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十五疑案真相-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共同战略动向。在此次大会上,自成提出了“分兵定所向”策略,得到了与会者一致赞同。会后的五路进攻,自成随着老“闯王”高迎祥的部众开进了明王朝中都凤阳地区。不久,又经河南回师入陕,激战于宁州、真宁,攻克咸阳。
崇祯九年(1636)秋,老“闯王”高迎祥在黑水峪遭敌伏击牺牲,李自成就被拥戴为新“闯王”,从此开始了新的征程。
第二年夏天,他与明军的悍将孙传庭激战7昼夜,最终不得不撤兵向秦州(今甘肃天水)退却,在遭敌东西夹击的情形下,他带部众冲出重围,长驱入川,一路攻克了三十多个州县,不到20天,便兵临成都城下。在明朝大军的追赶下,他又撤围回师北上。十一年(1638)一月,在川北遭到了明军的伏击,伤亡极大。自成突围西走。此时农民军,有的被招安,有的遁形隐迹,只有自成高举着“闯旗”,准备打出潼关,东进到河南。十月,他亲率大军向东挺进,在潼关南原,全军又一次陷入了明军的包围圈。经过几昼夜的血战,数万义军牺牲。他仅以18骑杀出重围,逃往了川陕楚的交界,从此遁迹在商洛山区。
崇祯十二年(1639)夏,李自成获悉张献忠在谷城降明后复叛、重举义旗之后,忙召集数千人前往支援张献忠在罗喉山对明军作战。第二年九月,自成被围在四川鱼腹山,但他信心坚定,部下殊死战斗,终于突破封锁,越湖北进入河南,会合了河南农民军,打出了新局面。几个月内,他的队伍从五千余骑竟然发展到十几万人。
崇祯十四年(1641)一月,自成率军攻破了洛阳,处斩了万历皇帝最为宠爱的明福王朱常洵,抄获王府、富室存粮数万石、金银数十万,分给百姓。这时正是李自成最得人心的时候,他的队伍又进一步扩大,迅速发展到了一百多万人。
就在当年二月,他以50万兵一围开封,疾走三昼夜后,与明军相持七天。在亲临前线指挥时,不幸为流箭射中左眼,而且明军援兵将至,他只得暂时撤退。七月,他与罗汝才联军,先后进行了项城、襄城、朱仙镇、家头寨、汝宁战役,攻克14个州县,歼灭明军40余万人。到此,中原明军主力基本被歼。十二月,他再围开封,激战20余天,因明军偷袭其粮草地,便舍开封南下。次年五月,他以百万大军三围开封,采取围城打援的战略方针,列营数十座,将开封团团围住,明援军40万在他的凌厉攻势下四散逃亡。开封守军绝望,明军黄澍、严云京、高名衡在朱家寨扒开黄河大堤,致使古城举目汪洋,37万居民,幸存仅3万余人。开封既成水乡,攻城失掉意义,他挥兵南下。崇祯十五年(1642)底,自成占领荆襄,提出了“三年不征,一人不杀”的口号。
第二部分:短命短命的王朝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自成宣布建立大顺国,改西安为西京,年号“永昌”,完善机构,开科取士,免除贫民赋税,勒令官僚、地主助饷,安置流民,奖励垦荒,铸永昌钱,造《甲申历》。二月,他率大军由龙门飞渡入晋,破蒲州、汾阳、太原、忻州、代州,接受明大同、宣府、居庸关守军投降。沿途将士严格执行“马腾入田者斩”的命令。百姓拥护这支“不杀人、不爱财、不奸淫、不掳掠、平买平卖、蠲免粮钱”的农民大军。他即于三月十六日兵临北京城下,翌日开始与刘宗敏会师攻城激战。十八日午时,他设座于彰义门劝降,在军前连发三箭说:“军兵入城,有敢伤一人者斩之。”下午太监曹化淳便开门投降。至半夜军队攻入内城。崇祯帝在煤山(今景山)自缢。十九日上午,自成头戴白毡笠,穿蓝缥布箭衣,乘乌骓马,率大队由德胜门进入皇宫,终于推翻了统治276年的朱明王朝。沿途百姓焚香结彩,夹道欢迎。自成贴出安民告示,召见父老,询问疾苦。
