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红镜头中的周恩来:生动再现第一代领导人风采(选载) >

第11部分

红镜头中的周恩来:生动再现第一代领导人风采(选载)-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旁的村干部连忙汇报说:“小孩的父母都没事。”
  周恩来放心地对小女孩笑了笑,嘱咐小女孩:“不要在墙底下坐着,墙倒下来会砸着你。记住了吗?”
  小女孩怯生生地点了点头。
  这时,余震又起,那截残墙“轰”的一声倒塌了,砖头土块滚落到了周恩来的脚边。
  时间接近傍晚,自从下飞机后,周恩来没喝一口水,没歇一分钟。
  天快要黑时,周恩来乘飞机离开白家寨,返回北京。
  老天似乎不满于人世间的混沌,继3月8日地震之后,3月22日下午4时50分左右,邢台地区的宁晋县又连续发生6。7级和7。2级的强烈地震。
  这次地震,比前一次范围更广,波及90多县,破坏更大,宁晋、冀县、巨鹿、束鹿等县近300万间房屋都倒塌和破坏了。只是由于有上一次地震的经验,人们都有警惕,加之地震又发生在白天,人员伤亡没有前一次那么严重,死450多人,伤5000余人。
  一个月之内,连续两次大的地震,这对早已是久旱无雨的邢台人民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村民的情绪迅速低落,有些人简直都要挺不住了。
  一时间,谣言四起,人心惶惶。
  1966年的天象确实有点怪,好像在预示着什么。
  不过,回过头来细细一琢磨,天象与人世还确实有点关系。
  1966年,当华北的两次大地震过后,紧接着就是一场持续十年之久的席卷全国的浩劫——“文化大革命”。
  1976年夏,河北唐山又发生7.8级的大地震。这一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等开国元勋相继撒手人寰。
  不过,1966年邢台地震时,人们恐怕都没有想到这场大地震会是席卷而来的“文化大革命”的前兆。
  为了安定灾区群众的情绪,从3月31日至4月5日,周恩来再次赴邢台、邯郸视察灾情并部署救灾工作。
  为了稳定灾区群众的情绪,周恩来冒险再次赴邢台。4月1日上午,周恩来在河北省副省长郝田役的陪同下,乘直升飞机来到宁晋县东汪公社。宁晋县的县委书记赵安芳及一万多名干部群众聚集在这里等候周恩来。
  东汪是这次7。2级地震的中心,全大队的房屋基本夷平,化为一片废墟。从镇子东头一眼可以望到西头。
  周恩来揪心得眉头紧蹙。在村北的寨墙上,周恩来对在场的一万多名干部群众讲话:

  追寻历史的足迹(3)

  “3月8日你们这里损失小,22日损失大了。第一次我到了隆尧,没有到你们这个庄子上来。22日地震以后,党中央毛主席派代表团来慰问你们。当时因为我忙,有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同志来宁晋,没到你们这个地方,今天我来补看你们。
  “地震是个自然灾害,是不是没有办法对付它呢?不是的。你看,3月8日地震范围小,损失大,3月8日以后,天天有些小震动,22日大家提高了警惕,有了准备,损失就小了。……
  ……大家有了防备,房子倒了,伤亡很小。同一件事情,有了准备,就和没有准备不同。
  “对自然灾害,不管是天上来的气候、地下来的震动,只要有准备,就有办法对付。我们派来很多人,研究地震规律。地震怎么对付,我们积累了不少经验。
  “救灾主要靠自己,国家要帮助。3月8日我到白家寨,他们提出首先靠自己,自力更生,大家帮助。国家是大家的,要依靠大家的力量搞好。我们是新中国的人民,是社会主义的农民,是有志气的,现在恢复生产要靠大家。
  “麦子返青了,地该种了。干部要带头,党团员要带头,贫下中农要带头,把生产搞好。特别是党的支部,要带头把生产搞好。我过去说的四句话要改一改,应改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把生产搞好了,家园就会建设得更好。你们说对不对?”
  这时,在场的干部群众高呼:“对!”
  周恩来讲话后,县委书记赵安芳代表全县干部群众表决心,说:“房倒志不倒,地动心不移。你震你的,我干我的。你冒水,我浇麦,你冒沙,我盖房。”
  周恩来当即赞扬:“讲得好!说出了新中国农民的志气。现在就是要抓紧抗旱,浇地春播,赶季节,别耽搁,靠我们自己的双手,搞好生产,重建家园。”
  随后,在赵安芳等人的陪同下,周恩来穿行在残墙断壁、碎砖烂瓦之中,挨家挨户察看灾情,一连慰问了140多个伤病员。
  在贫农贺全胜老人的身旁,周恩来摸一摸褥子厚实不厚实,又轻轻地掀开被角察看老人的伤势,劝慰老人安心养伤。
  贺全胜激动得热泪盈眶,哭着说:“总理呀,是解放军把我救出来的。您整天为我们操劳国家大事,还亲自赶来看我们,这可叫我们怎么报答您呀!”
  周恩来说:“为人民服务嘛,应该的。解放军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也是为人民服务的。”
  乡亲们也没有啥招待总理,有村民给周恩来端来了一碗水,碗是那种粗瓷黑碗,水面上落了一层灰。
  周恩来接过碗来,吹了吹,一饮而尽。
  后来,这只周恩来用过的碗被村里的群众一直保留着
  ……
  周恩来为中国革命奋斗奔波了一生,他把最后的足迹留在了牡丹的故乡。这是他和大自然进行的最后一次交流,他带着对洛阳牡丹的未了情,离开了人世。
  1973年10月14日,周恩来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一行前来洛阳访问。杜修贤那时是周恩来的专职摄影记者,也跟随他外出视察。
  专列是上午11时30分开进洛阳车站的。一进车站,映进眼帘的是五彩缤纷的欢迎队伍。周恩来已经走访了河南几个城市,这是最后一站。自从周恩来去年查出癌症后,特别容易疲倦,身体也日渐消瘦。但他向来有很强的自制力,只要在公开场合,他总是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表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这次,尽管他十分疲劳,但下车向欢迎的群众挥手致意时,依然笑容满面地和站在欢迎队伍前列的省、市委负责同志握手。和以前一样,目光直视对方,手掌有力一握,让人感受到他由衷的热诚和真挚。
  周恩来陪同贵宾来到洛阳友谊宾馆。据说这个宾馆是第一次接待外宾,服务人员多少有些忐忑不安。周总理进门后,好像揣摩到大家的心情。他环顾大厅,眉眼间露出笑意。
  “这个宾馆很好哇!这里还有这样好的一个宾馆。”
  总理的表扬如同让宾馆里的同志吃了定心丸,个个喜上眉梢。
  周总理将贵宾送到房间休息后,在回自己房间时,路过一个长廊,见两旁花池里的花株一片枯黄,就问:“这是什么花?”
  身边一个同志答道:“是牡丹花。”
  “牡丹花,几月开?”
  “4月底5月初开。”
  “我来的不是时候哇,明年五一我来看牡丹。”此时的周恩来,心中有着无数的明年,然而,他哪里知道,无情的病魔正在一天一天走进他身体深处……
  下午,摄影记者带着照相机,跟随周恩来,驱车前往著名的雕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游览参观。
  周恩来和宾客在龙门下车后,可能是阳光太刺眼,他用手在眼眉上搭了个凉棚,环视四周风光,一边是碧波荡漾的河水,一边是依山密密麻麻的石窟。的确,这是一处少见的精美古迹。周恩来脸上露出了平静的微笑,这样的闲情在一国总理的日程中实在是太少太少了,他流露出流连山水的神情。在陪同外宾顺着岸旁的大路向南走时,他看着碧波粼粼的河水,自言自语地说:“伊水,这是伊水呀!”
  镜头里的周恩来出现了返璞归真般的率真和宁静。
  当他漫步来到禹王池旁,看到泉水涌起的涟漪在阳光下闪闪泛光,就问:“这水很好吧?”
  “这泉水四季恒温,常年都是20度。”
  周恩来好奇地弯腰蹲下身子,把手伸到水里划了划,点了点头,“是,温温的。”
  周恩来和贵宾走进宾阳洞中。这个石窟的雕像是释迦牟尼,窟顶刻着华丽的莲花宝盖,挺健飘逸的伎乐飞天迎风翱翔,是北魏的代表作。当讲解员讲到洞口两壁有名的《帝后礼佛图》浮雕,在1934年被帝国主义分子普爱伦贿赂国民党政府,勾结奸商凿盗走的时候,周恩来脸上浮现了气愤神情,嘴里不断地说:“可耻!可耻!”

