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086、[历史小说] 大唐盗帅 作者:盗帅二代(起点vip2012.5.15完结) >

第427部分

086、[历史小说] 大唐盗帅 作者:盗帅二代(起点vip2012.5.15完结)-第4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这一搜查,尽得二十万劳动力。

大唐如今缺的正式劳动力,在各地府衙的安排下,二十万劳动力先后分配到自己的岗位上,利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之余,给唐朝带来财富。

这日,偷得浮生半日闲。

李世民找来了同样空闲的杜荷,与他一起研究书法。

当然这“研究”不过是李世民好面子的举动,说白了就是请教。

李世民是一个全才皇帝,他不像刘邦、朱元璋一样,平民出身,浑身都是草莽之气。他有着极高的文化修养,是那种琴棋书画、骑马射箭,领兵治国,样样精通的贵族公子。他兴趣广泛,最爱的便是书法,尤喜行书与杜体字,闲来无事,都会练上几笔,充实一下生活。

杜体字融合了颜真卿与苏轼两大书法家的精髓,又有杜荷个人的风格,非常难写,但李世民却是当世少有的能够写好杜体字的人物,已得笔法三味。最近他在抄写一本汉朝流传下来的古籍时,遇到了一个生僻字,笔画很多,非常难写,怎么写也写不好。自知功底不够,便想到了杜荷。

李世民好面子,想要向杜荷请教,但开不了口,灵机一动,就随便找了一个借口,以研究书法为由,不动声色的让杜荷指点他一二。

“爱婿啊,朕今日随意翻了翻《战国策》,对于这本书,你可有看法……”李世民若有所指的问道。

杜荷顿了顿,答道:“是纵横学的名著吧,记得是汉朝的刘向编写的,有三十三篇,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这本部是我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记载的都是战国时期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有谋士献策、智士论辩等等事例,非常的有研读价值。”

他整理了脑中的些许资料,一一道来。

杜荷有今日,与长乐的督促分不开的。

长乐以身作则,每日鸡鸣时,起床读书。杜荷作为丈夫,自然不好意思偷懒,跟着起身。这种情况已经两年多了,两年时光,足以让他阅书千卷,累积了丰富的知识学问,能够在这一刻与李世民对答如流。

《战国策》确实是一部奇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些寓言包含了军事、政治、生活等等,有着极高的研读价值。

这些年,杜荷也翻了几遍,记忆犹新。

“嗯”李世民满意的点着头道:“那朕在考考你,《战国策。燕策二》里说的是什么?”

“呃……”杜荷傻眼了,《战国策》三十三篇,共分东周、西周、秦、赵、魏、燕、韩、齐等国,一篇一策,哪记得那么多,更何况杜荷读书,只求甚解,从不死记硬背,哪里记得下来,自能道:“小婿愚昧,记不住了……”

李世民洋洋得意得道:“那朕给你提个醒,《燕策二》有段记载,‘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

杜荷经此一点,恍然道:“说的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劝谏赵惠王,让他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婉转的让赵惠王自己认识到错了。正是纵横家所具备的最高超的语言艺术。”

李世民眼睛一横道:“这经典的例证,你都不记得,该罚,该罚,朕罚你抄写这一段三遍,不得有误……”鹬蚌相争的鹬字,正是李世民怎么写也写不好的一个字。

杜荷眨了眨眼睛,苦着脸心道:“我……我这是招谁惹谁了……”

没法子,天大地大,皇帝老子最大,杜荷被罚的一头雾水,但也只能硬着头皮抄写。而李世民则闲庭信步的来到杜荷的身后,瞪大着眼睛,当杜荷写到“鹬”字的时候,看的格外仔细。

书法不但讲究笔法,还要讲究整体的结构,比如说“一”字与“鹬”字。“一”字只有一划,而“鹬”却整整十七划,且笔画密集在一处,两者放在一起,笔画占地面积不一样,会导致上下不相配,会破坏书法的整体感觉。就如侏儒与姚明走在一起一样,让人看了不舒服碍眼。

李世民不是写不来这个“鹬”字,而是因为“鹬”字笔画太多,他把握不住上下的整体结构,导致破坏书法的美感。

在这一点上,杜荷却要胜过李世民一筹,他写的“鹬”字,结构丰满,与上下字融为一体,遍是与“一”字放在一起,也不影响字体的美观。

“原来可以这样写……”李世民恍然大悟,轻声嘀咕。

杜荷两眼一翻,总算明白了李世民的用意了,心底苦笑:“写不来,直说嘛……”

第十二章李世民的偶像

第十二章李世民的偶像

李世民说得虽然小声,但杜荷身怀内功,耳聪目明,却是听的清清楚楚,一字不漏,哭笑不得,将关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则寓言典故,认真的写了三遍。

李世民拿在手上,认真端详,不住点头赞叹。

“好字,好字……”李世民一遍又一遍的浏览,望向杜荷笑道:“贤婿啊,些许时间不觉,你的字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较之以前更有韵味了……”

“谢岳父大人夸赞,小婿最近确实有所领悟。”杜荷坦然接受,在这方面他并没有任何的掩饰。论书法,李世民也是当世的名家之一,自己的书法进步与否是瞒不住他的。

李世民喜道:“说来听听……”

杜荷将境界一说细细严明。

李世民若有所思道:“是懂非懂,好像有些明白,但抓不住关键。”他虽好面子,但绝对不是那种死不认输,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需要他人指点的时候,也不会做作,虚心求教。

杜荷道:“细的说就是精力,岳父大人知道割席断交的典故?”

