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决战库尔斯克 多姆宁·普里列扎耶夫 >

第5部分

决战库尔斯克 多姆宁·普里列扎耶夫-第5部分

小说: 决战库尔斯克 多姆宁·普里列扎耶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苏联已经觉察到法西斯德国大量坦克的威胁,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研制一种新型坦克来对付德军可能发动的进攻。1939年初,共产国际工厂制造出A -20和T -32坦克的样车,经展出和表演后,总部领导人选择了T -32型坦克,并于1939年12月对样车进行了改进后正式命名为T-34中型坦克。 1940 年6 月,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开始成批生产T -34坦克,到1941年6 月德军入侵苏联时,共生产出1;225 辆。 T-34中型坦克是一种综合战斗性能较好的坦克,自1940年问世,1941年投入战场使用以来,至今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而且仍在一些国家的军队中使用着,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上服役时间最长的坦克。西方国家的某刊物曾这样评价:“1941年初T -34坦克初次出现便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坦克,在朝鲜战场上又见到T -34坦克,但仍未发现这种坦克是过了时的。”  确实,1941年10月6 日,当德军坦克与反坦克炮在奥廖尔东北面的姆岑斯克战役中首次遭遇T -34坦克时,就被T -34坦克强大的攻击力和防御能力所震惊。  德国人对T -34坦克进行研究后,发现这种坦克有坚固、厚实的装甲,惊人的速度,良好的通行能力和威力远远超过德国坦克的火炮。这着实让德国人大吃一惊。德国人感到,自己所有的坦克都过时了,不是T -34型坦克的对手。  对于苏联坦克的作战性能,希特勒一直很关注。当得知苏联T -34坦克的巨大威力后,希特勒既害怕又着急,他命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研制出能对付T -34的坦克。  德军最高统帅部根据希特勒的旨意,要求坦克专家尽快拿出新坦克设计方案,并尽快制造出新坦克,以便在1942年4 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时向希特勒展示。于是,德国人加强了开发新型坦克的力量,挖空心思研究对付T -34的办法。  其实,战争初期,德军就曾经缴获到苏军的T -34坦克。当时,“装甲大王”古德里安和其他装甲兵将领向希特勒建议仿制T -34坦克,认为这是消除坦克技术劣势最快、最简单的办法。但是,希特勒没有接受他们的建议,在希特勒的脑海中,苏联人是劣等民族,他不愿意仿制“劣等”民族的坦克。  殊不知,科学技术是无国界、无民族界限的,只有学习别人的长处,才能更快地发展自己。希特勒不是连这点基本的常识也不懂,但是他日耳曼“优等民族”至高无上的思想,最终给深陷“雪地”的德国坦克工业覆盖了一层寒霜。  之后,针对T -34坦克的特点,德国坦克专家设计出两种新型坦克方案——一种是Ⅴ型“豹”式中型坦克,另一种是Ⅵ型“虎”式坦克。  “豹”式坦克吸收了T -34坦克的很多优点,不仅有宽履带设计来保证良好的机动性,而且其倾斜前装甲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反坦克火炮的打击,同时还装备有威力强大的长管火炮。 1943 年初,第一批  “豹”式坦克被加紧生产出来。该坦克重43吨,最大速度40公里每小时,最大装甲厚度为80毫米,装有一门可发射次口径脱壳穿甲弹的75毫米炮。然而,由于  “豹”式坦克比最初设计重得多,其引擎与传送带承受了过重的压力,因此一直被频繁的机械故障所困扰。 