  追寻历史的足迹(4)

  看了宾阳洞,来到禹王台。这里正在出售龙门碑刻拓片,周恩来好奇地问:“这是什么?”当他知道这是魏碑拓片后,就拿起一套散发着墨香的拓片反复地看,有些爱不释手。他问:
  “多少钱一套?”
  “500块。”
  周恩来扭头问身旁的秘书带有多少钱,秘书面露为难,轻声说带得不多。周恩来又问了几个同志,都说带得不够。
  秘书向总理建议说:“是否到北京汇钱来,请他们寄一份?……”
  周恩来赶紧摆手,制止了秘书再往下说,“不行,那样做,他们就不收钱了。”
  周恩来的举动,让旁边的市委领导脸上有些挂不住了—总理喜欢我们石窟的拓片,这可是我们洛阳的骄傲!偌大的一个古都连给总理送一套拓片都送不起?那也太寒碜了。他马上向总理提出,送一套!
  “嗯—”周恩来马上警觉地望着这位领导,口气非常严肃:“怎么能这样呢!”
  市委领导不好再提“送”了,因为这是周总理最忌讳的“礼节”之一,也是他铁的纪律,更是他为人清廉的真实写照。
  周恩来反复看了半天拓片,最终还是因为没有凑足500元而依依不舍地离去。大家心里酸酸的,却无能为力。身边的人都知道,周恩来绝不会带走一样赠送的礼品。即使出访在国外,外国元首送给他的礼品,回国后他也要统统上交外交部礼宾司,自己绝不留一样礼品在身边;不仅自己不留,身边工作人员接受的礼品也得一律上交。跟他出访除了外表风光外,实惠的内容一样没有。清白和紧张,就是那个时候工作人员最独特的感受了。
  石窟山壁下有一个潜溪寺,紧邻它的石壁有一块清代草书碑。在石碑前周恩来问省外办的一位同志:“你知道这是什么人写的吗?”
  “不知道……我不懂这方面的东西。”这位同志脸有些微红,感到不好意思。
  周恩来说:“这是清代一位进士写的。”
  看罢潜溪寺,来到万佛洞。万佛洞是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建成的,因壁上刻有上万尊佛像而得名。周恩来认真地听文物保管所同志的讲解,当说到万佛洞是为武则天歌功颂德建造时,周恩来问:“你读过骆宾王的《讨武檄》吗?”
  有人回答:“读过。”
  周恩来又问:“记得上面写的是什么意思吗?”
  “记不清了。”
  周恩来意味深长地说:“我记得是:‘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他接着背诵:“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琅琅的背诵,使大家心里太敬佩总理了,觉得他不仅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而且学识渊博,从古至今的事情没有他不知道的。
  周恩来补充说:“不过,唐代初期社会还是向前发展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