馥香记-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这种连上天也嫉妒的快乐时光,终于结束了,一场痛彻千古的浩劫即将到来,这就是“靖康之耻”。
吹箫人去玉楼空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一举攻破了北宋都城汴京。金兵掳去徽钦二帝及后妃数千人,并掳走教坊乐工、技艺工匠、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等无数,北宋就此灭亡。这实在是千年以来难得一见的奇耻大辱。
在风雨飘摇的动荡岁月,赵明诚的母亲也于这多事之秋逝去。靖康二年三月,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南下奔丧,他们收集的众多的书籍古董不便携带,只好“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金石录后序》)
可想而知,李清照他们当时的心情。那是他们辛辛苦苦收集来视为生命的宝贝啊。他们看看这件,瞧瞧那件,都舍不得,都放不下,但是只好选了一些不是太笨重的,最为名贵的装了十多车,但还剩下十几屋珍贵的书籍古董在青州。可惜这些东西,他们一别之后,就再也看不到了。此年十二月,金人攻陷了青州,清照夫妇存于青州的书画古器毁于兵火之中,一点也没有留下。
李清照身历山河破碎、黎民涂炭,在国仇家恨之中,她的诗句也变得慷慨豪迈,她说:“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当然大家更熟知的还是这首《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豪气干云,绝不似弱女子所作,所以笔者读大学时,有一同学误记为是岳飞所作,我说是李清照所写,他楞是不信,他觉得李清照一个女子哪里能写出这样雄奇的句子。现在想想也是,李清照这诗意境之雄浑,确实和岳飞《满江红》等铁骨铮铮的诗句有一比。
不过这时的李清照,由于有赵明诚相伴,心境还不至于像以后那样悲苦。据载:“明诚在建康(即现在的南京)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周辉《清波杂志》卷八)也就是说当时的李清照在南京时还有踏雪寻梅的兴致,一到下雪时,就出城踏雪觅诗,有了诗句还让赵明诚来和,不过可能这时候赵明诚政务繁忙,心情也不是多好,所以“每苦之也”。
可惜的是,不久赵明诚——李清照相依相伴的知已,就在这个最纷乱多事的时候,抛下李清照而去了。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曾说过:“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可是,赵明诚却在这个李清照最需要他的时候,撒手而去了。
事情是这样的,赵明诚当时和李清照在池阳(安徽贵池),突然接到旨意让他为官出任湖州。当时是六月十三日,正是“赤日炎炎似火烧”的酷暑天气,赵明诚冒暑急驰,于是就得了病。当时李清照听说他得了病,心急如焚,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
看来李清照还是精通医药的,她知道赵明诚是个急性子,肯定以为自己暑夏之时得病,就乱吃一些凉性的药物,结果等到李清照急匆匆地一天赶三百里路到他身边时,他早乱吃了柴胡、黄芩等这类寒性的药。现代医学也认为黄芩等属苦寒之品,适用于热症。凡虚症、寒症病人均不宜使用。结果赵明诚误吃了这些药又发烧又拉痢,已是病入膏肓,不久就去世了。
失去了丈夫的李清照大病一场(“余又大病,仅存喘息”),差点死去。此时的李清照写了不少感人至深的词句,如: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想当年,虽有离别,但却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虽然愁绪剪不断,拂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但是毕竟有可盼可等的希望。云中谁寄锦书来?尚有锦书可寄。但如今阴阳相隔,再无相聚之时,正所谓“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怎能不让李清照泪下千行!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当年李清照笑说:“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是何等的快乐甜蜜,而今虽依旧凉生枕簟,但却只有满面泪痕相对,正是“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这两句轻描淡写般地说出,但其中却是铭心刻骨般的痛楚!
