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 作者:张明金等 >

第21部分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 作者:张明金等-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月,王近山任纵队司令员,杜义德任政治委员,鲍先志任政治部主任。下旬,参加豫北反攻,一举攻克汤阴城,歼敌暂编第3纵队8000余人,生俘敌中将纵队司令孙殿英。3月,鲍先志任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5月初,纵队在汤阴地区整训整补,全纵队达2万余人。6月30日,纵队作为刘伯承、邓小平野战军的主力之一,突破国民党黄河防线,参加揭开我军战略进攻序幕的鲁西南战役。在该战役中,围攻定陶,全歼守敌第153旅及地方团队共4000余人,取得纵队战史上第一次单独全歼敌人正规军一个旅的重大胜利。之后,又相继参加了六营集、羊山集战斗,歼敌5000余人。鲁西南战役结束后,随刘邓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徒涉黄泛区,渡过沙河、洪河,抵达汝河北岸。在遭敌前堵后追的危急关头,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勇气概,强渡汝河,护卫中原局、野战军指挥部安全渡过汝河、淮河,战胜敌人堵截围追,直插大别山,胜利完成千里跃进任务。进入大别山后,先后攻占10余座县城,给地方反动政权和上顽以毁灭性打击。10月下旬,参加高山铺战役,协同友邻全歼敌第40师和第82旅。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持大别山斗争和友邻部队一起吸引和牵制敌人33个旅,粉碎了敌人对大别山的围攻,支援了全国各个战场的作战。这期间,为加强地方武装,重建大别山根据地,将所属第48、第51、第53团调归鄂豫军区第4、第5分区。1948年3月,出大别山,至河南叶县地区整训。
  1948年5月9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李震任政治部主任,其他任职不变。改编后随即参加宛东战役。7月,作为中原野战军发起襄樊战役的主力,与桐柏、陕南军区部队一道攻克襄阳、樊城,全歼敌2万余人,生俘敌第15绥靖区中将司令官康泽、副司令官郭勋祺。第17旅第49团因战功卓著,被中原军区授予“襄阳特功团”称号,中共中央曾致电祝贺襄樊大捷。襄樊战役后,驻河南方城地区休整,重建了第48、第51、第53团。11月6日,参加椎海战役。战前,在豫西南一带执行牵制敌人任务。敌黄维兵团东援后,同友邻部队一道将国民党军黄维兵团围困于双堆集地区。12月6日,在友邻部队协同下从西直取双堆集敌人核心阵地,打烂黄维兵团指挥中枢,歼敌近万人。
  1949年2月9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在安徽省蒙城地区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兼任军长和政治委员,萧永银任副军长兼参谋长,李震任副政委,李开湘任政治部主任,王耀显任后勤部部长。全军共2。5万余人。原辖第16旅改称第34师,尤太忠任师长,邵子言任师政治委员;第17旅改称第35师,李德生任师长,李如海任师政治委员;第18旅改称第36师,邢荣杰任师长、刘昌任师政治委员。原留鄂豫军区的第48、第53团归建,并组建工兵营。随后,第12军参加渡江战役。4月8日,攻占了安徽枞阳县铁板洲。4月21日强渡长江,随即展开千里追击,挺进浙赣线,解放县城18座,歼敌3。5万余人。10月,向大西南进军。在友邻部队协同下,歼敌1。4万余人,粉碎了敌“川湘鄂边防线”,解放了重庆及川东地区。12月,参加成都战役,歼敌3。6万余人。 1950年1月,川东军区组建,军区机关由第3兵团部兼。第12军所属第34师兼重庆警备司令部;第35师兼壁山军分区;第36师兼涪陵军分区,按照上级指示,积极开展剿匪反霸斗争,至1950年11月,肃清辖区内匪患。
  1951年1月,第11军第31师编入第12军建制。第12军原辖第36师(欠第106团)及第34师第102团脱离本军建制,留在西南。主力部队奉命北调,准备参加抗美援朝作战。3月,第12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4月17日,参加第五次战役。在第一阶段,打垮土耳其旅,突破“三八线”,进逼汉江;在第二阶段,突破加里山,截断洪阳公路,激战自隐里,直抵兄弟峰。11月,参加金城防御作战。进行大小战斗400余次,圆满完成防御作战任务。1952年11月底,作为战役预备队,参加了上甘岭战役,经艰苦奋战,恢复和巩固了阵地,彻底粉碎了敌人吹嘘的“金化攻势”,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入朝参战期间,涌现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其中杨春增、伍先华、胡修道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1954年4月,第12军从朝鲜回国,调归华东军区建制。 
 
