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大学 作者:钟叔河-第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幕式之隆重还表现在学术活动方面。参加学术活动的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包括五十六名校内的科学家,其他工作人员未计算在内)达二百八十名之多。从九月十五日到二十二日,每天(包括星期日)都有学术报告或讨论,而且差不多(除了参观外)每天都有三次(即上午、下午和晚上,晚上都在九—十时);报告内容都纳入了开幕典礼专集。
在这里还应该交代一下关于组织领导的问题。这时将该校过渡时期的董事会(成员十三名,其中六名各代表一个原办学校的教会,其他七名由罗氏基金社聘任)进行了改组,新董事十三名皆由罗氏基金社聘任(皆住在国外),以PaulMonroe为董事长。学校新任的行政负责人员有:校长胡恒德,医院院长RalphB。Seem和副院长T。Twightsloan,预科教务主任WilliamW。stifler,护士学校校长(总管护士工作)AnnaD。Wolf,及总务长JamesS。Hogg。
“协和”对中国医学事业的影响
北京协和医学校的创办对于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起过一定的影响,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下面仅就协和医学校本身对中国医学事业的影响提出几点情况。
1.高标准,高质量:从调查研究的过程、计划、投资、房屋建筑、设备、人员的选择和安排,以及学制方面来看,协和医学校的标准是高的;同时为了保证高标准,也确实作了很大的努力。这些已经在前面提到了。此外,我想在这里还作一点补充。
一个医学校的质量决定于很多因素,例如经济和物质设备条件、学制、教育计划和教育方法;对于医疗工作来说,服务态度和精神、组织管理等;另外,科学研究和学术空气都很重要。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特别是教师和学生的质量。这个新校在人的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总的来说它吸收了欧美办学校和医院的经验,并从他们那里聘请了一些有经验的人员(从考察、筹办,直到开办——特别是在早期,霍普金斯和哈佛两个医学院对新校的影响和支持是较多的)。在学生方面则要求广泛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八年的严格训练。特别要指出的是北京协和医学校(特别是在创办早期)不断聘请欧美有名的教授(甚至世界性的权威)到中国讲学,一般是一年。这种措施起了不少的好作用,如交流经验、沟通学术思想、提高学术水平、活跃学术空气等。我认为这是培养科学技术干部极为有效的措施,这种措施也值得目前国内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采用。目前我国的高级技术干部少,中初级人员的比重大,为了保证高质量的教学、医疗和科学研究工作,必须首先解决干部培养的根本问题。我认为高等学校之间以及和科学研究机构之间交流教授讲学,是发挥高级技术指导力量的多快好省的办法;虽然某一单位可能有些暂时损失,但广大技术队伍的成长将是快的,这也是长远的利益所在。从我个人的回忆里也体会很深。我在本科学习期间,直接教过我的就有五名欧美专家(包括世界性权威Councilmann和Kappers)分布在病理、寄生虫、药理、解剖和外科方面;这些人不仅对于学生,而更重要的是对于全校起了巨大的影响。另外在国内,协和也曾与日本人办的南满医科大学交换过讲座。根据个人的回忆和体会,协和的教员和毕业生无论在国内或国外都有相当大比重的人占有相当高的学术和工作地位,从而反映了学校的质量是比较高的。
…
胡传揆:协和的创办(5)
…
2.学术活动和学术贡献:这也是北京协和医学校创办之初即予以足够重视的一个方面。例如一九二一—一九二二年通告书(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AnnualAnnouncement)中,即载有中国解剖学和人类学会在新校门前拍摄的第一张相片。一九二二年在协和成立了实验生物与医学会(SocietyofExperimentalBiologyandMedicine,总会在纽约市)的北京支会,不少中国教员也陆续入会,并得到了发表论文的机会。同年成立了协和教员医学会(FacultyMedicalSociety)和杂志会(JournalClub)。对于中华医学会及《中华医学杂志》(中文版和外文版,特别是后者)来说,协和的教员作了有力的支持和贡献。一九二六年,根据林可胜和吴宪(协和的两位教授)的倡议,成立了中国生理学会,并于一九二七年创办了《中国生理学报》(ChineseJournalofphysiology,季刊,该年一月开始发行)。《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和《中国生理学报》都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载入InternationallndexMedicins),说明它们都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另有其他的学术活动和贡献就不在此叙述了。所要指出的是,通过这些例子来说明这些活动的重要性(学术活动的基地和场所,乃是推动科学和事业不可缺少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条件),另外还反映北京协和医学校的质量和促进医学事业在我国发展的情况。
3。干部培养:协和曾根据既定方针,培养了不少进修生。一九二一—一九三三年共有九百零八名医师、护士和其他高级技术人员到协和进修,一百九十一名校外医师到协和医院作住院医师(也是一种进修形式),平均每人十八个月。一九三五—一九三六这一年,共有一百七十五名进修生。到一九三六年,协和共毕业一百六十六名医师和八十六名护士。此外,协和的教员和留校的医护毕业生中有不少得到了国外进修的机会。一个学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它们的质量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干部的质量,因此干部培养便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现在我国对这个问题已予以相当的重视,这是很好的现象。