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谓“漏屋偏逢连夜雨,破船单遇顶头风”,宋高宗的御医王继先,“其权势与秦桧埒”,他来李清照家半买半抢地压价购买那些珍贵藏品。李清照自然不愿意,但是王继先不肯轻易罢休,幸好赵明诚的表兄谢克家从中周旋,才暂时作罢。但随之又出现了有人诬告李清照将宝物献给金人,说是李清照将一只玉壶献给了金人,我想诬告李清照的十九便是王继先这厮,这厮强买不成,就来诬告,这在当时可是通敌的大罪。李清照当时也很害怕,并且也很气愤,她决心将剩下的古董都捐献给朝廷,以洗清白。
但李清照一个女子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带着一大堆东西行路,是何等的艰难,一路上乱兵抢,小偷偷,李清照所带的文物十去其七八。这要是别的女人恐怕早心痛死了,但是李清照虽然珍爱这些东西,但她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她也想开了,面对这种境况,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对于李清照的旷达,后世大儒顾炎武也不得不叹服道:“读李易安题《金石录》,……以为有聚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人得,又胡足道,未尝不叹其言之达”。(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二十一)
但是为了使自己和夫君赵明诚的心血不至于白白浪费,李清照潜心整理了《金石录》一书,这本书是赵明诚未完成的遗愿。当整理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可想而知,李清照会不只一次地想起“归来堂”上的烛光,想起他们俩人的欢声笑语。李清照整理完后,在书后写了《金石录后序》一文。以李清照的才气纵横,这篇文章自然写得文辞生动之极,文中叙述了夫妻两人写此书的经过,夫妻深情,丧乱之苦,流离之痛,在文中写得十分感人。一般来说,诗词如酒,文章如饭,文章一般都是比较枯燥一些,但李清照之文,读来却不觉龃龆,一样的醇醪醉人。
这时候李清照独对寒秋,写下了她另一首很有名的词: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啊,正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后来嫁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当时她已49岁,膝下又无儿女,也许是想找个依靠吧。但是张汝舟这厮,可不是什么好东西。其实李清照虽然聪颖过人,但她不懂得,世间的男人坏种太多,像赵明诚那样的是难得一见的。
姓张的这厮看上的不是李清照,而是李清照收集的文物,等看到李清照身边的东西多数已经散失,而且剩余的文物李清照也不肯轻易给他,他就本性暴露,对李清照又打又骂,还硬抢李清照收集的金石宝物,甚至想将李清照折磨死。用李清照自己的话说就是“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壁之将往,决欲杀之。遂肆侵凌,日加殴击……”(《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简直活脱脱是一个无赖中山狼一样的家伙。
要是换成迎春那样的,肯定又是死路一条了。但写过“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确实不是一般的人物,李清照暗中查到张汝舟贪赃枉法的证据,毅然向朝廷告发了张汝舟,并请求朝廷判他们离异。按宋代刑法,妻告夫者虽属实,仍须服刑两年(真是咄咄怪事,荒唐之极)。幸亏李清照有个亲戚綦崇礼(綦崇礼之母赵氏是赵明诚的姑妈)帮忙,李清照只在牢里过了九日就出来了,张汝舟这厮被革职发配柳州,两人的婚姻关系也就此解除。虽然这个结局让李清照自己心身两方面也是伤痕累累,但我觉得最终的结果也算是李清照胜利了。
有人就此事攻击指责李清照“晚节有亏”、“无检操”。后世也有不少人出于对李清照的喜爱,为她“辩诬”,考证李清照根本不曾改嫁。这些人是善意的,但其实却反映了他们也认为改嫁就是可耻的这样的观念。无论李清照是否改嫁,都无损于她的清名。而且从上面她主动要求“离婚”的事情中,反而觉得李清照更加可亲可敬。
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李清照晚年一度寄住在杭州她弟弟李迒的家中。此时李清照已五十多岁,但还是有不少人钦佩她的才学,当时编的《乐府雅词》等书中就录有李清照词二十三首。还有不少贵族妇女邀她游赏,请她作诗,但李清照对此却意兴索然。
她的这首《永遇乐》就是在此时写的。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虽然元霄佳节依旧,但李清照却不再是那个年青活泼的少妇了,她的青春,她的爱情,她心爱的赵明诚,都已经不在了。国难家恨,沧桑忧患,说不尽道不尽,却只说了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种意境却更让人心有所感,为之共鸣。正如老杜晚年之诗,看似不经意之句,却读来悲凉入骨。
“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李清照写这句时,正和赵明诚闲居乡间,不想一语成谶,成为她后半生的写照。晚年的李清照其实并没有完全沉沦,她致力于《金石录》的出版刊行,另外还开坛执教,收了不少女子作徒弟。
《宋椠醉翁谈录》集卷之二中就写了一个叫韩玉父的女子,她说:“妾本秦人……儿时,易安居士教以学诗……”但是也有不愿意学的,据说李清照看到一个姓孙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