但大顺军进京不久,便出现了重大的战略失误:他们忽视了关外清军的威胁,吴三桂拒绝投降。四月,自成率军东征,在山海关一片石意外遭到了吴三桂和清军的联合夹攻,大败而归。二十九日他在北京仓惶登基,三十日就撤离了北京,经固关入晋返回陕西。
顺治二年、永昌二年(1645)二月潼关陷落,他放弃西安,经蓝田、商州、武关入襄阳,不久又放弃襄阳、武昌南下,五月初就退到了湖北通山县九宫山区。而十几天后当大顺军再次离开九宫山区继续转移时,队伍里从此就再不见了李自成的身影,他究竟死于何时、何地、以及因何而死,则至今尚无定论。
关于闯王的归宿,数百年来,各种记载和传说扑朔迷离、人各异词。归纳起来,大致有七种说法:一、死于黔阳罗公山;二、死于辰州九宫山;三、死于通城九宫山;四、死于通山九宫山;五、死于广西峡山;六、死于石门夹山;七、死于平阳。另外还有十四种说法,但大致也是在上述的几个地区之内。上述的诸种说法又相联系,到底孰真孰伪,让人莫衷一是。不过,只有两种说法所据史料较为翔实,且影响较大,即湖南石门夹山逃禅为僧说和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遇害说。而这两说之间争来争去,各执一词,又各有所本。
第二部分:短命归宿之谜(1)
李自成逃禅石门夹山一说,流传极广。湖南省的石门县古称澧阳,又称澧州。据清代乾隆年间的《澧州志林》所收澧州知州何璘的《李自成传》一文称,李自成兵败,独窜石门之夹山为僧,法名奉天玉和尚。文中所指夹山即夹山寺,该寺位于石门县东15公里的三板桥,是一座唐代古刹,也就是本文一开始讲到的那个地方。寺内遗有与此说相关的一些碑记塔铭、诗文残板,以及奉天玉和尚的骨片和包括宫廷玉器在内的许多遗物,包括在1980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诸多文物。这些无疑构成了此说的有力佐证。
何璘的说法也是有关“闯王”出家的最早记载。据言,何璘曾到夹山进行考察,见到了一位服侍过奉天玉和尚的、口音像陕西人的70岁老和尚,他告诉何璘,奉天玉和尚是顺治初年来寺的,并取出其画像。据说画上人酷似史书所记李自成的模样。有人根据李自成曾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后又称“新顺王”,断定“奉天玉”即“奉天王”多一点,是为隐讳。而奉天玉和尚墓葬中发现的骨灰和砖刻《塔铭》,墓葬中,其弟子野拂所撰碑文及有关文物,都与何璘之文相印证。据持此说法的人推测,“野拂”就是李过,李过就是李自成的亲侄儿李锦,由此可证,被野拂精心侍奉的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在夹山寺里还发现了记述奉天玉和尚《重修夹山灵泉禅院功德碑》(康熙碑)和《重修夹山灵泉寺碑坛》(道光碑)及密藏墙洞的《支那撰述》、咏梅残版和野拂撰文残碑、野拂墓碑、闯王令牌、临澧蒋家传世文物、6枚“永昌通宝”铜币、7个“西安王”铜马铃,更有夹山寺地道地宫密室发现的石雕龟形敕印。敕与诏一样,都只有君王才能使用,一般人是不能用敕和诏的。敕印与奉天玉诏这一切似乎进一步证实了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本人的事实。