十三、第13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的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31军、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9师386旅,解放战争时期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0、第13旅和豫西军区部分部队。
  1930年12月,六霍、商南起义的红3师一部和红2师两个连以及六霍补充营合编为红1军第3师第7团,共500余人。红7团成立后,投入了第1次反“围剿”斗争, 1931年1月,红1军和红15军合编为红4军,红7团改为红4军独立团。2月,独立团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央教导第2师,萧方任师长,王小亭任政治委员。3月,中央教导第2师和鄂东警卫第2团组成红4军第12师,许继慎任师长,庞永俊任政委。6月,毛正初领导的六安独立团编为红12师第35团。 10月,以红12师师部和第34团为基础,另调红10师第28团和红11师第31团改编为红25军第73师,刘英任师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 11月,红25军归红四方面军序列。
  1933年7月,以红73师为基础扩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1军,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兼军长,张广才任政治委员,下辖第91、第92、第93师,近万人。 1934年11月部队进行整编,孙玉清、余天云先后任军长,曾传六、詹才芳先后任政委。 1935年3月,红31军参加了强渡嘉陵江战役,攻占敌险要阵地火烧寺,击溃敌1个旅。此后,参加长征,部队屡历险境,往返雪山草地,英勇奋战,沉重地打击了敌人,胜利到达陕甘苏区。这一时期,红31军转战湖北、河南、安徽、陕西、四川、西康、甘肃、宁夏等省,参加了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万里长征,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1937年8月,红31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陈赓任旅长,王新亭任政治委员,下辖第771、第772团。9月,第386旅在师部率领下进入晋东北地区开展游击战,参加建立以太行地区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 10月,第386旅在七亘村创两次伏击成功的光辉战例,以伤亡50余人的代价获得了歼日伪军400余人,缴骡马近400匹和大批军用物资的战果。尔后又进行了黄岩底、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长乐村、香城固等战斗,参加了百团大战。在抗日战争中,第386旅转战山西、河北、河南三省,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先后战斗850余次,毙伤俘日伪顽军2。5万余人,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壮大了我军力量。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粉碎蒋介石向我解放区腹地进攻的企图,第386旅协同友邻部队,胜利地进行了上党战役,该旅歼敌7500余人。1945年10月,第386旅奉命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0旅,下辖第28、第29、第30团,约7000人。同时,以太岳军区武装一部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3旅,下辖第37、第38、第39团。 1946年6月,为粉碎胡宗南、阎锡山向我晋南的南北夹攻,第10旅先后参加了闻夏、同蒲、临浮战役,三战三捷。随后,西进吕梁,参加了晋西南、汾(阳)孝(义)等战役。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后,第10、第13旅同兄弟部队一道,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开创豫西解放区。1948年3月,第10、第13旅转战河南,参加了洛阳、宛西、宛东战役和豫东阻击作战,粉碎了敌对中原的分区防御体系。此后,又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
  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0旅、第13旅及豫西军区三分区、六分区部队一部,在河南省郾城县黄阁村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第4兵团第13军,周希汉任军长,刘有光任政治委员,陈康任副军长,廖冠贤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任学恭任后勤部部长。全军共2。9万余人。下辖原第10旅改第37师,周学义任师长、雷起云任师政治委员;第13旅改称第38师,徐其孝任师长,南静之任师政治委员;原豫西军区部队改编组成第39师,黎锡福任师长,侯德才任师政治委员。同年4月,第13军参加渡江战役,其第109团荣获兵团“渡江杀敌第一功”锦旗一面。之后,参加了粤桂边追歼战、滇南战役。解放战争期间,第13军同兄弟部队一起,先后转战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参加了10多个著名战役,进行了数百次大小战斗。
  1950年1月,第13军抽调干部、战士1700余人、骡马1000余匹,组成辎重团,调归第18军,支援进军西藏。尔后,第13军在云南进行剿匪作战,剿灭土匪318股,共5。5万余人,保卫了边疆。 1950年3月,第13军兼滇南卫戌区,归第4兵团兼云南军区建制。1950年6月,第13军警卫团调第15军,并另抽调干部、战士1万余名组成补训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4年5月部队随第15军回国。 
 
十四、第14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太岳军区的“抗敌决死第1旅”,解放战争时期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1、第22旅和椎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10师。
  1937年8月1日,在山两太原国民师范学校成立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1总队。同年10月,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1总队扩编为“决死第1纵队”,鲁应麟任纵队长,薄一波任政治委员,辖第1、第2总队。1938年春,又成立第3总队,7、8月又组成游击第1、第2团和第三专署保安第5、第6团等部队。 1939年12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1次反共高潮,制造“十二月事变”,进攻八路军晋西支队和抗敌决死纵队。在晋西北区党委和第120师组织掩护下,晋西支队和决死队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粉碎了阎锡山发动的“十二月事变”。随后,“决死纵队”经过政治整军,按八路军建制整编,仍沿用“决死纵队”番号,下辖第25、第38、第42、第57、第59团。纵队长兼政治委员薄一波,副纵队长牛佩琮,参谋长颜天民,政治部主任王鹤峰。 1940年11月,晋西北军区成立,“决死纵队”编入晋西北军区, 1941年初,晋西南地区洪赵支队进入太岳区,归决死第1纵队领导。同年1月14日,决死第1纵队兼太岳军区。8月,决死第1纵队改称决死第1旅,归八路军太岳纵队建制。陈赓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治委员,辖第1至第5军区,属八路军总部建制。 1942年1月归八路军第129师建制。 1942年冬,日寇纠集3万余人,占领山西沁源进行“山岳剿共实验”,决死第1旅奉命成立“沁源围困委员会”,实行围困战,组织野战部队和民兵基干队,在全县13个区进行游击活动,清室空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