人、 

神兽、花鸟、太阳等。四是织造精,如织造提花的对称舞人,高举衣袖,移 

动双脚,轻歌曼舞,妩媚动人。有些兽鸟,连凤毛麟角和动作神态都清晰可 

见。五是色泽鲜,主要有朱砂红、茄紫、深赭、浅绿、茶褐、金黄、棕黄、 

绛红、粉红等,五光十色,十分谐调,非常好看。 

    髹漆业是春秋时期兴起的手工业,以楚国的漆器最为有名。湖南长沙等 

地的楚墓中出土的漆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优美,色彩艳丽,花纹流畅, 

自成风格,大大超过了其他诸侯国同类产品的水平。战国时期楚国漆器发展 

更快。湖北江陵出土的彩绘卧鹿,体态是盘脚静卧,头却高高抬起,两眼警 

觉地凝视远方,好像发现了敌情,形象栩栩如生,充分表现了楚国髹漆艺术 


… Page 11…

的成就。 

    我国天文历法的历史悠久而发达。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最发达的 

诸侯国之一。楚国官职中设有太史和卜尹,他们都负有观察星象、研究天文 

的职责。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大量帛书,包括先秦的许 

多著作,其中有一部《天文气象杂占》,成书于战国时期,该书以象征十四 

国的云气开头,说“楚云,如云而白”,列为第一,然后列举了赵、中山、 

燕、秦等十三国的云气,大致从北方开始,从西北向东南,按一定的地理位 

置秩序排列。该书的作者估计是楚国人。书中还记载了任氏、北宫等有关天 

文方面的论述,这些人大约也是楚国的天文学家。该书还绘有250幅云、气、 

彗星、恒星等图象,其中有29幅各种形状的彗星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彗星图。 

    甘德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天文学家。甘德长期观察研究天象,曾经系 

统地观测了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的运行规律,精密地记录了黄道附 

近的恒星158座、511颗的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编成恒星表,还写有《岁 

星经》和《天文星占》两部天文著作。后来,人们把《天文星占》与战国时 

期魏国著名天文学家石申的《天文》,合成一书,名叫《甘石星经》,也叫 

 《甘石星表》,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份恒星表。 

    甘德观察到木星很大并且有光,好像有小赤星在它旁边。小赤星也就是 

木星的第三号卫星。根据现代观察,木卫三呈橙黄色,古代的“赤”指浅红 

色,颜色基本一致。据推算,甘德发现木卫三的年代在公元前400年到公元 

前360年之间,最可能的时间在公元前364年夏天,当木星正在宝瓶座运行 

的时候。世界天文学界认为木星的四大卫星是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和德 

国天文学家麦依耳最早发现的。事实上,甘德比他们要早1970多年。 

    甘德、石申的著作中还有关于28宿的记载。28宿对于划分天区、测定 

日、月、五星与恒星的位置以及运行规律、编制历法,都有重要作用。1978 

年在湖北随县发掘曾侯乙墓时,发现了一个漆箱。盖面黑漆,底色上绘红彩, 

中间用粗笔写着一个篆文的大“斗”字,绕“斗”字一圈,用篆文写着28 

宿的古代名称。盖面一端绘青龙,一端绘白虎,四角有“回”型图案。这一 

重要发现,充分证明《甘石星经》中关于28宿的记载是可靠的。 

    战国时期,楚国已经采用《四分历》作历法,规定一回归年等于365。25 

天,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与古代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在公元前46 

年采用的历法天数相同,但《四分历》比《儒略历》早300多年。《四分历》 

还规定一朔望月等于
… Page 12…

乐和舞蹈之邦而享有盛名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疆域的不断扩大,到了 

战国时期,楚国的音乐发展很快。 

     西汉时期的刘向在《新序》中记载了宋玉回答楚王的一段故事:“有个 

人在楚国都城郢中演唱,开始唱的是《下里巴人》,都城中跟着他唱的有好 

几千人。后来唱《阳陵采薇》,跟着唱的人有几百人,再后来演唱《阳春白 

雪》,都城中跟着唱的不过几个人。”《下里巴人》尽管是楚国的民间歌曲, 

但在郢都一个城市里,能够跟着唱的,居然有几千人之多,可见楚国音乐的 

普及程度是很高的。还有 《阳春白雪》等比较高深的歌曲,可见楚国音乐的 

发展程度。 

     楚国还有一整套的高级乐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有乐器124件, 

不但品种多,数量大,而且按照演出实况悬挂陈列,井然有序,场面十分宏 

伟壮观。如果说长沙的马山楚墓是一座丝绸宝库的话,随县的曾侯乙墓简直 

可以说一座地下音乐厅,难怪有些外国专家把它誉为“古代世界第八奇迹”。 

     乐器中有编钟64件,包括纽钟19件,角钟45件,还有缚钟一件。出土 

时分三层悬挂在钟架上,最大的一件角钟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形 

体和重量都超过了以前出土的同类文物,不但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迄今为 

止所发现的最庞大的乐器。整套编钟花纹纤细,形体美观,没有铸造方面的 

任何缺陷。 

     钟架为铜木结构,分上、中、下三层,是曲尺形,正架长 7。48米,高 

2。65米,侧架长3。85米,高2。73米。横梁是木质,刻满彩绘花纹,两端套 

着浮雕或透雕的青铜套,作为装饰并起加固作用。中、下层横梁分别由三个 

佩剑铜人用双手或头承顶着,下层铜人站在大型雕花铜座上。整个钟架结构 

牢固,虽然承受了五千多斤的重量,在地下经历了两千多年,仍完好无损, 

和以前一样。旁边有六个丁字形木槌和两根细长木棍,供演奏者用。 

     每件钟上都有关于音乐方面的错金篆体铭文,总共有2800多字,并在鼓 

部与隧部标有音阶名称,只要准确地敲击标音部位,就能发出符合铭文的乐 

音,特别是每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而且音域宽广,可达到五个半 

八度。中层角钟是主要部分,音域是三个半八度音阶。下层角钟体大壁厚, 

声音深沉宏亮,可以作和声,烘托气氛。上层纽钟可能主要是定调的。编钟 

十二个半音兼有,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多种乐曲。经过测试,这套编钟至今 

演奏起来,仍然音乐优美,和谐动听。 

     为了更好地保护国家的这批稀世珍宝,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 

化遗产,我国已经成功地制成了编钟的部分复制品。复制品确实达到了原件 

的音响效果,高音区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