V型“豹”式坦克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种比较优秀的中型坦克,超过了美国和英国的同级别的坦克。  “虎”式坦克原先的设计重量是45吨,前装甲厚度是80毫米。但被T-34型坦克弄得昏了头的希特勒觉得不够,下令提高到110 毫米,结果重量达到56吨。  “虎”式坦克在工程设计上独具一格,除炮塔外,可谓完美无瑕。坦克的悬挂系统采用了大负重三轮交叉、扭杆式装置,大大提高了履带的宽度、通行能力和行驶的平稳性。更有特色的是它的动力和传动系统,使用的是燃-电动力传动方式,以一台650 马力的汽油机为动力,先带动发动机,再驱动两台能带动两条履带的电动机,这样就可以用改变两台电动机的转速来转向,像开汽车一样操作方向盘。当然,这种燃-电传动方式的结构复杂,故障率太高,对作战极为不利。  除此之外,“虎”式坦克还安装有一门威力很大的88毫米坦克炮,但因炮塔太重,又没有助动系统,炮手需要摇手柄720 圈才能使炮塔转一圈,所以其反应速度很慢。英国陆军曾计算出:一个赤手空拳的人只要在距“虎”式坦克50米以内围着坦克小跑,就能让炮手不停地摇,直到累死,而且还不会被打着。“虎”式坦克的公路最大行驶速度为40公里每小时,但其行程只有90公里。  因此,虽然“虎”式坦克在装甲和火力上与苏军坦克接近,而且战场机动性上还略胜于后者,但火力、机动、防护和可靠、简便性等综合指数却大大逊于苏军的重型坦克。“虎”式坦克在防御时具有巨大的威力,但一旦进行远距离机动就麻烦不断,总是出故障或被苏军T -34型坦克绕到侧面击毁。  尽管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这两种坦克存在的问题,但希特勒对“豹”式和“虎”式坦克十分欣赏,对它们的威力甚至达到了盲目崇拜的地步。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他曾以为只要使用两个“虎”式坦克营,就可以救出陷入苏军重围的保卢斯军团。当然,他的幻想后来破灭了。  这一次,希特勒又把扭转东线颓势的希望,寄托在两种新型坦克上,他认为他手中的这两张“王牌”是不可战胜的,他坚信这两种坦克能够突破苏军的防线。为了增加胜算的可能性,希特勒还命令德国军工业界临时拼装了90辆新型“虎-斐迪南”式战车。“斐迪南”式战车装有威力巨大的88毫米火炮,其前装甲厚度至少201 毫米。并一前一后装配有两个引擎。但是,由于其重量高达66。9吨,其笨重庞大得不利于机动,再加上没有装备近距离防御所用的机关炮,因此只能用于高处提供火力支援。  希特勒深知一再推迟“堡垒”作战计划的风险,但是他还是对上述新式武器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妄想借此可以突破苏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的防御阵地。  自1943年3 月1日,第一批21辆“豹”式坦克首次装备德军部队开始,到推迟的“堡垒”行动最终开始之前,共有421 辆新型突击战车加入了德军部队。这其中,包括200 辆“豹”式坦克,131 辆“虎”式坦克和90辆“斐迪南”式战车。  希特勒相信,凭借这三张王牌,势不可挡的“堡垒”攻势将彻底摧毁苏军的所有抵抗,激起德军的又一次胜利狂潮。

  “保卫帝国总动员令”
  战争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除了战车供应的问题外,德军眼前还有一道难题亟待解决,那就是兵员严重不足问题。  确实,从1942年7 月1 日起至1943年6 月30日止,德军在东部战线战死、受伤、逃亡、被俘和失踪的总人数高达1;985;000人,而同期,海、空军的伤亡也相当惨重。  为了弥补兵员的短缺,希特勒在1943年1 月15日颁布了“装备东线军队的总行动”命令。根据这一命令,全部军工产品在近几个月内一律交东线军队支配,务必使“一定数量的师得以加快速度装备现代化兵器,成为完全合乎要求的进攻兵团”。同时,受过训练的人    员和各种最好的作战兵器都毫不犹豫地调来用以装备在东线作战的军队。  