持此说的另一依据是从战略推理上得出来的,认为李自成去当和尚,是为情势之所迫,是为了联明抗清。当时,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的主要敌人,已经不再是明朝的势力,而换成了气势汹汹的清军。抗清已成为了当务之急。联合国内的其他武装力量便也显得举足轻重了。当时可以联合抗清的,只有唐王朱聿键手下的湖南何腾蛟。但与何腾蛟谈判,部队必须交何指挥,而何是唐王的宰臣,李自成则是皇帝,这在情理上是难以接受的。况且,李自成逼死了崇祯皇帝,深恐唐王不能谅解。于是,李自成遂采取假死、隐居的做法,巧妙地回避了矛盾,让皇后高氏和李过出面与何腾蛟联合,共同抗清。
然而,反对“逃禅说”的学者认为此说是经不起推敲的:奉天玉和尚虽然确有其人,但据塔铭记载,奉天玉曾历经清要。何为清要?《朝野类要》卷二曰:“职慢位显谓之清,职紧位显谓之要,二者兼之,谓之清要。”李自成则与清、要毫无干系,塔铭的作者刘萱为明朝遗臣,他是忠于大明朝的,怎能为农民领袖李自成写铭记功呢?这是无法理解的。况且,在1982年冬湖南慈利县新发现的《野拂墓碑》中有“久恨权阉……也逐寇林……方期恢复中原”等词句,这也表明野拂是痛恨宦官的明朝武官。而野拂对奉天玉和尚事谨慎的态度也说明他们之间关系的密切,同时说明奉天玉可能也是明朝遗臣。有记载说,奉天玉乃是顺治年间从四川到石门县夹山寺的云游和尚,他初到夹山,见古刹破败,便抛头露面、沿门托钵,求乞多方支持,以修复寺庙。若果然是自成逃禅隐居于此,怎能如此张扬,不懂得保密呢!
其实在四月下旬,大顺军主力行进到距离江西九江不远的地方就被清军又一次追上。一通混战之后,清军攻入了大顺军的老营,将汝侯刘宗敏、军师宋献策、李自成的两位叔父(赵侯、襄南侯)以及一批将领家属俘获。这一突然事变使得大顺军将士的士气大沮。由于清军已经追击到九江一带,大顺军东下的路途就有可能在长江下游被截断,因为这时清军的东路豫王多铎部正在取道河南归德府、安徽泗州向南京迫近,随时有可能回师而上对大顺军实施包围。李自成于是很敏锐地觉察出这一点,改变战略,掉过头来准备穿过江西北部转入湖南。于是在途经湖北通山县和江西宁州(今修水县)交界的九宫山下的时候,李自成本人发生了意外。这一幕一定是惊心动魄的场面,在明、清两方的文书里面则都有记载。南明的五省总督何腾蛟在隆武元年所写的《逆闯伏诛疏》中就说:
“臣揣闯逆知左兵南逞,势必窥楚,即飞檄道臣傅上瑞、章旷,推官赵廷璧、姚继舜,咸宁知县陈鹤龄等,联络乡勇以待。闯果为清所逼,自秦豫奔楚。霪雨连旬,闯逆困于马上者逾月,此固天亡之也。闯逆居鄂两日,忽狂风骤起,对面不见,闯心惊疑,惧清之蹑其后也,即拔贼营而上。然其意尚欲追臣,盘踞湖南耳。天意亡闯,以二十八骑登九宫山为窥伺计。不意伏兵四起,截杀于乱刃之下。相随伪参将张双喜系闯逆义男,仅得驰马先逸。而闯逆之刘伴当飞骑追呼曰:‘李万岁爷被乡兵杀死马下,二十八骑无一存者。’一时贼党闻之,满营聚哭。及臣抚刘体仁、郝摇旗于湘阴,抚袁宗第、蔺养成于长沙,抚王进才、牛有勇于新墙,无不众口同辞。营内有臣晋豫旧治之子衿氓隶,亦无不众口同辞也。张参将久住湘阴,郝摇旗现在臣标,时时道臣逆闯之死状。嗣后大行凶问至(指弘光帝被清军俘获),剿抚道阻音绝,无复得其首级报验。今日逆首已泥,误死于乡兵,而乡兵初不知也。使乡兵知其为闯,气反不壮,未必遂能剪灭,而致弩刃之交加,为千古大快也。自逆闯死,而闯二十余万之众初为逆闯悲号,既而自悔自艾亦自失,遂就戎索于臣。逆闯若不死,此二十万之众,伪侯伪伯不相上下,臣亦安得以空拳徒手操纵自如乎?”
第二部分:短命归宿之谜(2)
何腾蛟的这份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