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应指出,协和医学校的毕业生是不多的。从客观上讲,这是由于学校规模的限制;从主观方面说,它的指导思想是高标准和少而精,立场和观点不是面向广大人民的迫切需要来考虑问题。解放后,我国的医学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首先考虑的是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医务人员的实际情况,方针是先解决数量的问题。我认为在具体的情况下,这个立场和方针是完全正确的;而在大发展之后,又贯彻执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提高质量为中心,这个方针也是完全正确的和必要的;二者的适时改变和结合,是更全面、更有利于医学事业发展的。目前中国医科大学的创办和八年制的实施,既是吸收协和经验的尝试,又是一项提高质量的措施。
4.医院管理:目前看来,旧协和医院的组织管理和工作制度,在经过批判和修改之后还是可以吸取运用的。在这个原则下,我想提出关于住院医师和住院总医师、病案管理、图书资料管理以及病人追踪等制度,还是值得我们尽快作进一步研究,经过改进之后加以应用的。此外,医院管理还有许多其他问题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例如在组织编制和各级人员的比例方面,也还可以利用旧协和的经验来作参考。
***************
*《过去的大学》第五部分
***************
中国有一百万个乡村,就须有一百万所学校,最少就须有一百万位教师。个个乡村里都应该有学校,更应当有好学校。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有生成的,有学成的。生成的好教师如同凤毛麟角,不可多得,恐怕一百万位教师当中,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位是要用特殊的训练把他们培养成功的。这是一件伟大的事业,要全国同志运用心力财力才能办到。 ——陶行知
…
潘序伦:立信会计学校的发展(1)
…
一九二八年春,我和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同事顾询、钱乃瀓、李鸿寿、陈文麟等创办了立信会计学校。到一九五三年移交人民政府接管,历史二十五年。
我今年七十八岁,经历了满清王朝到新中国成立的各个历史时期,立信的其他创办人,年龄也都在六十以上。当年我们这些人创办立信会计学校,主要是为个人名利着想,但也不能排除在客观上对当时工商业的发展起了一些有益的推进作用。现在回忆一些情况,供有关方面参考。
适应社会需要
辛亥革命以前,我国工商企业和国家机关的会计工作一直沿用古老的单式收付簿记,对于西式即双记式借贷簿记方法,除在殖民者设立的洋行里采用外,本国的帐房先生们都不知为何物。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才由几位留学日本的商科学生引进了所谓“复式簿记”,初在银行界试用,后渐及于大型企业。随着生产的发展,新式会计的采用渐渐普及起来,可是熟习新式簿记的会计人才非常缺乏,因之新式会计的推行非常缓慢。我们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同人以改良我国旧式会计,建立新式会计为己任,专门为许多工商企业担任会计制度的设计工作,但仍觉对于改良会计工作的贡献不大,因而立志兴办会计学校,广泛收录学生,传授西式会计知识。当时工商企业对于西式会计人才极度感到缺乏,因而在青年普遍失业声中,立信毕业学生往往比较容易觅取适当工作,对我国工商业采用科学管理方法,也有所促进。
以“建立信用”为目标
我们立信同人认为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必须首先在立志、守身、处事、待人这些方面,确立起信用来,坚定不移地守信重诺,严禁弄虚作假。因此,最初就选用了“立信”二字作为我们合伙性质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后来创办学校和书社也用这两个字命名。我们把这两个字定为学校的校训,并提出了“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口号,不仅经常对学生宣传,并且在同事中互勉互察。对于是否确实做到“建立信用”这一点,我们不敢肯定,但立信会计学校先后数以十万计的毕业生,在当时比较容易找到就业机会,同时立信会计师查帐、顾问等业务,年年有所增加,却可说明当时社会上对我们的信任。
从小到大的发展
立信会计学校原以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附设会计补习班为名,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个附属单位。所谓校舍,只是在晚上占用事务所的半间写字间,教师和管理人员都由事务所的人员兼任,补习班的开支只有一些水电、文具、邮费等,而所收学生每月数元的学杂费,都作为事务所的什项收入。我们当时设立会计补习班的目的,是因当时委托我们代为设计西式簿记会计制度的单位纷至沓来,这些单位原来任用的会计人员,绝大多数是没有学过西式簿记会计的旧式帐房先生,所以在委托我们改良会计工作的同时,要求我们代为训练这些帐房先生学会西式簿记。我们认为对于这些人员加以个别训练,费时费力很多,不如把他们集成一班,同时训练,所以会计补习班就作为会计师业务的一部分而创立起来。
到第二期开学前,自动报名要求入学的人很多,于是我们决定把事务所附设的训练班改为独立的会计补习学校,先后设置初级、高级商业簿记、高等会计、银行会计、公司会计、成本会计、政府会计、审计学等课程。到一九三六年秋,学生已达一千数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