然而,兵员短缺问题仍得不到有效解决。为此,希特勒又颁布了“保卫帝国总动员令”,征召大量军工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工业,并把动员的对象扩大到16岁至65岁的男子以及17到45岁的女子,可以说,凡是拿得动武器的人都被投入到战争的煮锅。  一般情况下,新入伍的人要经过4 到6 个月的训练后再被派往作战部队。然而,由于东线伤亡巨大,德军指挥部不得不对这些人员只进行6 至8 周的训练后,就将其派往前线。因此,这些人员无论身体状况还是战斗技能都很差。  而军官的补充更为费劲,军事院校的毕业生无法补足指挥官的伤亡。至1943年末,德军80% 的青年军官只受过3 个月的训练。  对于这一点,希特勒心知肚明。他在当年6 月22签署了关于提高步兵战斗力的第15号命令,指出:“在战争的第4 年,由于一些十分自然的原因,在承担最重大牺牲和损失优秀人员的步兵中出现了下级军官训练不够、后备力量不足和办事质量不佳的明显现象,靠青年补充这一队伍的工作也遇到了困难。克服这些不足之处乃是各级军事长官的职责……”  实行总体动员的结果是征召了200 余万人。这使得德国军在1943年上半年得以新建了一批师,并补充了1942年底到1943年初的冬季遭受损失的一些兵团。1943年3 月开始,德军又开始加速恢复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和北非被摧毁的各师。这样,仅仅在上半年内,法西斯德军指挥部就完成了陆军和空军50个师和党卫军4 个师的组建和补充工作。  然而,尽管补充了新的兵员,但由于伤亡过重,德军指挥部仍被迫缩减了步兵师的编制。原来一个师有9 个步兵营。而新编制的步兵师只有6 个步兵营,人员也由16;859人缩减为12;708人。不过,由于增加了自动武器、120 毫米迫击炮、防坦克炮和高射炮的数量,师的火力却有所增强。  至1943年7 月,德军所有步兵部队——253 个步兵师零两个旅  中,就有169 个师零两个步兵旅驻扎在苏德战场,占其总数的70% 。  摩托化步兵团和坦克兵团是希特勒的陆上先锋,除了对其配备新型“豹”式、“虎”式坦克和“斐迪南”式战车之外,还对其编制进行了补充。在德军40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中,在苏德战场上就陈列了其中的63% 以上,有20个坦克师和6 个摩托化师。  空军的补充似乎没有像陆军那样容易。由于飞行人员不足,在战斗中受重创的航空兵部队也无法得到替换,只能补充为数极少的乘员组和飞机,而且许多乘员组还没有战斗经验。正如凯塞林元帅所描述的“补充给航空兵队伍的新飞行员,其训练质量不符合新的防御形式向飞行员提出的要求。最近两年战争期间教员和教官明显不足,教练机、特别是供教练和作战飞行用的燃料也十分缺乏,除此之外,飞行人员极度疲劳,战斗装备程度下降的现象也极为明显”。1942年3 月间,德国轰炸航空兵尚拥有127个后备乘员组,到了1943年3 日时,则短缺364 个乘员组。尽管存在困难,希特勒还是命令从德国国内和其他战区调来许多航空兵兵团,以便在苏德战场上建立强大的航空兵集团。至1943年7 月,德国及其仆从国投入在苏德战场的航空兵共有2;980架飞机,其中包括2;041 架轰炸机,586 架歼击机和353 架侦察机。  此外,希特勒命令不惜采取任何手段来提高军事生产。1943年坦克和强击炮比1942年增产近73%,飞机增产71% 。  希特勒的德军指挥部对总动员令产生的效果感到满意。1943年6月5 日,参谋总长凯特尔在元首大本营发表演说时称:“德国拥有这样的军事工业实力和这样的装备,它不仅可以弥补众所周知的事件造成的物质损失,而且可以使德国军队的装备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同一天,在柏林纳粹党干部会议上发表演说的施佩尔也随声附和说:“我们向前线提供的新武器、新坦克、飞机和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