李世民点了点头,论研读古籍,他更在杜荷之上,割席断交的典故他自当知道,说得是东汉末年的故事。

东汉末年,有一对好友管宁、华歆。管宁家贫,幼年丧父,亲戚朋友可怜同情他,赠送了许多财物让他葬父,但他一文不取,只凭借自己的真实财力安葬了父亲,他淡泊名利,是一位当时大名鼎鼎的高士。而华歆也是一位非常了得的人物,曾任御史大夫、相国、尚书令、司徒等职位。

割席断交说的就是他们,两人才学非凡,成天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相处得很和谐。一次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腾起来,一片鼓乐之声,中间夹杂着鸣锣开道的吆喝声和人们看热闹吵吵嚷嚷的声音。

管宁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对外面的喧闹完全充耳不闻,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而华歆完全被这种张扬的声势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去跟着人群尾随车队细看。

管宁发现后,将席子割断,表示彼此道不相同,不相为谋。

杜荷道:“原先小婿读这侧典故的时候,很不明白,不知为何管宁如此严肃,华歆并没有错。这人都有好奇心,遇到这种事情,任谁都会忍不住一观。何必闹得割席断交这么严重?直到最近我明白了,管宁并不是气恼华歆的好奇心,而是气他没有认真的看书,没有认真的学习。管宁可以做到充耳不闻,而华歆没有做到,是因为管宁将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整个人进入了一种无我的境界,而华歆没有,他虽在看书,可并没有用心再看,任何响动,任何喧闹都能够将他吸引,影响了他的效率。其实人都是一样,一个人学的快,关键并不在于他有多少聪明,而是在于用了多少心神。同样是看书,管宁的境界能够让他在一个时辰掌握一篇章节的知识点,而华歆这种态度便是花上三个时辰,也比不上管宁的一个时辰有效。”

“小婿最近学会了控制这种境界,能够自主的进入这种无我之境。我要读书,便能用所有的精力去读,我要练字,也能用所有的精力去练;便是写字,我也能以所有的精力来写,不受到任何的影响,效率自然是常人的数倍。其实这种感觉岳父大人应该有所体会,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在全神贯注的状态之下,不经意的进入无我之境,忘记了一切,忘记了时间,等回神后,才会发现已经过了好几个时辰了。人处在这种境界下,做什么都特别的有效率。”

李世民也有过这种感觉,但杜荷的这控制说却是他无法想象的,沉默好一会儿,才道:“估计当年的王右军也达这个境界了吧,如此下去,贤婿能与王右军齐名也不一定。”

杜荷嘿嘿一笑,并不答话,他还有些自知之明。这王右军即是王羲之,王羲之作为中国书法第一人,可不是随便能够相比的,至少现在的他杜荷远远不行。笔力入木三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之难。即便宋朝的大文豪,苏轼也不敢以这四个字来标版自己的书法。

李世民酷爱书法,王羲之正是他的偶像,每当说起王羲之,李世民都不以名字相称,而是恭敬的叫他王右军。

李世民突然想起一事,眼中一亮,“对了,这说到这王羲之,朕听到一个传闻,不知是真是假。”他拳头一收一放,竟显得有些激动:“朕得到一个消息,据说在江南会籍一代出现了王右军的真迹《兰亭集序》,这天下第一行书,朕窥望已久了,不知此生是否能够一见。三年前,你曾下过江南,不知可否听过这一事情?”

杜荷记起了历史上李世民为了得到这天下第一行书,不惜以皇帝之尊派人行骗的典故,暗自一笑,随即道:“确实听过,小婿在过长江的时候在江船上听人说起过《兰亭集序》。相传这《兰亭集序》已经在战乱中丢失,但根据船客所说,真正的珍品正在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智永和尚的手里。”

李世民笑道:“不错不错,就是在这个智永手上,恪儿也得到了这则消息,朕已经让他派人向智永借了,只是至今没有得到消息。等《兰亭集序》到手,朕请你来一同欣赏,看看这天下第一行书是如何的入木三分。随便帮朕踏写一份,用来珍藏。”

他是王羲之的头号粉丝,即位以后就开始收集王羲之的墨宝,但却一直为没有得到《兰亭集序》这天下第一的行书而引以为憾,三个月前得到吴王李恪传来的消息,说《兰亭集序》并没有毁于战火,而在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智永和尚的手中。登时心痒难耐,特地写了一封手谕,让李恪带给智永和尚,希望借《兰亭集序》一看,以偿心中遗憾。

在手谕中,李世民绝口不提买卖一事,因为同为书法名家,他知道《兰亭集序》是无价之作,用价钱来衡量,那是玷污了“天下第一行书”这几个字。

杜荷也爱书法,若能一阅这“天下第一行书”,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事情,可这种宝贝岂是说借就借的。他依稀记得李世民得到《兰亭集序》是很多年前以后的事情了,那时候智永已经去世,他将《兰亭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